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动物麻醉药物及麻醉技术研究进展

2021-05-12 03:12
动物医学进展 2021年5期
关键词:麻醉药氯胺酮氟烷

姜 龙

(河北省涿鹿县医院,河北涿鹿 075600)

麻醉是动物或人在为治疗疾病而进行手术的过程中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使整个机体或其一部分的痛觉消失或延迟,以利于进行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饲养小动物的现象日益增多;另外,出于应对人们旅游的需求,动物园中观赏性小动物也在增多。小动物饲养数量的增长,导致小动物临床疾病数量的增加。其中相当一部分病例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从而使小动物麻醉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由于小动物身体小,承受力低,敏感性高等特点,临床上使用的麻醉药物和麻醉技术各有特点,本文就小动物的麻醉药物及麻醉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小动物麻醉药物

1.1 吸入性麻醉药物

吸入性麻醉药物种类较少,通常适用于体弱、危重病以及难以保定的动物。吸入麻醉通常通过给动物佩戴面罩或借助于麻醉箱进行。吸入性麻醉通常至少需要5 min~8 min,药物经呼吸道给予,在体内代谢少,可在数分钟内改变麻醉深度,安全性高。

1.1.1 氟烷(halothane) 氟烷为清澈、透明、无颜色、密度较大的液体,带有甜的、非刺激性的气味。在常温下比重为1.872,蒸汽压为31.0 kPa,血气分配系数在人为2.46[1],在猪为2.54[2]。其最低肺泡内有效浓度(minimum alveolar concentration,MACs)为0.89[3]。氟烷结构是一种烷烃,在临床上主要作为吸入性麻醉剂进行使用,也是小动物使用最广泛的一种麻醉剂。该药品1956年开始引入使用,很快代替了乙醚和氯仿,因为其麻醉作用较乙醚和氯仿强而迅速,诱导期很短,但镇痛和肌肉松驰作用不强,用量少,没有刺激性。与氟甲基乙醚相比,其引起恶心和呕吐的程度更小。另外,由于该药品不易燃、便于管理等特点,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性非常广泛,直到上世纪90年代出现了七氟烷和异氟烷。该药品仍然是目前最常用的非乙醚类的吸入性麻醉药物,也是目前溶解性最好的临床麻醉药物。该药品麻醉起效快,在临床应用中需进行麻醉监护,通常以心率和呼吸频率作为判断麻醉深度的指标[4-5]。该药品的主要缺点是导致心和肺的不稳定性,如血压降低,心跳过缓以及对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另外,该药品有时还会导致肝功能异常[6]。需要指出的是,氟烷汽化压较高,不能开放式给药,必须用蒸发罐给药。MacDonald BA等[7]证实,氟烷通过开放式给药会引起Ⅰ型干扰素反应,从而可能导致炎症反应加剧。该药品一般与其他麻醉药物如丙泊酚、乙醚、硫喷妥钠等配合使用,这些药物均可作为氟烷的诱导麻醉药物使用。对于小动物的麻醉,氟烷诱导麻醉的使用量一般为40 mL/L~50 mL/L,而维持麻醉的用量为8 mL/L~15 mL/L。

1.1.2 异氟烷(isoflurane) 异氟烷有时也称异氟醚,是一种常用的吸入性麻醉药,适用于全身麻醉。该药品为无色液体状态,具有一定的刺激性,易挥发,带乙醚样气味,不易燃易爆,化学性质相对稳定。该药品在20℃下,比重可达到1.496,蒸汽压为31.6 kPa。该药品在犬的血气分配系数为1.46,MAC为1.39。该药品麻醉效力小于氟烷和甲氧氟烷,其在组织及血液内溶解度较低,导致其诱导时间较长,一般需要在6 min~8 min后才能完成诱导。该药品的优点是麻醉深度容易控制,一般在停药后数分钟即可苏醒。在常规剂量下,异氟烷可轻度抑制心肌细胞的活性,但几乎不影响心输出量和心率。在兽医临床上,该药品在常用吸入性麻醉药中被认为是对心血管系统影响最小的[8]。在增加吸入浓度时,小动物会出现呼吸抑制的现象,表现为呼吸次数减少,血液pH下降,CO2分压上升等。当吸入浓度达到50 mL/L以上时,某些动物甚至还会出现呼吸暂停的现象[5。异氟烷有时与顺-阿屈库铵(cisatracurium)联合应用可加强后者诱导的神经肌肉阻滞[9。另外,Aksenov DP等[10]证实,异氟烷作为全麻药用于幼儿或新出生动物的认知行为具有损害作用。Schaefer ML等[11]进一步研究了异氟烷造成新生或幼小动物认知行为损害的原因,通过对一周龄小鼠进行异氟烷麻醉1 h后检测其脊髓海马角,发现异氟烷可以降低脊髓刺突的反应,并进一步明确该区域为PDZ2区,担负调节突触后密集区密度-95蛋白之间蛋白的相互作用。作者同时指出,异氟烷的这种对PDZ2区的作用可以被一氧化碳受体抑制。

1.1.3 甲氧氟烷(methoxyflurane) 该药品为无色、澄明液体,有水果香味,不易燃易爆,化学性质比较稳定。该药品略溶于水,可与氯仿、乙醚、乙醇和丙酮混合,也是一种吸入性全身麻醉药。该药品在常温下比重为1.41,沸点104.6℃;在20℃下,蒸气压为3.06 kPa。该药品吸入后血气分配系数为13,相比较于异氟烷,诱导期更长,约20 min。停吸后,苏醒也较慢。甲氧氟烷在20世纪60年代由Abbott实验室作为一种氟化的碳水化合物麻醉剂引入市场,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其明显的优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够维持心血管的稳定;二是镇痛作用较好。研究显示,甲氧氟烷吸入2.5 mL/L~3 mL/L阵痛作用即可生效。但在1966年,出现了首例手术麻醉后的肾脏毒性和肝脏毒性,但后来的研究证明主要和大剂量使用有关。2005年,美国FDA决定不再批准甲氧氟烷进入市场,其他大多数国家也纷纷仿效,只有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将其作为镇痛药仍在使用[12]。近年来,甲氧氟烷在欧洲又重新批准在低剂量和便携式吸入装置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于减轻创伤手术的治疗中[13]。该药品使用方法:在给药前一般用硫喷妥钠进行诱导麻醉,然后再用甲氧氟烷进行维持麻醉,在气管插管后20 min内麻醉浓度应维持在30 mL/L左右[5]。

1.1.4 地氟烷(desflurane) 地氟烷也是一种吸入性麻醉药品,结构上与异氟烷非常相似,均属于甲基乙烷的卤素化合物,只是在α-乙基部分用氟替代了氯。地氟烷是一种挥发性液体,无色透明,具有刺激性气味,沸点很低,只有22.8℃,蒸汽压为88.3 kPa。该药品吸入后血气分配系数在所有的吸入性麻醉药中最小,在人为0.49[1],在猪为0.35[2],其他动物还未报道。MAC与动物的年龄以及刺激方式有关,没有固定的数据。地氟烷麻醉的诱导期和苏醒期均很迅速。有人用犬作为试验对象,比较异氟烷、七氟烷和地氟烷麻醉后犬的苏醒期,结果显示地氟烷的苏醒期最短。地氟烷的麻醉机理主要是引起大脑皮质层第3层和第5层神经元作用的减少[14]。地氟烷用于诱导麻醉时,可能会引起一些副作用,包括咳嗽、窒息、呼吸困难等。另外,最近的研究证实地氟烷多次用于同一个雌性小鼠麻醉会导致小鼠不孕、延长妊娠期或者使子代减少[15]。

1.1.5 七氟烷(sevoflurane) 七氟烷是一种卤化甲基异丙醚,不易燃易爆,化学性质稳定,一般用于全身麻醉。该药品为无色清澄液体,无刺激性,带一定香味。在密闭系统中,该药品对动物也没有明显的毒性。在20℃下,蒸汽压为21.3 kPa,血气分配系数较异氟烷更低,仅为0.6,经常使用的浓度为100 mL/L。MAC在17 mL/L~23 mL/L之间。七氟烷的药理作用与异氟烷相似,主要通过脑血液循环发挥麻醉作用。七氟烷会导致剂量依赖性的心血管和呼吸系统抑制,但对肾、肝和造血系统的毒性未发现报道[16]。最近,Zhang X等[17]报道七氟烷能够诱导幼小动物神经胶质细胞活化,从而对脑部造成神经毒性,但这种毒性作用可以用L型乙酰左旋肉碱(acetyl-L-carnitine)中和。Yu Y等[18]进一步指出,七氟烷这种对幼小动物认知影响的主要原因是其诱导了τ式磷酸化,从而导致认知功能损害。

1.2 非吸入性麻醉药物

非吸入性麻醉药物种类较多,该方法平稳、可预见性好、操作方便、无需特殊设备、费用低。

1.2.1 巴比妥类

(1)苯巴比妥钠(phenobarbitol sodium):该药品属于长效巴比妥类药,小剂量具有催眠、镇静、抗惊厥等作用,大剂量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该药品常用5%溶液作为静脉注射,犬剂量一般为90 mg/kg,兔与鼠类剂量为100 mg/kg~120 mg/kg,腹腔注射剂量增加10%~15%。该药品注射后0.5 h~1 h起效,2 h~18 h血药浓度达峰值,其中,脑组织内浓度高,骨骼肌内药量最大。然而由于该药品苏醒期太长,术后监护不易,因此临床上通常用于不求存活的急性实验手术[4]。

(2)硫喷妥钠(thiopental sodium):25 g/L硫喷妥钠属于超短效巴比妥类全麻药,于1892年首次引入德国,但直到1934年才做为麻醉药使用[19]。该药品为固体,呈淡黄色粉末状,有一定的潮解性,易溶于水,一般以1∶40稀释,水溶液呈强碱性(pH 9.5~11.2)。该药品能溶于酒精,有蒜臭味。该药品性质不稳定,水溶液放置时易水解。该药品诱导迅速,静注后迅速通过血脑屏障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约10 s~15 s病患消失意识;但维持时间短,一次静脉注射25 mg/kg有效麻醉时间仅能维持 40 min~50 min。该药品一般以25 g/L溶液进行静脉注射,但由于该药品对呼吸及循环系统都具有抑制作用,且肌松不佳,故多用于全麻诱导或与其他药物复合使用[4]。Hadavi MR等[20]报道证实,在人剖腹产施行全麻时使用硫喷妥钠要比丙泊酚更易减弱人的意识,手术效果更好。但在动物方面,还未有此类报道。Uchida K等[21]报道,幼儿使用过量硫喷妥钠有时会产生严重的心脏功能紊乱,但在动物还没有这方面的报道。

(3)戊巴比妥钠(pentobarbital sodium):该药首次报道作为麻醉药使用是在1946年,当时作为肌内注射使用。同年,Orland FJ等报道腹腔内注射具有更好的全身麻醉效果[22]。1948年,Carron H等[23]报道了戊巴比妥钠可以通过静脉注射进行全身麻醉。目前,该药品以静脉注射和腹腔注射途径为主。该药品属于短效巴比妥类全麻药。静脉注射给药后能够迅速进入麻醉状态,可维持60 min~80 min的麻醉效果,主要用于腹部、四肢等大手术。该药品麻醉深度需要注意,完全苏醒需要6 h~8 h。在苏醒期间,需要精心护理和观察,避免出现意外事故。一旦出现久未苏醒等意外情况,可用樟脑磺酸钠、尼可刹米等中枢兴奋剂及时进行急救。该药品在临床使用浓度一般为30 g/L,静脉注射剂量一般为30 mg/kg~40 mg/kg体重,腹腔注射剂量在此基础上增加20%。该药品具有较强的副作用,尤其当静脉注射速度快时,会造成呼吸抑制。因此,临床使用时注射速度一定要缓慢,并时刻观察动物的呼吸状态,一出现呼吸抑制症状,应立即停注。鉴于该药品的副作用较大,近来使用已日趋减少[4]。最近,Dutton JW等[24]报道了将戊巴比妥钠作为小动物安乐死的可行性,证明该药通过腹腔超量注射小鼠,除了引起一些肿胀外,不引起小鼠的疼痛或其他过度的不适,可以作为小动物安乐死药剂。

1.2.2 氯胺酮类

(1)氯胺酮(ketamine):氯胺酮属于非巴比妥类静脉全身麻醉药,于1965年由Domino首次用于临床麻醉,并很快开始在人医和兽医临床广泛应用。其作用机理主要是降低中枢神经系统中主要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的神经传递。该药品同时具有良好的阵痛作用。该药品静脉注射的参考用量为8 mg/kg体重;肌肉注射的剂量可按照8 mg/kg~12 mg/kg体重剂量进行,一般在10 min左右出现麻醉效果,然后渐渐入睡失去意识,麻醉效果大约能维持40 min左右。氯胺酮有两种构型,一种为S型,一种为R型,前者主要用于阵痛和麻醉,后者主要用于抗抑郁症及骨质疏松[25]。

(2)复方氯胺酮(compound ketamine):其主要成分为150 g/L的氯胺酮和150 g/L的隆朋,称为噻胺酮溶液。另外,氯胺酮也可与多美康(dormicum)和阿托品(atropine)配伍组成复方氯胺酮。临床上有复方氯胺酮口服液和注射液两种,因此该药品针对不同剂型可以通过口服和肌肉注射两种方式给药。该药品一般通过肌肉注射的方式进行,剂量为5 mg/kg体重,肌注5 min内即可平稳地进入麻醉状态,有效麻醉时间可达到60 min~70 min。该药品比较安全,在麻醉过程中,动物无兴奋和挣扎、肌肉松弛、痛觉消失等现象;在诱导麻醉期,部分动物可能会出现呕吐现象[5]。

1.2.3 丙泊酚(propofol) 其化学名称为2,6-二异丙基苯酚,又名异丙酚或普鲁泊福,属于烷基酚类全身麻醉药,一般作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使用。本品为无色或淡黄色油状液体,味道异臭。该药品不溶于水,可溶于乙醇、乙醚或丙酮等有机溶剂。该药品单独静脉注射使用时,在犬为55 mg/kg体重,最好在1 min之内注完。该药品起效时间非常快,在犬类仅为75 s~120 s,犬平均维持时间为6.7 min,其他动物在5 min~10 min范围。如果与其他药品如乙酰丙嗪、吗啡酮等配合使用,诱导时间和维持时间可适度延长。因此,该药品属于一种超短时作用的非巴比妥类药物[26]。丙泊酚安全范围广,仅小鼠的半数有效量(ED50)可达到208.33 mg/kg,半数致死量(LD50)达到了835.80 mg/kg。丙泊酚除了单独使用外,也可以与其他麻醉药物进行复合使用,如闫立雯等[27]报道,将丙泊酚复合硬膜外利多卡因的方式应用于犬的麻醉,比单独使用丙泊酚麻醉具有更好的效果,表现为麻醉起效更快,镇痛、镇静及肌松效果更好,并且对呼吸的抑制作用更小。丙泊酚也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反复使用可影响神经元细胞的增长,导致细胞凋亡从而影响认知功能[28]。

1.2.4 依托咪酯(etomidate) 该药品是咪唑类衍生物,属于一种非巴比妥类药物,一般用于静脉注射。该药品于1972年由Doenicke首次应用于临床麻醉,至今已有近50年的应用历史。该药品除了用作麻醉药以外,还可以作为镇静药使用,但无镇痛作用。依托咪酯具有两种剂型,一种是水剂型,一种是脂肪乳剂型,二者最主要的区别是渗透浓度不同。相比较而言,脂肪乳剂型更接近于生理渗透浓度。因此,脂肪乳剂比水剂可更显著减少注射痛及血管损伤等副作用,在临床中的应用频率更高。该药品安全性较好,临床使用对呼吸系统无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也比较轻微。该药品唯一的副作用就是对肾上腺皮质功能具有抑制作用,因此,对于肾功能不全的动物要慎用。依托咪酯在临床上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效果更好,比如Keating SC等最近报道米达唑仑配合依托咪酯进行麻醉可以减少依托咪酯的用量,而且会有助于改善动物的安全状况[29]。研究发现,依托咪酯作为全身麻醉药长时间使用,会导致大脑海马角星形胶质细胞抑制,并最终损害动物的认知功能,因此,该药品在临床上不能反复和长期使用于同一个体动物[30]。另外,临床应用依托咪酯会对肾上腺皮质功能有一定的影响。

1.2.5 替来他明(tiletamine) 该药品化学性质与氯胺酮相似,但该药品麻醉作用持续时间更长,阵痛作用更强。该药品在单独使用时,单次应给予足够剂量的药,避免多次重复给药。因为重复给药会造成苏醒期延长,苏醒过程不稳定。该药品的市售品一般为替来他明与唑拉西泮等量混合制成,其药效与氯胺酮/安定类似,俗称舒泰(telazol),市场上有舒泰50和舒泰100两种规格,价格比较昂贵。然而,替来他明与唑拉西泮(zolazepam)这两种组份在动物体内的代谢和消除速率不同:在猫体内,二者的半衰期分别为2.5 h和4.5 h;在犬体内,分别为1.3 h和1 h。另外,两组分在不同动物体内的起效时间、使用剂量以及麻醉效果等也不一致。在猫,使用剂量和致死剂量分别为7 mg/kg~10 mg/kg和220 mg/kg;在犬,则分别为5 mg/kg~7 mg/kg和100 mg/kg。非常有意思的是,猫对舒泰的耐受剂量要高于犬。舒泰的起效快,在猫体内,肌内注射起效时间为1 min~7 min,麻醉期依剂量不同,通常20 min至1 h达峰值,麻醉时间约为氯胺酮的3倍。在犬体内,肌内注射起效时间为7.5 min,平均外科麻醉期为27 min,苏醒期约4 h;舒泰具有良好的体表镇痛、镇静作用,并且肌松效果良好;无循环呼吸抑制现象,无肝肾毒性,不导致癫痫,因此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舒泰也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尤其是在苏醒期,会出现包括体温下降、心动过速、过度流涎、久性神经损伤以及徐动症样症状(持续行为缓慢、关节强直、弯曲、转圈、四肢划动)、呕吐、呼吸道分泌物过多、号叫等症状。Nejamkin P等[31]通过口腔含化给药法对猫使用替来他明与唑拉西泮合剂,结果发现当用药剂量不超过5 mg/kg的时候,不会出现任何不适症状,但当剂量超过7.5 mg/kg时候,就会出现基线收缩血压下降、呼吸频率下降的情况。另外,该药物可透过胎盘屏障,引起新生动物呼吸抑制;大剂量使用会引发成年动物呼吸抑制,甚至呼吸暂停;该药品对孕期的动物要慎用,如果不可避免,则需要密切观察新生动物状况[8]。

1.2.6 阿法沙龙(alphaxalone) 阿法沙龙,又名羟-5α-孕酮二烷(alphaxalone),是一种神经类固醇药物,20世纪70年代问世,于2012年被美国FDA批准作为犬和猫的诱导和维持麻醉药。在起初使用的时候,曾用蓖麻油作为表面活性剂溶解该药物,结果造成组胺释放、皮疹等严重的过敏反应,故被禁止使用。此后,人们用2-羧丙基-β-环糊精,一种非组胺释放类试剂进行重构,形成阿法沙龙-HPCD,于2001年首次在澳大利亚使用,此后欧洲国家、加拿大和美国也逐渐开始使用。该药品的特点是起效快,能提供满意的肌肉松弛效果。该药重复使用后,不产生蓄积性,麻醉后能迅速恢复,只产生轻微的呼吸抑制。阿发沙龙在临床上可以静脉、肌内或腹膜内接种。美国FDA推荐的猫和狗的使用方法是静脉注射,而澳大利亚推荐猫采用肌内注射。然而,对于家养的猫,如果预设麻醉时间为5 min~7 min,那么最好采用恒流灌服的方式给药[32]。

1.2.7 846合剂(846 mixture) 846合剂属于复合型全身麻醉剂,其组成为:1 mL 846合剂中含有依地酸25 mg、静松灵35 mg、氟哌啶醇2.5 mg以及双氢埃托啡3.5 μg。临床上按照0.1 mL/kg~0.2 mL/kg体重的剂量对小动物进行肌注,可使动物麻醉1 h。846合剂镇静效果良好,应用范围较广,但在临床使用中有时可引起小动物呕吐,部分小动物甚至还会出现短暂的抽搐。

2 小动物常用麻醉技术

2.1 吸入诱导麻醉

吸入诱导麻醉是小动物临床手术常用的方式。吸入麻醉是通过输入挥发性药物让动物吸入,使动物失去痛觉和神经麻痹而达到麻醉效果。吸入性麻醉药物包括气体和液体吸入麻醉药两类,液体多为挥发性,如乙醚、氟烷等[33]。吸入诱导麻醉的特点是动物进入麻醉快、苏醒快、安全性好。吸入诱导麻醉需要控制好麻醉剂的量和时间,否则极易导致动物过量吸入麻醉剂而对动物造成心肺麻痹甚至死亡[33]。吸入诱导麻醉一般借助一定的辅助设备,如面罩、麻醉箱或麻醉机。在面罩诱导过程中,有些动物可能会挣扎,并由于面罩遮挡不利于观察到动物症状,不太容易判断麻醉深度等,目前很少应用。使用麻醉箱目前较为普遍,容易观察和控制麻醉程度,但在实施过程中,其不利因素是不能准确监测相关参数,易出现动物应激、呕吐、气道阻塞、自我损伤等副作用[34]。需要指出的是,使用麻醉箱进行麻醉必须通入氧气,否则很容易导致动物缺氧。目前,有条件的宠物医院均采用麻醉机进行麻醉。使用麻醉机进行麻醉的优点是设施完善,更加容易控制,操作简便,尤其是能保证氧气的供给,因此更加安全。

2.2 静脉诱导麻醉

静脉诱导麻醉产生效果迅速,可尽早实现气道控制平稳、操作方便、可预见性好、费用低、无需特殊设备等,是诱导麻醉的最佳选择途径。兽医临床上习惯在使用静脉诱导麻醉药物之前,先给予辅助药物,以降低其使用剂量,减少其副作用。

静脉诱导麻醉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但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大多数静脉麻醉药在静脉滴注时仍然以千克体重计算剂量。直到近20多年里,随着人们对静脉麻醉药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的认识不断提高,从而促进了人们对药物剂量-血药浓度-生物相浓度-效应之间关系的理解。而这种理解的加深再借助于计算机技术,使现代静脉诱导麻醉技术出现了质的提高。比如,以麻醉药理学知识为基础的计算机辅助控制系统和靶控输注设备的出现提高了麻醉医生的认识和对静脉麻醉药的可控性。

2.3 硬膜外麻醉

硬膜外麻醉是一种常用的人医和兽医的麻醉技术。一些麻醉药和镇痛药可以在硬膜外沉积,可以暂时阻滞脊神经根,使支配区域发生麻痹,从而可以提供麻醉和阵痛作用。与全身麻醉相比,在缓解小动物手术创伤应激方面,硬膜外麻醉更具有优势。全身麻醉只能抑制大脑皮层及其边缘的系统,而不能彻底阻断手术区域产生的创伤应激向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传输;而硬膜外麻醉技术则可以有效阻断手术区域交感神经和伤害性刺激向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从而可以完全阻断手术创伤引起的应激反应[35]。

对于小动物的硬膜外麻醉,找准麻醉穿刺部位是非常重要的技术关键。一般来说,腰骶的硬膜外空间是最常用的注射位置。在小动物手术过程中,以犬为例,侧卧和胸正前卧是最多采用的方式。研究显示,当犬正俯卧时,胸侧穿刺的位置正好位于从尾部向颅部延伸的L6-L7,而从背侧的位置计算穿刺位置则位于距离骨盆腔后肢3 mm~10 mm;当四肢向头颅方向伸展时,距离大约为7 mm~16 mm。对于猫,骶尾部的椎间空间更适合作为硬膜外递送药物的部位,在这个部位,硬囊膜向尾部延伸,相当于犬等其他动物的腰骶椎间空间,从而可以避免因疏忽造成穿刺到蛛网膜下空间。在这个位置,可以使用少剂量的麻醉剂对会阴部、骨盆和尾部神经进行麻醉,这样就减少了肛门、末端结肠、会阴等的敏感性[36]。硬膜外麻醉机理比较简单,但操作时需要的技术难度较高,要求操作者能熟练掌握穿刺技术并找准位置,因此需要操作者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3 展望

目前,小动物的麻醉主要采用全身麻醉技术,主要原因是小动物体量小,局部麻醉不易进行操作。但不可否认的是,全身麻醉技术不可避免对小动物的神经系统及其他器官会造成一定的伤害。随着麻醉药新的制剂不断开发和给药手段的更新,小动物麻醉在提高药物临床效应、降低不良反应、保证动物安全舒适等方面不断提高。未来小动物麻醉药物将向新型短效麻醉药、镇静催眠类药物、配伍药物等方向发展,麻醉技术将向局部麻醉、精准麻醉等方向发展,这无疑会有利于提高小动物麻醉的安全性。

猜你喜欢
麻醉药氯胺酮氟烷
七氟烷抑制宣威肺癌XWLC-05细胞生物学行为
地氟烷与七氟烷用于儿科麻醉的术后恢复效果分析
地氟烷麻醉期间致Q-T间期延长一例
氯胺酮及其异构体和代谢物抗抑郁研究进展☆
氟烷红外光谱的研究
常见麻醉药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
氯胺酮对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咪达唑仑抗焦虑治疗对择期腰椎手术患者术中麻醉药用量及术后恢复的影响
氯胺酮联合丙泊酚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针灸复合全身麻醉干预麻醉药用量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