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银
(临沂沂州医院医学影像科 山东 临沂 276017)
临床常见肿瘤患者,其中包括肝血管瘤以及肝脏肿瘤,其中后者多为恶性患者,前者为良性患者,由于人体肝区结构较为复杂,在发病之后,在临床症状上,区别不大,主要临床表现是恶心呕吐、消瘦、乏力、疼痛感、肝区不适[1-3],在患者诊断过程中,若单纯依靠症状,难度较大,应将其他诊断方式借助,才能对患者诊断进行明确。本组选择患者30 例,分析了多排螺旋CT 诊断肝血管瘤及肝脏肿瘤的临床价值。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6 月—2020 年5 月我院30 例经过病理检查确诊的病例,根据疾病不同分组,其中1 组10 例原发性肝癌患者、2 组10 例肝脏转移瘤患者、3 组10 例肝血管瘤患者。1 组男女分别是6:4,年龄36 ~82 岁,平均(53.22±1.25)岁,肿瘤直径0.6 ~5.1 cm,平均2.33 cm,2 组男女分别是5 例、5 例,年龄35 ~81 岁,平均(53.21±1.27)岁,肿瘤直径0.7 ~5.0 cm,平均2.40 cm,3 组男女分别是4 例、6 例,年龄介于37 ~80岁,平均(53.25±1.21)岁,肿瘤直径0.6 ~5.3 cm,平均2.45 cm。比较3 组患者一般资料(P>0.05)。
1.2 方法
诊断过程中均使用多排螺旋CT,具体步骤:开展飞利浦64 排螺旋CT 检查,将全肝灌注模式开启,注射对比剂速度控制在5 mL/s,注射50 mL,然后将生理盐水注入,速度5 mL/s,注射20 mL,等待8 s,给予患者实施全肝灌注扫描,参数设置:管电压、层面、层厚、全角旋转、间隔时间分别是120 kV、5 mm、5 mm、0.4 s、5 s,持续检查时间是12次,总检查时间在90 s及以上[4-6]。
1.3 数据计算
参照SPSS 25.0 统计学软件行χ2、t检验,以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表示,检验标准是α=0.05。
2.1 分析1 组、2 组及3 组占位病灶的肝血流(HBF)水平、肝动脉灌注分数(HAF),处于依次递减状态,另外,通过时间(MTT)也依次缩短(P<0.05);1 组肝血容量(HBV)明显更高,对比2 组及3 组(P<0.05),其中3 组比2 组更高;将三组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水平进行对比分析(P>0.05),见表1。
2.2 分析1 组、2 组及3 组病灶附近的肝动脉灌注分数(HAF)水平,处于依次递减状态(P<0.05);2组肝血流(HBF)水平、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水平明显更高,对比1 组及3 组(P<0.05);将三组肝血容量(HBV)、通过时间(MTT)进行对比分析(P>0.05),见表2。
表2 三组病灶周围检查结果对比(±s)
分组/指标 例数 HBF[ml/(100 g·min)] HAF(%) HBV(ml/100 mL)PS[ml/(100 g·min)] MTT(s)1 组 10 180.55±28.36 0.15±0.02 19.43±5.44 23.54±7.85 11.27±3.05 2 组 10 200.33±26.78 0.21±0.04 21.46±6.44 41.05±12.62 10.72±3.12 3 组 10 122.36±41.66 0.36±0.12 18.41±3.16 20.46±6.52 12.33±3.22 F 8.440 30.155 1.136 18.115 0.963 P<0.05 <0.05 >0.05 <0.05 >0.05
2.3 分析1 组、3 组及2 组正常肝脏肝动脉灌注分数(HAF),处于依次递减状态,另外,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水平也依次递减,分析2 组、3 组及1 组通过时间(MTT),处于依次递减状态(P<0.05);将三组肝血容量(HBV)、肝血流(HBF)水平进行对比分析(P>0.05),见表3。
表3 三组正常肝脏检查结果对比(±s)
分组/指标 例数 HBF[ml/(100 g·min)] HAF(%) HBV(ml/100 mL)PS[ml/(100 g·min)] MTT(s)1 组 10 114.52±55.15 0.21±0.05 12.24±5.32 30.35±5.22 9.85±2.01 2 组 10 97.47±32.44 0.12±0.05 11.66±4.17 37.52±5.36 16.55±2.11 3 组 10 100.22±31.77 0.16±0.01 13.52±3.11 33.11±3.77 14.52±2.31 F 0.565 15.665 0.084 4.111 7.545 P>0.05 <0.05 >0.05 <0.05 <0.05
临床常用影像学检查,其中包括多排螺旋CT 诊断,可对肿瘤内血流信号进行探查,可结合不同区域回声差异性,做好疾病检查工作。在近年,诊断肝脏肿瘤过程中,采用多排螺旋CT 诊断,次数较多,可根据不同肿瘤结构差异,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相关性文献报道,诊断肝血管瘤及肝脏肿瘤过程中,若采用多排螺旋CT 诊断[7,8],效果满意。
实施多排螺旋CT 诊断肝血管瘤、肝脏肿瘤,价值较高,图像分辨率较高,功能较为全面,临床特点明显,利用增强扫描,可对患者肿瘤边缘进行明确,可检查患者肿瘤内部血管以及血液情况,可区分不同类型肿瘤。对于原发性肝癌患者来说,存在丰富病灶区域血流,肿瘤体积较大,血流速度较快,可将血管丰盈度显示,可将对比剂停留时间明显缩短。分析肝脏转移瘤患者,可在身体任何部位起病,转移到肝脏之后,肝脏血液需要对其进行营养支持,利用虹吸作用,可将病灶周围血容量增加,对病灶内毛细血管新生起到刺激作用,从而升高PS 及HBF。分析原发性肝癌HAF 低原因,是因为患者肿瘤部位、周围组织变大、增粗而导致,减少了患者肝段肿瘤周围负责供血肝叶。
本组实验得出:1 组、2 组及3 组占位病灶的肝血流(HBF)水平、肝动脉灌注分数(HAF)依次递减,通过时间(MTT)依次缩短;1 组肝血容量(HBV)明显更高,3 组比2 组更高;1 组、2 组及3 组病灶附近的肝动脉灌注分数(HAF)依次递减;2 组肝血流(HBF)水平、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水平明显更高;1 组、3 组及2组正常肝脏肝动脉灌注分数(HAF)依次递减,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水平也依次递减,2 组、3 组及1 组通过时间(MTT)依次递减。
综合以上得出,实施多排螺旋CT 诊断肝血管瘤、肝脏肿瘤,由于患者肿瘤位置不同,所得影像学存在显著差异,可用于诊断肝脏肿瘤良恶性,临床应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