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进军 王岩
关键词:BOPPPS模式;信息素养;学习动机
摘 要:目前,我国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存在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主动性不强、参与度不高等问题。BOPPPS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教学模式,文章剖析了BOPPPS模式在高校信息素养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意义,从引入、目标、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总结六个方面探讨了BOPPPS模式在信息素养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与实践,以期提升高校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1)03-0079-03
1 学习动机视角下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有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学习动机是直接影响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中学生持续学习能力的变量,而教学效果可间接影响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1]。自198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通知以来,我国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得到了普及与发展。但是,从学习动机视角看,目前我国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存在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主动性不强、参与度不高等问题。
1.1 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
虽然我国高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时间较长,但学生对信息素养教育具体效用的认知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没有认识到学习信息素养教育课程能够提高自身的终身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二是没有认识到信息素养与其生活、学习、娱乐,以及未来的工作密切相关[2]。目前,高校学生广泛使用搜索引擎获取信息,很少关注高校信息素养课程,学习动力不足。
1.2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参与度不高
目前,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以开设信息检索课程为主,以数据库专题培训、慕课、微课等为辅。其中,信息检索课程多为选修课,师资力量薄弱[3],许多教师不重视该课程,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不能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很难认识到信息检索课程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参与度不高,逐渐失去对信息素养的学习动力。
1.3 信息素养教学中缺乏互动
目前,我国高校在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时大多采用大班教学和填鸭式教学的方法,缺乏对学生信息素养的考核机制,无法做到分级教学[4],很多高校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组织起来共同学习信息素养课程,缺乏针对性[5]。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4 学生的咨询和反馈不受重视
在高校信息素养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的精力、能力有限,很多学生的咨询和反馈无法及时得到回复,导致学生不能及时利用信息素养课程中的知识解决其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失去学习动力。
2 BOPPPS教学模式在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中应用的意义
2.1 BOPPPS教学模式的内涵
BOPPPPS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有效教学设计著称,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块化教学模式,旨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6-7]。BOPPPS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有两个:一是根据人的注意力在一定时间内仅能保持约15分钟的自然规律,将课堂教学内容划分成2~4个独立教学单元,每个单元的时长约15分钟。二是具体教学过程中的六个构成要素,分别为引入(Bridge-in)、目标(Objective/Outcome)、前测(Pre-assessment)、參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后测(Post-assessment)和总结(Summary/Closure),这六个构成要素的英文首字母连在一起即BOPPPS教学模式的英文缩写。详见表1。
2.2 在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中应用BOPPPS教学模式的意义
2.2.1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方面,“引入”是通过有趣、不寻常的事件吸引学生注意,“参与式学习”是通过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两种构成要素均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目标、前测、后测及总结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的辅助要素,明确的学习目标能使学生拥有方向感和成就感,前测、后测及总结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以更好地调整教学进度。
2.2.2 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式学习”是BOPPPS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明确了BOPPPS教学的类型必须是参与式的。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课程特点和学生的需求等信息精心设计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由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学习。
2.2.3 及时获取学生反馈。在利用BOPPPS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须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利用各种测试、调查、提问等手段,获取学生的学习情况、对课程的意见建议等反馈信息。
2.2.4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关注和评价。BOPPPS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须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开展多种形式的考核评价,以督促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而不是仅关注期末考核。
3 高校采用BOPPPS教学模式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实践方法和效果
3.1 实践方法
笔者以湘潭大学2019年上学期的选修课程《图书馆利用与科技文献检索》为例,阐述了高校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应用BOPPPS模式的实践案例。该课程的授课时长为32个课时,授课对象为理工类学科的本科大学生,教师采用边教学边操作的上课方式,以BOPPPS教学模式开展导论、图书馆资源与服务、信息检索基础、中文数据库、外文期刊数据库、专利文献检索与利用等教学活动。在课程结束时,教师会根据整体教学情况、学生反馈信息及期末考核情况,及时总结教学效果。
3.1.1 信息素养教学中的引入。“引入”即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需进行的引言环节,也被称为“动机说明”或“钩子”,能够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吸引他们的注意。在信息素养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讲故事、讨论与学生相关的问题、最新的新闻时事,以及引入优质慕课、微课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例如:教师可在教授信息检索基础课程时,引入感觉剥夺实验的概念,说明信息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基本需求,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8]。
3.1.2 信息素养教学中的目标。信息素养教学中的目标应言简意赅,使学生明确自身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按照BOPPPS模式的要求,认真拟定教学目标。以知网数据库课程为例,教师应明确以下教学目标:一是学生能够清楚了解知网可以检索到哪些类型的资源。二是学生能够熟练使用知网的简单检索和高级检索功能,并了解专业检索功能。三是学生能够利用知识元检索功能查找相关资料。四是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引文检索功能的用途和技巧。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思路清晰,获得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方向,更容易使他们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3.1.3 前测。前测即课前摸底,使教师提前掌握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授内容的了解程度。前测可以通过考试、作业、提问、讨论等多种方式进行,通过对学生进行前测,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设计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学内容。
3.1.4 参与式学习。在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学习、有奖活动、PPT汇报等方式,吸引和鼓励学生多方位地参与教学。例如,外文数据库课程的教学难度较高,一些学生因英文水平不高而缺乏自信,不愿参与教学活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带领学生集体参与了“Taylor & Francis科技期刊数据库有奖问答”活动,并为学生推荐IEEE数据库的慕课课程,提高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参与度。
3.1.5 后测。后测即在课程结束之际,教师对学生进行的检验或评估。后测的形式有课堂测试、卡片反馈、自我检查等。例如,教师在图书馆资源与服务课程结束后,可对学生进行卡片反馈式的后测,通过对卡片的整理和分析,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3.1.6 总结。对课程的总结能够使教师更好地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效果。教师在进行总结时,应使用简练的语言,对课程中涉及的重点难点进行总结,规划今后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总结和后测可同时进行。通过总结与反思,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2 实践效果
相较于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信息素养课程,BOPPPS教学模式的信息素养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引导他们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与教师互动。笔者在《图书馆利用与科技文献检索》课程即将结束时做了调查内容为“本课程中,你印象最深刻的章节是什么”和“你最喜欢哪种参与方式(分组讨论、PPT汇报、分组任务、上台演示)”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外文数据库相关课程更容易加深学生的印象,喜欢分组讨论参与方式的学生最多。该课程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与往年的选修课成绩相比,优秀和良好的比例较高,获得优秀的学生比例为13.6%,而获得良好的学生比例达到了44.3%。
4 思考与建议
基于BOPPPS教学模式在信息素养教学中的实践和效果,笔者提出了以下思考与建议:一是BOPPPS是一种理念与框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刻意将课堂划分为多个15分钟的独立单元,而应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具体时间。在实际应用BOPPPS教学模式时,教师既可根据需要调整六个构成要素的顺序,也可对其进行整合。二是教师应以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参与度。三是教师应重视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上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在应用BOPPPS教学模式开展信息素养教学时,不必拘泥于固定的形式,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准确把握BOPPPS教学模式的内涵。四是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五是高校应对BOPPPS教学模式进行深入探索,如BOPPPS教学模式与翻转课堂、慕课等其他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笔者的调查和研究旨在吸引更多学者关注和研究BOPPPS模式的理论及應用,以期为提升高校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学效果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锰,陈雅,杨志刚.高校“信息检索”翻转课堂教学效果的学生动机因素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9(5):78-86.
[2] 刘进军.TARGET模型在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20(1):49-52.
[3] 黄蕾.20年来国内信息素养教育研究与实践综述[J].图书馆杂志,2015(3):16-22.
[4] 周剑,王艳,Iris XIE.世代特征,信息环境变迁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创新[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4):25-39.
[5] 刘敏.通识教育视角下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现状调查研究:以信息检索课程为例[J].图书馆研究,2014(5):102-105.
[6] 周伟,钟闻.基于BOPPPS教学模型的内涵与分析[J].大学教育,2018(1):112-115.
[7] 张建勋,朱琳.基于BOPPPS模型的有效课堂教学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16(11):25-28.
[8] 感觉剥夺实验[EB/OL].[2021-01-08].https://baike.so.com/doc/6287816-6501300.html.
(编校:冯 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