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宇清 袁文娟
【摘 要】班级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场域,班级建设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获得德智体美劳的发展与绵延提供了可能性。“五育融合”视域下,班级建设从成人立场向学生立场、从单向育人向协作育人发生着价值转变。班主任如果能以综合的视角,开发班级建设中的“五育融合”教育资源,则能更充分地凸显其综合育人价值。具体而言,可从班级岗位建设、班级综合活动、成长体验分享三个维度构建“五育融合”日常班级生活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五育融合;班级建设;价值逻辑;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24-0015-04
【作者简介】1.夏宇清,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广西桂林,541004)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2.袁文娟,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常州,213000)副主任,高级教师。
在功利化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即便我国素质教育进程正在逐步推进,但“五唯”的教育现状尚未从根本上有所改变,“五育”发展也并不均衡,甚至常常以对立的形式呈现。此外,在现阶段的教育活动中,“五育”往往被割裂为不同的学科教学,忽视了人的整体性发展。
班主任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和支持力量,理应主动回应新时代育人方式转型的要求,通过积极有效的班级建设工作为教育增添活力,使班级充满成长气息,进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新时代的班级建设除了要把握自发状态下的“五育融合”,还要将“五育”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到实际的班级生活中。
一、“五育融合”视野下班级建设的价值逻辑
班级建设是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内容,但长期以来,班主任工作的重心过多强调常规教育和学生习惯养成,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成长需求,这不仅弱化了班级建设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有机关联,还弱化了班级建设与学生体验性学习过程的有机关联,使得班级建设内容、展开方式的选择与学生的学科学习缺少了丰富且复杂性联系,从而使班级建设未能充分凸显“五育融合”的实践价值。
1.从成人立场向学生立场转变。
在当前的班级建设中,常常会出现班主任以其权威性与专业性的名义,代替学生完成班级建设的现象,导致学生在班级建设过程中的参与感缺失。从教育立场看,班级建设仍然以成人立场为主要的生存姿态。然而,正如卢梭所说:“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当学生被置于班级的场景和生态中,他们不应成为被动接受者抑或是工具性存在,相反每个个体都应是主动创造者,是班级生活中的主体性存在。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有不同于成人世界的价值逻辑,但如果成人过多地干预时,学生生活世界本身所具有的逻辑就会被遮蔽,并不利于学生找寻自身的独特价值。
班级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场域,班级建设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获得德智体美劳的发展与绵延提供了可能性。班级成员间的日常交往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并且与学生的真实生活世界具有高度的同一性,这也就意味着班级建设为实现“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搭建了实践空间。因而,在班级建设过程中,将学生的需求与发展作为教育的前提,实现从成人立场向学生立场转变显得尤为必要。
从实践操作的层面讲,依托班级建设助推“五育融合”的日常实践,要把重点放在“把班级还给学生”上,超越成人世界的话语权威,将班级建设的主导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创建班级生活,打造一个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生活世界,让每个学生在参与、倾听、体验、探究班级生活中被认同、被需要,学以致用,展示自我,用以致学,提升自我,不断开发潜能,生成新的成长期待。
2.从单向育人向协作育人转变。
在“五育融合”的理念中,“五育”是一个结构性变量,即德智体美劳各要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协同,共生共振的。因而其实现应该是教育内外部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发展,线上、线下融合共生成为教育新形态,也为“家、校、社”共育的推进提供了更多的保障。在教育系统内部以及社会各系统的共同作用下,为学校班级建设共同构成“系统教育力”。
班级建设扎根于班级生活之中,其本身就与“五育”在时空、对象上有着内在关联,更不要说在育人目标、育人载体、育人方式等方面相融共通。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是一个综合而多样化的实践过程,很难被分割清楚,所以,进入一种有机关联、整体融通、综合渗透的学习状态将更有利于其主动、健康、快乐地成长。学生、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都可以作为班级建设的主体参与到班级生活中,共同构成班级育人的资源。在“五育融合”的育人体系引领下,既有“某育”为引领,其他“诸育”共同参与的综合育人模式,同时班级生活的多样性也创设了诸多活动融合的机会。班级建设的育人模式已逐渐从单向育人转变為协作育人的新模式。
二、“五育融合”视野下班级建设的实践路径
在“五育融合”育人体系的新要求下,班主任如果能以综合的视角,开发班级建设中的“五育融合”教育资源,则能更充分地凸显其综合育人价值。
1.班级岗位建设助推“五育融合”的日常实践。
班级岗位是班级建设的重要抓手,其本意是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共同分担班级生活中的日常事务。由此,班级中就创生了许多岗位,实现了班级内“事事有人做”。然而,对照劳动教育的目标,特别是在“五育融合”的背景下,班级岗位建设的育人价值,还有进一步提升和拓展的可能,可以从班级岗位的设置、实践到评价、轮换的全程,捕捉其蕴含的劳动教育综合育人资源。
首先是岗位设置。某种意义上讲,班级岗位设置的丰富性直接反映并影响到班级生活的丰富性。所以,在岗位设置时,要尽可能覆盖班级生活的方方面面。组建班委会的过程直接对接“五育”活动的组织策划,明确岗位职责,依托日常事务、项目管理和协作活动考评其工作;不同的岗位,虽说岗位内容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有所不同,但都同时兼具身心合一的劳动教育之特点。学生自主选择,竞聘上岗,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劳动价值和意义体验的愿望,也能让学生对参与创造更有意义的班级生活充满期待。
其次是岗位实践。学生从竞聘上岗,到能独立完成岗位工作需要经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实现自身发展的过程,当然这一过程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鼓励,综合而有针对性的劳动教育往往在师生针对某一现实问题的互动中悄然进行。
最后是岗位评价。当学生以平等个体的身份进入到班级岗位实践之中,他们对劳动、服务、责任和创造等就会有更具体的感知。岗位评价既是一种激励和肯定,更是一种导向,通过评价引导并促进学生培养“爱劳动”的情感,习得“能劳动”的方法,养成“常劳动”的习惯,提升“会劳动”的能力,丰富“乐劳动”的体验,激发“慧劳动”的创造。岗位评价的形式多样,可以采用自评、他评和全班共评的方式同步推进,促进学生争先创优的岗位实践热情。
班级岗位建设不仅在建立、维护班级生活秩序,增强学生对班集体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培育公共精神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学生也会在真实的实践体验中感受到劳动不仅有意义,还有意思,岗位工作除了要勤动手,还要多动脑。
2.班级综合活动助推“五育融合”的日常实践。
班级活动主题和内容的来源比较广泛,有经验的班主任往往会与上级部署的活动、节庆纪念活动、学校传统活动、学科教学活动、自然节气活动等有机整合,统筹规划班级的学科拓展活动、主题系列活动和研学实践活动,并把活动育人的理念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活动。班级活动策划的前提有两点:一是班级学生的发展状况,包括身心发展、认知水平、活动能力、个性特点、兴趣爱好、成长问题和有待开发的潜能等;二是对接“五育”的元素和阶段要求,从融合的意义上促进两者关联,体现综合活动的价值追求,形成学生发展的合力。具体而言,可以从学科拓展活动、主题系列活动、研学实践活动等层面展开。
其一,学科拓展活动。这里所说的学科拓展活动,不属于学科教学活动的范畴,而是由班主任策划组织的班级活动,是指学生在学习相关学科的某一知识点或技能后,以此为支点开展的班级活动。
其二,主题系列活动。主题系列活动相较于学科拓展活动而言,它是一个围绕主题进行的长程活动设计,一般一个主题有若干个活动组成。
其三,研学实践活动。研学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不仅阐释了古代先贤“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更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五育融合”实践体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研学实践活动一般围绕主题或某个问题开展探究活动,其中“研”是方式,“学”是目标,将价值观塑造、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思维方式、精神力量等素养培养融入多主题研学活动的策划与组织中,引导学生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感受革命光荣历史,寻红色故事,传红色基因;走进社区、乡村、工厂,感受家乡和身边的变化,探寻变化的原因,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等等。研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更多鼓励并指导学生自己制定研学计划、设计研学任务单、组织研学活动、分享研学体验。
班级综合活动与“五育融合”实践的有机结合,立足于校内指导校外、课内指导课外,体现活动的综合渗透性和开放延展性。活动中,融合实践的形式也呈现出多元特征,学生在参与这样的活动中,会自然而然地把在“五育”中习得的知识、技能转化为自己的审美、创造乃至生活。
3.“成长体验分享”助推“五育融合”的日常实践。
“成长体验分享”的内容涉及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凡是学生习得的、能体验到个体成长的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习惯养成、兴趣培养和标志事件等都可列入其中,可以是文本资料、音像资料、创意作品,也可以是多种形式的综合表达。“成长体验分享”特别要关注并引导学生展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和收获,通过纵向比照及时发现自己的进步,体验成长的快乐。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成长体验分享”可以选择不同的交流方式:
一是“成长体验分享”展示台。展示台的设立可以充分利用教室的队角、板报、学习园地等,经过设计,可以开辟“班级之星”风采展示台、学生特长兴趣展示台,赋予其“成长体验分享”的内涵与价值追求。
二是“成长体验分享”发布会。组织学生就某个专题开展经验或成果发布,例如:“我的大作”发布会、“劳动小妙招”发布会、“学习金点子”交流会等,用学生的资源带动、启发、帮助学生。
三是“成长体验分享”竞技场。针对当今学生普遍好强、好表现的特点,选择与其学习、生活相关的内容,以擂台赛的形式组织学生同场竞技,激发其参与“成长体验分享”的积极性,并在过程中促进自我完善与提高。
对于学生来说,“成长体验分享”不仅是交流,同时也在经历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班主任要尽可能为每一个学生创设这样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分享同伴成长快乐的同时,发现自己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与此同时,鼓励学生群策群力,一起做好班级成长记录,用多种方式留下班级建设前进及“五育融合”日常实践的每一个足迹。
【参考文献】
[1]叶澜.终身教育视界:当代中国社会教育力的聚通与提升[J].中国教育科学,2016(3):41-67,40,199.
[2]卢梭.爱弥儿:论教育[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李政涛,文娟.“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0(3):7-16.
[4]宁本涛.“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0(5):1-5.
[5]劉铁芳.日常教育生活中儿童立场如何可能[J].中国教育学刊,2011(11):45-48.
[6]金生鈜.学校教育生活之于儿童的意义——对儿童享用教育生活的现象学解释[J].教育研究,2018(6):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