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春霞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界各种各样的教育改革、教育经验百花齐放。“××课堂”“××教法”“××教育”等一时充斥教育领域。
有人认为,这是教育教学的浮躁!教育人,要懂得敬畏与热爱。的确,有的老师还没有真正弄明白教育的道理,就在悄悄地构思着自己的“××课堂”;班级管理还不能真正上手,有的年輕班主任就在梦想中筹划“××管理”的前景;学校管理还没有真正开展落实,有的校长就谋划“××创新教育”。如此下去,教育不就浮沉在无知、傲慢与浮躁中了吗?所谓的“课堂改革”“管理改革”“教育改革”,有的只是新鲜名词而并无创新的实质内容。普普通通的一堂课,便冠之以“××课堂”“××教法”,总是给人生硬与功利之感。
教育的领域最终是要回归平静的。让那些假课堂、假教育、假教法,慢慢淡出教育的视野。简·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写道:“傲慢让别人无法来爱我,偏见让我无法去爱别人。”“傲慢与偏见”,不是教育与教学的常态。教育要少一些傲慢与生硬,少一些无知与偏见。
回顾教育往昔,我们发现教育在不断地扬弃中发展和前行。一位教师告诉笔者,20世纪80年代,他在“教”写作——教学生怎样写记叙文、议论文,但一直教得无滋无味。他感慨地说:“中国教师的优势是‘教怎样写,劣势也是‘教怎样写。”这种反思,直到现在仍值得我们咀嚼。其实,“教”学生怎样写,自古便有章法。譬如古人早就创造了这样的句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当教师“教”得山穷水尽的时候,于是一种观点生成:用教材来教写作。为什么有这样的思考?因为教材中的文章是教材编写组的专家精心遴选出来的,文质兼美;教材中隐含写作训练的思路……教师们明白,只要尊重教材,只要在课堂上把教材当作写作的范例,学生写作就一定能成功……于是,学生们由学习教师的“写作经”变成了学习教材中的“写作经”。而结果,并没有像教师所期待的那样,学生写作时个个妙笔生花、人人倚马可待。
在不断反思中,教师们意识到,好教材也教不出下笔千言的学生!于是,写作教学便倡导“以学生为主”,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写作的主体。然而,写作教学仍然没有发生革命性的巨变,学生们照样写不出来!于是,教师们又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写作方式,让学生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探讨怎样写。这种将写作任务分给几个人的做法,似乎使得课堂“生动活泼”“凝聚智慧”,然而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写作素养仍是没有得到有效提升。
教给方法不行,解放学生不行,还要怎样?还有什么路可走?其实,写作强调学习人类的经验智慧,没有错;写作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学生的自主思考与建构,也没有错;鼓励学生之间的生本经验交流,倡导学习者之间的合作,更没有错……然而学生们为什么还是写不出来?现在,我们又提倡以任务为核心,建构写作教学活动,写作教学又转换到“任务型写作”的思路上来……审视写作教学的历程与变革,我们会发现,写作教学在不断地抛弃无知和浅陋。
教育的不断发展中,教育教学回归了安静。回忆之前的教育教学,细数那些课堂教学中的坎坎坷坷……我们会发现,教育教学其实既开放又坚守。开放,是因为它懂得宽容、接纳,让有梦想的教育者在教育园地生出无边的美丽;坚守,是因为是传承和守望,让哗众取宠、装腔作势的教育教学改革悄然谢幕,退出教育舞台。
喜悦,教育教学“欣欣然张开了眼”,迎来了崭新的春天,我们看到了“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