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新洲 李闻展
摘要:农村教育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西部地区农村教育问题一直以来都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笔者对中西部地区农村这一特定区域展开研究,分析中西部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拓宽农村教育发展资金筹措渠道、营造农村教育良好文化氛围、严格农村教育法律的执行与监督3个方面的建议,为中西部地区农村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中西部;乡村振兴;农村;教育事业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5-000-02
0 引言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伴随着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农村地区教育取得了显著成就。农村地区教育问题一直是我国教育的难点和堵点,中西部农村地区教育更是关键难点和薄弱环节。随着中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农村教育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尽管当前中西部农村地区教育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当前中西部农村地区教育发展现状来看,仍然存在许多不利因素,阻碍了农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1]。因此,系统梳理当前中西部农村地区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深入剖析农村地区教育发展中的阻碍要素,提出推动中西部农村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对策,已然成为推进中西部乡村振兴战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中西部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教育事业自古以来就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中国作为一个有着广大农村土地的农业大国,建设农村地区教育事业极为重要。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农村教育发展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关键,也是为国家建设培养优质生力军的必要途径。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大背景下,认真贯彻落实教育振兴农村战略规划,大力发展乡村教育文化事业,培养农村地区优秀人才已然成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2]。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农村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农村地区的贫困人口受教育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但我国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教育事业依然呈现出滞后、单一、缺失等问题。教育是一国之根本,农村教育发展问题是中国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无法忽视的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当下重点实施的国家战略,而中西部地区农村是两者都无法回避的难点和短板。农村教育既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也是农村发展的重要特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是实现中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有效解决中西部地区的教育发展问题,培养有能力、有文化、有思想的新时代农民和农村建设者是提升农村建设队伍整体素质的题中应有之义。中西部地区要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全面推进教育振兴,加快农村教育健康发展步伐,推动农村繁荣发展,努力培养一批热爱农村、服务农村的优秀人才。
2 中西部地区农村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
2.1 教育资源匮乏,基础设施滞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教育发展上体现得十分明显。中西部地区政府财政收入不高,在普遍追求经济发展的潮流影响下,大多数政府财政资金使用结构都是以经济建设为主,用于教育事业的财力寥寥无几,教育财政拨款难以对农村教育发展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3-4]。
教育财政资金投入的匮乏导致教育方面基础设施落后及缺失。中西部地区农村的学校数量不多,在学校设置上往往是设立乡镇九义校,即小学与初中结合的以九年义务教育为主要阶段的学校,周边村落的适龄儿童往往需要跋山涉水前往乡镇求学,交通极为不便。对学校本身而言,教室桌椅破旧,现代化教学设备缺失,电脑室、音乐房等多样性教学场所缺失等情况使农村学生很难在良好的客观环境下接受优质教育。
同时,不乐观的经济状况不仅会导致难以招聘到优质教师,甚至还会导致原有教师的大量流失。农村中小学教师紧缺的现象屡见不鲜,边远山区学校教师严重不足。由于难以招聘到年轻及优质教师,乡村教师中年龄大和知识结构老化的教师占据很大比例,他们中的一些人即使经过培训也无法胜任教学工作。农村地区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专业教师数量更是趋近于零,农村学生难以接触到更多样化的课程,培养广泛而丰富的爱好和才艺成为奢望。
2.2 思想观念落后,学习氛围不浓
学习氛围对受教育者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且深远长久的影响,且这个影响与年龄段成反比,即年龄层越低的受教育者越容易受到学习氛围的影响。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往往深受中国传统小农模式的影响,这个模式下的农民的思想也往往以传统小农思想为主,保守、落后甚至封建的观念根深蒂固,这给乡村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首先,中西部地区农村的居住者文化程度往往不高,思想观念不够先进,他们在儿孙辈的教育问题上没有足够科学的认识。许多农民对于后辈的求学态度模糊,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后辈对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
其次,由于长期接受“放养式”教育,并且缺乏必要的学前教育,农村适龄儿童往往自由散漫、调皮捣蛋,在接受教育时难以集中注意力,对于学习的态度也不够端正。在很多地区,由于高年级适龄青少年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他们出于维护自尊心的目的会刻意地丑化“学习”的概念,而低年级的适龄儿童也会因为从众心理受到这种谬论的影响,对学习产生错误的认识,从而陷入恶性的谬论影响循环中。
2.3 法律执行缺失,监督不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都对适龄儿童的义务教育做了明确且严格的要求。接受义务教育不仅是适龄儿童的权利,也是其应尽的义务。相比城市里义务教育的全面覆盖,中西部偏远地区农村义务教育依旧处于不普及、不完整、有遗漏的状态,不少适龄儿童会因为自身不愿意学习、父母不支持学習等原因通过休学、退学等措施中断接受义务教育的过程。
另外,当地政府人手不足、资金不够、行政人员自身法律意识淡薄,都会导致对适龄儿童具体的受教育情况的监督不到位,从而出现义务教育的“漏网之鱼”。此外,即使部分公务人员发现了某些适龄儿童中止了义务教育,却会因为能力不足以及农村中“法理难清”的实际情况,无法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采取强硬的执行手段,而那些已经离乡务工的适龄青少年距离较远,导致当地政府鞭长莫及[5]。
3 中西部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的对策
3.1 拓宽农村教育发展资金筹措渠道
健全的经费保障制度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地政府要敢作为、有作为、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创造能够为村庄带来收益的产品,同时鼓励和引导当地居民多形式、多途径地参与产业建设,从而增加当地收入,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资金上的支持。此外,农村教育发展经费的获取不能仅依靠当地政府的经济增长和长期投入,也要经常向上级政府申请适当的经费支持,当地政府可以有选择性地统计整理出一定时期内的教育投入产出比,用数据资料展示自身在教育发展方面取得进步,从而让上级政府提供更多在乡村教育发展方面的资金援助[6]。
吸引来自社会的非政府层面的企业投资和公益资助,建立综合性资金获取渠道是发展农村教育的重要支撑。发展乡村教育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忙,为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制定契合的规划设计和资金使用计划,从而使获取的资金得到最大、最优化利用。同时,还可以适当改变农村学子求学路径,不将高考作为唯一目的,可以与有需求的企业合作,深化“产教融通”,设立农村技术职业学校并招收农村学员,在为企业提供优秀技术员工的同时,也能解决农村学员自身的就业问题。
3.2 营造农村教育良好文化氛围
中西部地区政府在营造农村文化教育氛围的过程中要坚持主导地位,广泛宣传教育对个人发展及地区发展的重要性。要做到形式多样化,通过海报、广播、电视等多种途径确保宣传能够覆盖当地的每一个村民;做到内容多样化,引导村民形成“读书有用论”的思想,可以借助话剧、小品、戏剧等农民喜闻乐见的表演方式进行宣传,让村民在文娱活动的潜移默化中认可适龄儿童接受教育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引导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组织人员前往农村进行宣讲,从市场角度切入,从自身视角出发,以当下就业创业的严峻形势以及各大企业提高对应聘者学历要求的现状为主题,使农民对子女未来发展产生紧迫感,让农民自觉地从子女薪资、家庭收入、就业前景等多方面思考,产生“接受教育是子女取得就业优势的常态化手段”的思想,主动、积极地鼓励子女接受教育,追求深造[7]。
已在学业上取得成就的典型人物应当反哺家乡,发挥带头作用。中西部地区通过学习获得成功的往往是个例,但这些个例对当地居民来说具有极大的鼓舞作用。这类典型人物可以现身说法,通过座谈会、演讲等形式向村民分享自身经历以及目前生活状态,激发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他们坚定“学习能够改变命运”的信念,用榜样的力量激发适龄儿童的求学之心。
3.3 严格农村教育法律的执行与监督
强化法律监督与执行首先需要提高当地政府对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视度。首先,要强化政府主体的自觉自主意识,只有主观上重视农村教育,政府主体才会在实际行动中秉持积极主动的办事态度。同时,上级政府应当给予下级政府一定的压力,不定期指派公务人员前往农村进行适龄儿童受教育情况调查,从当地政府记录的数据及私下对村民进行访问这两个方面着手调查,督促当地政府对本村义务教育的实际状况进行实时监督。
其次,政府应该提升自己在村民中的威望及公信力,有威严、受信任的政府在执行法律措施时能更顺利,也更容易让村民信服。公务人员也应该提高自我思想素养和法律意识,能将情理与法律严格区分开来,时刻恪守“法大于情”的原则。必要情况下,可以对公务人员进行更加细化和深刻的法律意识培训,同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对公务人员进行鼓励和告诫[8]。
最后,提升村民自身的法律意识是保证法律执行实施的最优办法。当地政府可通过大讲堂、办讲座、一对一讲解等方式,向村民普及遵守义务教育法的必要性以及违反法律需要承担的后果,要充分调动村民的主观能动性,只有“知法”才能“不犯法”,良好的宣传教育可以使村民自觉遵守义务教育法以及其他法律。
4 结语
乡村振兴是保障中国未来发展的国家战略之一,也是保障中国农村未来繁荣发展的潮流态势。多元主体的相通相融可以使乡村振兴成为一个时代发展的良性循环,农村教育事业的飞跃发展则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果。中西部地区农村的教育发展问题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困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瓶颈问题,而在知识普遍化、学历普及化的当代,农村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是时代的必然要求。只有直面中西部地区农村教育问题,进一步精准化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教育财政投入比例,拓宽农村教育资金筹措渠道,营造农村教育良好文化氛围,严格农村教育法律的执行与监督,才能改善农村教育事业的现状,全面提升中西部地区农村教育质量,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的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朱成晨,闫广芬,朱德全.乡村建设与农村教育: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融合模式与乡村振兴战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7(02):127-135.
[2] 杨海燕,高书国.农村教育的价值、特征与发展模式[J].教育研究,2017,38(06):73-79,86.
[3] 范先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农村教育难点问题的破解[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2(02):148-157.
[4] 徐鲲.农村教育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内在机理及制度创新[D].重庆:重庆大学,2012.
[5] 徐新洲,郑伟.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策略研究[J].大众文艺,2020(17):15-16.
[6] 张爱萍.关于山西省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发展问题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01):22-28.
[7] 曹文军.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的社会责任提升功能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1):148-150.
[8] 郭熙婷,宋艳.多源流理论视域下留守儿童受教育权问题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25):32-35.
作者简介:徐新洲(1982—),男,江苏扬中人,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校教育管理、农村公共管理。
李闻展(1998—),男,湖南懷化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农村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