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脏脂肪检测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

2021-11-29 13:06苏汇茹程洪锋通讯作者齐晓娅王凌云曾玲玲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健康管理中心重庆400010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5期
关键词:内脏分析仪脂肪

苏汇茹,程洪锋(通讯作者)梅 英,齐晓娅,刘 华,王凌云,曾玲玲(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健康管理中心 重庆 400010)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超重和肥胖人群与日俱增,肥胖病及其并发症严重损害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已成为各国政府十分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肥胖是由于人体内脂肪过度堆积,从而影响到身体健康的慢性疾病,主要有皮下型和内脏型肥胖两大类。越来越多证据显示,内脏脂肪沉积与肥胖相关疾病的炎症反应、胰岛素抵抗及糖代谢异常等更加密切相关。相较于评价肥胖的传统指标如BMI、腹围、腰臀比等,VAT 的临床意义及检测手段尚未详细阐明。因此,本文将从肥胖的定义及流行现状、肥胖的评价指标、VAT 与肥胖相关疾病的联系、VAT 的检测技术进行阐述。

1 肥胖的定义及流行现状

肥胖是人体内脂肪细胞的数量和体积过度增加,以储存过多摄入的能量,按照程度,分为超重和肥胖。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致使肥胖问题越来越突出。Sung H 等研究[1]显示,1975—2016 年间全球肥胖总人数高已达6.7亿,其中男性肥胖率高达12%,女性高达16%。而我国的健康调查[2]显示:国人超重和肥胖患病率1993 年约为13.4%,至2009 年末则上升至26.4%;除成人外,近期调查研究显示:1991—2015 年,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患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一篇Lancet 的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4 年,我国肥胖人数已跃居全球榜首,其中重度肥胖仅次于美国。我国超重和肥胖人群已达总人口1/4,严重危害国民身体健康,随着“十四五”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推进,生活条件更加优越,肥胖或将加倍增长,肥胖防治工作将更加严峻。

2 肥胖的评价指标

体质指数(BMI)是一种全世界公认的评价肥胖程度的指标,不同地域,不同人种差异明显,因而标准各异;西方成人肥胖的标准:BMI ≥30.0 kg/m2,亚洲成人肥胖的标准:BMI ≥25.0 kg/m2;而我国也有符合国人体质的成人超重/肥胖参考标准,即超重的标准:27.9 ≥BMI ≥24.0 kg/m2,肥胖的标准:BMI ≥28.0 kg/m2。另外,腰围、腹围、腰臀比等也是肥胖评价的常用指标,简单易行,但不能直接反映体内脂肪含量及分布。随着对肥胖的深入研究,发现脂肪分布的不同对疾病有着不同的影响,而内脏脂肪与肥胖相关疾病密切相关,由此出现了一些新的评价指标如内脏脂肪的面积、体积、重量及体脂率等。

3 VAT 与肥胖相关疾病的联系

根据已有文献报道,内脏脂肪主要位于内脏及大血管周围,既是能量存储器官,也是内分泌器官,参与了机体能量代谢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以及慢性炎性反应。肥胖相关疾病主要包括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等[3],其致病机制主要是内脏脂肪分泌的炎症因子引起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升高,促凝血等一系列机体不平衡状态产生的促炎与抗炎的发生,因为内脏脂肪不仅有神经血管供应能输出更多的炎症因子,且其分解活动能力强,进入门静脉循环的游离脂肪酸更多,导致甘油三酯沉积和胰岛素敏感性的降低,从而导致糖尿病、血脂紊乱等肥胖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因此内脏脂肪的增多及代谢异常与血脂、血糖紊乱、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等肥胖相关疾病紧密相关。

4 内脏脂肪检测新技术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近来,内脏脂肪监测的新技术不断涌现,已能获取内脏脂肪的分布部位、脂肪厚度、脂肪含量等定量信息。二维超声(US)、定量CT(Q-CT)、MRI、人体成分分析仪等新技术已成为临床上用于内脏脂肪监测的重要手段。

4.1 二维超声在内脏脂肪检测中的研究

US 具有安全、便捷、价廉等优点,可全面直观观察脂肪分布,准确测量心包脂肪、肝周及肾周脂肪、腹部皮下及内脏脂肪厚度参数。大量文献证明,US 测量的内脏脂肪结果与CT、MRI 等金标准具有较好的一致性。US监测内脏脂肪早已应用于临床研究中,目前已有大量学者应用US 测量内脏脂肪厚度研究与肥胖相关疾病的联系。伍琼等[4]用US 测量心外膜脂肪垫的研究中发现,心外膜脂肪垫厚度与冠脉支架内再狭窄具有显著相关性。同时高俊珂等[5]的研究中表明,在需要数次测量内脏脂肪来监控肥胖时,US 可作为首选方法。因此,无论是健康监测还是临床研究,US 对于内脏脂肪的评估都有重要参考价值,但不同操作者的手法、仪器的调节以及受检者呼吸运动、肠气干扰等均会影响测量结果,因此测试者需要严格把关质量控制标准,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否则误差较大,影响检查结果。

4.2 Q-CT 在内脏脂肪检测中的研究

Q-CT 作为临床监测腹部脂肪的一种重要方法,不仅能够准确测量腹内脂肪面积(VA)和腹壁脂肪面积(SA)等脂肪局部积累参数,还有效降低了患者的受辐射剂量,是对内脏脂肪定量测量的较好工具。程勇等[6]研究表明Q-CT 测量的心外膜脂肪厚度与冠状动脉疾病具有相关性,对预测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王超[7]等人研究发现利用Q-CT 测量腹部脂肪面积准确可行,且L2-3 层面内脏脂肪面积能较好评估内脏脂肪,其与高血压发生有显著联系。与US 相比,Q-CT 的分辨力更高、定位定量更客观,重复性更好,但受到耗时较长,费用昂贵、有辐射等限制,因此不宜作为常规筛查工具。

4.3 MRI 在内脏脂肪检测中的研究

MRI 与CT 类似,可以通过断层成像精确的定量评估内脏脂肪,它对脂肪软组织敏感性较高,对比度较好、并可多方位、多参数成像[8]。王猛等[9]研究发现MRI 测量腹腔脂肪体积可为临床预警2 型糖尿病的发生提供一个有效的无创性生物学指标,但MRI 存在耗时长,后处理繁琐、价格昂贵等缺点,因此MRI 也不宜作为常规筛查工具。

4.4 人体成分分析仪在内脏脂肪检测中的研究

人体成分分析仪是通过测量人体电阻抗参数信息,再根据性别、身高、体重及年龄等基础信息,计算出人体各部位的肌肉含量、脂肪含量、脂肪重量等参数的无创评估技术。孙友发等[10]的研究中表明,人体成分分析仪在临床上使用方便、简单,可作为健康体检监测手段之一;同时,刘荣红等[11]的研究发现随着年龄增长,人体成分分析仪测得人群的体脂率也在增加,该项技术对于监测肥胖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但人体成分分析仪的检测结果受到种族、性别、年龄等差异性的影响,故难以精准计算出内脏脂肪的含量。

5 结语

内脏脂肪的异常代谢和堆积与肥胖相关疾病联系紧密,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将更关注内脏脂肪的异位沉积,而测量内脏脂肪的方法众多,且各有优缺,应根据检查目的、适应证及经济条件合理选择。

猜你喜欢
内脏分析仪脂肪
减肥后脂肪去哪儿了
Sievers分析仪(苏伊士)
脂肪竟有“好坏”之分
一种用于深空探测的Chirp变换频谱分析仪设计与实现
反派脂肪要逆袭
空心猪
多发内脏动脉瘤合并右侧髂总动脉瘤样扩张1例
好吃的内脏
心情嗨起来,脂肪也一起嗨
全血细胞分析仪配套操作台使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