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9版电影《小妇人》改编自女作家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同名半自传体小说,影片讲述了南北战争时期新格兰地区马奇家四姐妹的成长故事,刻畫了一个时代的女性群像。本文论述女性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并从女性主义视角对影片内容和人物角色进行分析,探讨女性主义思想对女性的影响。
关键词:《小妇人》;女性主义;独立自主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5-00-02
由导演格雷塔·葛韦格执导的第五版(即2019版)电影《小妇人》在2019年12月于美国上映,对于熟悉原著的观众来说,相较于以往几个版本,这一版《小妇人》显然是一次大胆的改编和重新解读。故事发生在19世纪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特殊历史时期给这部作品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小妇人》是当时美国社会女权运动和锐意进取的社会风貌的产物,充分彰显了女性主义思想。
1 女性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曾说,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衡量[1]。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可以反映出社会的进步程度。由于长期以来男权制文化对女性的规训,女性始终处于波伏娃所说的“第二性”。男女两性原本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差异,但被政治化为日常生活中的“潜规则”。长期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女性都是受到压迫、受到歧视和被不平等对待的群体。美国妇女在美国建国之初,和其他国家女性一样,生活在以男性为中心的不平等的社会里。虽然女性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女性仍无法自主生活,尤其是在一个早就被烙上性别歧视印记的社会里。社会主流意识并不把女性视为与男性一样可以拥有同等权利的人,女性只是男性身上的“肋骨”,是男性的附属品。丧失了自由意志的女性开始了争取与男性权利平等的斗争。她们不仅引发了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也在文学作品中表达自己追求男女平等的诉求。
李银河将女性主义定义为“女性主义是随着西方女权运动兴起而逐渐形成的妇女为争取自己的权利、要求实现男女平等的一种社会思潮”[2]。男权制思想中的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是不被允许改变的,但女性主义思想却认为,性别秩序是人们在社会和文化生活中建构起来的结果,并非自然而然形成的秩序。
1.1 第一次女性运动浪潮
女性主义运动经历了3次浪潮,第一次浪潮发生在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这一时期的女性主义运动目标主要体现在为女性争取与男性平等的政治权利方面。女性运动第一次浪潮的争论焦点体现在3个方面。第一,为女性争取选举权。虽然早期受到了很大阻碍,但女性争取选举权的斗争还是相继在新西兰、澳大利亚、芬兰和挪威等地取得了成功。第二,女性应不应该接受教育、应该受什么样的教育问题。女子学校的大量涌现是这一时期女性争取教育权的有力成果。第三,聚焦女性的就业问题。第一代女性运动的领导人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在其为女性争取工作权、教育权、政治权和投票权的著作《为女权辩护:关于政治和道德问题的批判》中指出,社会为男性和女性制定了截然不同的道德准则,提供给女性的是残缺而愚昧的教育。这种教育没有促进女性的发展,反而扼杀了女性的天赋。不平等的教育使女性变得愚昧,需要为女性提供与男性同等的资源与平台,才能实现男女平等。第一次浪潮的女性主义运动还把问题聚焦在已婚女性的就业问题上。以往“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分工把女性排除在工作场所之外,在家里生育、抚养、教育孩子成为女性的天职。这一时期的女性主义提出了为了保持经济的独立,所有女性都应该享有与男性平等竞争和同工同酬的权利。第一次浪潮的女性主义在女性选举权、教育和就业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虽然传统男女性别分工规范没有得到较大的改变,但在维护婚后女性的财产、提高性同意年龄、不受丈夫虐待、享有产假等方面取得了进步。
1.2 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
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最早开始于美国,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也被称为“妇女解放运动”。这一时期的女性运动相比第一次女性主义浪潮涉及范围更广,要求在各个公共领域对女性开放,缩小女性与男性之间的差别。“个人问题就是政治问题”成为这一时期普遍流行的说法。在美国,女性运动反对选美,反对按照男性要求的那样打扮自己,反对将女性作为性对象[3]。社会和家庭中的女性暴力、性骚扰和对性问题进行全面的审视也是其关注的问题。在第二次浪潮中,促进女性思想觉醒的团体活动空前活跃,旨在唤醒女性意识、提高女性觉悟、关注女性健康。女性主义运动为女性自由寻找另一个全新身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使女性可以自由地成为她们自己。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是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时对女性所想的事情最杰出的表达,也是美国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代表作,让女性对家庭主妇的形象说“不”。妇女被局限于家庭的现象根源于家庭事务与公共事务的分离,并造成了妇女经济边缘化和社会依附化的后果。第二次女性运动规模宏大,主要涉及发达国家,并在美国、英国和加拿大涌现出了大量女性组织,女性的地位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1.3 第三次女性主义浪潮
第一阶段的女性主义浪潮是为女性争取平等权利,第二阶段女性主义浪潮出现了女人想要与男人竞争,而始于20世纪80年代并延续至今的第三阶段女性主义浪潮中,女性变得不在乎外界的评价,更关注自己的需求。它是对第二次浪潮的挑战,也是对质疑和诋毁的回应。由于吸收了大量后现代哲学的思想,这一阶段的女性主义也被称为后现代女性主义。
2 女性主义在电影《小妇人》中的体现
不论是人人熟知、追求男女平等爱情观的夏洛特·勃朗蒂笔下的《简·爱》,还是《傲慢与偏见》里与淑女行为举止大相径庭的伊丽莎白,还是《小妇人》,这些文学作品里都体现了作者女性自我意识的唤醒。出版于1868年的《小妇人》以美国南北战争为故事背景,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社会渐渐稳定,人们开始追求更高的精神世界,这一时期也是第一次女性主义浪潮发展阶段。女性意识觉醒后,女性在社会中扮演着与男性相似的角色,在社会中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追求。《小妇人》是作者对女性独立、追求平等自由、善良纯真美好品质的赞颂,也是对提升和维护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权益的诉求。
被多次搬上荧幕的《小妇人》早已成为深入人心的作品。第五版《小妇人》电影经过导演格雷塔·葛韦格的重新叙事,采用了与前几版不同的非线性叙事结构,在灰暗的成年生活世界和温暖的少女时代之间来回穿梭。电影讲述了马奇先生远赴战场做了随军牧师,4个女儿和马奇太太在家里过着清苦却坚强乐观的生活。在平安夜,马奇太太一家虽然清贫,却乐意帮助更困难的邻居赫梅尔。在马奇太太坚强、善良的教育中,四姐妹逐渐成长为独立、自尊、谦卑的女性,并最终拥有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与1994版电影不同的是,2019版电影以乔的写作事业展开,刻画了童年生活的欢乐、现实生活的困境、女性对传统的挑战,同时也有对爱情婚姻的探讨。电影围绕四姐妹对婚姻的选择以及对梦想的追求,与观众探讨女性除了家庭也可以有别的选择。电影通过穿插叙述主角童年时期和成年后的故事,为观众展现了19世纪女性对自由平等、打破传统婚姻选择的追求,体现了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思想。
2.1 追求独立自主的品格
虽然2019版《小妇人》中讲述马奇太太的片段不多,但可以看出她是马奇家的精神支柱。丈夫参加战争,于是马奇太太承担起了维持家庭生计和养育孩子的重任。正是马奇先生在家庭场域的角色缺失,使这部作品富有女性主义精神。马奇太太时刻关注女儿们的一言一行,并且在她们最需要的时候给予她们尊重和爱。在梅格参加社交舞会因旧裙子感到尴尬时,她托劳里带来玫瑰花,给予女儿鼓励和安慰;在乔遇到困惑和苦恼时,她给乔写信,鼓励乔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在艾米任性自私时,她严肃指出艾米的行为对乔的伤害;对待贝丝,她更是以自己的善良去言传身教。马奇太太鼓励女儿们积极努力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既体现了传统女性温暖善良的一面,也使观众看到了她身上新女性独立且坚韧乐观的一面。
大女儿梅格天生丽质,热衷于社交场合,她打扮精致、身材窈窕、充满了女性魅力。为帮助母亲缓解家庭生活压力,她努力工作,当一名幼儿家庭教师。自由女性主义认为使女性获得平等的教育权、就业权和参政权是实现两性平等的关键。在作者的笔下,马奇家的四姐妹都不同程度地带有自由女性主义的色彩。她们比一般的女孩子更乐观、更独立,也更注重自尊的树立。大姐梅格写剧本、演出和管理家务,乔写小说补贴家用,讨厌虚假和矫揉造作。乔也具有反叛精神,希望像父亲一样上战场,讨厌只能在家中做女工,“像个死气沉沉的老太太”,渴望男女平等。电影中她说“我无法克服身为女孩的失望”。她厌倦当时的时代大背景总是对女性就应该结婚回归家庭做家庭主妇的褒扬,而对女性追求梦想的反对。原著中写到,乔的理想是做出一番宏伟的事业,尽管她与马奇姑妈相处不太融洽,但一想到有工作就可以自立,便觉得振奋。电影以乔的写作事业开头,以乔的《小妇人》一书成功出版结尾,首尾呼应。乔的独立自信形象的反转以及演员对角色神态、举止的演绎使观众领会到了乔的新女性形象。贝思圣洁、温柔、宽容,如同一个降临凡间的天使,在帮助邻居一家时,不幸染上猩红热而死,给读者留下了永远的遗憾。而艾米少年老成,有点吹毛求疵,却有不俗的绘画能力。她活泼开朗,热爱绘画,婚后坚持自己热爱的绘画事业。马奇太太对女儿们的教育使她们拥有独立自主的品格,在四姐妹身上寄托了作者认为女性应追求独立的思想。
2.2 追求有尊严的爱情
在19世纪的美国,正如电影所说的那样:婚姻本就是一道经济命题。女性赚钱的方法很少,成为未婚女性的方法就是变得富有[3]。电影中马奇姑妈认为对于女性来说,需要好好结婚。这符合传统的社会主流价值观。但马奇太太却认为爱情的选择不应该受到金钱的影响,教育女儿要勇敢追求有尊严、真诚纯洁的爱情。因此马奇太太希望女儿们能够拥有真诚的爱情和幸福美满的家庭,而不是为了金钱嫁入豪门,这也是作者女性主义思想的体现。年少时的梅格“向往奢华,烦恼是贫穷”,但梅格在参加完一次上流社会的社交后,不屑于上流社会的虚伪面孔,并在母亲的教导中看清了金钱与幸福的关系,最后坚定地选择了与家庭教师布鲁克组成家庭,共同养育一双儿女,过着精打细算的生活,选择了清贫的生活,也意识到“贫穷不是坏事”,成为影片中反转最大的角色。梅格放弃了继承巨额财产,而是把这笔钱用来开办女子学校。劳里和喬是青梅竹马,但两人个性太相似使乔恐惧和劳里的婚后生活,拒绝了家境殷实的劳里的求婚,没有因为劳里家境富裕而选择与他走进婚姻,而是遵从自己的本心。为实现自己的作家梦,乔独自一人去伦敦打拼,游走于各个出版社,遇见了睿智的巴尔教授,两人相知相惜,影片中“雨伞之下”的一幕成了经典。艾米虽然渴望嫁给有钱人,但面对比劳里更富有的沃恩时,她选择了爱情。三姐妹在选择爱情时都没有跟随世俗的眼光,财富的多寡与幸福无关,她们的选择和不懈追求正是女性意识的体现。
2.3 追求平等的家庭地位
家庭不再单单是女性的战场,而是夫妻双方相互尊重、互相关心和帮助的温馨港湾。家庭也不再是女性埋葬自己才华和理想的地方。电影中的女性在婚后仍然坚持自己热爱的事业,努力工作。养家也不再是男性的义务,女性同样需要兼顾自己的家庭和工作,同时婚后男性也参与到了照料婴儿、家务和日常烹饪中来。所有迹象表明,妇女希望与丈夫享有同等的家庭地位
3 结语
每个时代都有一部属于这个时代的《小妇人》,在电影短短两小时15分钟的镜头里,对女性角色的生动刻画、对爱情和家庭温暖的赞扬、对传统女性角色的突破、敢于坚持自己的价值观,这些积极正向的观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代女性。四姐妹的人生选择并不相同,这样的安排或许包含了作者想表达的另一层深意,即女性不需要一套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价值,应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理想的生活。虽时移世异,但每一位女性都能在电影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影子,选择自己的人生。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71.
[2] 李银河.女性主义[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8:02,57.
[3] 贾晓霞.解析《小妇人》中蕴含的女性主义[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7,36(03):131-134.
作者简介:蒲红霞(1996—),女,四川广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家庭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