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习题,拓展数学思维

2021-05-07 03:25江苏省南通市新区学校陆海芹
数学大世界 2021年9期
关键词:算题末尾一题

江苏省南通市新区学校 陆海芹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新授环节,而练习巩固环节的设计则千篇一律—先练习再讲评,对习题采用的是“拿来主义”,这种简单的处理方式看似“短平快”,殊不知丧失了发展数学思维的良机。教材中的例题要深度解读,习题也同样不可忽视,只有领会教者的设计意图,才能展开深度教学。

一、一题多思,提升思维的深刻性

面对教材中的习题,有些老师常常采用的方法是“做+讲”,看似也完成了规定的教学内容,但给人的感觉是浅尝辄止,没有充分开发习题的功能。在完成习题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展开多层次的思考,通过比一比、算一算、想一想等多种方式,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 页的“想想做做”为例,此题共有9 道口算题,分为三组,是教学了“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之后的第一次巩固练习。如果只是让学生写得数、对答案,2 分钟就能搞定。不过细细分析,9 道题为什么要分成三组?既然是分组呈现,肯定就要进行比较和分析。于是在校对答案之后,我提问:“三组口算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很快就发现了算式的结构特征:“第一道是一位数乘一位数,第二道是整十数乘一位数,第三道是整百数乘一位数。”还有学生发现了算法的相同点:“下面两题都是先算一位数乘一位数,然后在积的末尾添上0。”我话锋一转:“三组口算题在计算时有不同的地方吗?”学生的专注点立刻聚焦为“求异”,经过讨论后发现:“第一组中一位数乘一位数的积是一位数,后面两组都是两位数。”“前面两组中整十数乘一位数积的末尾是一个0,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积的末尾是两个0,而第三组却各多了一个0。”我顺势启发:“整十数乘一位数,积的末尾不应该是1 个0 吗?怎么会多出1 个0呢?”学生经过比较后发现:“5×8 =40,40 的末尾本身就有1 个0,5×80 就在40 的末尾再添上1 个0。”我追问道:“整百数乘一位数,积的末尾一定有两个0 吗?”有了先前的比较和探究,学生清晰地认识到此种说法的错误所在。

二、一题多解,提升思维的发散性

解法的多样性是数学习题的重要特性之一,在日常教学中,切不可为了赶教学进度,只要求学生做对,而不求解法的多样化。这种看似“短平快”的教学思路,扼杀了学生思维发散的时空,只追求答案的唯一性,长此以往,势必会固化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应当充分预设,引导学生展开多角度的思考。

三、一题多变,提升思维的灵活性

在日常的作业和考试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题目改换情境或者变换个别词语,学生仍然会按照原题的思路进行解答。我们常常把这种现象归结为“思维定式”,之所以会出现思维定式,一个重要原因是就题论题,学生掌握的是某一题的解法,这种单独存在的解题思路最容易受到干扰。因此,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教学内容有机整合,一题多变,让学生在变式练习中形成解题策略,促进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11.一辆汽车以85 千米/时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8 小时到达。从乙地返回甲地时,因为下雨,用了10 小时。这辆汽车返回时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时?

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31 页练习五的第11 题为例,这是一道两步计算的行程问题,学生在解题时要运用“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这两个基本数量关系。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寻找到解题思路,熟练表述数量关系之后,不少老师就结束了此题的教学。如果细细揣摩一下此题的情境,可以发现其中蕴含了“往返速度”这一数学经典问题。此时,教师可以将问题之中的“返回”一词改为“往返”,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刚开始,不少同学看到题目之后满腹疑问——这道题目怎么和刚才一模一样啊?教师笑而不语,学生将两题比较之后,这才发现问题的变化。

通过对教材的深度解读,可以挖掘思维训练的素材,启迪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从而促进数学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算题末尾一题
根据“倍数”巧算题
“0”的读法和要领
一题多解
“也”字的写法
利用『倍数』巧算题
基于一题多解构建知识体系
蜕皮的季节
老狐狸的算题
原数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