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陈,卞兆连,张振中,何红梅
(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江苏 南通 226000)
胰腺炎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胰蛋白酶被激活,从而导致大量炎性递质释放,胰腺局部产生炎性反应,引起胰腺周边明显的缺血坏死。轻度胰腺炎具有自限性,患者预后较好,重症胰腺炎病情进展迅速,容易引发休克、感染等症状,具有较高病死率[1]。近年来胰腺炎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大多数患者病程表现为自限性,总体病死率高[2]。CT 是胰腺炎常用检查手段,可对胰腺及周围坏死组织进行定量分析,可提示胰腺局部病变情况;D-二聚体是一种由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教练后再经纤维溶解酶水解所产生的降解产物,可反映患者凝血系统功能,血浆水平升高提示患者凝血纤溶异常,胰腺组织发生微循环障碍[3]。本研究探讨外周血内D-二聚体水平结合CT 参数对胰腺炎早诊断及预后的评估价值,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 年10 月—2020 年2 月我院收治的胰腺炎患者80 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腹部CT 检查和外周血D-二聚体检测,根据Balthazar CT 分级分为低级组(n=36)和高级组(n=44),低级组男21 例,女15例,年龄21 ~79 岁,平均年龄(48.71±5.56)岁,高级组男29 例,女15 例,年龄24 ~73 岁,平均年龄(56.15±5.03)岁,以D-二聚体水平2.00μg/mL 为分界,将患者分为低水平组(n=31)和高水平组(n=49),低水平组男19 例,女12 例,年龄21 ~76 岁,平均年龄(43.19±5.28)岁,高水平组男31 例,女18 例,年龄22 ~79 岁,平均年龄(53.19±5.76)岁。
1.2 纳入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患者均符合胰腺炎诊断标准[4];②患者入院24 h 内完成血浆D-二聚体检测,48 h 内完成腹部CT 检查;③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
1.2.2 排除标准 ①患者入院24 h 死亡者;②患者患有心肌梗死、脑卒中病史;③患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或免疫系统疾病;④患者存在精神或认知障碍无法正常沟通;⑤患者患有恶性肿瘤;⑥患者近期服用抗凝药物者。
1.3 检查方法
1.3.1 CT 检查 患者入院后行腹部CT 平扫,扫描范围膈顶至髂前上棘平面,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00 mA,矩阵512×512,螺距0.938:1,视野50 cm×50 cm,层厚5.0 mm。仪器采用Philips64 排多层螺旋CT 机,对患者胰腺结构和周围器官组织进行详细观察。
1.3.2 D-二聚体检测
采集患者肘静脉血3 mL,抗凝离心后收集血浆,采用免疫乳胶比浊法对患者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测,检测仪器采用希斯美康CA200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操作步骤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1.0 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以±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率/百分比表示。两指标相关性采用Pearson 相关分析。以P<0.05 表示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不同CT 分级组临床参数比较
高级组住院时间、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低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CU 入住率、中转手术率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不同CT 分级组临床参数比较[n(%)]
2.2 不同D-二聚体水平组临床参数比较
高水平组住院时间、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低水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CU 入住率、中转手术率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不同D-二聚体水平组临床参数比较[n(%)]
2.3 D-二聚体水平与Balthazar CT 分级的关系 低水平组D-二聚体明显低于高水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671,P=0.000)。经过Pearson 相关分析,D-二聚体水平与Balthazar CT 分级呈正相关(r=0.382,P<0.05),见表3。
表3 低水平组和高水平组D-二聚体水平比较(±s, μg/mL)
表3 低水平组和高水平组D-二聚体水平比较(±s, μg/mL)
组别 例数 D-二聚体低水平组 31 2.37±0.35高水平组 49 4.53±0.58 t/χ2 18.671 P 0.000
胰腺炎是临床中常见危重疾病,根据其严重程度分级可分为轻症胰腺炎、中重症胰腺炎和重症胰腺炎,其病情发展迅速,患者多出现胰腺坏死及多器官衰竭等并发症。轻度胰腺炎患者可通过液体复苏和支持治疗,患者预后较良好,重症胰腺炎患者病情恶化迅速,治疗难度较大,患者多伴有感染、休克、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故对胰腺炎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可帮助制定患者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5]。
随着影像学技术不断发展,胰腺炎临床诊断率明显提高,CT 扫描可较好显示胰腺大小、形态和胰腺周围组织情况,还可观察邻近脏器情况,如是否存在胸腔积液、脂肪肝等,具有较高敏感性[6]。
胰腺炎患者往往出现凝血系统功能紊乱,导致机体微循环障碍,血浆D-二聚体水平是血液高凝状态和纤维蛋白原溶解亢进的分子标志物。D-二聚体是评估脏器功能衰竭的最佳标志物,可对疾病分型进行辅助判断,提高诊断效能,是早期预测急性胰腺炎的重要生化指标[7]。胰腺炎患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患者病情越重,血浆D-二聚体水平越高。外周血内D-二聚体水平结合CT参数联合检测可共同评估胰腺炎患者预后,判断疾病发展,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愈率。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CT 分级高级组住院时间、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低级组,提示CT 分级可预示胰腺炎患者严重程度,CT 分级越高,患者病情越严重,D-二聚体高水平组住院时间、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低水平组,提示D-二聚体水平越高,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越高,经过Pearson 相关分析,D-二聚体水平与Balthazar CT 分级呈正相关,提示外周血内D-二聚体水平与CT 参数具有一致性,两者联合检测可反映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此结果与孟红兵[8]等研究具有一致性。
综上所述,外周血内D-二聚体水平结合CT 参数可反映胰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预测患者预后情况,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