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菊,郭燕
(新里程安钢总医院 ICU,河南 安阳 455000)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自主排出受影响,气道受阻时可加重脑低氧症状,需给予气管切开维持患者呼吸通畅[1]。为降低患者气管切开期间并发症发生率,采取有效护理十分必要。St Mary’s集束化护理方案是对常规集束化护理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将3个及以上护理措施组成一组护理方案,该护理措施均经临床实践效果良好,集中应用后能改善患者预后[2]。本研究选取2015年7月至2020年7月新里程安钢总医院收治的115例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气管切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St Mary’s集束化护理方案应用于患者,观察应用效果。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7月至2020年7月新里程安钢总医院收治的115例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气管切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案分为常规组(57例)与观察组(58例)。常规组接受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于常规护理方案基础上接受St Mary’s集束化护理方案。常规组男30例,女27例,年龄25~68岁,平均(46.52±10.43)岁,受伤类型:脑干损伤10例、颅内血肿合并脑挫裂伤27例、广泛性脑挫裂伤20例;观察组男32例,女26例,年龄25~65岁,平均(45.23±9.76)岁,受伤类型:脑干损伤9例、颅内血肿合并脑挫裂伤30例、广泛性脑挫裂伤19例。两组性别、年龄、受伤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新里程安钢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选取标准(1)纳入标准:①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②经颅脑CT检查确诊为重症颅脑损伤;③行气管切开术治疗。(2)排除标准:①认知障碍;②合并其他慢性感染性疾病;③处于妊娠期及哺乳期;④严重器官衰竭。
1.3 护理方法
1.3.1常规组 接受常规护理方案,密切观察患者病情,每日定时为患者有效吸痰、气道湿化,护理操作执行时严格无菌操作,每日注意病房环境卫生清洁、消毒、杀菌。
1.3.2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方案基础上接受St Mary’s集束化护理方案。(1)组建集束化护理小组,包括护士长(组长)、主治医生、专科护士,以“气管切开” “St Mary’s集束化护理”“气管切开护理”等关键词通过“知网” “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检索相关中文文献,结合文献中有效护理措施、科室实际情况及患者病情,筛选出适用性强、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组成集束化护理方案。由新里程安钢总医院质控小组全程给予质量监督及指导,实施过程中依据干预效果及各方意见适当改进护理方案。(2)St Mary’s集束化护理方案实施,共包含7个方面内容,具体如下。①安全设备检查。每次护士交接班时进行气管切开安全设备检查,包括吸痰装置、吸痰管、气管套管、复苏装置、气管扩张器、注射器、无菌敷料包等,交接班护士双方核对确认无误后在交接单上签字核准。②气道湿化管理。选择4.5 g·L-1氯化钠溶液、糜蛋白酶、庆大霉素及氟美松作为湿化剂,将湿化液温度控制于20~40 ℃,以持续氧雾化方式进行湿化操作,每日2次,每2 h检查并记录气道湿化状况1次。③内套管及敷料护理。每日3次以20 g·L-1戊二醛进行内套管清洁消毒,去除套管内痰痂,必要时给予更换。每日3次检查患者固定带及敷料,若出现浸湿、破损、滑脱等及时给予更换或纠正。④口腔清洁。每日2次以氯己定口腔护理液冲洗口腔,在患者意识清醒情况下协助患者每日刷牙2次,与口腔冲洗时间分开。⑤气囊护理。每6 h检测气囊压力1次,使气囊压力始终保持20~25 cmH2O(1 cmH2O=98.06 Pa)。⑥有效吸痰。选择表面光滑、软硬适中、弹性良好吸痰管,依据患痰液黏稠度设置适宜的吸痰负压,尽量选择浅部吸痰,持续时间尽量低于15 s,必要时3 min后重复吸引。每日增加巡房次数,观察患者呼吸道痰液滞留程度、听痰鸣音等,准确把握吸痰时机。⑦护理过程记录,将所执行每项措施详细记录于核查表,内容包括执行时间、次数、执行人签字等。两组均护理至患者恢复自主呼吸。
1.4 观察指标(1)并发症,包括皮下气肿、气道黏膜溃疡、局部感染、气管脱出。(2)恢复效果,包括气管套管滞留时间、ICU住院时间。(3)护理效果,包括每日吸痰次数、堵管时间、吸痰间隔时间。(4)护理满意度。以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newcastle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 scales,NSNS)评价两组护理满意度,分为5个等级,19~37分为非常不满意,38~56分为不满意,57~75分为一般,76~94分为满意,95分为非常满意[3]。
2.1 并发症观察组皮下气肿、气道黏膜溃疡、局部感染及气管脱出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并发症发生风险比较[n(%)]
2.2 恢复效果观察组气管套管滞留时间、ICU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恢复效果比较
2.3 护理效果观察组吸痰次数少于常规组,堵管时间短于常规组,吸痰间隔时间长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
2.4 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55%,高于常规组的77.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可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促进其恢复自主呼吸,有效提高其生存率,但由于气管切开后局部长时间暴露,易导致病原菌定植、误吸等情况发生,增加并发症感染风险,因此,对气管切开患者加强护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4]。
St Mary’s集束化护理方案是2004年St George’s医院针对气管切开住院患者提出的一种护理方案,包含7个方面内容,方案内容在国外实践时效果良好,但在我国实际应用中需进一步探究其有效性[5-6]。本研究将St Mary’s集束化护理方案应用于重症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结果显示,观察组气管切开相关并发症、吸痰次数减少,堵管时间、气管套管滞留时间、ICU住院时间缩短,吸痰间隔时间延长,可见护理效果良好,可加快患者恢复速度,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集束化护理模式不仅仅为一个方案或清单,通过循证整合护理措施,促使集束化方案成为有效、可持续性较强的护理过程[7-8]。集束化护理模式要求护理方案中所包含的干预措施为高等级循证证据,因此,本研究在干预前成立集束化护理小组,对气管切开相关护理措施进行循证,且经过多方讨论并结合实际情况后,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案,可确保护理方案的可行性。另外,本研究基于St Mary’s集束化护理方案的指导,对可能引起患者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如吸痰、湿化、气囊、内套管等给予重点干预,能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风险,使患者尽早恢复自主呼吸。此外,本研究除病情护理外,还制定出严格质量监督管理方法,将质管小组纳入研究工作中,实时进行监督及指导,对护士的护理行为也给予详细记录和监管,目的为确保本次研究的严谨性、可信性及权威性。
另外,本研究对患者家属进行了护理满意度调查,结果表明,经过St Mary’s集束化护理方案干预后,家属对护理工作给予了较高的满意度评价,可能在于家属真实体验到了护理人员的专业护理技术和认真严谨的服务态度,而且护理效果及质量也进一步改善,进而使家属对护理工作给予更高的满意度评价。
综上,St Mary’s集束化护理方案对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气管切开患者进行干预,并发症减少,恢复时间加快,且护理效果得到极大改善,护理满意度也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