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第二实验小学 范乃芳
学力即学生学习的结果,是指学生借助学校内外的学习过程所习得能力的总体。日本学者木下繁弥把学力分为显性学力和隐性学力,他认为:“学力是学习学科教材的结果,表现为外显化的学业成就,即知识与技术;同时也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学习潜力,即学习方法、科学方法、探究能力等。”这两种能力,前一种即为显性学力,而后一种即为隐性学力。2011 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具体阐述为: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由此看出培养学生的隐性学力尤其重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探索,学会总结、归纳,促进学生学力的有效提升。下面就如何提升学生的隐性学力谈几点策略。
一节成功的数学课离不开巧妙的导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数学课堂巧妙的导入不仅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衔接,还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激发内驱力。教育的精髓在于:唤醒灵魂,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内驱力决定学生学习的需要,内驱力对学生来说是最难得最有价值的东西,可以让学生成为更有目标的人,内驱力强可以让学生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最终比别人更容易成功。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导入课堂,让学生对本节课接下来的学习产生期盼和希望,从而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内驱力。
图1
比如在“认识射线、直线和角”教学伊始,利用小熊想吃蛋糕,面前出现三条路,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帮助小熊选择最近的路。教师先出示图1,提问学生走哪条路最近,当学生都选第二条的时候,教师立即抛出问题:“还有比第二条更近的吗?”接着陈述:把蛋糕所在位置记为A 点,小熊所在位置记为B 点,连接A、B 两点的线段,就是两点间的距离(课件演示只留下一条线段)。然后指名说说线段的特点,放手让学生画线段。最后教师继续追问:“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将得到一条什么线呢?”整个导入过程新颖有趣,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对接下来探究射线的特点充满了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内需,这种内驱力让学生变得有激情、有热情,促使他们主动学习,积极探究。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养成的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实现这一转变就要求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新知部分的探究任务,积极引导学生实践,进行有效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都说“实践出真知”,所谓“实践”,是要让学生进行分析、比较、操作、归纳、总结,有必要时还必须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进而得出结论。一位成功的教师既要重视数学概念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规律的概括过程,还要使学生展开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如果教师只知道灌输知识,没有教给方法,学生学到的仅仅是书本上死记硬背的概念。因此,在新知探究部分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实践,只有让学生亲身实践,他们才能对知识掌握根深蒂固,发展自己的探究力。
比如在执教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图形的平移”新知部分时是这样教学的。
图2
教师课件出示教材第1 页例题1 图(如图2),先抛出问题:“小船图和金鱼图分别是怎样运动的?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接着让学生想办法数一数:小船图向右平移了几格?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有困难的可以同桌讨论,让学生在图上做记号,动手动脑,接着展示学生作业,组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进行汇报交流时,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数法,有看船帆上的一条线段,这条线段向右平移了9 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9 格;还有看船头的一个点,这个点向右平移了9 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9 格。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和判断,让学生上台演示自己数的方法。紧接着教师质疑:“有位同学数出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是4 格,他认为平移的距离就是4 格,还有的同学是9 格,到底几格呢?”请这两种答案的学生说说想法,最后课件验证,小结数法。
从这个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同桌讨论,实际操作,自己得出结论,随后教师与学生进行验证,整个过程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发展了探究能力,整个学习过程水到渠成。探究性学习是课标中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经历这样的探究过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真正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学生“乐学,会学,学好,学活”。
学生在新知探究结束后,一定得进行练习巩固,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往往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如果教师没有正确对待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不能及时帮助学生处理这些困难,学生日积月累,对学习就失去信心了,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差生了。因此,练习环节,重视习题设计,丰盈学生的表现力,就显得重要了。比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分数的意义”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一节课的时间是2/3 小时,说说2/3 表示的意义。这是这节课最难的一个知识点,当问题抛出后,没有一个人回答,这时就应该调整预案,从简单的问题开始追问:“一节课是几分钟?1 小时是几分钟?把60 分钟平均分成3 份,每份是几分钟?2 份是几分钟?”这样通俗易懂,每个学生都知道了:哦,2/3 是要把1 小时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3 份,一节课的时间有这样的2 份。这样难题就简化了,随后可以进行再次训练,教师继续追问一根铁丝长5/8 米中5/8 的意义,进行反复训练,这样的难题再次遇到就迎刃而解了。通过练习,丰盈了学生的表现力。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就是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善于展现自我,使其能力和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与展现。在一节课的结尾,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把自己学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而教材中没有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与补充;可以要求学生针对某一知识上网查阅,课后与同伴进行交流;可以要求学生针对一些统计知识,在课后进行实验、统计;可以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创作……给学生一个自我表现和自我锻炼的机会,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比如在教完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可能性”这节课后,留给学生一个任务:某超市在新年庆典上举行了“新年抽大奖”的活动,活动安排了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三名、三等奖六名,转盘转到红色区域得一等奖,转到黄色区域得二等奖,转到绿色区域得三等奖,转到蓝色区域则不获奖。你能根据他们的安排,替超市老板设计一个转盘并涂上合适的颜色吗?这样的活动学生感到新鲜有趣,完成的积极性高,而且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提升了学生的创造力。
总之,在当今形势下,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不能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而应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发展探究力、丰盈表现力、提升创造力。在数学课堂上渗透数学思想,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数学教学才能朝向学生生命成长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