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爱平 安梦天 李雪娇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②黄河流域内土地、水能、煤炭、石油、天然气、矿产等资源丰富,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发展潜力很大。但是“黄河也是我國生态脆弱区面积分布最大、脆弱生态类型最多、生态脆弱性表现最明显的流域之一”,③长期以来,黄河流域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比较突出,“2018年黄河137个水质断面中,劣V类水占比达12.4%,明显高于全国6.7%的平均水平”。④生态问题已经成为阻碍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桎梏。黄河流域必须将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融合,坚持绿色发展。对黄河流域绿色发展状况及其效率进行合理评价,可以明确绿色发展状态以及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的效果,对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①④ 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19年第20期。
②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网站,http://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
③ 2018年《黄河年鉴》,第84页。
1.黄河流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相关研究
学术界对黄河流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区域经济差异、李敏纳、蔡舒、张慧蓉等:《要素禀赋与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研究》,《经济地理》2011年第1期;周晓艳、郝慧迪、叶信岳等:《黄河流域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动态分析》,《人文地理》2016年第5期。农村经济差异等问题。刘晨光、乔家君:《黄河流域农村经济差异及空间演化》,《地理科学进展》2016年第11期。由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特殊性,学者们也从资源环境特点出发研究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如张晓涛和于法稳分析了黄河流域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匹配状况;张晓涛、于法稳:《黄河流域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匹配状况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10期。宋丽颖和杨潭研究了转移支付对黄河流域环境治理的效果;宋丽颖、杨潭:《转移支付对黄河流域环境治理的效果分析》,《经济地理》2016年第9期。彭少明等探讨了黄河流域水资源—能源—粮食的协同优化。彭少明、郑小康、王煜等:《黄河流域水资源—能源—粮食的协同优化》,《水科学进展》2017年第5期。也有一些学者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管新建、梁胜行:《基于熵权模型的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6年第11期。农业用水效率、张慧、刘秋菊、史淑娟:《黄河流域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估研究》,《气象与环境科学》2015年第2期;杨骞、武荣伟、王弘儒:《中国农业用水效率的分布格局与空间交互影响:1998~2013年》,《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7年第2期。农田水利设施配置效率进行探讨,但对黄河流域整体经济发展的研究比较少见。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作为一项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之后,有学者开始探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问题,任保平和张倩分析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设计及其支撑体系构建,任保平、张倩:《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设计及其支撑体系构建》,《改革》2019年第10期。张洪武和金凤君分别探讨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途径和协调推进策略,张红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途径》,《中国水利》2019年第23期;金凤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协调推进策略》,《改革》2019年第11期。安树伟和李瑞鹏指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体现在生态优先、市场有效、动能转换、产业支撑、区域协调、以人为本六个方面。安树伟、李瑞鹏:《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推进方略》,《改革》2020年第1期。还有一些学者研究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的经济学含义、陈晓东、金碚:《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改革》2019年第11期。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郭晗:《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人文杂志》2020年第1期。现代产业体系构建、高煜:《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研究》,《人文杂志》2020年第1期。中心城市发展等问题。师博:《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人文杂志》2020年第1期。
2.绿色发展效率问题的相关研究
现有研究中,学术界对于考虑生态保护因素的经济发展效率的界定有较大差异,效率评价方法也不一致,多数将生态效率、资源效率、环境效率与经济发展效率相联系,指标选取也有较大差异。一些学者在研究环境效率时,仅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减少,而期望产出保持不变的潜力。王兵、吴延瑞、颜鹏飞:《中国区域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经济研究》2010年第5期;陈诗一:《中国各地区低碳经济转型进程评估》,《经济研究》2012年第8期。一些学者提出了包含环境因素的全要素生产率,增加了投入条件,即在投入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非期望产出减少的同时期望产出增加的潜力。涂正革、谌仁俊:《传统方法测度的环境技术效率低估了环境治理效率?——来自基于网络DEA的方向性环境距离函数方法分析中国工业省级面板数据的证据》,《经济评论》2013年第5期。何爱平和安梦天提出将绿色发展效率定义为经济发展在期望产出增加、环境污染同时减少的情况下,非期望投入也就是能源消耗同时减少的能力。何爱平、安梦天:《地方政府竞争、环境规制与绿色发展效率》,《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年第3期。在效率评价方法的选择上,学术界在已有研究中主要使用了指标评分法和随机前沿分析法。刘贤赵、高长春、宋炎等:《湖南市域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生态学报》2017年第7期;王瑞、诸大建:《中国环境效率及污染物减排潜力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年第6期。随着研究的深入,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由于其测算结果不受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具有其他方法所不具有的优势,逐渐被学术界广泛应用于对包含环境因素的经济效率的测算。尹传斌、朱方明、邓玲:《西部大开发十五年环境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年第3期。其中至前沿最远距离的方向性距离函数模型由于可以突破传统模型的径向改进限制,被研究者应用于对中国区域、何爱平、安梦天:《地方政府竞争、环境规制与绿色发展效率》,《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年第3期。工业等考虑环境因素的经济发展效率评价。岳鸿飞、徐颖、周静:《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技术创新贡献测评》,《上海经济研究》2018年第4期。为了突破无法识别生产前沿上的决策单元的效率问题,部分学者开始使用超效率的SBM模型来测算生产效率,对我国海洋环境效率、孙鹏、宋琳芳:《基于非期望超效率—Malmquist面板模型中国海洋环境效率测算》,《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年第2期。工业行业碳排放效率、郗永勤、吉星:《我国工业行业碳排放效率实证研究——考虑非期望产出SBM超效率模型与DEA视窗方法的应用》,《科技管理研究》2019年第17期。港口能源效率等问题进行研究。王腾、梁晶:《基于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的港口能源效率评价》,《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8年第4期。
总的来看,已有文献在黄河流域经济发展问题、绿色发展效率的相关研究中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鲜有文献对黄河流域的绿色发展效率开展研究。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绿色发展效率定义为经济发展在期望产出增加、环境污染同时减少的情况下,非期望投入同时减少的能力,选择包含经济发展、能源节约、生态保护的绿色发展效率来衡量区域的绿色发展水平并对黄河流域2001—2017年的绿色发展效率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礎上研究了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影响因素,对黄河流域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提出了政策建议。
1.模型设定
本文选择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中的至前沿最远距离方向性函数模型(SBM)来测算黄河流域的绿色发展效率,由于绿色发展既包含能源消耗的缩减,又包含对生态破坏的减少,因此本文选择使用非产出导向、投入导向的非径向SBM模型作为基础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线性变换,借鉴Tone提出的DEA中处理“坏”产出的方法,Kaoru Tone,Biresh K. Sahoo, “Scale, Indivisibilities and Production Function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vol.84, no.2, 2003,pp.165~192.构造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本文使用矩阵形式来表示投入、产出变量。
min p=1-1mmi=1s-ixik1+1q1+q2(q1r=1s+ryrk+q2t=1sb-tbrk)
s.t.Xλ+s-=xk
Yλ+s+=yk
Bλ+sb-=bk
λ,s-,s+0(1)
xik、yrk、brk、s-i,sb-t分别表示决策单元(DMU)的投入变量、期望与非期望产出变量、松弛变量,当松弛变量存在并且大于零时说明当前DMU存在效率改进的空间。数据包络分析测算得到的效率值最大为1,决策单元在前沿面上的效率值相同,这些有效决策单元效率的高低无法进一步区分其有效程度的方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SBM模型进行变换,构造一个超效率的SBM模型,对(1)式的标准效率模型增加j≠k这一限制条件,即从参考集汇总剔除被评价决策单元,构造一个包含非期望产出的方向距离函数超效率模型,具体模型形式如下:
2.数据选取
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算绿色发展效率需要设定投入与产出指标,本文设置的投入指标为:资本、劳动力、能源消耗。由于我国当前能源结构仍然以化石能源为主,过多的化石能源消耗会产生资源枯竭与生态环境破坏,进一步导致绿色发展效率的降低,所以能源消耗为非期望投入。产出指标包括期望产出与非期望产出,本文选择生产总值(GDP)作为期望产出,反映了经济增长状况;由于当前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仍然是第二产业,因此根据数据的准确性与可获得性,本文选择工业“三废”排放量作为环境污染的衡量指标,是绿色发展效率模型中的非期望产出。具体指标设定如表1所示:
本文研究黄河流域9个省区的绿色发展效率,为了保证效率的准确性与可比性,更好地衡量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在全国的水平,同时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择全国30个省市区2001—2017年的面板数据进行比较研究,除去港、澳、台、西藏地区,下文同。在使用《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黄河统计年鉴》和各省统计年鉴数据的基础上,对部分缺失数据使用线性插值法进行了补充。对投入产出数据进行统计性分析,结果如下:
由图1可以看出,黄河流域9省区2001—2017年劳动力投入是基本平稳,略有上升,而东南沿海地区近年来出现的用工荒尚未在黄河流域出现,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劳动力资源仍然比较充足。黄河流域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在2001—2017年间呈快速增长态势,2017年的固定资产投资额是2001年的21倍,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促进了经济的同步快速发展,但是近两年黄河流域的固定资本投资额增速开始减缓,而生产总值仍然在快速增长,说明人力资本或科技创新在黄河流域9个省区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固定资本投入,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新动力。2001—2017年黄河的电力消费量持续增长,2017年的电力消费量是2001年的4.7倍,说明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能源消耗量也在不断增加,资源约束将是今后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由图2可以看出,黄河流域9个省区的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与工业废气排放量呈现出持续上涨的状态,2017年的工业废弃物产生量与工业废气排放量分别是2001年的5.1倍与5.0倍,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黄河流域的环境污染形势仍然比较严峻。但是,由图2也可以看到,黄河流域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呈现一个先增长后下降的“驼峰”式的变化趋势,2017年的黄河流域工业废水排放量比2001年下降了20%,这主要得益于近年来黄河流域的9个省区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治理黄河流域的工业废水排放,并兴建污水处理厂,将重污染企业搬离沿河地区。2015年以来,在经济发展持续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同时,工业废水排放量大幅度减少,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与工业废气排放量增长减缓。由此可见,随着中央对经济发展方式的不断调整,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融合的理念逐渐深入进黄河流域整体经济的运行之中。
3.实证结果
(1)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的评价
本文首先基于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运用MaxDEA8.0软件对中国全区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区域包括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3个省市。长江经济带发展、长江经济带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云南、贵州、四川等11个省市,考虑本文主要研究黄河流域的绿色发展效率,为了避免重复测度,保证研究的准确性,在长江经济带的测算中去除了四川省的数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包括广东、香港、澳门3个省和特别行政区,由于数据的缺失,本文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广东省绿色发展效率替代粤港澳大湾区的绿色发展效率。长三角一体化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4个省市。”等重大国家战略发展区域2001—2017年的绿色发展效率进行了测算,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与图3可知:首先,从17年来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的变动趋势看,黄河流域的绿色发展效率整体处于逐渐下降态势,2017年的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已经低于0.6,说明黄河流域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仍然以高附加值、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产业为主,经济增长的同时消耗了大量能源,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可喜的是,黄河流域2017年的绿色发展效率与2016年相比有了明显提高,说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也已初见成效。但总的来看,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仍属于粗放式发展模式,需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进绿色发展。其次,将黄河流域与全国整体及其他5个重大国家发展战略区域进行比较,可以看出,黄河流域的绿色发展效率长期低于全国整体的绿色发展效率水平,在6个重大国家发展战略区域中黄河流域的绿色发展效率自2004年后长期处于最后,仅在2017年略超长江经济带,位于第五。但是在2010年之后,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与全国整体绿色发展效率之间的差距大幅度缩小,绝对效率减少的同时,相对效率有所增加。
(2)黄河流域内9个省区绿色发展效率的评价
本文在测算黄河流域整体绿色发展效率的基础上,基于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黄河流域内部9个省区的绿色发展效率运用MaxDEA8.0软件也进行了测算,具体测算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首先,从绿色发展效率来看,黄河流域9个省区绿色发展效率2001—2017年的均值由高到低排序为:青海>山东>内蒙古>四川>陕西>宁夏>河南>山西>甘肃。青海的绿色发展效率均值最高为1.257,长期处于黄河流域的前沿面,但是与全国30个省市区中,绿色发展效率均值最高的海南(7.332)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这一方面说明青海省近些年开展的一系列重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取得成效;另一方面说明青海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处于一个低投入、低产出、低污染的状态。甘肃的绿色发展效率均值最低为0.369,从全国层面来看,甘肃是30个省市区中绿色发展效率最低的,也是仅有的一个绿色发展效率低于0.4的省份,这说明甘肃的经济发展付出了资源的高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的沉重代价。近年来,中央环保督查多次指出甘肃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存在典型的生态破坏问题——甘南地区矿业不按规划开采、弃渣乱堆乱放、废水乱排污染环境等,这些生态破坏现象就是长期以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经济发展方式的突出显现。其次,从绿色发展效率变化趋势来看,黄河流域的9个省区,除宁夏外,绿色发展效率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山西、内蒙古和青海的绿色发展效率变化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山东、河南、四川、陕西、甘肃的绿色发展效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波动态势;宁夏的绿色发展效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黃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黄河流域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资源丰富,煤炭储量占全国一半以上,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原材料和基础工业基地。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19年第20期。流域独特的资源禀赋特征使其产业结构偏重且单一,经济发展仍然以高产出、高污染、高耗能的重工业为主,这些产业的过快发展导致了该地区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以及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尤其是2005年之后中游地区煤化工业发展迅速,形成了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鄂尔多斯能源与重化工基地、陕西榆神煤化工业园等多个煤化工业产业集聚区。这些工业对水体污染较大,据统计,黄河水污染中工业废水占60%~70%。何爱平、安梦天:《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的重大环境灾害及减灾路径》,《经济问题》2020年第7期。另一方面,我国东部南沿海地区在新发展理念提出以后,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淘汰部分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绿色产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不断加快。2004年后,国家在中西部地区推出设立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政策,东部沿海地区的大量资源密集型与污染密集型的企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而黄河流域9个省区除山东省外均属于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黄河流域带来了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降低了黄河流域的绿色发展效率,导致黄河流域与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由于数据包络分析测算的是相对效率,这就相对地体现为黄河流域大部分省区的绿色发展效率逐年下降。值得指出的是黄河流域9个省区中的甘肃、山西、宁夏近年的绿色发展效率开始上升,说明沿黄省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日益重视生态保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4.K-means cluster聚类分析
在已有研究中,对于黄河流域经济发展区域的划分多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地貌单元为划分标准,划分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四个地貌单元;另一种是按照上中下游划分,上游为河源至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中游为河口镇至河南省郑州桃花峪,下游为桃花峪以下的黄河河段。2018年《黄河年鉴》,第81页。但黄河流域9个省区各自的绿色发展现状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同属中游地区的内蒙古与甘肃省,绿色发展效率均值分别为0.578与0.369,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同属上游的青海与四川,绿色发展效率分别为1.257与0.494,差距巨大。因此本文选择使用基于相对中心距离的K-means cluster聚类分析对2001—2017年黄河流域内9个省区绿色发展效率测度均值进行分类,结果见表4。
由表4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黄河流域9个省份的绿色发展效率由低至高分为3类,3类集群的聚类中心分别为0.369、0.515、1257,低效率与中等效率、中等效率与高效率组之间的中心距离分别为0.146、0.742。黄河流域绿色发展低效率地区只有1个,为甘肃省;绿色发展效率中等的地区为7个,分别为山西、内蒙、山东、河南、四川、陕西、宁夏;绿色发展高效率地区也有1个,为青海省,但青海省为低度发展、低污染所产生的高效率,应该突破低水平均衡状态,实现高效率发展、低生态破坏。可见,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的发展情况为“葫芦形”,大量的地区集中在绿色发展效率中等水平,因此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这一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各个地区绿色发展水平的现状,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战略。
1.模型的设定和变量、数据的说明
在对数据包络分析结果的进一步研究时,由于测算结果为0~1之间的双向截尾受限因变量,研究者多使用Tob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赵领娣、张磊、徐乐等:《人力资本、产业结构调整与绿色发展效率的作用机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11期。本文依据Tobit的模型的原始形式,根据经济学原理选择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技术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四个角度来研究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的提升路径,最终建立如下的计量经济学模型:
在(3)式中,β0为回归模型的常数项,β1至β4分别为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i表示黄河流域一共9个省级行政区域,t表示年份,为2001—2017年共17年,绿色发展效率(GDE)来自于上文超效率至前沿最远距离模型的测算结果,作为被解释变量,εit表示随机扰动项。本文选择各省份当年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人)来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PGDP);选择各省份当年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STR);选择各省份当年技术市场成交额来衡量一个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TEC);选择各省份当年外商投资企业数来衡量一个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OPEN)。
2.实证结果
本文使用Stata13.1对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本文做了稳健性检验,其结果与实证结果基本一致,可以认为本文的结论具有稳健性。具体结果如表5、表6所示。
对实证结果的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影响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从经济发展水平角度来看,计量结果显示黄河流域2001—2017年来的经济发展与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呈现显著的负向相关关系。这说明黄河流域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建立在牺牲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在分区域检验中,处于绿色发展高效率的青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可以促进绿色发展效率的提升,这进一步验证了青海省处于低投入、低产出、低污染的状态;处于绿色发展中等效率的山西、内蒙古、山東、河南、四川、陕西、宁夏地区,经济发展显著抑制了绿色发展效率的提高,这说明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改变,急需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处于绿色发展低效率的甘肃地区,虽然经济发展与绿色发展效率之间关系不显著,但可以看出是负向关系,这说明甘肃省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其绿色发展效率提高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桎梏,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只有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甘肃的经济才可以实现高质量发展,如果忽视环境问题,势必既损失了生态,又导致经济发展长期处于低水平阶段,难以持续增长。
(2) 从产业结构角度来看,检验结果显示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与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呈现显著的负向关系。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原材料和基础工业基地,长期以来,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高污染、高能耗、高附加值的第二产业,第二产业的发展在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使得黄河流域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日趋严重。在分区域检验中,绿色发展高效率地区的青海和低效率地区的甘肃产业结构均抑制了绿色发展效率的提高,说明青海与甘肃都处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地区,青海绿色发展效率较高在于历史上的开发较少,生态环境基础好;甘肃的第二产业比较完善,兰州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但是由于地处内陆,气候干旱,生态环境的基础较差,过度依赖能化工业,大量排放污染物,对甘肃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可谓是雪上加霜。对于处于绿色发展效率中等水平的7个省区,第二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绿色发展效率的提高,这是由于这7个省区拥有较好的生态基础,发展第二产业可以促进经济短期快速发展,从经济增长方面提升绿色发展效率,但是如果继续沿用粗放式发展模式,将导致绿色发展效率的提高难以持续,因此中等效率地区要大力促进第二产业的绿色升级,实现第二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这样才可以长期可持续地提高绿色发展效率。
(3) 在科技发展水平层面,技术市场成交额与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呈现正向关系,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污染减排技术的使用可以持续提高绿色发展效率。在分区域检验中,只有绿色发展高效率的青海的技术市场成交额抑制了绿色发展效率的提高,这说明青海省现有技术市场上的技术交易多以高污染、高能耗的技术为主,而非绿色清洁技术。处于绿色发展中低效率地区的8个省区技术市场成交额均显示可以提升绿色发展效率,说明这些地区的技术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本地区绿色发展效率的提高,需要进一步完善技术市场,研发绿色技术,促进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4) 在对外开放层面,外商投资企业数与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呈现负向关系,说明黄河流域在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更多注重了吸引外资的数量,忽视了外资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在分区域检验中,绿色发展效率中高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数显著抑制了绿色发展效率的提高,绿色发展效率较低地区虽然不显著,但也可以看出外商投资企业数与绿色发展效率存在负向关系。这说明黄河流域内的9个省区在扩大对外开放的时候,大量引进了发达地区已经淘汰的高污染高耗能企业与生产技术。引进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承接东部发达地区淘汰的落后产业,虽然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是对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损失已经超过了获得的经济利益,整体来看抑制了绿色发展效率的提高,得不偿失。
通过测算,本文发现2001—2017年黄河流域的绿色发展效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2017年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已经低于0.6,且长期低于全国整体水平以及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重大国家发展战略区域的绿色发展效率。绿色发展效率过低严重制约了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促进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是黄河流域追赶其他经济圈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要提升黄河流域的绿色发展效率。
1.坚持生态优先,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提高绿色发展效率,共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先天脆弱,基于能源富集的资源禀赋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又使其雪上加霜,黄河流域不能不发展,但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为核心,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19年第20期。坚持生态一票否决制,着力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加强流域内各区域的协调,共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处于绿色发展高效率的青海,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基础薄弱,实现经济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是摆在其面前的紧迫任务。但是作为黄河源头,青海具有重要而特殊的生态地位,承担着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责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珍惜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完善生态保护体制机制,坚持以绿色循环发展为方向,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物质和人力资本投入,引进绿色技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处于绿色发展低效率的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补给区和国家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同时也是国家老工业基地,许多工业企业沿黄河分布。甘肃在经济发展中必须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污染排放,关停部分高污染企业,发展环境友好的工业产业;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合理开采资源,研发绿色技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降低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排放,提升绿色发展效率。
2.加快动能转换,促进黄河流域的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黄河流域的产业结构中,高污染、高耗能的资源密集型产业仍占主导地位,要加快推进传统能源基地产业的升级改造,减少资源开采和加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结合地域特点发展绿色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以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本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经济体系。处于绿色发展中等效率的山西、内蒙古、山东、河南、四川、陕西、宁夏等地区,经济发展基础较好,要以原有能源化工产业以及装备制造业为依托,通过技术创新推动能源化工产业的绿色升级,加大对重点行业、企业以及重点领域的技术研发投入,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促进传统产业的集约发展;同时,依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海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市场潜力而又能节约资源与能源、可减少废弃物排放的产业,限制污染严重、资源浪费严重的产业发展,降低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比例;推动信息产业、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污染低、附加值高的现代第三产业。
3.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积极开展绿色技术创新,增进绿色发展效率。绿色技术是指能减少污染、降低消耗和改善生态的技术,它是经济结构进行绿色转型、提升绿色发展效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技术支撑。绿色技术水平的发展与进步在投入侧可以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在产出侧可以减少生产过程的污染物排放,通过技术进步实现真正的节能减排。要依托黄河流域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先天优势,以市场为导向,构建大学与企业共建协同创新平台,形成产学研一体的高质量发展动力体系;发挥好政府引导作用,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鼓励企业发展绿色技术,将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作为鼓励绿色技术创新的手段,以财政科技投入为引导,采用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结合等多种措施保证科技型中小型企业具有充足的研发资金来创新绿色技术。通过技术创新转变以大量消耗资源(能源)和粗放式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培育黄河流域经济发展新动能,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提高自身的绿色发展效率。
4.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全面提高黄河流域内外开放的水平和质量。要充分利用黄河流域的区位优势和黄河文化资源,加强与国内其他区域的技术、人才的高水平合作,在提高对外开放程度的同时,大力引进环境友好型企业与绿色技术,有效控制高耗能企业的污染转移,提升对内开放水平,形成开放与绿色发展的良性循环:开放程度的提高促进环境改善、提高绿色发展效率,良好的生态环境进一步促进开放程度的提高,使得对外开放与绿色发展效率形成长期螺旋式互相促进的可持续协调发展。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强跨境能源与生态保护合作,以市场调节为主要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自我调整和修正作用,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健康、有序、高效的能源合作。以市場化的能源合作运行机制提高资源能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以灵活多样的经济手段,有效促进环境保护合作,深化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加强技术交流,积极探索除政府间合作以外的多种合作方式,增进沟通与协作,实现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促进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的提升。
责任编辑:韩海燕
*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绿色发展视域下自然灾害的经济影响及其应对——理论解释与中国的经验证据”(18FJL018);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现实项目“推动陕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研究”(2020ZD03);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习近平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的科学逻辑研究”(2019D004);陕西社会科学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项目“陕西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2020Z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