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树伟 张晋晋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自治区),流域面积75.2万km2。①自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来,学术界围绕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战略设计、推进方略、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支撑体系和体制机制创新进行了大量研究,②但尚未有从都市圈带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角度进行研究。鉴于我国已经进入都市圈发展阶段,都市圈在区域高质量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本文以自然形成的黄河流域为主体,③研究探讨都市圈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阐述都市圈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而提出都市圈带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和对策。
① 不含黄河流域在内蒙古、陕西、宁夏之间约4.2万km2的内流区。
② 安树伟、李瑞鹏:《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推进方略》,《改革》2020年第1期;任保平、张倩:《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设计及其支撑体系构建》,《改革》2019第10期;高煜:《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研究》,《人文杂志》2020年第1期;钞小静:《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机制创新研究》,《人文杂志》2020年第1期。
③ 黄河流经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阿坝县和若尔盖县,该段黄河长165km,本文主要研究都市圈带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机制和重点任务,考虑到在可预见的未来四川省境内黄河流域不可能出现规模较大的城市,更不可能形成都市圈,因此本文的研究范围界定为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8省(自治区),根据各自资源禀赋、发展条件,大体将黄河流域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大区域,上游地区(内蒙古河口镇以上)主要涉及青海、甘肃和宁夏,中游地区(内蒙古河口镇至河南孟津)主要涉及内蒙古、陕西和山西,下游地区(河南孟津以下)主要涉及河南和山东。
不同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不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是生态优先、市场有效、动能转换、产业支撑、区域协调、以人为本。安树伟、李瑞鹏:《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推进方略》,《改革》2020年第1期。都市圈空间尺度较小,是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尹稚、叶裕民等:《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区域经济评论》2019年第4期。从都市圈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看,黄河流域基本形成了青岛、济南、郑州、西安、太原共五个都市圈,其中青岛、济南、郑州都市圈属于成长期都市圈,西安都市圈属于发育期都市圈,太原都市圈属于萌芽期都市圈。李瑞鹏:《我国都市圈的识别及类型划分》,《城市》2019年第2期。如表1所示,2019年5个都市圈总面积19.69万km2、地区生产总值93688.14亿元、总人口12510.39万人、城镇化率64.2%。与黄河流域的都市圈外围地区相比,都市圈经济发展条件优越,核心城市带动能力较强,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1.都市圈是黄河流域动能转换的核心区
新旧动能转换表现为经济系统新旧交替和升级、经济结构和功能的优化,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从供给侧看,就是经济增长由资本和劳动投入为主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为主;从需求侧看,则是由投资拉动为主转变为消费拉动为主。无论供给侧还是需求侧,都市圈无疑是黄河流域动能转换的主体区域。随着企业配置资源能力越来越强、范围越来越大,创新成果转移扩散速度越来越快,创新活动从原来的研发环节扩展到全产业链,诸多创新环节需要在更广的空间范围实现。朱凯、胡畔、王兴平等:《我国创新型都市圈研究:源起与进展》,《經济地理》2014年第6期。都市圈的圈层式空间结构有利于创新主体和创新资源借助产业结构升级而转移,实现技术与知识在都市圈内从核心城市到中小城市逐级流动,使之成为一种高效运行的创新系统。陈莞:《大都市圈创新系统要素配置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2018年1月,国务院批准《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济南、青岛、烟台是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主引擎,济南、青岛分别是济南都市圈和青岛都市圈的核心城市,这说明了都市圈及其核心城市在区域新旧动能转换中的重要地位。此外,除济南都市圈外,济南都市圈居民收入低,是由于济南都市圈的聊城、德州居民收入水平偏低的缘故。黄河流域其余都市圈内居民收入水平均高于所在省份,从而使得都市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要高一点。
2.都市圈是黄河流域的产业集聚区
产业是区域发展的基础,产业在特定区域聚集就会创造就业机会,有了就业机会才能集聚人口。目前,黄河流域产业规模总体偏小,产业支撑能力明显不足。④安树伟、李瑞鹏:《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推进方略》,《改革》2020年第1期。青岛、济南、郑州、西安、太原五个都市圈均是黄河流域经济发达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开发强度与未来发展潜力均比较高。方创琳:《中国城市群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地理学报》2014年第8期。其中,青岛都市圈和济南都市圈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划定的优化开发区,郑州都市圈、太原都市圈和西安都市圈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划定的重点开发区。如表1所示,2019年,五个都市圈以黄河流域6.3%的土地面积,承载了37.0%的人口,创造了46.7%的地区生产总值;如表3所示,黄河流域五个都市圈的产业与人口总匹配度以“都市圈某产业增加值占黄河流域该产业增加值的比重/都市圈常住人口占黄河流域人口的比重”来衡量该都市圈产业与人口分布的匹配程度。均大于1,其中第三产业与人口的匹配度高达1.36,这说明五个都市圈是黄河流域重要的产业集聚区,将有效引领黄河流域参与全球竞争和“一带一路”建设。
3.都市圈是黄河流域协调发展的主体形态
黄河流域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征明显,呈现出东强西弱的基本格局,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是黄河流域的核心区域,区域协调发展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之一。④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亟须全流域联动协调推进,但黄河没有航运之利,不能通过航运将黄河沿线省(自治区)连结起来。“十二五”时期以来,我国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涉及黄河流域的城市群,有山东半岛城市群、太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兰州—西宁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这些区域即使有的勉强可以作为城市群,其发展水平也有待提升。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但是近年来的发展表明,我国部分城市群并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城市群,甚至连都市圈的标准也达不到。城市群与都市圈的含义不同,一般可以把都市圈作为城市群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这种背景下,2019年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培育发展一批现代化都市圈,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这标志着都市圈发展从地方实践进入国家引导和地方实践相结合的新时期。因此,应通过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促进都市圈内核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一体化发展,推动都市圈基础设施一体高效、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生態环境共保共治、城乡融合发展,把都市圈打造成现阶段推动黄河流域协调发展的主体形态。
4.都市圈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载体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共享发展的核心要义,也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之一。高质量发展涵盖居民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内容,而黄河流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较大,高质量公共服务也有较大差距,要求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林晨:《高质量发展与收入分配结构》,《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8年第5期。提高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黄河流域五大都市圈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镇化水平也比较高,如表4所示,除西安都市圈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普遍小于所在省份的差距。此外,如表5所示,五大都市圈内还聚集了所在省份绝大多数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和三级甲等医院,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公共服务的主要供给区。因此,都市圈是黄河流域建设优质生活圈的基本单元,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
都市圈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图1说明了都市圈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A、B、C、D是区域内的4个都市圈,a、b、c、d分别是都市圈的核心城市,e、f、g、h、i、j、k、l、m、n是都市圈外围的节点城市。随着交通通信技术的发展和都市圈规模的发展壮大,核心城市之间形成了发展轴,节点城市之间形成了次级发展轴,各个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网络化。即ab、ac、ad、bc、bd、cd是以都市圈核心城市为依托形成的都市圈之间的发展轴,nb、hb、fi、fe、me、le、ek、gd、dj、lk、lf、fm、mk是依托节点城市形成的次级发展轴。由此,都市圈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效应:都市圈自身的扩展效应,都市圈作为增长极的带动效应,都市圈核心城市连接形成发展轴的拓展效应,网络化的结构效应。都市圈自身的扩展效应、都市圈作为增长极的带动效应是根本的推动力,都市圈核心城市连接形成发展轴的拓展效应、网络化的结构效应是派生动力,通过这四个效应的协同耦合,共同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1.都市圈的扩展效应
都市圈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扩展效应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随着都市圈范围的扩大,都市圈外围地区逐渐转变为都市圈地域,经济效率也随之明显提高。都市圈的发育和形成先后经历萌芽期、发育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四个阶段,处于萌芽期的都市圈,其空间结构为核心—放射状结构;随着核心城市辐射功能的提升,都市圈进入发育期和成长期,空间扩展方式从轴向扩展为主转向圈层扩散为主,呈现出典型的核心—圈层结构,在空间结构上表现为由单中心都市圈向多中心都市圈的发展,都市圈的范围逐渐扩大,使得都市圈外围地区逐渐转变为都市圈地域。通过都市圈的集聚效应、城市之间的协作效应、城市整体功能的放大效应,形成区域竞争优势,从而创造出更大的效益。顾朝林、俞滨洋、薛俊菲:《都市圈规划——理论·方法·案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第14~16页。
第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都市圈内各类城市功能均得到显著提高。在都市圈内随着各类城市经济系统的不断分化,表现出了城市功能的空间转移、城市功能的升级、城市功能强度的增强及辐射范围的扩大。在都市圈内部,各类型城市功能突出表现为城市能级的差异。高文杰、张华、王海乾等:《都市圈规划概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第87~88页。如图2所示,都市圈的最内层,即核心城市,城市功能以政治中心和金融中心为主;紧邻核心城市的是卫星城,受核心城市辐射作用仍然比较大,城市功能以科教功能和居住功能为主;再向外拓展是中等城市,城市能级进一步降低,城市功能以一般服务业和工业为主;最外层是小城市,城市能级最低,城市功能以资源型产业和旅游业为主。随着核心城市功能的不断增强、辐射范围的不断扩大,参与都市圈职能分工的中小城市逐渐增多,功能体系逐步完善,城市联系也更为深入与频繁,进而增强了都市圈的结构牢固性和经济竞争力。
2.都市圈的带动效应
都市圈是区域协调发展的主体形态,是区域发展的增长极。都市圈发展到一定阶段,凭借自身多种要素集聚优势,可通过产业转移、知识外溢、要素重组、技术转化等途径,带动外围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都市圈增长极的带动效应首先表现为产业转移,即通过都市圈产业向外围地区的转移,既有利于都市圈的产业升级,也有利于提高外围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无论是由于集聚不经济的产业主动转移,还是由于行政力量主导的产业被动转移,都促使都市圈与外围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频繁,推动着区域发展空间不断向外围地区拓展。肖金成、李博雅:《城市群对经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开发研究》2020年第1期。在都市圈与外围地区互动发展的过程中,产业转移是基础,产业升级是产业转移派生的结果。其次,其带动效应还表现为创新扩散和技术溢出。由于集聚了大量的研发中心和服务机构,都市圈核心城市往往是研发创新的中心,都市圈各城市间的紧密联系更加有利于核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知识与技术溢出和渗透。创新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新兴产品的从无到有,有可能会产生一些新兴产业,从而引起产品、产业的更替,导致竞争力弱的产业被迫转移到外围区域,这种转移客观上促进了都市圈对外围区域的带动作用。此外,技术进步带来交通条件日益改善,都市圈与外围区域相互作用的通道更加畅通,使得都市圈与外围区域联系更紧密,出现了新的产业分工,进而影响都市圈与外围区域相互作用的通道和内容。同时,交通及通信水平的提升促进了知识与技术在都市圈内外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快速传播,有利于技术在都市圈内外的传播与扩散。
3.发展轴的拓展效应
随着都市圈核心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在相邻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之间,沿着交通干线、海岸线、通航河流将会形成一些相对密集的人口和产业带,进而逐步形成区域开发轴线或者发展轴。在区域开发轴线或者发展轴上,一些新出现的经濟实力较强、产业结构较优、基础设施较好的城市,根据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展开新一轮的竞争,将逐渐成长为较低层次的集聚中心,对周边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辐射效应,从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当集聚到一定程度时,与区域其他要素相结合形成新的生产力,将会对附近区域产生明显的扩散效应,由此推动区域全面发展。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37~138页;肖金成、李博雅:《城市群对经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开发研究》2020年第1期。在这样的交替过程中区域空间结构不断扩展并最终得到优化。
4.网络化的结构效应
一方面,随着交通通信技术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崛起,都市圈借助于网络化高速公路、发散式轨道交通,逐渐发展成为城乡交融、地域连绵的星云状大都市群体空间;另一方面,随着多个都市圈的不断发展壮大,都市圈之间不断地联合、融合、改造,都市圈的圈层结构产生交错叠置现象,顾朝林、俞滨洋、薛俊菲:《都市圈规划——理论·方法·案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第14~16页。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最终形成了多圈层开放式城市网络。这种网络化的空间结构,在快速交通网络、信息网络和企业空间组织网络的作用下,既包括平行关系和层次关系,也包括超越行政隶属关系的联系,从而形成了联系方式多样化和跨越层次联系复杂化的经济联系格局。覃成林、贾善铭、杨霞等:《多极网络空间发展格局:引领中国区域经济202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14~16页。这样都市圈与都市圈、都市圈与外围地区形成了以基础设施网络化为纽带、企业网络化为支点、产业网络化为根本的区域网络化结构。其中,基础设施网络化是要素流动的依托,使都市圈与外围区域之间劳动力和各种物资流动更加顺畅便捷;企业网络化作为区域网络化的支点,是产业前向、后向、侧向联系的重要基础,决定了都市圈与外围区域相互作用的强度;产业网络化促进了产业在都市圈内外的分工与协作,加强了都市圈与外围区域的产业联系。
一般而言,都市圈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需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提升都市圈辐射功能,提高外围地区承接能力,畅通都市圈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渠道。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前提下,都市圈带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还需要与都市圈带动区域发展的四种效应相结合,引领黄河流域经济转型升级、资源高效配置、技术创新扩散,并以现代化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为依托,加快要素流动,加强上中下游三大区域协同发展,促进各类型城市错位发展、合作共赢,实现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
1.提升都市圈功能,增强都市圈溢出效应
都市圈强大的辐射带动能力是都市圈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而如表6的数据所示,黄河流域五个都市圈的整体功能明显偏低,尤其是处于发育期的西安都市圈和萌芽期的太原都市圈。因此,需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资源要素高效流动和优化配置,优先发展都市圈核心城市,通过都市圈自身的拓展效应带动都市圈内中小城市发展,加强城市的产业分工与合作,提升都市圈整体功能,打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
济南都市圈,要立足省会城市优势,以增强综合承载力和现代服务功能为重点,加快建设京津冀与长三角之间重要的经济中心、创新中心、金融中心,加快都市圈西部和西北部聊城和德州的发展,强化高端要素集聚能力,提升现代化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规模档次,发挥黄河流域的龙头作用。青岛都市圈,要面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坚持陆海统筹,提高青岛城市创新能力,加快提升青岛国际化水平,深度融入全球城市网络,促进青岛—潍坊多维度协同发展,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都市圈。郑州都市圈,要发挥郑州纵贯东西、连通南北的优势,集聚高端产业,完善综合服务,推动都市圈内城市融合发展,形成带动周边、辐射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发展的核心区域。苗长虹、赵建吉:《强化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和城市支撑》,《河南日报》2020年1月15日。西安都市圈,要加快副中心城市建设,将有条件、有基础的部分县设为县级市,以增加中小城市数量,加大城市环保力度,建设宜居、宜商的文明城市,吸引资源集中和人口集聚,加快产业发展,培育特色产业,引导产业升级,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高综合竞争力。太原都市圈,要轴向带动与圈层开发相结合,强化核心城市太原的商业中心、研究与发展、银行和企业区域性总部的功能;积极推动设立国家级新区——太原汾河新区,集聚大量人口和经济活动,集聚创新要素实现经济发展动能的转换;以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推进太原—晋中一体化进程,促进太原城区、晋中榆次区和太谷区的融合发展,调整行政区划,拓展太原市的经济腹地范围,扩大经济规模,提高太原在山西的首位度。安树伟等:《山西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山西经济出版社,2019年,第148~150页。
2.以生态保护和资源型经济转型为突破口,提高外围区域承接能力
都市圈作为增长极带动效应的发挥还取决于外围地区的承接能力。黄河流域基本成型的都市圈主要集中在中下游地区,上中游地区尚未形成都市圈的雏形。黄河源头的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突出,又肩负着我国生态屏障的重要功能,要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全面提升山水林田湖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实现其多种生态服务功能,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以西宁—海东一体化发展为重点,提升格尔木市省域副中心的功能,积极打造共和盆地新增长极,形成青海城镇化新格局。黄河上中游的甘肃、宁夏、内蒙古、陕北,是以能源和有色金属为主的资源型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偏弱。一方面,要深化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煤炭绿色开发利用水平,建设绿色矿山,扩大优质增量供给,构建现代化能源化工经济体系,积极培育装备制造业、文化旅游业、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接续替代产业;另一方面,要以市场为主导,减少人口流动的制度性约束,降低人口城镇化成本。应以提升城市品质为中心,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吸引人口和劳动力向城区聚集,壮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能级。
3.畅通都市圈带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渠道
由于财政、税收、政绩考核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诸侯经济”,不少地区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导致区域之间难以开展有效合作。因此,畅通都市圈带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渠道是发挥都市圈核心城市连接形成发展轴的拓展效应、网络化结构效应的关键。畅通渠道既包括交通基础设施等,也包括市场一体化。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政策的实施,黄河流域都市圈与外围地区交通设施已经有了较大改善,要以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航空网和管道网为重点,完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以都市圈为中心的辐射状路网布局。更重要的是加快破除行政壁垒和制度障碍,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形成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统一、完善和开放的市场体系对资源配置发挥决定性作用。2016年黄河流域各省区的市场化程度从下游到上游逐渐降低,上中游省(自治区)的市场化指数均处于全国下游水平。如表7可见,即使经济比较发达的下游省份,其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法治环境也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因此,需要增强土地管理灵活性,激发技术供给活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制度,使生产要素市场向规范化、法治化方向发展。
4.推進黄河流域一体化发展
都市圈核心城市连接形成发展轴的拓展效应,和网络化的结构效应是都市圈带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运用引力模型引力模型公式为:Rij=(PiGi×PjGj)/D2ij。其中,Rij为i和j两市的经济联系强度,P和G分别为市区的常住人口和GDP,Dij为两市之间的最短公路运营距离。对2018年黄河流域的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成长期都市圈内部城市之间经济联系较强,萌芽期都市圈内部城市之间联系较弱;黄河下游地区都市圈核心城市之间经济联系较强,而中游地区经济联系非常薄弱。这与黄河不具备通江达海的航运功能有一定关系。因此,未来黄河流域发展要着眼于流域整体布局,以强化东西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通过不断完善都市圈核心城市之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创新互联网服务,推动政府数据、公共数据的开放和共享,强化区域之间的联系,以推动黄河流域一体化进程,安树伟、李瑞鹏:《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推进方略》,《改革》2020年第1期。进而促进都市圈核心城市连接形成发展轴的拓展效应和网络化结构效应的发挥。
1.继续完善基本成型都市圈的空间结构
黄河流域基本成型的都市圈均还没有发展到成熟阶段,从表8可见,都市圈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突出表现为Ⅱ型大城市和中等城市数量偏少,而小城市数量偏多,不利于都市圈的产业分工和整体功能的提升。我国连接都市圈核心城市和中小城市的方式主要以高速公路、地铁和郊区公交为主,而市郊铁路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在都市圈发展的进程中,市郊铁路应该成为连接核心城市和中小城市最重要的一环,市郊铁路的连接有利于都市圈的扩展效应和带动效应的发挥,促进有条件的中等城市尽快成长为大城市。此外,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促进转移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让进城的农民能够真正市民化,并使愿意进城的人越来越多,这也是完善都市圈空间结构的必然要求。
2.在黄河上中游地区培育兰州都市圈和呼包都市圈
受黄河流域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地理区位、航道开发与运输能力、沿河城市的综合实力以及国家区域政策等因素的影响,黄河上中游地区没有基本成型的都市圈,主要原因是缺乏都市圈核心城市。考虑到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人是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布局及行政政策常用的门槛标准,⑤尹稚、袁昕、卢庆强等:《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2018》,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90~91、90页。
李瑞鹏认为都市圈核心城市建成区常住人口应该在300万人以上,且承担着直辖市、省会(自治区首府)城市、副省级城市等重要功能;李瑞鹏:《我国都市圈的识别及类型划分》,《城市》2019年第2期。尹稚、袁昕、卢庆强等将城区人口5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作为都市圈划定的基本门槛。⑤2019年,黄河上中游省会(自治区首府)城市西宁、兰州、银川、呼和浩特建成区常住人口分别为135.93万人、256.71
万人、154.46万人、221.00万人,根据《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19》整理而得。均低于这两个标准。为了促进国土均衡开发,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需求考虑,要积极培育兰州都市圈和呼(和浩特)包(头)都市圈。
兰州是黄河上游地区最大的城市,要加快治理交通拥堵、大气污染等日益严重的城市病,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提高城市宜居度,以进一步集聚人口;提高兰州新区建设发展水平,推动原材料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提升兰州区域中心城市功能;打通周边节点城市与兰州、节点城市之间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积极培育皋兰、榆中、陇西、临洮、永靖等新兴城市。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2018年。
呼和浩特是黄河几字弯区域最大的城市,距离都市圈核心城市300万人的门槛还有较大差距,呼和浩特和包头相距不到200km,建成区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与包头差别不大,2019年呼和浩特和包头建成区的人口分别为221.00万人、194.45万人,两市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2791.5亿元、2714.5亿元。其中,建成区人口来自《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19》,地区生产总值来自呼和浩特和包头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可以合作共建呼包都市圈。呼和浩特要强化科技创新、金融服务、对外开放、公共服务等城市功能,推进要素集聚,持续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包头要积极推进产城融合、军民融合,发展新材料、装备制造、特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业,建设现代化工业城市。逐步将黄河几字弯区域發展基础较好的托克托县双河镇、土默特左旗察素齐镇、武川县可可以立更镇、土默特右旗萨拉齐镇、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百灵庙镇、达拉特旗工业街道等县(旗)政府驻地培育成为功能相对完善的城镇。国家发展改革委:《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规划》,2018年。
3.创新都市圈与黄河流域的耦合发展路径
都市圈与黄河流域的耦合发展路径,是指在黄河流域以都市圈为增长极,形成都市圈与黄河流域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良好互动发展格局。都市圈与黄河流域的耦合发展路径包括:加强各省份的经济联系与合作;以都市圈为核心,逐步形成东西贯通的黄河流域生态经济带;统筹考虑上下游关系、区域内外关系,统一协调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整合重点资源开发和建设项目;金凤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协调推进策略》,《改革》2019年第11期。构建“核心城市—都市圈—发展轴—黄河流域”的区域发展体系,完善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空间结构等。
4.培育一批都市圈外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黄河流域不仅包含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都市圈地区,也包含大范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都市圈外围地区。这些外围地区的交通条件还比较薄弱,与都市圈的经济发展差距较大,难以形成合理的产业协作,使都市圈的辐射带动作用难以充分发挥。所以,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还需要培育一批都市圈外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在都市圈外围地区形成次一级增长极。黄河流域大多数地级市的中心城区区位条件较好,产业也有一定基础,但这些城市仍然规模小、实力弱,与都市圈核心城市落差较大,应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都市圈核心城市合作,加快要素聚集,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这些区域性中心城市承上启下的作用,使都市圈外围地区的小城镇成长为小城市,小城市成长为中等城市,中等城市成长为大城市,肖金成、李博雅:《城市群对经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开发研究》2020年第1期。以支撑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韩海燕
*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乡融合视角下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19BJY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