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薇
随着素质教育的日益推进,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标准也在逐步提高。体态律动是如今能够迅速改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扩充小学音乐课堂内容的有效方式。因此,教师需要将体态律动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并且将其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效地结合起来,不断地健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
一、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价值
(一)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几乎无法在课上持续保持专注。过去的小学音乐课堂普遍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情况下是教师在台上领唱,而学生在自己的座位上伴随教师跟唱。如果持续时间较长,学生将会感到乏味和枯燥,进而丧失学习热情。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渗透体态律动,能够对教学模式加以调整,让课堂的气氛更加放松。在教学中使用一定的肢体语言引导学生,还可以让学生更加愿意参与到课堂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趣化学习内容
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会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当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更加专注,形成高效的小学音乐课堂。
在对《蜗牛与黄鹂鸟》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播放音乐,让学生先简单体会音乐传达的情绪,借此构建出愉悦、欢快的课堂气氛。然后,教师再应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简单介绍歌曲背后的故事,让学生对歌词具有简单理解。最后,教师可以就歌曲完成舞蹈的创编,让学生体会音乐和肢体动作的关系。
(三)深化学习感知
把体态律动渗透于小学音乐课堂中,既能够利用肢体动作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交流,还可以自主创编舞蹈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在对《渔夫与金鱼》进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对于金鱼、渔夫人物形象的看法,自主创编与歌曲相互匹配的音乐剧。
通过上述教学方式,既能够促进学生自主思考与学习,还可以使学生的理解能力有显著提高。
二、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运用体态律动,学习音乐旋律?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音乐教材的节奏能够体现出差异化的情绪、烘托出各异的气氛,音乐的律动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情境之中;在播放速度较快的节拍时,学生能够体会到积极的情绪;而当出现中速的音乐节拍时,学生则能够体会到宽广的胸怀;当出现速度缓慢的音乐节拍时,学生则能够体会到淡淡的忧伤和抑郁感。由此可见,体态律动能够让学生感受音乐中涵盖的情感,为学生欣赏音乐做好充足的准备。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小学生比较喜爱活动,愿意使用音乐表达自身的情绪,教师可以多和学生交流,改变过去死板严肃的课堂模式。引入体态律动的训练,让课堂的气氛变得更加活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快乐嚓嚓嚓》《集体舞》《欢乐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动感拉丁舞》时,可以让学生迅速拍手;而在带领学生鉴赏《忆江南》《丝绸之路》《月亮的故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减慢拍手的速度,采用各不相同的体态律动方式,让学生感受差异化的情感。在音乐表达的力度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音乐指挥,模仿指挥家,使用双手做出具有张力的动作,以此表现出音乐中每个部分的变化情况。例如,一位教师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进行教学时,便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手势,感受国歌中的奋勇向前的民族精神。
(二)運用体态律动,展现音乐速度
体态律动能够很好地表现出音乐的速度和力量。就音乐的速度而言,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并没有很强的事物感知能力,但其学习能力相对较强,教师则可以采用体态律动的形式让学生更好地把握音乐的速度。通常情况下,愉悦、轻松、开朗的音乐大部分节奏明快,而抒发情感的音乐的节奏适中,严肃、忧伤的音乐则节奏相对缓慢。每个种类的音乐都和其音乐速度具有一定的联系,并且体态律动能够表现出音乐速度,学生在学习中应当清楚音乐的速度,教师要让学生借助自己的身体动作阐述自身对于音乐的体会。在感知律动的过程中掌握音乐中的思想感情。除此以外,体态律动在情境中能够得到充足的应用,教师为音乐设计具体的情境,让学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可以让学生深度参与其中,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应用差异的体态律动表现出音乐的速度,体会音乐的魅力,令整个教学气氛变得更加活跃,从而提升课堂效率。
(三)运用体态律动,引导音乐欣赏?
在组织小学音乐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选择律动教学法。体态律动是学生在听到音乐时所产生的迅速反应,其不但是对于音乐作品的外在表达,并且还可以采用变换动作的方式,很好地体现出音乐节拍的状态。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身体的变化,表现出音乐旋律的变化。比如出现高音时,则可以让学生双手举起向上伸展,将脚尖轻轻地踮起,使身体得到最大限度地伸展;当遇到中音时,可以让学生将双手摆平,放至自己的胸前,保持直立;如果出现低音,就让学生把双手自然垂直,保持身体前倾。采用体态律动的训练方式,让学生进入到音乐的情境中,这里需要重点关注的一点是,展示体态律动无需死记硬背,而是需要学生在下意识做出一定的动作,只有如此,学生才可以将音乐节奏掌握到位。除此以外,身体运动也可以表现音乐节奏的角色与音调。
?(四)运用体态律动,提高协调能力?
在起初展开律动教学时,许多学生无法放下包袱主动律动,这使音乐课堂始终无法达到预期目的。而此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趣味性较强的活动,让学生可以在音乐节奏之中和教师展开交流,通过教师的引导渐渐地步入音乐中,顺利地完成律动,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让学生的肢体得到充分伸展,也可以有效地增强他们的身体协调性。
例如,教师可以在音乐课堂中组织学生开展音乐版的“你来比划我来猜”活动,先选择学生比较喜爱的音乐,让一名学生负责使用肢体语言表达,其他同学根据该名学生的肢体活动猜测,针对肢体动作和音乐的关系加以分析。在学生讲述答案后,教师可为学生播放该音乐,让大家共同伴随音乐作出律动。某些音乐刻画出了故事与场景,教师可以让学生参照音乐表演小型的情景剧,通过自身的肢体语言表示自己对于音乐的体会。当学生律动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致表演,让学生对于音乐有更加深层次的理解与认知。渐渐地,学生就会熟悉律动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自己的肢体协调性。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使用师生互动的方法,可以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带领,渐渐地进入到律动的气氛中,进而自主地应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达音乐。
(五)运用体态律动,提高感受能力?
律动教学和过去的音乐课堂有很大程度的不同,教师应允许学生改变传统课堂的秩序,可以离开自己的座位,伴随音乐自由律动,找到音乐中的节奏。通过律动的形式,学生将会对音乐产生一定的兴趣,其思维也将会具有灵活性,则可以在大脑与肢体的协同作用下,让学生深度理解音乐,进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当学生聆听音乐时,不同的学生体会的内容也有所差异,因此他们形成的律动也各不相同。教师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使用自己的肢体表达对于音乐的体会。而其他学生有不同看法时,也可以到讲台上把自己的感受展示出来。在学生使用肢体表达音乐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简述自己在听到歌曲后的看法。某些学生在听到令人愉悦的乐曲时会喜欢挥舞手臂、扭一扭屁股,通过这种方式表达音乐中的愉悦感,脸上会展露出欢欣的笑容,还有些学生则会使用跳舞的方式来阐述自己对于音乐的体会。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学生皆可以在律动中诠释音乐,体现出每个人心中的音乐,这样能有效增强学生感知音乐的能力。
(六)运用体态律动,释放学生天性?
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具备较强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他们的求知欲望很强,而且极喜爱运动,律动教学恰恰契合他们的成长规律。一般来说,具有趣味性的律动教学则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对于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可以让学生在音乐中发挥想象力,感受音乐所创造的五彩缤纷的世界。每个学生都有专属的内心世界,教师可以带领他们在律动的基础上进行表达,一边感受音乐的情感,一边抒发自己的情感,让律动教学变成学生放飞自我、发散思维的手段。
在音乐课堂中,律动教学是很有效的教学方式,具有无可替代的用途,律动教学和传统音乐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差异,它成功地把学生和音乐相衔接,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体,抒发自身对于音乐的理解。该种教学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热情,让学生体会到音乐课堂的趣味性,也可以训练学生多个方面的技能,其中有理解能力、表现能力等。目前,律动教学的优势越发突出,在音乐课堂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实际的操作模式依旧还在探索之中,必须通过长时间的实践与探究,才能够体现出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