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 伟
(济宁市任城区人民医院放射科 山东 济宁 272000)
急性颅脑损伤致残率及致死率极高,在危重症中较为常见,因此发病后需及时诊治,避免病情恶化,造成严重后果。对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而言,及时诊断、早期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而言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磁共振技术、CT 技术等影像学检查技术不断成熟,用于诊断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检出率较高,其中CT 诊断具有成像清晰、检查时间短、检查费用低等优点,临床应用较为广泛,而磁共振检查可多方位成像,能够清晰显示微小病灶,同时能够明确患者是否伴有脑实质损伤[1]。本文基于磁共振于CT 诊断技术差异,对比分析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经磁共振检查与CT 检查准确率,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围绕本院90 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开展研究,报告如下。
选取2019 年3 月—2020 年3 月我院急性颅脑损伤患者90 例开展研究,随机分组。观察组,24 例男、21例女,年龄18 ~72 岁,均值(43.28±3.19)岁;对照组,23 例男、22 例女,年龄19 ~73 岁,均值(43.31±3.24)岁。本文纳入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均自愿参与,且均于受伤72 h 内入院检查,样本内剔除脑卒中、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对比90 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数据(P>0.05)。
观察组开展磁共振检查,流程如下:诊断仪器选取朗润1.5T 超导磁共振机,快速自选回波序列选取T2加权像,调节恢复时间参数与重复时间参数为55 ms、3000 ms;检查横轴位与矢状位时,选取T1 加权像,调节恢复时间参数与重复时间参数为19 ms、1800 ms[2]。矩阵参数256×224、层厚参数4 mm、层间距参数1 mm,脉冲反复激发2 ~3 次。扫描病灶局部时,利用加层扫描方式观察。
对照组开展CT 检查,流程如下:诊断仪器选取GE16排螺旋CT 诊断仪,开展轴位扫描,以外眦与内耳门连线作为扫描基线,调节管电流参数125 mA、管电压参数125 kV、层间距参数10 mm、层厚参数10 mm、矩阵参数512×512,控制扫描时间3 s。扫描病灶局部时,利用薄层扫描方式,调节层厚5 mm、层距5 mm。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诊断数据选取软件SPSS 33.0 计算,选取%、±s指标记录计数、计量差异,选取χ2、t检验。P<0.05,可对比数据。
磁共振检查中,观察组共检出77 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准确率为85.56%,出现13 例漏诊,其中轴索损伤漏诊3 例、硬膜外出血水肿漏诊6 例、硬膜下血肿漏诊2 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漏诊2 例;CT 检查中,对照组共检出6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准确率为66.67%,出现30 例漏诊,其中脑叶挫裂伤漏诊14 例、脑深部挫伤漏诊9 例、硬膜下血肿漏诊6 例、硬膜外血肿漏诊3 例,检出情况对比,χ2值为8.8304(P<0.05)。
经病理诊断核实,本次纳入90 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中共有206 个病灶,观察组病灶检出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 <0.05),见表1。
表1 不同检查方式病灶检查情况分析表[n(%)]
观察组检出水肿厚度<1.5 mm 占6.67%、1.5 ~6.0 mm 占25.56%、6.0 ~9.0 mm 占30.00%、>9.0 mm占37.78% 与 对 照 组12.22%、20.00%、47.78%、20.00%对比(P<0.05),见表2。
表2 血肿厚度差异分析表[n(%)]
急性颅脑损伤为临床常见外伤,发病后可损伤颅脑组织,影响机体循环系统与代谢系统,随着病情进展,脑组织长期处于缺血缺氧状态下,可引发永久性脑组织损伤[3]。结合人体解剖部位分析,颅脑损伤分为三类,即脑损伤、颅骨损伤与头皮损伤。其中头皮损伤主要为头皮血肿、头皮裂伤或头皮撕脱伤等;颅骨损伤主要为颅骨骨折、颅盖骨折或颅底骨折等;脑损伤主要为脑震荡、脑干损伤与脑挫裂伤等。发生颅脑损伤后,患者多伴有恶心、呕吐、头痛、瞳孔无光反应、意识障碍或生命体征异常等病变,多与工伤事故、交通事故与意外跌落等因素有关,若未及时诊治,可导致颅内压升高,引发脑水肿或脑疝,危及生命[4]。为保障患者生命健康,需尽快诊治,及时消除恶性因素,以改善预后。目前,临床诊断急性颅脑损伤多以影像学检查为主,如磁共振检查或CT 检查等。
为缩短颅脑损伤患者救治时间,降低死亡率,开展治疗前需先获取影像学检查报告,明确病变情况。常规检查中CT 诊断技术成像清晰,可帮助医生了解颅脑损伤位置及范围,但相对于磁共振诊断而言,准确率不佳。虽CT 检查具有检出时间短、检查费用低、操作简单等优点,但对颅脑积血或积液患者,漏诊风险较高,单纯依据CT 检查确定手术方案,存在一定安全隐患[5]。此外,CT 诊断无法显示颅脑立体结构,增加了颅顶及颅底病灶漏诊风险。而磁共振检查分辨率更高、成像更清晰,可为医生反馈更多颅脑病灶信息,有利于医生了解病灶解剖结构及病理变化,且磁共振无伪像,可直观显示颅脑局部损伤情况。对比CT 检查,磁共振技术具有以下优势:磁共振立体成像技术可帮助医生清晰认知颅脑损伤情况;磁共振多序列检查,可提升阴影部位评估准确性,进而提升颅脑积血、积液检出率,可弥补CT 检查缺点;磁共振检查敏感性较高,可检出微小病灶,并明确病灶性质,降低漏诊率;磁共振检查无辐射,对人体无负面影响,患者更易耐受;磁共振检测范围广、成像质量高[6]。但实际检查过程中,CT 检查耗时更短,而磁共振检查获取检查结果时间更长,因此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选取检查方式时,需结合自身条件合理选择,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检查前确定患者是否伴有严重器质性病变;患者入院前是否进行手术;患者是否处于妊娠期;是否伴有心血管植入物,排除上述几种情况后,可开展磁共振检查[7]。此外,由于磁共振检查空间密闭,对于重疾患者而言心理压力较大,检查前需帮助患者舒缓情绪。结合本次研究分析,纳入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开展不同诊断方案,观察组选取磁共振检查,诊断准确率为85.56%优于对照组66.67%;病灶检出率83.01%高于对照组39.80%,且血肿厚度检出率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磁共振检查技术分辨率更高,且具有无伪影、无放射性损伤、成像清晰等优点,还可检出微小病灶,诊断准确率、检出率较高,具备推广价值。
综上所述,利用磁共振技术检查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成像更清晰,可准确反映血肿情况,检出率更高,可为患者后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