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边区中央党报的民族宗教报道及其现实意义

2021-05-09 14:23王有军马文娟
民族学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现实意义

王有军 马文娟

[摘要]陕甘宁边区紧邻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区,抗战时期,日寇企图利用历史上形成的民族隔阂挑拨回汉、蒙汉等民族关系,以达到民族分裂和以华制华的目的。在对敌斗争中,《新中华报》等中央党报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巩固和扩大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己任,特别重视对少数民族及其宗教信仰的宣传报道工作,正本清源、廓清迷雾,及时揭露了日寇挑拨分化的政治阴谋,在对敌斗争中占据了舆论主动权,起到了良好的舆论传播效果。本文以《新中华报》对回族、蒙古族及其宗教信仰的报道为例,论述了边区中央党报中民族宗教报道的成功实践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边区中央党报;民族宗教报道;现实意义;新中华报

中图分类号:C9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91(2021)09-0041-07

延安时期,《红色中华报》《新中华报》和《解放日报》等中共中央机关报充分发挥党报的舆论喉舌作用,积极报道边区内外的民族宗教新闻,对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揭露日寇挑拨民族关系的阴谋,以及对巩固和扩大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都起到了巨大的历史作用。建党百年,重温历史,回顾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中央党报民族宗教报道的成功实践,汲取历史报道经验,对做好民族宗教题材的新闻报道、电视纪录片创作及研究延安时期党的新闻事业,都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尤其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成为民族工作领域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大局的重大战略任务;对外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体系也是事关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大时代课题。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1]无论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言,还是对讲好中国故事来说,做好民族宗教报道工作,讲好中国的民族宗教故事,都是極其重要的。

因此,本文以中共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的民族宗教报道为例,研究陕甘宁边区中央党报民族宗教报道的成功实践,以史为镜,对当今媒体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舆论引导工作,对讲好中国的民族宗教故事,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边区党报及《新中华报》概况

(一)陕甘宁边区办报背景及党报分类

长征胜利后,红军总人数从二十多万人锐减到三万多人。[2]到达陕北后,党和军队高度重视新闻宣传工作,亟需以此传播党的政治主张。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根据国共协议,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宣传抗战和边区建设也成为党的重大战略需求。

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在陕甘宁边区掀起了办报热潮,中央曾要求“党的各级机关、各级组织以至于每个党员,都要利用党报,向党报供给消息……”[3]陕甘宁边区前后共“出版报纸近20种,刊物60余种。”[4]其中,党报党刊是重点。

按办报机关的级别划分,陕甘宁边区的党报刊主要有中央党报刊和地方党报刊两种。由中共中央主办的中央党报刊主要有《新中华报》《共产党人》和《解放日报》等;地方办的边区地方党报刊主要有《佳县报》《三边报》《延川报》《米脂报》和《陕情汇报》等。[5]这些边区党报党刊做了大量民族宗教类的新闻报道,其中尤以中共中央机关党报《新中华报》和后来的《解放日报》最具权威性。

(二)《新中华报》历史沿革及民族宗教报道概况

《新中华报》是陕甘宁边区一份承上启下的中共中央机关党报,其前身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于1931年12月11日创办的《红色中华报》,该报在长征途中被迫停刊。长征胜利后,《红色中华报》于1935年11月25日在陕北复刊。西安事变后,国共合作,中共中央根据形势需要,于1937年1月29日将《红色中华报》更名为《新中华报》。[6]

1937年9月6日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后,为宣传抗战和边区建设,《新中华报》被改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到1939年2月7日,又被改回中共中央机关报。”[3]后因抗战形势需要,中共中央于1941年5月15日将《新中华报》与《今日新闻》合并,“改出中共中央机关日报,定名为《解放日报》。”[7]

根据抗战形势,毛泽东要求《新中华报》“宣传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投降、分裂、倒退”。[3]292遵此办报方针,《新中华报》以巩固和扩大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己任,做了大量抗战宣传的报道,其中就包括民族宗教类报道。

据笔者对人民出版社于1982年出版发行的《新中华报》影印本所做的统计发现,从1937年1月29日创刊至1941年5月15日停刊,《新中华报》民族宗教类的专题报道共有51篇,其中涉及回族和伊斯兰教的有43篇,涉及蒙古族和佛教的共8篇。这些民族宗教报道内容广泛,关联到边区的民族、宗教、社会等各个方面,全面、立体地展现了一幅各民族群众团结御侮、共同抗战的全景画面。这些报道积极、鼓劲,成为引导边区内外各族群众团结抗日的一面旗帜。

二、边区党报民族宗教报道的历史背景及《新中华报》的任务使命

(一)边区党报民族宗教报道的历史背景

抗战时期,受历史因素影响,西北部分地区的回汉、蒙汉等民族关系相对脆弱,一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心存芥蒂,边区党报民族宗教报道因此也面临着相对复杂的历史背景。

从内部来讲,由于历史上形成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造成了回汉、蒙汉等民族之间存在一定隔阂。《新中华报》1939年7月21日刊发的《日寇灭亡回回民族的阴谋》一文曾述“满清统治者曾尽力挑拨回汉间的斗争籍以维持自己日趋没落的统治,同时又利用大汉族主义……造成了回汉民族之间至今尚存在着的成见与隔阂。这些成见与隔阂在满清后虽已逐渐消解,但又被民国以来的大汉族主义者不时挑拨着。”[8]除了存在一定民族隔阂之外,回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还存在着实事上的不平等。《新中华报》在1940年的报道中曾指出“直到现在还没有在政治上、经济上以及文化教育上对回族实行民族平等的原则……”[9]

就外部而言,日寇在军事侵略的同时,在政治上还利用民族隔阂与事实上的不平等,不断进行挑拨和欺骗宣传,以图实现对华政治分化和“以华制华”的目的。对此,《新中华报》在其新闻报道中指出:“日寇深入西北,要想达到占领西北截断中苏联络的企图,更必然的要加紧利用回汉间的成见与隔阂,并尽力加深这些成见与隔阂来挑起回汉间的对立。”[8]日寇此舉试图通过挑拨民族关系,将回族和蒙古族逐个击破,建立类似伪满州国的傀儡政权。

对于回族,日寇妄图在西北建立所谓“回回国”,但遭到主政宁夏的回族军阀马鸿逵的抵制而未能得逞。对于蒙古族,日寇指使德王于1937年成立了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据1937年11月4日《新中华报》对此事的报道,“日本数年来加力而指使蒙奸,挑拨蒙汉感情,来建立‘蒙古国的计划,今天是已初步实现了。但是广大觉悟的蒙民,是绝不会受日寇的欺骗的。”[10]

面对民族内部存在隔阂与不平等现象、外部存在日伪挑拨分化的复杂历史背景,边区党报一方面积极设置议题,加大对民族宗教内容的报道,正本清源、廓清迷雾,在对敌斗争中争取舆论主动权,及时揭露日伪的政治阴谋,促进各民族间了解与团结;另一方面,边区党报在民族宗教报道中要以高超的专业标准要求自己——采编人员要对各民族宗教的知识有全面、准确的掌握,要对新闻报道的政治导向和民族宗教政策有精确无误的把握,不容任何闪失,不给少数民族内部造成疑虑,更不给日伪势力制造挑拨利用的口实。

(二)《新中华报》民族宗教报道的任务使命

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的民族宗教报道在这一时期有其特殊的任务使命。一是全力揭露日寇利用民族宗教问题进行挑拨分化的政治阴谋,积极宣传各族同胞团结抗日,巩固和扩大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引导舆论,凝聚民心,为抗战胜利汇聚各民族力量;二是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介绍边区各民族团结发展,批判大汉族主义和民族压迫,介绍回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及风俗习惯,增进各民族互相了解与尊重,消减隔阂,促进团结,为党和边区建设汇聚人心。

三、《新中华报》民族宗教报道的内容及传播效果

(一)《新中华报》民族宗教报道的内容

1.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揭露日寇分化阴谋

“中国共产党不信仰任何宗教,但他历来是最坚决主张中国人民信仰自由的。”[8]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初期就十分重视民族宗教工作,延安时期,党对中国历史上错误的民族宗教政策及其危害已有非常清醒的认识。《新中华报》1937年6月29日刊发谢觉哉署名的文章《边区政府的组织与建设》,文章在“少数民族问题”一节中指出:“过去统治者对于少数民族问题,铸成大错……这种大汉族主义的办法,没有一点好处,结果只有使利敌人……”[11]中国共产党鉴于历史教训及巩固和扩大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现实需要,坚持民族平等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边区“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12]

介绍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团结少数民族群众共同抗日,粉碎日伪散布“共产党消灭宗教、压迫少数民族”的政治谣言,揭露日伪汉奸利用民族宗教问题进行挑拨、分化的阴谋,这是边区党报民族宗教报道的重点宣传内容,《新中华报》就此做了大量报道。《新中华报》在1940年10月10日刊发《陕甘宁边区回民代表大会开幕》的报道中指出“尊重蒙回民族之信仰、宗教、文化、风俗、习惯,并扶助其文化的发展。”[9]在《边区回民代表大会向中共中央及毛泽东同志致敬》的报道中写道“回民在边区确已获得民族地位平等,经济生活改善,与宗教习惯自由。”[13]类似报道宣传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团结了各少数民族,揭露了敌人的虚假宣传,在对敌斗争中起到了重要舆论引导作用。

2.记录少数民族抗日救亡及其民族宗教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

记录回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同胞英勇抗战及其民族宗教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这是《新中华报》整个民族宗教报道中篇幅最多、频次最高的报道内容。笔者对《新中华报》现有的51篇民族宗教报道分析后发现,有超过30篇的内容都与回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同胞的抗日救亡相关。从这些报道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回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同胞其民族宗教认同与国家认同的高度统一。

《新中华报》1940年10月20日刊发新闻特写《回协边区分会和回民文化促进会及回民代表大会同时开幕》,文中说“会场四壁张贴的标语上节录着穆圣及古兰经上的警句:‘爱护自己的国土属于信德的一半……‘你们在正义中对侵略你们的人杀去……回民同胞爱国土主正义,反侵略的精神,在穆圣言论及古兰经中充分表现。”[14]从中可以窥见,回族同胞的宗教信仰中包含着热爱国家、反对外敌入侵的理念,这也是其爱国爱教传统的重要根源所在,也是边区党报重点挖掘报道的内容。

《新中华报》1940年6月25日刊发通讯《回民支队——英勇的伊斯兰兄弟向日寇的侧背挺进》,文章详述了冀中回民支队二百多位回民战士在沧州、青州一带“与敌战斗三十余次,伤亡敌人五百以上,破坏铁路七十余次覆车二十余次,给予敌人严重的损害……”,[15]文章对回民支队成员爱国爱教及其民族宗教认同与国家认同的高度统一亦有形象记述:“他们宁可死在日本人的刀口下,也决不屈服,他们用‘回民军的血肉来挽救国家的命运……北平、天津、保定的回民们听到‘回民支队的喜讯,关门歇铺、别妻离子,借债典物做路费,冲破敌人重重阻碍,三四个人一组,十几个人一路,来参加这个荣誉的‘回民支队。”[15]在另一段对回民支队成员的报道中写道:“我们回族也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之一,我们有抗日的先天任务……爱教必先爱国,咱们回民也有武装了,总算替国家出了力……”[15]

这些历史记述,是对回民战士民族宗教认同与国家认同高度统一的一种如实反映。记录边区内外少数民族同胞英勇抗战及其民族宗教认同与国家认同的高度统一,抵制日伪挑拨、分化,号召各民族同胞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御侮、共同抗日,《新中华报》的民族宗教报道起到了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而这种民族宗教认同与国家认同的高度统一,将个人的生死安危及本民族的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并为国家英勇奋战的精神,时至今日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尤其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中华民族与伟大祖国的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所在,也是当今媒体舆论引导的重点方向。

3.介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

为消减民族隔阂,增进各民族间了解,《新中华报》等边区党报做了很多介绍回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宣传报道,以“更加改善边区回汉关系,提倡回汉互相了解并尊重其习惯”,“教育边区汉族人民尊重回教宗教信仰及一切风俗习惯,”[9]以巩固和扩大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最具代表性的报道是《新中华报》1940年10月10日刊发的《关于回民生活的几点介绍》,该报道详细介绍了回族穆斯林群众的礼拜、斋戒、朝觐等宗教“五功”及清真饮食习惯、卫生和丧葬习俗等各方面的知识,成为边区党政军干部和群众了解回族穆斯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权威报道。

此外,《新中华报》还做了诸多反映边区少数民族群众宗教活动的报道。比如1940年11月10日刊发的《延安回民尔代节祈祷抗战胜利》,记录了延安回民过古尔邦节及祈祷抗战胜利的宗教活动。1940年10月20日刊发的《延安清真寺隆重举行落成典礼》,以消息的形式记录了由毛泽东亲笔题字“清真寺”三个字的延安清真寺的落成仪式,报道对落成典礼的宗教仪式有准确记录,这也成为党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一个经典写照。

4.倡导民族平等与团结

“倡导民族平等与团结,反对大汉族主义”是边区党报在对敌斗争中的重要舆论传播内容,这是因为“‘大汉族主义在过去以及现在,都帮助了日寇的阴谋活动,给予日寇以挑拨、离间,分裂回汉民族诸多籍口根据……肃清‘大汉族主义政策,克服一切‘大汉族主义的残余,实行中国境内各民族平等,乃是最有力的打击与揭破日寇分裂中华各民族阴谋的武器。”[8]据此,《新中华报》做了大量倡导民族平等与团结及反对大汉族主义的报道,充分挤压了日寇利用民族隔阂及大汉族主义进行挑拨分化的舆论空间。

5.介绍边区少数民族群众的权利保障及政治生活

“我们边区的穆民,在抗日民主的边区政府领导之下,已经得到民族平等,民主自由和民生改善的各种权利和幸福,我们参加边区政府选举和边区各种政治……”[16]类似介绍边区回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群众政治权利及政治生活的,也是边区党报着重宣传的内容。

“来延沦陷区蒙古王公包音得勒格尔……延安党政军民各界代表二百余人……在成吉思汗纪念堂,举行隆重公祭典礼。”[17]《新中华报》1941年2月6日刊发《本市蒙汉同胞岁首联合公祭大帝》,详细报道了延安各界共祭成吉思汗的重大政治活动。《新中华报》类似反映少数民族群众与党政军各界参加重大政治活动的报道频率较高,类似报道一方面反映出边区少数民族群众的政治权利确实得到了保障,另一方面也是对日伪挑拨民族关系言论的一种有力回应。

6.介绍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发展

“延安五老”之一的谢觉哉在1940年边区回民代表大会的讲话中曾讲到“甘肃回族占三分之一,六百万人中回族有两百万,但兰州城中等学校学生有两千以上,回族只有六十几个人,为什么回族读书的少,因为回族他在经济上受到一些限制,比汉族更加困难,使得他们不能够进学,因为文化非常落后。”[9]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平等政策,提高边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水平,宣传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发展,促进各民族平等,是边区党报民族宗教报道的重要议题之一。《新中华报》曾报道了《延安回族设立阿文研究班》(1940.12.22)、《记民族学院》(1941.10.5)等多篇介绍回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及教育发展的报道,成为后人研究延安时期少数民族文化与教育发展的重要报刊史料。

(二)《新中华报》民族宗教报道的传播效果

《新中华报》的民族宗教报道积极引导舆论,对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和民族宗教政策,对巩固和扩大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及对揭露日寇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华进行挑拨分化的政治阴谋等,都起到了积极的舆论传播效果。

首先,《新中华报》在新闻报道中坚持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客观、翔实的报道内容,反映了边区各少数民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政治权利得到保障,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得到保护,赢得了少数民族群众对党的信任与支持,凝聚了民心,为抗战胜利蓄积了力量。

同时,《新中华报》通过介绍回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等内容,引导各民族互相了解和尊重,推动了民族隔阂的消除,促进了回汉、蒙汉和蒙回等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与团结,为各民族团结御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新中华报》紧盯日寇企图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华挑拨分化的政治阴谋,正视历史上形成的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隔阂与民族不平等的现实问题,主动引导舆论,旗帜鲜明地反对大汉族主义,倡导各民族平等,如实反映了边区少数民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在政治权利、经济生活、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发展变化及宗教受到保护、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事实,有力回击了日寇散布的“共产党要消灭宗教”的政治谣言,团结了广大信教群众,以实际行动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四、《新中华报》民族宗教报道的現实意义及对纪录片创作的启示

(一)《新中华报》民族宗教报道的现实意义

《新中华报》民族宗教报道在抗战时期起到良好舆论传播效果的同时,也为后来媒体的民族宗教报道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对当今媒体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借鉴意义。

1.以史为鉴,在报道中严格遵守民族宗教政策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坚持民族平等、宗教信仰自由及保护和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这是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核心内容,也是新闻媒体做好民族宗教报道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

延安时期,《新中华报》等陕甘宁边区中央党报对回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群众及其宗教信仰的报道,严格遵守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在报道中切实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民族感情,从而为党和人民军队赢得了少数民族群众的人心,使各少数民族成为坚定支持党和人民军队的重要力量。历史是现实、是一面镜子,当今媒体及从业人员应该揽镜自照,以史为镜,学习《新中华报》等陕甘宁边区中央党报民族宗教报道的历史经验,从中汲取历史报道智慧,在民族宗教议题的报道中要严格遵守民族宗教政策,正确发声,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凝聚积极力量。

2.民族宗教报道要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新中华报》的民族宗教报道之所以能起到团结、鼓劲和凝聚人心的作用,是因为其报道坚持了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新中华报》站在了维护民族团结和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及信仰的立场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积极报道,在党和各族群众中间架起了一座舆论传播的桥梁,起到了凝聚民心和团结抗战的作用。

当今媒体在做民族宗教报道时,要学习《新中华报》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尊重、团结、鼓劲”的报道之路,坚持我党媒体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优良传统,科学报道、正确发声。对一些网络平台上针对少数民族及其宗教信仰的非理性言論,网络监管部门和媒体运营主体应守土有责,以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标准进行深入治理。

3.对民族宗教议题要积极而为,在传播中要抢占舆论主导权

对媒体和新闻报道而言,民族宗教选题向来是一个相对敏感的内容。因此,很多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在碰到民族宗教类的选题时经常选择“绕道而行”,这样虽然确保了选题及报道的安全性,但却将“孩子与洗澡水一起泼掉”,主动放弃了民族宗教议题的舆论阵地。相对于一些国内媒体对民族宗教议题的“绕道而行”,很多西方媒体却经常积极主动地以中国的民族宗教事务为点,人为设置议题,在国际舆论平台上做不利于中国的舆论传播。

反观历史,在抗战时期,面对民族内部存在隔阂和不平等的问题,面对日寇妄图利用民族宗教问题进行挑拨分化的历史背景,《新中华报》对民族宗教议题积极而为,主动报道,并根据对敌斗争的现实需要主动设置相关议题,积极进行舆论引导,在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抢占舆论主导权,在对敌斗争中取得良好的舆论传播效果。

当今媒体应当学习《新中华报》等陕甘宁边区党报民族宗教报道的历史经验,充分认识民族宗教报道在舆论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尤其在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的过程中,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讲好中国的民族宗教故事,传播好中国的民族宗教声音,这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尤其在西方反华势力经常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发难中国,在西方话语霸权经常拿中国民族宗教事务设置传播议题进行不实宣传的情况下,中国主流媒体更应充分认识到做好民族宗教报道的重要性,要积极而为,主动设置相关议题,主动讲好中国的民族宗教故事,积极抢占国际舆论传播的主动权。

4.在新闻报道中要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民族感情

《新中华报》等陕甘宁边区党报在新闻报道中,尊重少数民族群众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民族感情,赢得了少数民族同胞的情感共鸣和支持,很多受歧视、受压迫的少数民族同胞奔赴延安,奔向共产党,《新中华报》等陕甘宁边区党报的宣传报道功不可没。

当今媒体应该从中看到,媒体在起到“喉舌”作用的同时,还要发挥好社会引导的功能,达到凝聚人心的舆论传播效果。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尊重各民族群众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民族感情,将各族群众牢牢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坚决杜绝伤害民族感情和任何撕裂人心的错误报道。网络新媒体时代,组织和个人都是信息源和发声平台,但其内容却良莠不齐,伤害少数民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民族感情的话语层出不穷。对此,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持久治理。

(二)《新中华报》民族宗教报道对相关历史题材纪录片创作的启示

报纸是记录一个时代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历史的一份档案。《新中华报》等陕甘宁边区党报对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经济社会发展等各方面都有大量报道,这些报道是研究延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宗教等各方面历史的珍贵报刊文献。

《新中华报》的民族宗教报道虽然聚焦“民族宗教”,但其内容涉及却极为广泛,关联到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民族构成、民族关系、宗教状况、组织建设、边区选举、经济发展、军事斗争、文化教育、抗战形势、国共两党合作与摩擦,等等,是了解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历史的一个富含信息量的一个剖面。而且,这些新闻记录并非粗线条的勾勒,而是有很多具体的个案,甚至有很多生动的故事。

因此,对于相关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创作而言,在做学术台本创作的过程中,如果要涉及延安时期的相关内容,《新中华报》民族宗教报道的相关内容,是极为珍贵的一份史料依据,可以从中找到很多学术台本创作的启发和线索。但目前对《新中华报》等陕甘宁边区中央党报的影印资料的文献,相关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创作者对其挖掘利用的程度并不高。《新中华报》等陕甘宁边区中央党报的影印资料及其相关报道的文献富矿还有待相关历史题材纪录片创作者的开采。

五、结语

《新中华报》是延安时期一份极为重要的中共中央机关报,在抗战时期极为困难的办报环境下,《新中华报》积极发挥党报的舆论喉舌作用,做了大量民族宗教报道的成功实践,在消除民族隔阂、促进民族团结及巩固和扩大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方面都起到了良好的舆论传播作用,这些民族宗教报道的成功历史实践,对今天而言,仍有独特的现实意义。

当前,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上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大局的战略安排,也是56个民族的共同历史使命,更是媒体舆论引导的责任所在。犹如《新中华报》在抗战时期通过民族宗教报道的成功实践积极引导舆论,巩固和扩大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蓄积了力量一样,当今媒体应加强民族宗教报道,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强的舆论保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蓄积各民族力量。

尤其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西方媒体的话语霸权,面对西方经常拿中国的民族宗教事务设置议题做不利于中国的国际传播,中国媒体在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过程中,更要有阵地意识,像《新中华报》那样积极主动地做好中国的民族宗教报道,从而讲好中国的民族宗教故事,传播好中国的民族宗教声音,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EB/OL].(2021-06-01)[2021-06-2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1-06/01/c_1127517461.htm.

[2]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电视台.文献纪录片《长征》第7集《百川归海》[M/CD].2016.

[3]方汉奇,张之华.中国新闻事业简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01.

[4]李仲明.报刊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36.

[5]李淑丽.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报刊事业研究[D].陕西:西北大学,2010:15.

[6]刘家林.中国新闻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7]新中华报今日新闻停刊及解放日报发刊启事[N].新中华报,1941-05-15(1).

[8]刘春.日寇灭亡回回民族的阴谋[N].新中华报,1939-07-21(4).

[9]陕甘宁边区回民代表大会的开幕[N].新中华报,1940-10-10(1).

[10]日人促使下之蒙古自治政府成立 以“防共”为施政方针[N].新中华报,1937-11-04(1).

[11]谢觉哉.边区政府的组织与建设[N].新中华报,1937-06-29(4).

[12]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N].新中华报,1941-05-01(1).

[13]边区回民代表大会向中共中央及毛泽东同志致敬[N].新中华报,1940-11-28(4).

[14]回协边区分会和回民文化促进会及回民代表大会同时开幕[N].新中华报,1940-10-20(4).

[15]回民支队——英勇的伊斯兰兄弟向日寇的侧背挺进[N].新中华报,1940-06-05(4).

[16]延安回民救国协会告全边区回民同胞书[N].新中华报,1940-03-22(3).

[17]本市蒙汉同胞岁首联合公祭大帝[N].新中华报,1941-02-06(2).

收稿日期:2021-07-08责任编辑:王珏

作者简介:王有军(1980-),男,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主任编辑,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及民族宗教研究。北京 100081马文娟(1982-),女,陜西师范大学民族学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阿拉伯语教学及民族学研究。陕西 西安 710062

猜你喜欢
现实意义
《夺冠》:女排精神在深化青年思想建设中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论法律信仰的内涵、对象及其现实意义
评《美人鱼》
浅析英美文学的精神价值和现实意义
浅论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及意义
“中国梦”在民族地区医德教育中的现实意义初探
心灵的旅程
论“教之道, 贵以专”的现实意义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如何开展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