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时代最强音回响在每个少年的耳畔

2021-05-04 23:03刘冰
今古传奇·武侠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少年经典诵读

刘冰

摘要:梁启超先生,年少即呼吁“救亡图存”,是我国近代著名维新变法思想家,曾与老师康有为领导戊戌变法运动,晚年从事教育学术事业,与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先生并列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少年中国说(节选)》一文让我们温习一代宗师的生命情感状态,重新认识生命成长的意义,从而坚定“独立”“自由”的人格培养。透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这些振聋发聩的时代强音,不但要读出声调,感悟情感,舒展胸怀,更要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传统家国情怀流淌在每一代中国少年的生命里。

关键词:少年;中国;诵读;经典

《少年中国说(节选)》第一次入选小学语文教科书,编排在统编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文节选自梁启超先生《饮冰室合集》第一册第五章《少年中国说》一文。

梁启超先生,年少即呼吁“救亡图存”,是我国近代著名维新变法思想家,曾与老师康有为领导戊戌变法运动,晚年从事教育学术事业,与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先生并列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先生堪称中国历史上“百科全书”式人物,诸多领域均有开创性建树,终其一生,爱国之心始终不变。

本单元以著名诗人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为“卷首语”(提示本单元“宽泛的人文主题”),组织编排《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已亥杂诗》)、《圆明园的毁灭》和《少年中国说》等课文,构成“爱国”主题。

一、热烈开场,对话经典

1.音乐渲染,激情导入

这些诗文大都年代久远,所传递的“国家危机”、“救亡图存”对现在的学生来说有相当大的理解难度。但是,我们的学生对“少年智则国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非常熟悉,他们当中或诵读过,或歌咏过,也可能由其他形式接触过。课前,可以进行或热烈或简短轻松的互动,比如,播放经典咏流传中的一首《少年中国说》,在澎湃昂扬的歌声里,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为课堂热身。

今天,《少年中国说(节选)》进入教材,进入课堂,师生共读经典,与经典对话,需要我们带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钱穆《国史大纲》),了解其历史背景,透过释义和文脉探究其情感表达,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2.比较质疑,解说背景

温故知新,从质疑开始。读课题,学生会有哪些疑问呢?“少年中国说”的“说”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是“中国少年说”,而是“少年中国说”?作者为什么以“少年中国说”为题?我们备课,总是要体貼学生,思考他们感觉困难的地方。学生的问题大致涉及字面理解或文体认知的障碍、作品创作意图的困惑等。“少年中国说”即意为说(论)少年中国。学生在日后学习中会经常接触到“说”这一古文文体。例如韩愈的《师说》、《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散文文体,既可以说明记叙,也可以发表议论和抒发感情,很多人会用现代文体以“论”而“论”来解读,造成文体混淆。课文节选原文的最后三段,类似古代散文的“论赞”——我们可以从《古文观止》中找来一二篇,供学生对比着看,如司马迁的《孔子世家赞》与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在学生预习、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对照阅读,初步对古代散文文体的篇章结构有所印象。对于小学生来说,即便是高年级,陈述文体概念,抽象且枯燥,但在举例比较中,学生容易获得感知认识,又能启发思辨,为日后学习古文做些铺垫。

那么,为何就一定是“少年中国”,而不是“中国少年”?要解决这个课题疑问,需要借助语文要素“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来展开阅读思考。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是一种理解作品的必要渠道。但是,课堂时间有限,如果重背景知识的探讨而轻课文本身,那是本末倒置。因此,我们要了解学情,根据实际需要,引导学生有选择地联系资料,特别是重视原文,检索原文关键信息供自己思考。为什么这么说呢?

“少年中国”一词,对应的是原文中“老大帝国”。

《少年中国说》创作于1900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日本有舆论称中国为“老大帝国”,梁启超先生愤而著文反驳这一说法,以“人之老少”比喻“国之老少”,坚信“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并寄望“中国少年”奋发图强。熟悉原文,是我们备课绕不过去的工作。不单单是解决课题疑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会与原文进行“多轮对话”,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原文篇幅较长,且引用了许多历史、文学典故,对学生而言有很大的阅读障碍,但我们可以将原文脉络与学生做简要介绍:首先,梁启超先生先以人有老少之别,过渡到国亦有老少之别;随后回忆过往中国光辉璀璨的历史文化,与当时中国惨遭列强蹂躏的现状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后,从“国”切入,阐述我国历来只有朝廷没有“国家”的概念。再后,提及意大利的马志尼,以他的事迹为例,阐述有志少年能使国家成为少年之国。结尾部分,抒发情感,升华自己的观点。由此,学生们不难看出,这篇文章的中心在于“国”而非“少年”,梁启超先生对少年提出殷切期盼是希望他们创造出少年之“国”。因此本文的题目是“少年中国说”。

二、聚焦难点,品味经典

可以说,课题是本课教学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解开课题之疑惑,不仅是要回望历史、联系前文,也要对接当下,在深入学习选文内容中寻找答案。

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尤其是文言文,更应注意朗读。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这一点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没什么难度。学生是很容易读出作者表达的爱国之情,难点是作者如何表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针对学生难点,聚焦关键句段,进行点拨。

本文首段点题,掷地有声:“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梁启超先生在此所言“责任”须通过前文与背景理解。所谓“责任”可理解为振兴中华,使民族自强自立,共抒国难,共御外侮。如此重大的责任,在先生看来却非寄托于当朝文武百官,而应寄托于“中国少年”,并强调“全在少年”——即振兴中华的重大的历史责任,都应由少年一肩挑起。强调“少年”,一方面旨在反驳日本方面所谓的“老大帝国”,而另一方面寄托先生对“中国少年”的殷殷期望。随后,作者进一步展开,提出对“少年”的具体期望。行文上,作者采用古诗文“赋”的表现手法,简单地说就是“铺呈直叙”,相当于现代散文的排比修饰手法。作者一口气连说了八个少年怎么样则国怎么样,从个体层面的智慧、富强,层层递进,层层深入,推到“雄于地球”。先言国,后言欧洲,再言世界,在情感层面由小到大,由弱至强,气势不断抬升如排山倒海,寓寄了先生对未来的美好畅想与深切期望。本段教学完成三个步骤:朗读,读通读顺,读出节奏、读出气势;关联原文,理解“责任”,重点引导学生对“独立”“自由”的认识;了解“中国少年”的标准。

选文第二段由观点转为以景抒情,化抽象为形象,文章結构上“虚实相生”。相比较前后两段,虽然在理解上难度增加,但却是引导学生认识“少年中国”、“中国少年”的具体形象。自课文的段落结构主次,本段应该作为教学重点。首先,从表现手法上,作者是采用古诗文“比”“兴”手法,比拟、联想,借物咏叹,展开鲜明生动的形象描述,恢弘壮阔,寓意深远。其次,从句式上入手,整段用句十分工整,四字一断,八字一句,短句节奏快且有力,讲究平仄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一气呵成,气势磅礴。然后,关注用词,作者选用了大量的事物来赞美中国。我们应引导学生留意这些事物的特点。作者选用了红日、黄河、潜龙、乳虎、鹰隼、初胎的奇花、干将宝剑、天、地等事物来赞颂中国,这些事物均有一些共同特性。红日指初升起的太阳,河出伏流意指刚从地下冒出来的黄河,潜龙是指潜伏的蛟龙,乳虎意为小老虎,鹰隼则是雏鹰,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新生且充满了生命力。这些生机勃勃的事物象征着同样充满生机的“少年中国”、“中国少年”。作者通过比喻、联想表达出他的强烈心声,今日之中国绝非“老大帝国”,而是生机蓬勃、蒸蒸日上的“少年中国”。

教学时,我们先让学生圈画这些事物,再引导学生边读边想——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联想到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充分调动学生的经验,他们不难感受到文字传递出来的那种拔节向上、昂扬雄起的气势,以及滚烫热烈、绚烂光芒、豪迈壮阔的生命状态。只有让学生看到“少年中国”、“中国少年”的形象,那么,作者汪洋恣肆的想象,丰富饱满的情感,才能触手可及,朗读才能能够做到“连贯而有气势”。这里,要特别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热情充沛、酣畅淋漓、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并引导学生建立“想象”思维的重要性。此外,还是适度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古典文学的“用典修养”,选文中“其道大光”、“潜龙潜渊”、“河出伏流”、“干将发硎”等均有出处,回望初读课文,再看作者用词,感知作者的笔法,指导学生建立对“古典文学”的关注与兴趣。

三、升华情感,传唱经典

课文第三段承接上文,与第二段结尾四句情感一脉相连,但节奏有变化。前一段舒展辽阔,这一段作者把情绪推向制高点,以两个感叹句结束,铿锵有力、气壮山河。“少年中国”有悠久历史,广阔的疆域,前途似海,来日方长。面对如此辽阔美好的祖国,梁启超先生不禁感慨,这“少年中国”如此美丽,定将与天地共存不老。又念及肩负这“少年中国”的“中国少年”如此雄壮,不由感叹,这茁壮成长、蓬勃向上的“中国少年”将同祖国一道万寿无疆。在课文最后,作者梁启超先生再次将少年与中国的关系表明。要想使中国成为“少年中国”不至于沦落为“老大帝国”,有赖于“中国少年”的不懈努力。而身处“少年中国”之中,“中国少年”理当奋发向上。“中国少年”与“少年中国”唇齿相依,两面一体。结尾部分,以指导朗读为主,句子本身已经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有什么联系?”做出回答,我们的学生读出壮美、读出坚定、读出气势,也是对作者的观点和情感做出最响亮的呼应。这一周,学校“国旗下的讲话”,就让五年段的全体学生和老师,站在鲜艳的国旗下,集体朗诵“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吧……

诵读经典,我们的学生在感受前辈大师的智慧才情之时,也会获得自己传承经典的自豪感与使命感,如朱自清先生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于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自古英雄出少年,让我们温习一代宗师的生命情感状态,重新认识生命成长的意义,从而坚定“独立”、“自由”的人格培养。透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这些振聋发聩的时代强音,不但要读出声调,感悟情感,舒展胸怀,更要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传统家国情怀流淌在每一代中国少年的生命里。

猜你喜欢
少年经典诵读
《少年》改档12.16对撞张艺谋《长城》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浅谈十大经典紫砂壶的造型与美感
重度残障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工作的研究
少年铁饼运动员常犯技术错误及纠正分析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少年”古永锵 新的时代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