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玖,柳 振,代春辉,王春卉,杨 帆,陈国顺,万欣杰
(1.甘肃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兰州 730070;2.兰州联邦饲料有限公司,兰州 730060)
榆树(Ulmus pumilaL.),又名春榆、白榆、家榆、榆钱等,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及西南各省区。榆树叶(Elm leaves,E)资源丰富,取材方便。新鲜榆树叶含粗蛋白质7.5%,无氮浸出物14%,富含矿物质和胡萝卜素。一般于7~9月采收榆树叶,摘取其2/3部分,避免折断树枝[1]。榆树叶青喂、打浆喂或风干处理后,添加干精饲料(地瓜面、玉米面、高粱面)饲喂生猪,可防病促生长,但单独饲喂无法完全满足动物营养需要。通过与苜蓿(Medicago sativa)等饲料搭配使用,可发挥饲料间正的组合效应(Associative effects,AE),改变动物胃肠道代谢过程[2-3]。谷草∶苜蓿按50∶50 配比时,AE 最优[4]。玉米秸秆∶苜蓿按50∶50、60∶40、燕麦干草∶玉米秸∶苜蓿按10∶50∶40、20∶50∶30 配比时,体外发酵参数和AE 最高[5]。研究表明,苜蓿与低质粗饲料搭配可改善饲料利用率,发挥饲料间AE 正向作用[6]。精料与秸秆类、禾本科牧草配比后综合AE 指数(Multiple-factor AE index,MFAEI)均 >1, 为 1.273~1.620, 而 精 料 与 苜 蓿MFAEI 为0.819[7]。精料∶羊草∶玉米秸青贮∶燕麦草为 50∶15∶10∶25 时,MFAEI 最佳[8]。目前,榆树叶未得到充分利用,尚未见其应用于反刍动物饲粮。本研究旨在利用体外产气法测定不同精粗比下榆树叶与苜蓿、精料搭配组合后单项和组合效应,获得正AE较优组合,为养殖生产中榆树叶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精料、苜蓿购于兰州联邦饲料有限公司,榆树叶采集于兰州市植物园。精料配方组成(风干基础)∶玉米(Zea maysL.)85.00%,豆粕7.75%,棉粕3.10%,食盐1.65%,复合预混料2.50%。
试验用产气管为德国制造100 mL 玻璃注射器(最小刻度1 mL)。
试验以精粗比设为 60∶40、50∶50、40∶60、30∶70、20∶80。精料∶榆树叶∶苜蓿20 个配比,精料∶榆树叶5 个配比,3 种原料单独培养,共计28种饲粮组合,每组7 个重复,共培养196 个产气管。试验分3批,每批设3个空白对照,消除体外培养系统误差。具体饲粮配比见表1。
表1 28种饲粮组合比例Table 1 Proportion of 28 kinds of diets combination
试验用瘤胃液采自年龄约4.5 岁、体重(500±2.9)kg安装永久瘤胃瘘管的6头荷斯坦奶牛,自由采食麦秸,精料5 kg·d-1·头-1,日喂3 次,自由饮水。精料组成和营养水平见表2[9]。早饲前采集6头牛瘤胃液,混合后4 层纱布过滤至暖瓶,通入CO2保持厌氧,待用。
榆树叶、精料、苜蓿3 种原料,干燥、粉碎、过1 mm 标准筛。准确称取28 种饲粮组合0.2000 g(DM 基础),置于3 cm×5 cm 400 目尼龙袋,扎紧,置产气管,将39 ℃微生物培养液30 mL(10 mL 瘤胃液+20 mL缓冲液,缓冲液配制参照Menke等[10]方法)加入产气管,推出管内空气,密封乳胶管一端,读数,记录产气管初始刻度(mL,GP0)后,置于39 ℃恒温水浴锅,在培养2、4、6、9、12、24、36、48、72 h 时,分别记录各时间点产气量(Gas production,GP,mL)。某饲粮组合在某时间点GP=该段时间样品管GP-样品管0 h时初始读数(GP0h)-该段时间空白管GP空白。
表2 瘘管荷斯坦奶牛日粮中精料的配方组成和营养水平(%,DM基础)Table 2 Ingredients and nutritional levels of the concentrate of the experimental diet for Holstein-Friesian cows(%,DM basis)
72 h培养结束后,用蒸馏水洗净尼龙袋,105 ℃烘48 h 至恒重,测定干物质降解率(Dry matter digestibility,DMD)。残渣测定粗灰分,计算有机物降解率(Organic matter digestibility,OMD)。培养液5 000×g 离心10 min,上清液移至离心管,-20 ℃保存,待测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s,VFA)和氨态氮(NH3-N)。
1.6.1 饲料常规营养水平
榆树叶、苜蓿、精料干物质(Dry matter,DM)、粗蛋白质(Crude protein,CP)、粗脂肪(Ether ex⁃tract,EE)、粗纤维(Crude fiber,CF)和粗灰分(Crude ash)含量采用美国分析化学家协会(Associ⁃ation of Official Analytical Chemists,AOAC)[11]概略养分法测定。
1.6.2 产气指标计算
①GP测定。GPt=200×(Vt-V0)/W
式中,t为发酵开始后某一时间(h);GPt为样品t时刻产气量(mL);Vt为样品发酵t小时后产气管读数;Vo为开始培养时空白管读数;W为样品干物质重量(mg)。
②产气参数计算。利用“fit curve”软件,Фrskov等产气模型公式GP=a+b(1-e-ct)[12],将2、4、6、9、12、24、36、48、72 h 时GP 代入,计算a、b、c等消化动力参数。式中,t为发酵开始后某一时间(h);a为快速产气量(mL);b为缓慢产气量(mL);c为b产气速度常数(%·h-1);(a+b)为潜在产气量(mL)。
1.6.3 瘤胃发酵参数、DMD、OMD测定
采用梅特勒-托利多FE20 型酸度计测定pH;采用Lu等[13]气相色谱法测定VFA浓度。采用Brod⁃erick 和Kang[14]方法测定NH3-N 浓度;干物质降解率(DMD,%)=(原样品重量×原DM含量-残渣样品重量×残渣 DM 含量)/原样品重量×原 DM 含量×100%;有机物降解率(OMD,%)=(原样品重量×原OM含量-残渣样品重量×残渣有机物含量)/原样品重量×原有机物含量×100%。
1.6.4 组合效应计算
单项组合效应指数(Single-factor associative ef⁃fects index,SFAEI)和综合组合效应指数(Multiplefactor associative effects index,MFAEI)参照方法[15]。
SFAEI=(各组合实测值-加权估算值)×100/加权估算值
式中,实测值为各组合实际测定值,加权估算值=精料实测值×精料配比(%)+榆树叶实测值×榆树叶配比(%)+苜蓿实测值×苜蓿配比(%)。
试验数据采用SPSS 16.0 软件作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以平均值和平均标准误(Standard error of Mean,SEM)表示,以P<0.05 表示差异显著,P<0.01表示差异极显著。差异显著时,用Tukey氏法作多重比较。
由表3 可知,榆树叶(11.2%)CP 小于精料(19.5%)和苜蓿(19.9%);在EE 和CF 上,榆树叶均小于苜蓿,大于精料。精料和苜蓿快速产气部分a(-9.8 mL、-3.7 mL)为负值,存在产气滞后效应;榆树叶a 值为5.7 mL,产气不滞后。榆树叶(52.8 mL、50.3 mL)潜在产气量(a+b)、72 h 产气量 GP72h均高于精料(45.0 mL、42.5 mL)和苜蓿(27.2 mL、26.1 mL)。
表3 饲料营养水平及体外产气参数(绝干基础)Table 3 Nutritional levels and in vitro gas parameters of experimental diets(Dry matter basis)
由表4~5 可知,不添加苜蓿时,精料∶榆树叶(C∶E)为80∶20、60∶40 组a、b、c、DMD、OMD、乙酸、丙酸、丁酸、总挥发性脂肪酸(Total volatile fatty acids,TVFA)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NH3-N、GP72h、(a + b)均极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50∶50组丁酸显著高于40∶60、20∶80组(P<0.05),50∶50组乙酸、TVFA、GP72h、a、(a+b)与其他组无显著差异(P>0.05)。20∶80、40∶60和50∶50 组pH 显著高于80∶20、60∶40(P<0.05)。C∶R 为60∶40时,精料60%,榆树叶和苜蓿共40%。榆树叶∶苜蓿(E∶A)为10∶30 组(榆树叶配比为10%,简称“10 组”,下同)a、戊酸显著高于 30 组(P<0.05),10组c、乙酸、丙酸、异戊酸和TVFA显著高于 20、30 组(P<0.05),10 组(a+b)、DMD、OMD 极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10 组GP72h极显著高于 30∶10 组(P<0.01),10、20 榆树叶组 b、NH3-N均显著高于30组(P<0.05),10组pH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
C∶R为50∶50时,精料50%,榆树叶和苜蓿共50%。E∶A 为 20∶30 组(简称“20 组”)a、NH3-N 显著高于30、40 组(P<0.05),20 组 b 显著高于 40 组(P<0.05);20、10 组c、戊酸、异戊酸显著高于30、40 组(P<0.05);20 组(a+b)、GP72h极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且30、10 组极显著高于40 组(P<0.01);20、10 组DMD、OMD 极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20、10 组 pH 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20组乙酸、丙酸、TVFA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
C∶R为40∶60时,精料40%,榆树叶和苜蓿共60%。40 榆树叶组a、c、(a + b)极显著高于50、30、10 组(P<0.01);40 组 GP72h、NH3-N、乙酸、丙酸显著高于50、30、10 组(P<0.05);40、30 组b、DMD 极显著高于其他3 组(P<0.01);40、30 组OMD、丁酸、异戊酸、戊酸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40 组TVFA 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且30 组显著高于50、20、10 组(P<0.05);40、30 组pH 显著低于其他 3 组(P<0.05)。C∶R 为30∶70 时,精料30%,榆树叶和苜蓿共70%。55、40 榆树叶组a、c、乙酸、丙酸、丁酸、异戊酸、戊酸、TVFA均显著高于25、10 组(P<0.05);55、40 组b、(a+b)、GP72h、DMD、OMD、NH3-N 均极显著高于25、10 组(P<0.01)。C∶R 为20∶80 时,精料20%,榆树叶和苜蓿共80%。20 榆树叶组a、c、乙酸、丙酸、TVFA 显著高于 65、50 组(P<0.05);20 组DMD、OMD 极显著高于65、50 组(P<0.01);20 组丁酸、异戊酸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20 组b、(a+b)、GP72h、NH3-N 极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且50 组(a+b)、GP72h极显著高于65、50组(P<0.01);20组pH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
表4 榆树叶与苜蓿、精料混合体外培养72 h后产气及发酵参数Table 4 GP and fermentation parameters at 72 h when elm leaves was incubated with alfalfa,concentrate in vitro
表5 榆树叶与苜蓿、精料混合体外培养72 h后挥发性脂肪酸含量Table 5 Volatile fatty acids at 72 h when elm leaf was incubated with alfalfa and concentrate in vitro (mmol·L-1)
由表6可知,不添加苜蓿时,精料∶榆树叶(C∶E)为 80∶20、60∶40 组 5 个 SFAEI(GP72h、DMD、OMD、TVFA、NH3-N 的AE)和MFAEI 极显著或显著高于其他3 组(P<0.01,P<0.05)。C∶R 为60∶40时,榆树叶:苜蓿(E∶A)为10∶30、20∶20 组GP72h和TVFA的AE极显著高于30∶10组(P<0.01)。10∶30组 DMD 的 AE 极显著高于 20:20、30:10 组(P<0.01),10∶30 组 OMD 和 NH3-N 的 AE 极显著高于30∶10 组(P<0.01)。在MFAEI 上,10∶30 组极显著高于20∶20、30∶10组(P<0.01),20∶20组极显著高于30∶10组(P<0.01)。
表6 榆树叶与苜蓿、精料混合体外培养72 h后SFAEI和MFAEITable 6 SFAEI and MFAEI after fermentation for 72 h when elm leaves was incubated with alfalfa and concentrate in vitro
由表6 可知,C∶R 为50∶50 时,E∶A 为20∶30、10∶40组GP72h、OMD的AE极显著高于30∶20、40∶10 组(P<0.01);20∶30 组 DMD 的 AE 极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20∶30 组NH3-N 的AE 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10∶40组显著高于30∶20、40∶10组(P<0.05);在 TVFA 的 AE 和 MFAEI 上,20∶30 组极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10∶40组极显著高于30∶20、40∶10 组(P<0.01)。C∶R 为 40∶60 时,E∶A为 40∶20 组的 GP72h、DMD 的 AE 极显著高于 50∶10、20∶40、10∶50 组(P<0.01);在OMD、TVFA、NH3-N 的 AE 和 MFAEI 上,40∶20 组极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30∶30 组极显著高于50∶10、20∶40、10∶50 组(P<0.01)。C∶R 为 30∶70 时,E∶A 为55∶15、 40∶30 组 GP72h、 DMD、 OMD、 NH3-N、TVFA 的 AE 和 MFAEI 极显著高于 25∶45、10∶60 组(P<0.01),且25∶45组NH3-N、TVFA的AE极显著高于 10∶60 组(P<0.01)。C∶R 为 20∶80 时,E∶A 为20∶60 组 GP72h的 AE 极显著高于 65∶15、50∶30 组(P<0.01);20∶60、35∶45组OMD的AE极显著高于65∶15、50∶30 组(P<0.01);20∶60 组 DMD、NH3-N、TVFA 的 AE、MFAEI 极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35∶45 组 NH3-N 的 AE 极显著高于 65∶15 组(P<0.01),35∶45 组DMD、TVFA 的AE、MFAEI极显著高于65∶15、50∶30组(P<0.01)。
榆树叶a为正值,即产气不滞后。精料、苜蓿a为负值,精料比苜蓿产气滞后时间更长。因为本研究中,玉米占85%,较大麦(Hordeum vulgareL.)有更长产气滞后时间[16]。精料b 和c 较高,榆树叶GP72h和(a+b)最高,表明3种饲料中,榆树叶产气性能最佳。
本试验中,饲粮AE 效果较优的6 个组合依次为:30∶55∶15>40∶40∶20>50∶20∶30>20∶20∶60>60∶10∶30>80∶20∶0,即 C∶R 依 次 为 30∶70、 40∶60、50∶50、20∶80、60∶40及无苜蓿组。低精料配比高粗料(C∶R 为30∶70)时,高比例榆树叶(55、40)及低比例苜蓿(15、30)组合效果最佳;随精料增加(C∶R为40∶60、50∶50、60∶40),AE效果降低,需配比榆树叶比例亦降低(40、20、10),即精料越高,越不利于榆树叶利用。精粗比为30∶70时,不同饲料间协同互作效果最强,饲料间AE最大。说明在一定程度上榆树叶可替代精料使用量。由此可知,不加苜蓿组AE最小,苜蓿、榆树叶、精料3 者配比组合后AE 效果显著优于榆树叶、精料组合。树叶与精料配比,GP的AE为正[17]。苜蓿配比小麦秸(Triticum aestivumL.),产气参数呈正AE[18]。将慢速发酵纤维(纯纤维素、奶蓟草)速发酵纤维(无籽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柑橘渣、果胶)按 75∶25 或 25∶75 配比后,GP 显著增加[19]。前人及本试验结果均表明,低质粗饲料与优质牧草及精料科学搭配后,可产生正AE。
GP 可有效预测饲料在瘤胃中消化率[20]。将单一及配比饲料体外培养,通过GP 等指标可确定混合饲料AE。皇竹草∶象草为75∶25 时,山羊瘤胃DM、CP 及 NDF 降解率及其正 AE 最高[21]。郝小燕等、成启明等研究表明,苜蓿∶青贮玉米∶玉米纤维饲料为40∶39∶21,而玉米秸∶柠条为70∶30 时,AE效果最佳[22-23]。瘤胃pH为6.0~7.0,可充分反应瘤胃内发酵情况和环境变化。本研究中,60∶10∶30、 50∶20∶30、 50∶10∶40、 40∶40∶20、 40∶30∶30、30∶55∶15、30∶40∶30、20∶20∶60、80∶20∶0、60∶40∶0 组pH 显著低于同精粗比的其他组。因为这10个组合产气和发酵参数较高,TVFA较高。VFA速度快于瘤胃对其的吸收速度,降低瘤胃内pH。
GP 与瘤胃微生物发酵活性、饲料消化率呈正相关[10]。DMD 和OMD 是衡量饲料营养价值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中,GP、DMD 和OMD 变化趋势一致。苜蓿有效降解率较高,碳氮比更适合瘤胃微生物繁殖[24]。苜蓿配比低质牧草后GP、DM 采食量、NDF 消化率呈正AE[25]。NH3-N 浓度可充分反映饲料在瘤胃中蛋白质分解、氮代谢、微生物蛋白质合成情况。本研究中,25 种饲粮组合NH3-N浓度为 10.27~23.41 mg·dL-1,处于正常范围。30∶55∶15、40∶40∶20、50∶20∶30、20∶20∶60、60∶10∶30、80∶20∶0组NH3-N显著高于其他组,原因是这6 个组合中精料、榆树叶、苜蓿之间发生协同作用,增强瘤胃内碳、氮同步释放,促进微生物蛋白质合成效率。饲粮中可消化碳水化合物发酵产生VFA,GP 与TVFA 产量呈正相关,与乙酸亦呈正相关。乙酸/丙酸反映瘤胃发酵类型。本研究中,25 种饲粮组合乙酸/丙酸均大于3,属于乙酸发酵型,有助于反刍动物乳脂率提高。
单项组合效应指数(SFAEI)仅通过某一指标评价饲粮AE,缺乏代表性和准确性。卢德勋根据体外产气法在不同时间点测定各项指标,提出“综合组合效应指数(MFAEI)”概念[26]。韩肖敏等、李妍等研究发现稻草∶玉米秸∶玉米秸青贮∶精料为6.4∶9.6∶24∶60,谷草∶玉米秸为40∶60,谷草∶玉米秸∶玉米秸青贮为8∶12∶80时,MFAEI较佳[27-28]。不同种类粗饲料或精、粗饲料配比组合后,由于营养素互补,日粮整体发酵水平和发酵性能更高。本研究发现,精料∶榆树叶∶苜蓿最佳MFAEI 组依次 为 30∶55∶15、 40∶40∶20、 50∶20∶30、 20∶20∶60、60∶10∶30、80∶20∶0 组;尤以精粗比30∶70 时MFAEI 最佳,30∶55∶15 组为 501.87%,30∶40∶30组为441.81%,40∶40∶20 组为439.00%。推测原因可能为原料中鞣酸、发酵基质间相互作用,改善底物降解特性,提高饲料消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