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与MRI在诊断先天性耳聋的诊断价值与对比

2021-05-10 17:25:07张运周卫东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26期
关键词:诊断价值

张运 周卫东

【关键词】CT;MRI;先天性耳聋;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26-00259-02

先天性耳聋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新生儿先天性疾病,主要因母体在妊娠与分娩中受到了遗传因素或其他异常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耳聋现象,在临床中可将其分为传导性、感音神经性以及混合性三大类。在临床中对先天性耳聋患儿的诊断主要采用CT与MRI对患儿进行诊断。由于患儿属于较为特殊的检查群体,再检查前需要为患儿服用镇静药物,使其进入深度睡眠后,再对患儿实施检查,这就对了患儿的诊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本次研究针对CT与MRI在先天性耳聋患儿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2019年6月~2021年1月56例先天性耳聋患儿进行研究,男29例,女27例,年龄1~6岁,平均年龄(3.52±1.08)岁。所有患儿均接受CT与MRI诊断,并以MRI诊断结果为金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先天性耳聋相关诊断标准;②患儿家属自愿参与。

排除标准:①后天因素所导致耳聋;②合并其他先天脏器功能疾病。

1.2方法

1.2.1MRI检查 采用飞利浦Ingenⅰα3.0TMR机。

通过3D薄层重T2加权水成像为主,对患儿加扫内听道神经血管成像。设置扫描参数:轴位T2W,TR4800ms,TE90ms,设置层厚6mm,层间距1.0mm;颞骨岩部冠状位T2W,TR6000ms,TE144ms,设置层厚1.0mm,层间距0;设置颞骨岩部轴位3D-FIESTA-C:TR6000ms,TR300ms,设置层厚0.8mm,设置矩阵320×256;颞骨岩部3D-TOF-MRA:TR21ms,TE3ms,设置层厚0.8mm,矩阵320×256。采用AW4.4工作站对图像进行观察并采用MIP、VR、MPR等对患儿耳内结构、面听神经等进行三维重建。

1.2.2CT检查 所有患儿完成MRI检查后,立即实施CT检查。采用GEDⅰscoveryCT机进行检查。采用高分辨率薄层扫描,单侧内耳靶重建,扫描范围自乳突尖至颞骨上缘联合外耳廓。采用高分辨螺旋扫描(HiResHelical),设置管电压100kV,管电流150mA,设置层厚与层距0.625mm,设置螺距1.375:1,HDBoneplus算法,完成扫描后,分别对患儿两侧乳突靶进行重建。采用AW4.6工作中实施图像处理,并采用MPR技术对内耳结构实施多方位、多角度观察。

1.2.3图像评估 由2名及以上高年资放射科副主任医师对CT及MRI影片进行阅片诊断,当意见不一致时,协商达成一致,并对最终诊断结果进行记录。

1.3观察指标

1.3.1CT诊断准确率分析。

1.3.2CT与MRI诊断情况对比。包括半规管狭窄、听神经发育异常、内听道狭窄、外耳道异常、乳突炎、大前庭导水管综合症、耳蜗半规管畸形、脑白质异常等。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和c2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CT诊断准确率分析 以MRI为金标准下,对所有先天性耳聋患儿实施CT诊断,阳性患者共54例,其中54例阳性患者与金标准诊断结果相同,阴性患者0例,其中0例诊断结果与金标准相同,符合率为96.43%(54/56),敏感度为96.43%(54/56),特异度为0(0/0),阳性预测值为100.00%(54/54),阴性预测值为0(0/2),见表1。

2.2CT与MRI诊断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各项诊断结果差异较小,(P>0.05),见表2。

3讨论

3.1CT与MRI对先天性耳聋患儿的评估价值 先天性耳聋在临床中发病率相对较低,属于新生儿出生后即存在的一种疾病,其发病率约为0.1%~0.3%。当前临床中对先天性耳聋患儿的临床治疗主要采用人工耳蜗植入术进行治疗,对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儿具有显著的疗效,但该治疗方式需要采用影像学检查进行辅助诊断,并对患儿手术适应证与禁忌证进行筛选。随着CT技术的不断发展,低剂量扫描技术与多种处理技术的应用下,使CT在先天性耳聋患儿的临床检查中发挥出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根据临床研究指出,超高分辨率CT在对患儿的临床中具有显著的诊断效果,可进一步提高患儿内耳微小结构及畸形状态的显示能力。同时,CT技术在曲面重建、仿真内镜、透明技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但能对患儿内耳三维结构进行显示,还可有效的对手术路径进行模拟,在对患儿术前评估,术中治疗等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前CT检查已逐渐成为了对先天性耳聋患儿的首选诊断方案[2]。

3.2耳部结构CT成像 颞骨内解剖结构相对细小,且形状不规则,组织形式较多,因此,采用正确的检查方式对患儿治疗具有重要的影响。CT是临床中常用检查措施,能清晰的对耳内骨质结构进行显示,同时,通过对患儿实施螺旋CT高分辨薄层扫描技术可对骨迷路、内听道、面神经管等进行清晰的显示,同时,通过对患儿实施多种三维重建技术,能多方位、多角度的对耳部骨性结构进行表达,从而更为直观的对患儿耳内结构进行观察。但研究发现,CT在对软组织结构等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耳内神经发育情况等显示清晰度不佳,从而导致无法直接对患儿病症做出判断[3]。

3.3耳部结构MRI呈现 MRI是临床中常用诊断方式,其具有无创伤、高分辨能力等优势,多被运用于影像学诊断金标准。通过采用MRI对患儿进行诊断,可清晰的对患儿内耳是否存在畸形与畸形分类等进行表达。

通过熟练对MRI技术进行使用,可良好的显示患儿内耳组织结构,对听神经、内耳膜迷路结构等都可更为直观的进行显示[4]。

3.4两种检查技术的应用前景 由于CT与MRI成像原理受限,且单一诊断对患儿检查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CT成像具有高分辨率、低輻射量等优势,在对患儿的临床检查中对患儿影响极小,且能对骨性结构进行清晰显示;MRI是临床中常用影像学诊断措施,其三维水成像技术在CT诊断中对迷路结构、神经以及血管检查不清晰等不足指出可进行弥补,但对骨性结构的表达相对较差[5]。在本此研究中,通过对患儿实施CT与MRI诊断后,并取得以下研究结果:以MRI为金标准下,对所有先天性耳聋患儿实施CT诊断,阳性患者共54例,其中54例阳性患者与金标准诊断结果相同,阴性患者0例,其中0例诊断结果与金标准相同,符合率为96.43%(54/56),敏感度为96.43%(54/56),特异度为0(0/0),阳性预测值为100.00%(54/54),阴性预测值为0(0/2);两组患者各项诊断结果差异较小,(P>0.05)。因此,我们认为,虽然MRI与CT在对患儿的临床诊断中具有各自的特点与优势,但两种诊断结果差异较小,且均具有极高的诊断准确性。但就经济学角度来讲,CT诊断与MRI相比,价格低廉,对患儿家属经济负担较低,且操作简便,因而在临床中受到了更为广泛的使用。本次研究结果与张昕[6]等人的研究结果相同,因此,我们认为,CT与MRI在对先天性耳聋患儿的临床诊断中具有极高的诊断准确率,但CT诊断因诊断费用较低的因素,在临床中受到了更为广泛的使用,对患儿的诊断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7]。

综上所述,CT与MRI在先天性儿童患儿的诊断中均具有极高的诊断价值,且以CT诊断价格低廉而受到更为广泛的使用。

猜你喜欢
诊断价值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轻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腹部超声对肝胆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
脑CT对脑器质性精神病的诊断价值分析
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DR)在肋骨骨折中的临床诊断应用价值
医学信息(2016年30期)2016-11-28 22:35:50
腹部超声诊断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探析
CT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