余洋 苏醒 刘少哲 温昌明
(南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介入病区,河南 南阳 473000)
研究[1]指出,在静脉溶栓治疗基础上给予ACI患者丁苯酞注射液,可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且有助于降低治疗后出血性转化(HT)发生率。本文主要探讨丁苯酞对ACI rt-PA静脉溶栓后HT的影响。
1.1一般资料 随机在我院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收取的ACI患者中抽取80例。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63.50±3.12)岁,体质量指数(23.50±2.55)kg/m2;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64.00±3.13)岁,体质量指数(23.00±2.56)kg/m2。纳入标准: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2];有头痛、眩晕、半身不遂等临床症状。排除标准:有静脉溶栓禁忌者;合并严重肝肾肺等脏器功能衰竭疾病;对本次研究使用药物过敏者。
1.2方法 对照组:rt-PA静脉溶栓+常规治疗。给予阿替普酶(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110051)进行静脉注射,根据患者体重计算对应总量,以0.9 mg/kg于1 min内静脉推注10%,剩余剂量于1 h内静脉推注完成,药物最大剂量≤90 mg。观察组:rt-PA静脉溶栓+常规治疗+丁苯酞。给予患者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041)进行静脉滴注,每次100 mL,2次/d,每次滴注时间应超过50 min,连续给药14 d。
1.3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总有效率判定参照文献[3]中的标准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治疗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对两组炎性指标水平(IL-6、TNF-α)、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水平(NO、ET-1)进行检测。出血性转化分型:梗死灶边缘呈小点状出血,未发生占位效应(HI1型);于梗死区,出现多个融合的点片状出血,未发生占位效应(HI2型);出血灶体积占梗死灶体积的30%及以下,有轻微占位效应(PH1型);出血灶体积占梗死灶体积的30%以上,有明显占位效应(PH2型)。HT发生率为各项发生率之和。
2.1治疗效果的比较 对照组痊愈7例、显效16例、有效1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2.50%;观察组痊愈8例、显效18例、有效1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5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5.000,P<0.05)。
2.2炎性指标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IL-6、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t=5.714、6.226,P均<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炎性指标水平的比较
2.3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NO、ET-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水平均改善,且观察组NO高于对照组,ET-1低于对照组(t=4.803、4.711,P均<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水平的比较
2.4对比两组HT发生率 治疗后,两组出血性转化分型情况:对照组HI1型、HI2型、PH1型、PH2型分别为4例、2例、1例、1例,HT发生率为20.00%;观察组为1例、1例、0例、0例,HT发生率为5.00%。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HT发生率显著较低(χ2=4.114,P<0.05)。
研究[4]显示,早期ACI的治疗过程中,rt-PA早期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的效果较好,可降低患者体内血小板聚集水平。本文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炎性指标、血管内皮功能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提示rt-PA通过与人体内的纤维蛋白结合,可激活rt-PA的活性,促使纤溶酶原向纤溶酶转变,从而分解纤维蛋白、血栓,对患者脑缺血状态进行改善。丁苯酞注射液则可建立良好的侧支循环,从而会减少梗死面积,促进微循环的改善,对于细胞内炎症因子的分泌进行抑制,可有效促进血浆中一氧化氮的生成,从而使其神经细胞的损伤有所减轻[5-6]。此外,此药物对于血栓、血小板的形成具有抑制作用,使其脑组织内的能量代谢有所加快,减少病灶的形成,避免患者出现脑供血不足。两种药物联合,可使其药理发挥协同作用,进一步改善临床治疗效果。本文结果还显示,治疗后,观察组HT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丁苯酞可通过发挥其脂溶性的特点,可直接通过血脑屏障、多靶点、多环节的对患者多个病理环节进行阻断,从而对其脑组织、血管内皮损伤起到保护作用,避免发生损伤,从而降低出血性转化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