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华芸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超声科 江苏 苏州 215000)
肉芽肿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mastitis, GM)作为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妇科疾病,又被称为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或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1],严重影响着女性的身心健康。目前,超声检查是诊断该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由于其临床症状与乳腺癌十分相似,因此进一步加大对肉芽肿性乳腺炎超声影像特点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可以为患者早期的诊断与后续的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2]。基于此,此项研究对2014 年1 月—2020 年11月在我院接受超声影像检查,且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为肉芽肿性乳腺炎的49 例患者的影像特点展开了全面的观察,以便进一步提升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诊断符合率,现报告如下。
观察对象为2014 年1 月—2020 年11 月在我院经超声检查与手术病理检查确诊为肉芽肿性乳腺炎的49 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6 ~61 岁,平均(42.16±2.01)岁;其中,经产妇28 例,未产妇21 例;病程1 ~9 年,平均(4.8±0.3)岁。纳入此项研究的患者均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晓,并主动签订了知情同意书。
纳入此项研究的49 例患者在入院检查时,均接受的是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在检查期间,彩色超声多普勒诊断仪探头的频率设置在5 ~10 MHz 之间;患者保持仰卧位,首先采用时钟法对其双乳实施连续扫描,并观察其病变区域的超声表现;其次通过二维超声测量病变区域大小,通过频谱多普勒对血流速度进行测量,对阻力值实施准确的指数测定。在此基础上,在彩色多普勒模式下,依据Adler 半定量法对病变血流进行分级,再依据美国放射学会的数据系统分类标准与乳腺影像学报告对该项研究中的49 例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实施超声分类与诊断。
将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作为此项研究的金标准,观察与分析超声检查的主要表现类型,准确计算出超声诊断符合率,对超声影像进行分型。
术前,对纳入此项研究的49 例患者实施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检查结果显示:乳腺癌12 例,纤维瘤8 例,炎性包块28 例,性质待定1 例;后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49 例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中,肿块位于乳房外上象限29例,内上象限9 例,外下象限9 例,内下象限2 例;肿块位于乳晕区外47 例,乳晕区2 例。
49 例患者通过超声检查后,有28 例患者被诊断为肉芽肿性乳腺炎,其诊断符合率为57.14%(28/49)。
此项研究通过对49 例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特点进行详细观察后,给出如下分型结果:(1)弥漫性低回声区型6 例(12.24%),超声影像显示肿块边界模糊、无包膜,内部回声不均匀且体积较大,可以观察到模糊的腺体结构与散在、条状的低回声区,少部分区域出现砂粒样钙化点,后方回声无明显衰退迹象,但有轻度增强;同时,经CDFI 显示,肿块周围与内部有多条状血管信号,走形相对自然,依据Adler 分级分为Ⅱ~Ⅲ级,经病理检查,肿块为肉芽肿性炎与散在微脓肿,少数患者可见残存导管及腺泡结构。(2)混合性包块型19 例(38.78%),超声检查显示肿块形态规则、边界清晰、无包膜,可见粗毛刺征,内部存在不规则的暗区与密集光点漂浮,其后方回声表现为增强状态;据CDFI 显示,肿块周围有血流信号,多呈条状与短棒状,依据Adler 分级,多为Ⅰ~Ⅱ级。经病理检查,肿块显示为较大脓腔与肉芽肿性炎。(3)均质结节型24 例(48.98%),超声检查显示肿块体积较小、边界清晰、无包膜,形态不规则,存在分叶状与粗毛刺征,内部低回声较为均匀,后方回声增强;CDFI 显示,肿块周围有血流信号,表现为星点状,依据Adler 分级,多为0 ~Ⅰ级。病理结果显示,肿块为肉芽肿性炎或者是微脓肿。
在乳腺慢性炎症中,肉芽肿性乳腺炎相对较为常见,多表现为乳腺组织肉芽肿,发病部位多集中在乳腺小叶,因此该疾病在临床上也被称为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据部分调查报告显示,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发病率虽然并不高,但却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3],发病群体多为20 ~40 岁之间的年轻女性。在临床治疗中,由于该疾病的病程相对较长,因此一旦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就会大大提升该疾病的复发率,造成迁延不愈,严重损害患者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并且会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有部分学者指出,肉芽肿性乳腺炎与患者自身的免疫性疾病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同时也可能与患者自身的乳腺腺泡内分泌物以及乳汁淤积等息息相关。另外也有部分学者指出,肉芽肿性乳腺炎可能与患者长期口服避孕药以及受到创伤与急性感染有关[4,5]。在实际的临床诊断过程中,由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发病机制还尚未明确,且与乳腺癌的超声影像特征极为相似,因此极易发生漏诊与误诊等情况[6]。而超声检查作为肉芽肿性乳腺炎疾病的主要辅助诊断方法,虽然其显示的形式较为多样化,但通过对超声影像的观察与分析还是可以总结出一些特点与规律的[7]。在此项研究中,49 例患者通过超声检查,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超声诊断符合率为57.14%(28/49),根据超声表现主要被分为均质结节型、混合性包块型、弥漫性低回声区型三种类型,但多数表现为混合性包块型与均质结节型,并且据超声影像显示,其病变范围相对较大。而在具体的临床诊断中,混合性包块型与弥漫性低回声区型都十分有必要与乳腺癌进行区分。其中,弥漫性低回声区型肉芽肿性乳腺炎,虽然其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也不够清晰,且多呈现为模糊的“蟹足”样改变,但其内部却可以观察到模糊腺体回声与条状低回声区,因此可以与乳腺癌进行区分与鉴别[8,9]。相比与弥漫性低回声区型肉芽肿性乳腺炎,混合性包块型肉芽肿性乳腺炎肿块内部能够观察到密集漂浮光点,其暗区则表现为不规则样改变[10]。而在均质结节型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诊断中,一定要与乳腺增生结节、乳腺囊肿合并感染以及纤维腺瘤进行明确的区分与鉴别。在多数情况下,乳腺囊肿合并感染以及纤维瘤经超声检查[11],可以观察到肿块有包膜回声的情况,且其形态较为规则,多为类圆形,而腺体内部的结构也相对较为明显。
综上所述,在对肉芽肿性乳腺炎实施具体的临床诊断过程中,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作为一种主要的诊断方法,起着十分重要的辅助作用。借助超声表现分型不仅可以对该疾病做出准确的诊断,大大提升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诊断符合率,同时也能够为该类患者早期的诊断与后续的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因此,超声检查在肉芽肿性乳腺炎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