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国“和合”传统文化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021-05-06 19:51贾舒涵肖虹李鹏飞
文教资料 2021年2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贾舒涵 肖虹 李鹏飞

摘   要: “和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和合”文化彰显了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在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和合”思想之“四观”的引领下,作者结合多年高校辅导员工作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研究,将“四观”合理微观化为“人心和善的基本道德观、和而不同的包容人际观、义利合一的合理竞争观、协和万邦的正确集体观”,并提出微观化后“四观”之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方式及实践方法。在理论与实务中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和发展,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

关键词: 和合   传统文化   立德树人   思想政治教育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和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在教育实践中笔者研究发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加强高校立德树人教育,能有效提升高校学生的整体德育水准,将“和合”理念作为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基本落脚点和核心着力点,不仅对塑造大学生的基本道德观、包容人际观、合理竞争观、正确集体观等起到积极、正面的导向作用,更进一步夯实受教群体的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基础。

何谓“和合”。“和”是和谐、和平、中和,“合”是汇合、融合、联合,这是一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也是民族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①。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通过工作实践,笔者将习近平同志的“四观”予以微观化整理,以塑造好大学生“人心和善的基本道德观、和而不同的包容人际观、义利合一的合理竞争观、协和万邦的正确集体观”的方式,力争将“和合”思想与立德树人有机结合。

一、以“人心和善”理念塑造大学生的基本道德观

“人心和善”既是“和合”理念对人心和道德的要求,又是该理念的心理和道德情感基础,只有“人心和善”才能实行“和合”理念②。和善,意为温和善良,和善既是待人的一种形象描绘,更是人的内在品行的体现;既是对弱者的同情、怜悯、慈悲,对他人的关心、付出、贡献,又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与主动鼓励③。从“和善”一词的释义可见,重点应在于强调“善”。

《大学》是儒家论述“修、齐、治、平”思想的典籍,开篇便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大纲领,阐明了大学的最终目的——发扬人们高贵的品德,引导人们弃恶扬善,人们争取做到“善”的最高境界。《道德经》言“上善若水”,意为最顶层的“善”,要像水一样泽被万物、纯净包容。水的“善”蕴含着大道,即使在其被汽化为水蒸气或固化为冰后,仍能在合适的条件下回归初心,“善利万物而不争”,默默地去灌溉、被汲取,以维持整個世界生态平衡的使命。由此可见,中华大地的教育家、思想家们早在东周时期就阐明了修身育人中“德”和“善”的重要性和关联性;我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不难发现用“善”塑造大学生的基本道德观具有极强的可实践性。

在以“人心和善”理念塑造大学生基本道德观的具体实践中,通过课程教学、主题班会、社会活动等多种方式,教导大学生将“和善”的理念深植于心。只有将“善”从心而发,才能显于言行;只有真心做到存善心、有善意,那么着善言、举善行才可形成习惯。笔者在随机访谈中发现,部分大学生认为善心与善意看不见、摸不着,是“唯心主义”,只有人眼可见的善言和善行,才是一个人的良好道德体现。孟子曰:“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诚然,善言善行给世界带来了美、带来了爱,但善行是使命、善心才是初心,在塑造大学生基本道德观的实践中,要将“初心与使命”有机结合,教会大学生如何辨别“善”的真伪,将真正的“善”深耕在大学生内心,才能真正将“善”外化于型。

和善,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基本道德准绳,是德育教育中的核心理念之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人心和善”的理念塑造大学生的基本道德观,树立正确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将为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以“和而不同”理念塑造大学生的包容人际观

“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其中的“和”是指多样性统一,“同”是指同质事物的绝对同一;“和而不同”在字面上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要与人和善、和谐共处,二是若出现分歧、不必苟同。然而,从传统的儒家思想来看,“不同”永不应该是终论,既为君子,应是“和而不同而和”:君子要与人和睦相处,也要保持自己的观点,并且在表达分歧后,仍然要与人保持和睦的关系——是为包容。

目前高校在读大学生基本为“00后”,且多数为计划生育后家中的独子独女,他们沐浴着祖国发展日新月异的春风成长,在不同的经济、文化、区域中,他们的性格、习惯甚至对事物的观点、看法“不同”已是常态。但在实践中发现,在读大学生中的“不同”除真正的“和而不同”外,还有多种有失偏颇的“不同”。一是表现为“不和而不同”,即以自我为中心,只想着彰显自身的观点和想法,对不同意见不虚心倾听、不审慎分析,且对于提出不同意见者敬而远之。二是表现为“不同而不同”,即无论他人提出何种观点或看法,首先想到的是提出反对意见,通过此种方式博取他人注意。三是表现为“和而不同而不和”,即与他人表面和气,从不提出不同想法,在团队中浑水摸鱼、随波逐流,缺乏自信心,通过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营造“和”的氛围。

“不同”是大学生个性多元化、差异性和多样性的一种体现,“和”不仅表明了大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重要性,还体现出了大学生个性差异统一的必然性④。如上所述的三种“不同”表现,均缺乏“和”作为“不同”的行为准绳,导致有此类表现的学生仅彰显了个性,失去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高校思政教育要引导大学生,学会尊重他人、谨言慎行、虚怀纳谏,时刻怀有包容之心。笔者在2018级新生入学之初做过一系列教学实验:举办以“包容”为主题的班会。首先通过全体对“包容”一词的理解,构建出班级中的“不同”氛围;再组织“不同”意见者对每条相对的“不同”观点予以分析,并与该想法的提出者进行对比论证,剖析每一则想法的成因;最后证明每个人对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对于他人的看法,要懂得学会包容。经过一学期观察发现,理解了“包容”,有着包容人际观的集体凝聚力要强于同年级、同专业的其他班级;次学期初,将同样方法作用于其他班级,观察一学期后发现,被实验班级的集体凝聚力均获得显著提升。

人际观是人生观的核心组成部分,培养良好的人际观,要始终坚持将“包容”贯穿于人际交往始终。“和而不同”实际亦意为“包容”。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从初步成型到日臻完善的过程中,高校要以“和而不同”的理念帮其树立正确的包容人际观,才能更好地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伟大任务。

三、以“义利合一”理念塑造大学生的合理竞争观

现阶段,高校学生中较常出现与“合”的理念相悖的表现,尤其是无法将“义”与“利”融合;在评选奖学金、竞选班干部等過程中出现舍义逐利、因利弃义的情形不胜枚举,已引起辅导员队伍的广泛警觉。通过谈心谈话的方式对大学生义利观和竞争观进行分析表明,部分大学生出现重利轻义的原因一是长期以来受到不良观念影响,功利心作祟导致价值观扭曲;二是对传统义利观缺乏明确的认知,对能培养自身义利观的“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重视程度不够,无法做到知行合一;三是高校开设义利观类课程数量不足、频次不高,这些课程在对大学生群体合理竞争观的塑造过程中未能有效发挥作用。

儒家思想倡导“义”与“利”的有机统一,孔子早在《论语·宪问》中便解释了“见利思义”应该是高尚的人具备的首要品质;墨家思想更是将“义利合一”作为核心思想“兼相爱,交相利”的基础。秉承传统文化理念,将“义利合一”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妥善用其塑造大学生的合理竞争观,快速用其修复大学生的不良价值观,在现阶段具有较强的必然性和实践性。

在实践过程中要认清高校是进行正确义利观教育、塑造合理竞争观理念的实施主体,思政类课程的教学和辅导员日常言传身教等工作的开展是实施载体,指导思想还是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理念。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者,要用“义利合一”的理念审慎评估每一位大学生在竞争中的心态和想法,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填补群体价值观短板,要摈弃不合理的竞争观,才能真正为我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真正实现高校“将立德树人教育放在首位”的宏伟蓝图。

四、以“协和万邦”理念塑造大学生的正确集体观

“协和万邦”最早出现于《尚书》,帝尧弘扬“大德”,以家族这一最小的单位和睦为出发点,协调百姓至社会和睦,协调诸侯至万邦和睦,最终实现“协和万邦”的理想。2018年,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上提出了“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的理念,要协调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让各个国家都能够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共同发展。习近平同志的“协和万邦”重申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理念,并赋予了该合作思想新的时代价值,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了新的积极作用⑤。

上述易见,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虽然“邦”的涵盖范围有所不同,但“协、和、邦”的意义却近乎相同:“协”意为协调、协同;“和”意为和合,即和谐、融合、联合;“邦”指集体。帝尧时代,族群众多、小邦林立,“邦”则小可谓一个家族、大可谓整个华夏族群;在现代社会国际合作中,“邦”主要指世界各国,或各独立经济体;而缩微到高校管理工作中,“邦”则可以是一个寝室、一个班级、一个专业、一个学院,或整个学校,无论何种规模的“邦”,都是大学生在不同语境、不同环境下代表的集体。

集体主义精神的传播,就是在集体活动中时刻弘扬四种基本精神,即为互动基本价值取向的“利他精神”、工作生活中的“合作精神”、力量价值判断的“公共精神”,以及处理利益冲突时的“奉献精神”⑥。由是可见,做好大学生正确集体观的塑造工作极端重要;中华传统文化不断告诉我们要“协和万邦”,就是以“和合”的理念协调每一个集体。

通过“协和万邦”理念塑造大学生的正确集体观,在实践中应包含三层要义,分别是“协和”、集体观和正确的集体观。其一,“协和”意为协调、和合,表现了中华文明从古至今、由小及大的民族和谐观,内涵包括以和为贵、以德服人、以容为大等方面⑦,是大学生塑造正确集体观的理论指导方向。其二,集体观是指人们对集体的总的观点和态度,包括对集体存在目的、价值和意义、集体与个人的关系等问题的基本看法⑧,这是字典中一个概念性的中性词汇。其三,正确的集体观倡导集体利益优先,可以带动集体中每个个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综上所述,高校通过“协和万邦”理念塑造大学生集体观,就是将“协和”与“集体观”有机结合,将“和合”理念根深蒂固地植入集体观中,形成真正的“正确集体观”,培养出一个个以德为先的优秀集体。

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政工作的落实者与执行者,要对“如何培养人”这一关键问题进行不断思考、不断创新。现阶段,大学生群体或多或少出现了道德观、人际观、竞争观、集体观扭曲或偏离正路的情况,本文通过对传统文化中“和合”理念的思考,结合习近平同志的“四观”,创新提出了“人心和善的基本道德观、和而不同的包容人际观、义利合一的合理竞争观、协和万邦的正确集体观”,旨在有效运用“和合”理念做好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希望通过本文及后续相关研究,将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真正做深、做透、做细、做强,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让高校辅导员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在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与探索。

注释:

①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②陈秉公.论中华传统文化“和合”理念[J].社会科学研究,2019(01).

③“和善”词条[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2%8C%E5%96%84/444888?fr=aladdin.

④侯淑萍.“和而不同”文化观与当代大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J].太原大学学报,2012(12).

⑤央广网.[习近平最新用典]协和万邦[EB/OL].2018. 06. 10. http: // china. cnr. cn/xwwgf/20180610/t20180610_52426 5005.shtml.

⑥许珍珍.当代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5.05.

⑦张树重.“协和万邦”思想与习近平的世界文明观[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9(03).

⑧朱小娟.论正确的集体观及其在青年中的树立[J].学苑新锐,2017(07).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2]陈秉公.论中华传统文化“和合”理念[J].社会科学研究,2019(01).

[3]罗曼予.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与思想道德建设[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11).

[4]侯淑萍.“和而不同”文化观与当代大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J].太原大学学报,2012(12).

[5]央广网.[习近平最新用典]协和万邦[EB/OL]. 2018. 06.10. http: // china. cnr. cn/xwwgf/20180610/t20180610_52426 5005.shtml.

[6]许珍珍.当代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5.05.

[7]张树重.“协和万邦”思想与习近平的世界文明观[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9(03).

[8]朱小娟.论正确的集体观及其在青年中的树立[J].学苑新锐,2017(07).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L17WSZ009);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中华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研究”(S201783680)。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