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技术人员精准扶贫问题研究

2021-05-10 03:04李铁
成才之路 2021年9期
关键词:精准扶贫机制体系

李铁

摘 要:对高校专业技术人员精准扶贫中存在的保障体制机制和高校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脱贫攻坚体制、体系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这些问题会为建立高校专业技术人员广泛参与、按需配置、制度化、体系化、分层精细化,多学科专业交叉互补、综合实力强、队伍精干、专业高效的高校专业技术人员扶贫制度与体系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高校专业技术人员;精准扶贫;机制;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09-0014-02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前提下,我国城乡之间的经济差异和贫困问题的主要矛盾不是资金问题,而是人才问题。我国的脱贫攻坚任务能否取得全面胜利也主要取决于人才是否能够长期地、持续地、精准地参与到脱贫攻坚任务中去。而高校专业技术人员作为我国人才和技术的主体,是否能够长期地、连续地、精准地参与脱贫攻坚任务,同时以何种形式参与脱贫攻坚、精准扶贫,是脱贫攻坚能否成功的关键。笔者通过精准扶贫、区沟经济调研活动,自行深入基层调研,同基层科技特派员、扶贫驻村干部、一线基层扶贫干部和帮扶对象进行大量的交流后发现,高校专业技术人员在精准扶贫中的投入、起到的作用、作用范围等方面还存在问题。

一、保障体制机制不完善

1.对高校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扶贫的重要程度认识不足,缺乏细则指导

高校作为我国专业技术人员最为集中、最为强大的一股力量,在科技扶智、科技扶贫、产业扶贫、项目扶贫过程中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仅依靠纲领性的文件,不突出高校专业技术人员在科技扶智、科技扶贫、产业扶贫、项目扶贫中的主体地位,缺乏细化的科技扶智、科技扶贫、产业扶贫、项目扶贫的指导性意见和方案,会出现无从着手、针对性不足的现象。一些高校通常会沿着前人的经验摸着石头过河,不管自身是否具备同样的项目和产业优势,为了引进资金、引入企业而盲目开展项目。一些高校或者帮扶单位不管项目是否适合当地,当地是否具有相关科技基础和群众意愿,填鸭式上项目,致使扶贫效果大打折扣,无法体现造血功能。这样,会造成高校专业技术人员无法干专业的事情,使真正的扶贫需求得不到相应的专业技术指导。

2.现有高校专业技术人员精准扶贫队伍建设不够完善,专业服务水平不足

现有专业技术人员脱贫攻坚服务队伍种类很多,如驻村干部、第一书记、科技特派员、科技特派团、分片包户人员等,科技特派员和科技特派团更是省、市、县、乡(镇)都有。但驻村干部、第一书记、科技特派员、科技特派团数量较少,能覆盖的扶贫项目有限,脱贫攻坚工作任务又较重,扶贫工作综合性较强,单独一个贫困户的需求可能都不是一两个门类高校专业技术人员能解决的。由于人员严重不足,无法做到全方位的覆盖。

3.缺乏相关的高校专业技术人员下乡精准扶贫制度文件,有意愿的高校专业技术人员下乡扶贫的资金、待遇和补贴问题无法解决

科技特派员、科技特派团有一定的经费支持,但指导授课耗时较长,补贴较少,且报销十分麻烦,经常是单位一把手签批才能获得补贴,还要扣税。因此,只有优秀的科技特派员、科技特派团,才能享有科技口项目申报绿色通道。除此之外,其他人员如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分片包户人员等由于单位报销制度限制、三公支出的限制、单位财力的限制等原因,一般没有资金补助和津贴。这样,在基层工作辛苦之余,扶贫的高校专业技术人员经常需要自掏腰包,而且往返的油费、差旅费、补贴等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使得扶贫攻坚变成了“苦活、累活”。

扶贫的高校专业技术人员由于长期不在本职工作岗位,本职工作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影响,在相关福利和奖金方面虽然可以拿到单位的平均值,但无法拿到头部值,造成收入的隐性下降。而且由于扶贫的高校专业技术人员经常不在单位,变成了单位的“隐形人”,在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的过程中也容易“受伤”。在调研过程中,有近75%的高校专业技术扶贫人员感到福利待遇不及预期。

二、高校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脱贫攻坚体制、体系不完善

1.缺乏高校专业技术人员投入,扶贫、脱贫目标模糊

由于缺乏高校相关专业技术人员针对扶贫片区和扶贫点因地制宜的综合深入调研分析,很多扶贫项目前期规划盲目、目标模糊,无法形成产业带动和产业示范效应。

仅按既定任务定扶贫指标、扶贫方案,进行填鸭式扶贫,会造成一些片区制定的扶贫产业不能因地制宜,群众基础薄弱,目标不够清晰,扶贫方案制式僵化,扶贫质量无法保障。更有一些扶贫片区的扶贫项目盲目大干,为了引进资金,先上项目,前期缺乏论证,目标模糊,中期缺乏规划,盲目建设,后期缺乏运营管理,造成项目建成即死亡。

2.高校专业技术人员全面化和系统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体制机制不完善

如同上面谈到的,缺乏各种高校专业技术人员全程保驾护航,很多扶贫项目无法完成科技扶贫、产业脱贫,形成产业示范效应。扶贫过程的复杂化和综合化,会使通过单层、单项阶段性、点状、离散性的专业技术人员投入无法完成科技产业扶贫项目的整个流程,容易导致扶贫项目失败,或偏离既定目标。

通过调研发现,基层的现实情况是,分村包片的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团队力量时常不足,专业化层次也参差不齐,缺乏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制度化、体系化,分层精细化的帮扶体系,不能保证科技扶贫项目全流程、全过程、每一步都有相关对口的专业技术团队支持,造成扶贫基层对专业技术人员十分渴求。前期缺乏因地制宜的项目规划人才,中后期缺乏具体实施、管理和运营人才。

3.进行合作生产,科技入股制度无法突破,“能人、强人”不愿意深入基层进行产业扶贫

大量参与扶贫的高校专业技术人员都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由于事业单位的制度和公职人员持股、开设公司的限制,高校专业技术人员本人持股、开设公司困难重重。原本应该充满创业激情,并拥有专业实力的高校专业技术人员无法扎根基层,投身扶贫事业,无法通过“先富带动后富、产业示范效应和项目就地解决就业”的方式进行扶贫。而有激情、有想法的“能人、强人”即使想在熟悉环境的情况下,通过自身资源、专业实力、自有资金在帮扶点开设公司,进行产业扶贫,促进就业,建立产业示范,也是无法进行的。这大大挫伤了广大高校专业技术人员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有扶贫体系下,政府虽然重视科技扶贫、产业扶贫,但并未高度重视高校专业技术人员对于脱贫攻坚的作用,仅将任务派下去,各个包片、包户单位能干到什么程度,能将高校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性发挥到何种程度,能对产业扶贫起到什么作用,没有清晰的认识。这样,各高校专业技术人员和扶贫单位只能摸石头过河,按照以往的经验进行。由于经费保障机制壁垒较多,扶贫隐性福利的“隐性伤”造成现有扶贫机制下的高校专业技术人员“伤很大”,扶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往往都只是为了完成单位的任务,扶贫效果大打折扣。扶贫体系外的高校专业技术人员又由于股权、观念和乡土亲族关系的问题,很难激发创业的热情,无法为现有产业扶贫体系引入活水,引入新的力量,形成人人投入,共襄盛举,进行产业脱贫、产业示范扶贫的良好格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2]牛震.为脱贫攻坚夯实产业之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进产业扶贫综述[J].农村工作通讯,2017(16).

[3]新华社.集中力量支持深度貧困地区脱贫攻坚——解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Z].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2018(08).

[4]黄海嫚.高校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广西高校为例[J].广西教育,2018(35).

猜你喜欢
精准扶贫机制体系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