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验教研向实证教研转型的实践与探索

2021-05-07 15:26李黎
教育·读写生活 2021年2期
关键词:教研转型人员

李黎

现阶段,国内的基础教育逐渐发展为内涵式教育,教育内涵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模式方面,从外部体现转化为内涵建构;二是导向方面,逐渐从注重分数和结果转向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人格,从以往对数量和效率的追求转向对质量和效益的重视。总的来说,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实现教育工作转向内涵化的必由之路。

在教育发展进程中,教学研究工作对教育的进步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基于此,基础教育工作的发展,就需要对教学研究进行转型,积极顺应当前新时期教育工作的发展需求,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指导与服务的特点和优势。教研转型不仅需要顶层设计,还需要自下而上地进行积极探索与实践。教研系统中的所有教研人员都需要与时俱进,在思维上不断开拓创新,寻找转型的突破口,在教研内容、管理及方式方法上实现变革,并坚持将传承与创新作为今后工作的目标。教研转型是新时期背景下实现教育工作内涵化的重要前提。

本文针对教研工作的转型,从思维理念、方式方法、内容内涵、工具运用等方面对经验教研向实证教研的转型展开实践分析与探索。

一、思维理念转型

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育德育人成为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与基本任务,在教研工作转型过程中需要将教学质量作为重点,使教学与科研融会贯通,进而促进教研工作从经验教研向实证教研转型,推动教学质量全面提升。质量观念就是将质量作为发展中心,将教育的相关要素都融入教研工作中,以此帮助和引导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首先,要实现学科指导转向课程育人。在过去,一般情况下,教研工作都是以学科指导作为主要内容展开,围绕课堂寻找教学问题,同时利用研讨或课程评价等方式解决问题。这种教研思维模式很大程度上能够确保教学内容及质量不断提升,并且能为教职人员和学生群体带来客观高效且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为大部分教师提供了教学模板。但这样的教研思维模式也暴露出一定的问题与不足,它过分夸大了学科学习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课程意识有待提高,很难确保为学生提供系统性强、结构性优、教育性好的教学氛围。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就需要积极创建课程研究队伍,将主要精力放在课程原理及开展的设计上,使整体意义上的课程理念对分科意义上的学科进行引领,不断提升教研人员的课程意识,使其能够采用科学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设计,在实现顶层设计的同时,在课堂的教学实践中取得成果,在课程的基本结构中贯彻落实学科的教学研究,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

其次,要实现分数指向转化为素质取向。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学生的考试成绩就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因此教育工作者想方设法地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直到今天,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仍是很多教职人员和教研人员所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部分教育绩效考核的重点内容之一。但过分重视分数常常会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缺乏创造力、实践能力差、人格不健全等不良现象出现。针对这种情况,教研工作的思维理念就需要从分数指向转向素质导向,将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作为教研工作的重要目标,教研工作需要积极引导教职人员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多元能力,除了传授知识,还要在身体素质、思想品德等方面给予良好的引导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此外,还要将经验转化为科学。在过去,经验被作为一项重要的衡量标准,在教研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相当一部分教研人员,根据自身多年从事教研及教学的经验,常常能够直接看出教学工作中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且能够针对单独的问题找出其产生的原因,同时给予相关的意见和建议。很多教职人员对于经验丰富的教研人员十分敬佩,这就使得更多教师竞相学习教研人员的经验。在教研实践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当年长的教研人员退休,补位的新教研人员并不能够保持原有的教研形式,同时部分过去具有特色的教研内容也逐渐消失,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以往的教研工作对教研人员的经验过于依赖。经验虽然十分宝贵,但在历时性、情境性等方面却存在许多不足,并不能够适用于所有的教研内容。在教研与教学工作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经验之谈只会暴露出越来越多的不足,在转型过程中切不可过分依赖经验。所以,采用科学的方式取代对经验的依赖,探索符合时代发展的教研理念是目前教研转型的重点工作之一。我们强调实证性就是为了教研活动的开展不依赖教研人员的主观性而盲目进行,而是需要站在客观的角度思考教研问题,其目的在于确保教学内容的客观性,让教研遵循科学,从而全面提升教研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持续性,以确保教研工作实现规范化与现代化。

二、方式方法转型

教研工作方式方法的转型在于从个体教研转向调查研究形式的数据教研。脱离了全方位的系统调查,调研工作很大程度上无法被实践所检验。通过科学有效调查,充分了解现状,找出问题所在才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改进,进而实现教研的目的。因此,教研方式的转型离不开系统调查。

首先,将诉诸经验转换为系统调查。在以往的调研工作中,教研的计划及内容等都是按照教研人员的工作经验进行设计的,计划是否合理、活动安排是否恰当等问题只有在教研计划展开实施的过程中才能被检验出来。如果有效就深入展开,如果效果不够明显就需要重新调整。这种方式缺乏大量数据作为支撑,对于现状问题认识不清,这就导致教研工作的水平难以提升。虽然这种方式也取得了一定成果,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是与所付出的代价相比,其所取得的成果并不理想。要想改变这一情况,就需要在全方位质量观察的引导下,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對当前的教学情况、学习情况等有足够的掌握,按照实际情况、针对实际问题设计教研计划,使教研计划更具针对性与时效性。针对教研计划制订的方式,可以在学期初始阶段进行高效率的调查研究,对部分学校进行蹲点调查研究,对教育热点问题展开专题调查研究,再配合阶段性的常规调查研究。这些方式的运用能够对每一所学校的情况进行充分详细地调研,能够与学校和教研组实现有效沟通,从而能及时反馈调研结果。系统调查的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使教研人员及时了解教研情况,为教研工作及教研计划的制订提供充分的依据。

其次,改变以往简易的统计方式,转换为系统的数据分析。对于调研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应当放弃以往工作中经常使用的相对简便的统计方式(如百分比等),而使用更加专业的统计工具(如SPSS等)。对定量数据进行有效统计与处理,利用相关分析、回顾分析、T检验等方式,对调研的相关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另外,采用问卷调查或实地走访的方式,将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定性研究整理。针对特殊事件采取编码、聚类分析等方法,找出相关信息在数据中的有效价值和实际意义。如在实践教研工作中,对全市教育科研课题立项的价值及研究的质量展开研究,针对近几年确立项目的课题立项价值以及研究质量,进行定量及定性分析,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将结果进行展示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现阶段,我们需要将网络教研平台全面升级,从而方便大数据的运算,有利于对今后的教学情况和调研信息进行及时有效地展示,确保今后的教研工作高效且有针对性。

再者,将过去的线性分析转换为多方互证的方式。针对相对复杂的教育教学问题,只依靠单一的调研方式并不能够获得真实可靠的结果,任何调研方式都存在一定偏差。针对这种情况,教研人员在实践调研阶段应注意将线性分析方式转换为多方互证的方式,从过去只选择单一方式的调研转换成针对问题采用多种方式方法的调研,以此获取相对正确、客观的结果。如果多方互证方式的结果能够高度一致,那么这种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性都是相对较高的,如果结果有所偏差就需要追根溯源重新展开调研。多方互证的方式能够使教研人员获取更多真实有效的信息,能够为教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带来强有力的支撑与凭证。在发展过程中,建立多种有效的教研方法,比如校本教研、连片教研等,并将这些方式通过教学实践进行检验,不仅可以实现一致的教研目的,还能充分体现出多方互证的有效性。

三、内容内涵转型

教研转型是将课程统整作为根本目的,将课程作为教研工作的主体,体现出了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进而将学科教研转换为基于课程统整的全要素教研,促进学生得到全方面的提升与发展。教研转型需要将以往课堂的研究转换为对教育教学全要素的研究,以此来提升课程意识及评价意识。

首先,要将分科指导转换为课程统整。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对学科教学过于重视,对学科之外的活动则缺少重视甚至完全忽略。实际上,任何个体的发展都不能以偏概全,个体的发展是综合素质的不断累积与提升,片面的教学和教研只会让学生的发展失衡。因此,教研转型需要进行课程统整,以此打破学科的桎梏,不断强化课程意识,对教育教学中的全要素进行系统的分析与研究;需要在课程高度方面实现顶层设计,制订详细具体的教研内容;从学生的成长角度入手,对学生的教育环境进行分析;提升教研人员的学科教研能力,同时借鉴其他学科的相关经验,实现教研工作的学科多样化,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将过去侧重考试研究转换为重视课程研究,重点研究课程怎样才能够更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怎样才能够更好地为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服务,怎样才能够提高学科的课程创新质量;将服务目标从以往的升学考试转换为立德树人,对课程体系进行开放式转变,多样化设置,以顺应时代的发展。

其次,将单纯的“教”转为“教与学”。在以往的教研工作中,教研工作的内容往往局限在“教”的领域,针对教学相关事宜展开研究,这种意识存在于很多教研人员思维当中,认定只要将“教”的质量不断提升,学生就一定能够学好,其实这种思想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出现这种思想是因为教研人员过于看重教学导向,如果教研人员并没有给“学”以足够的重视,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所取得的效果注定不会太理想。在教育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积极倡导教研人员将“教与学”一并重视起来,在确保教研质量不降低的情况下,将学研质量大幅度提升,对学情分析、学生情况、学习效率、学业成果等内容进行系统分析与研究,以此提升教研工作的整体质量。

再者,将过去的现实载体转换为如今的虚实结合。信息时代下,只凭借传统媒介组织教学无法满足实际使用的需求。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搞教学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现阶段教研人员习惯的经验性教研指导已经无法满足教师的实际需求。在“互联网+”的今天,想要实现教研工作的转型,就需要在内容上对显示载体进行转换,实现虚拟与现实的有机结合,通过发展网络平台、移动终端、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构建能够实现课程标准需求、符合教学进度、与教学特点相吻合的教研资料平台,让教职人员能够在平臺上获取自己所需的材料。同时,这样做也能够使教学资源共享,大幅度改进教研方式,进而提升教研工作质量。

四、工具运用转型

在教育实践中融入技术有三个过程:首先是嵌入式过程,也就是对技术的使用痕迹比较明显,但部分情况下略显牵强;其次是融合式过程,也就是慢慢体现技术使用的优势,技术为教学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方便,教学效果因此得到提升;最后就是实现一体化,技术与教学完全融合,教学方式实现新常态。目前,在教育实践中融入技术的整体水平正处于第二阶段,也就是技术的相关问题及其与教学的匹配度问题,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但是技术与教学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如何提升效率是目前所有教师尤其是教研人员共同关注的问题。在进行教研工具的转型阶段,需要更大程度上体现出信息技术的优势,对教育进行有效监测,整个过程都需要展开教育测评以及监控,实现传统嵌入式向技术与教学一体化的融合转换,确保教研人员的工作方向清晰、明确。

首先,改变以往的经验式教研,进行样本抽样检测。对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测与评价,需要建立专业的教育质量监测部门,这能够为经验教研转换为实证教研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要想彻底改善经验当中的缺陷,一是需要积极展开实地调研,二是需要对样本采取监测与评价。进行实地调研能够获取横向的调研结果,采取样本监测与评价能够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为教研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将样本抽样监测过渡到全面覆盖。这种对样本进行抽样监测的方式,操作简便,并不需要对庞大的数据进行整体处理,并且有利于检验工具是否有效,因为这部分工作处于初始阶段,检测工具的信度及效度还需要通过实践证明。等到检测工具在实践中通过检验后,就可以展开全面覆盖的监测工作。想要实现全面覆盖,就应针对地区内的所有学校的全部学段构建质量监测体系,同时借助大数据、网络信息平台等工具,建立教育监测平台以及教研成果反馈信息系统。这样,教研工作就有了大数据的支撑,能够全方位地实现监测数据跟踪,教研成果的评估以及反馈就更加方便。

最后,改变过去重视结果的评价,发展为重视整个过程的监控。监测是针对整个教学过程采取的常规型检测和及时跟踪,是一种具有阶段性和过程性的评价方式。但是以往的教研工作过于重视结果,只注重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分数进行评价。学生的分数是一种结果,能够反馈某一阶段的教学质量及教研成果,但当这一阶段结束之后,出现的问题却难以得到解决,只能在下一阶段的教研实践中再进行改进。这种传统的评价方式不能使教研工作获得有效的反馈,也就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整改。因此,在教研评价转型上,要将对结果的评价转移到对整个过程的监控上,把结果评价只作为其中的一个步骤。

教研工作的转型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深远,因此所有教职人员、教研人员以及各级教研系统要齐心协力、携手向前。教研工作并不只是帮助教师完成备课任务,也不是拘泥于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而是要建立大教研的理念,通过更加开阔的视角以及包容开放的思想,发挥科研优势,将其与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结构起来进行分析研究,同时结合教育教学实践进行系统研究,为我国教育政策的落实带来更具建设性的建议。为此,我们需要积极实现从经验教研向实证教研的转型,让“大教研”概念早日建立。

参考文献:

[1]韩玉猛.以专业研究为支点 撬动区域教研转型:山东省五莲县教研转型的实践探索[J].基础教育参考, 2019(6).

[2]袁华.教研转型下区本化教师学习资源建设的策略研究:基于北京市海淀区的探索实践[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7).

猜你喜欢
教研转型人员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再来一次,这太有趣了!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跟踪导练(四)
新时期旅游转型发展思考
完形填空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