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贤新
摘 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除了传授学生数学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意识。文章分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与意识的必要性,指出教师要通过设计生活化课堂导入、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设计生活化课堂提问等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与意识。
关键词:初中数学;应用能力;应用意识;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421;G633.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09-0066-02
数学是一门研究空间模型、结构、数量等概念的学科,与生活有着紧密关联,在教学中,教师应基于数学课程的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让学生“会学”更“会用”,既能理解教科书上的数学概念、公式等知识,还能灵活地运用它们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基于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与意识的策略展开探讨。
一、初中数学教學中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与意识的必要性
1.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需要
“应试教育”强调学生的分数、成绩,而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个性发展、能力培养等。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应用能力,若是教师的教育工作陷入“应试”困境,学生就只能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做题、练习,即使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也不能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应用能力和意识的培养,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进而有效落实素质教育目标。
2.提升学生社会适应性的需要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就初中数学来说,有理数、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一次函数、勾股定理等,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换言之,生活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必须要借助初中数学知识去解决。所以,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不能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还要拓展延伸到应用层面,将它们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3.数学教学回归本质的需要
数学知识具有实用性特征,开设数学这门学科,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认识1、2、3、4,学会计算“1+2=”“2+3=”等式子,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具备良好的应用能力,学会在生活中计算和分析问题。学生能够在面对一块碎玻璃的时候根据全等三角形知识计算出它的完整面积,能够在购物时计算出如何花费最低的价格买到最实惠的物品,这才是数学教学的本质。因此,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意识,这是数学教学回归本质的需要。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与意识的策略
1.设计生活化课堂导入,唤醒学生应用意识
在一些学生的潜意识里,学习数学知识就是为了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换言之,他们将数学当成一种应试的工具,而没有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师首先要改变学生的观念和认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并不是只有“应试”这一目的,还要利用它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从而唤醒学生的应用意识,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在笔者看来,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生活化的课堂导入的方式唤醒学生的应用意识。一方面,教师可利用熟悉的生活场景增强学生对这节课的亲切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另一方面,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知道它们不仅可以用来做各种练习,还能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将学生的应用意识唤醒。例如,教学“勾股定理”一课时,笔者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堂导入:“假如现在让你在墙上挂两幅照片,一幅照片要挂在2米高的A点,另一幅照片要挂在1.5米高的B点,现在拿来一根2.5米高的梯子,先将梯子的顶端靠在A点上,挂好了第一幅画后再挂第二幅画,那么应该将梯子末端往外拖出多少米,才能让梯子顶端刚好落在B点上?”这样的课堂导入以生活问题为中心,既具有亲切感,又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课堂导入,学生能清楚地认识到,学习这节课的知识大有裨益,它可以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梯子问题”。这样,一个课堂导入发挥了两种功用,既起到了激趣和引导作用,又实现了对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
2.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增强学生应用意识
对学生来说,教材上的知识枯燥、乏味,所以学习兴致普遍不高。这种情况下,若是教师一味给学生灌输知识,反而“得不偿失”,不仅不能让学生有效吸收,还会让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抵触心理。在笔者看来,教师可以对教材上的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化处理,即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在具体的情境中指导学生学习相关的概念、公式和定理等。这样,一方面,可以唤醒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印象,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学知识的魅力,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例如,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课时,笔者给学生创设这样一个生活情境:“老师前段时间去了杭州,那儿的出租车起步价都是10元钱,还需要另外给司机1元燃油附加费,起步价的适用范围是4千米以内,如果超过4千米,每0.5千米就需要加收1元钱(不足0.5千米按0.5千米计算)。老师从火车站到网上预订的酒店,一共付了出租车司机26元车费。”然后结合这个生活情境,笔者带领学生分析如何通过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来解这道题:先让学生假设从火车站到酒店的距离是x千米,由于不足0.5千米按照0.5千米计算,而0.5千米的价格是1元,所以老师付的钱虽然是26元,但实际上是在25元到26元之间(不包括25元但包括26元),因此可以列出两个不等式:10+1+2(x-4)>25,10+1+2(x-4)≤26。在这个基础上,笔者指导学生逐个计算,从而得出答案11 3.设计生活化课堂提问,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专心致志地听课。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它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流程与方案,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提问时,可以将生活元素渗透到问题中,利用生活化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用列举法求概率”一课时,笔者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去设计问题,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结合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进行思考并解决。比如,“你每天上学的路上需要经过两个十字路口,这两个十字路口都安装了交通信号灯,每一个路口遇到绿灯和红灯的机会是一样的。你想上学的时候一路绿灯,畅通无阻,实际上这样的概率是多少?”“你周末的时候和两个好朋友去动物园玩耍,准备拍一张照片留念,假如你们三个人站成一排合影,你刚好站在你两个好朋友中间的概率是多少?”“妈妈让你和妹妹吃完饭刷碗,可是你俩都不愿意刷,妈妈准备用投硬币的方式去决定谁洗碗。于是妈妈同时投两枚硬币,规定如果朝上的两面都是正面则妹妹洗碗,如果不是的话就是你洗碗,你觉得这样的方式公平吗?”通过对这类生活化问题的探索与思考,学生不仅掌握了如何用列举法求概率,更重要的是,他们应用概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得到显著提升。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有意识、有目标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意识,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仅能克服他们对数学的厌学、怕学现象,而且能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内在潜能。因此,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邵永春.初中数学应用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培养[J].中学生数理化,2020(08). [2]华靖峰.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14). [3]卢桂芬.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意识的养成策略[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