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大学 熊光红
学生能反馈出可评价高校教育质量的信息,学生在高校教育质量评价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学生重要地位之下,高校应当着手围绕学生满意度构建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让学生去评价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结合学生提出的“满意度”信息对教育质量整体水平进行判断。同时,结合满意度信息数据统计,可知教育质量缺陷类型与成因,使高校能做出准确判断与针对性决策,这样的评价结果会比较可靠,能真实反映教育质量,帮助高校找出不同层面上的问题,最终有效提升教育质量。因此,有必要对学生满意度下的高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策略展开研究。
学生满意度评价体系构建的第一步是设立基础指标,但为了保障基础指标与学生满意度紧密相关,在指标设立之前先要明确学生的期望,即高校要知道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希望得到哪些服务,这些学生对教育服务的需求就是基础指标。一般情况下,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希望得到的服务主要有四项:(1)学术咨询服务,即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或者产生一些新的想法,这时学生想要通过权威人士为自己答疑解惑,或者帮助自己验证新想法的可行性,产生学术咨询服务的期望。若高校没有该项服务,或者该项服务的实施情况比较差,学生的满意度就会下降,反之则会上升。同时,学术咨询服务与教育质量有密切关系,假设学生得不到学术咨询服务,其可能要带着问题继续学习,这不利于学生消化后续知识,也可能导致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走神”,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因此,学术服务咨询应当作为学生满意度评价体系的基础指标之一。(2)教师教学方式,即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式与教学质量紧密相关,同时因为教学方式是针对学生使用的,所以学生的学习表现也会受教学方式的影响,多数学生都希望教师采用自己能接受的教学方式,若做不到这一点会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在学生满意度评价体系中,针对学生是否对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感到满意进行评价,可以对教育质量作出判断。(3)教育环境,即教育并不是单纯的教师说、学生听,其中还包含了很多无形的信息传递,这也能让学生受益匪浅,因此这些无形的信息传递也是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之一。无形信息传递大多体现在教育环境上,比如高校文化氛围、高校教育设施等,学生期望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接受教育,比如学生希望校内有电子图书馆,便于自学或者与其他学生交流,若高校不具备电子图书馆,学生满意度就会下降,同时教育质量也得不到有效保障。(4)教育效果,即无论高校是怎样开展教育工作的,学生都能通过自身能力水平提升速度判断高校的教育效果。若学生发现自身能力水平提升缓慢,学生就会认为高校教育质量差,满意度自然下降,反之则认为高校教育质量好,满意度自然上升。
在基础指标中,高校还应当引入一些变量指标,这样才能让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变得完善。变量指标是指学生层面上与教育质量相关,且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学生期望,大体可分为三个一级指标与若干二级指标,具体见表1。
表1 高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变量指标情况
根据表1 内容,感知质量是指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感知能力,即学生对教育质量的感知一般是不断增强的,因此在初期阶段学生并不能对各二级指标进行深入感知。该阶段反馈的满意度信息普遍是第一印象,虽具有参考价值,但并不能直接依照该阶段学生满意度做出准确判断,还需要继续观察。学生增值是指学生通过教育是否对知识有了深入的认知,或产生了自己的见解,而这也是学生自己所期望的。但不同阶段下,学生会想要获得不同的认知性成果,如果高校教育未能在现阶段让学生获得这种成果,学生满意度就会下降,教育质量也会存在缺陷。学生忠诚是直观反映学生对教育质量满意度的指标,即只有学生对高校教育质量比较满意时,他们才会对高校表示认可,会愿意继续留校深造,或者向他人推荐高校。因此,根据学生意愿可知学生对高校的忠诚度,若忠诚度不足说明学生对教育质量不满意,说明教育质量存在问题(学生忠诚并不能说明具体存在什么问题,只是一种宏观判断指标)。面对各变量指标,高校要长期对学生进行观察与调查,获悉不同阶段的信息才能正确对教育质量进行判断。
高校教育质量的缺陷往往涉及多个因素,因此高校要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对所有因素进行治理。但要做到这一点,高校除了要知道教育质量缺陷具体涉及哪些因素以外,还要知道各因素的影响力,使高校能确立治理流程,否则可能会导致治理工作开展没有头绪,导致工作难度加大、效果低下。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高校在学生满意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中一定要注意区分各指标的权重,这样才能让评价结果的清晰度提升,便于高校在治理工作中分清“轻重急缓”。结合以上提出的基础指标及变量指标,本文参考《美国大学生满意度量表》对各指标的权重进行了区分,具体见表2。
表2 高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各指标权重区分
纯粹的学生满意度评价体系并不能直接投入使用,必须在各指标下设计评价标准,这样才能根据学生满意度的评分情况判断学生是否对高校教育质量感到满意,满意程度有多高。本文提出了一种学生满意度评价体系标准,即将学生满意度设定为最高、高、较高、一般、较低、低、最低七个等级,赋予每个等级分值区间,如在满分100 分的条件下,可以将最高等级满意度的分值设立为100 分到90 分,以此类推即可(具体分值设定视情况认定,本文标准仅供参考)。
指标评价标准的设立使得学生满意度评价体系可以投入实际应用,这时就要将评价问卷发放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身满意度对问卷中各指标进行评分。值得注意的是,考虑到实际评价中某些学生可能会因为特殊原因而不反馈真实分数,所以建议高校不要将问卷发放给所有学生,应当在所有学生中选择一部分,且尽可能保障被选择的学生类型不同,这样才能保障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另外,高校选择学生时要注意被选择学生的数量,一般不建议低于100 名。
根据评价问卷所得结果,高校要展开深入分析,首先明确教育质量是否存在缺陷、具体缺陷是什么、缺陷所处层面在哪里。其次要根据缺陷所处层面的权重等级,列出教育质量改善清单,弄清先治理什么缺陷、再治理什么缺陷,一步步推进教育质量发展。
综上所述,本文论述了学生满意度评价的意义,证实学生满意度相较于教师、高校高层更适合用于教学质量评价,因此高校应当构建学生满意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为此,文中提出了该评价体系的构建策略,构建了指标完善、细致的评价体系,同时结合实施方法中的评价标准,让体系具备实用性,最后发放评价问卷,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可起到厘清高校教育质量发展路线,梳理推动高校教育质量发展顺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