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
有着“中国山楂制品第一镇”美誉的王坟镇位于潍坊青州市西南山区,是青州市面积最大的乡镇。近年来,王坟镇立足本地优势,积极开展产业扶贫,2016年以来共投入资金1373万元,建设产业扶贫项目28个,现有山楂加工企业超160家、从业人员1.2万人;借助黑虎山水库、钓鱼台水库、逄山、清风寨遗址等旅游资源,开发绿色旅游扶贫产业,打造了许家庄村清风寨、上白洋村柿子沟等多个乡村旅游特色村,年接待游客95万人次,带动了周边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如今的王坟镇,产业扶贫硕果累累。以胡宅村为例,一条“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产业发展路子,让它彻底摘掉了省定贫困村的帽子。在上级政府的支持下,胡宅村成立了金岭南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发展苹果、桃、猕猴桃等林果经济,同时搞起了巴马香猪养殖,通过种养结合、农牧循环,打出了品牌,实现了村集体稳定增收。产业的发展为胡宅村的脱贫致富拓宽了道路。目前,胡宅村已栽植苹果树、桃树、猕猴桃树等8500余棵,注册“金岭南一果”和“金岭南猪哥”两个品牌,集体收入增加5万余元。
既要“产得好”,还要“卖得好”。在王坟镇村民从种养产业中获得红利的同时,聊城市莘县王奉镇村民开始通过手机直播向粉丝介绍农产品。在王奉镇电子商务扶贫服务中心,山药、西红柿、水蜜桃等各种当地农产品摆在直播间的货架上,化庄村村民张俊勇向粉丝一一介绍,还不时吃上几口,引得直播间粉丝纷纷询问购买。“现在,每天大约可以出几十单,好的时候可以出上百单。”张俊勇笑着说,“日子越过越好了!”
张俊勇曾是化庄村一名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因腰椎受伤,不能干太过劳累的活。王奉镇电子商务扶贫服务中心了解他的情况后,主动打电话邀请他参加电商扶贫培训,开设淘宝店铺。通过不断努力,张俊勇从互联网小白成长为小有名气的带货主播,不仅自己脱贫成功,还组建了一个助农青年扶贫团。
近年来,莘县顺应互联网发展的新趋势,围绕电商扶貧行动,加强贫困村的电子商务培训,支持各地发展农产品原产地网上直销模式,多途径激活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实现贫困地区增收脱贫。
给钱给物不如给一项好产业。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复杂,“因病因残不能外出务工,离不开家;没有创业启动资金,拿不出钱;家有重症患者,等不起时间”的现象比较突出,也对产业扶贫的精准性提出了新考验。济宁市嘉祥县因地施策,“小”字开头的小种植、小养殖、小加工、小电商、小光伏“五小”产业扶贫项目应运而生。
嘉祥县梁宝寺镇北张村实施了芦花鸡养殖项目,每户30只芦花鸡,一年能养3至4批,养殖户每年纯收入能达1600多元,当年就可见效益;梁宝寺镇万兴工艺品厂带动全镇21个村的贫困户45人从事纸花制作,人均月收入增加400元左右,周边大张楼、万张、嘉祥街道、孟姑集等多个乡镇学习推广,受益贫困户达600余户;老僧堂镇在兰垓村靳香菊家专门设立了一个扶贫点——大蒜剥皮加工点,靳香菊负责向村里的贫困户、年迈的老人和妇女放蒜、收蒜,带动本村13户贫困户通过剥蒜增收……“产业不能一味追求高大上,要充分考虑贫困户实际情况,防止脱贫工作只讲形式不讲实效。提高产业脱贫的精准度,帮扶措施的切口越小,脱贫成效才会越明显。”梁宝寺镇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说。
在嘉祥,不仅小养殖结出了“金蛋蛋”、小加工带富了农家院,就连利用房前屋后、闲置地块种出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也借助“合作社(协会)+农户”的扶贫模式,摇身一变成了“摇钱树”。这些小产业凭借离家近、成本低、见效快、易操作的优势,发挥出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实现扶贫产业“精准入户”,让贫困群众实实在在地尝到了“五小”产业带来的“大甜头”。
“俺们在这里刮的桔梗,出口好几个国家呢!”在淄博市沂源县南鲁山镇唐家六村的桔梗加工小微扶贫站点,耿佩茂和老伙计们一边快速地用手中的小勺刮着桔梗皮,一边谈笑风生,既缓解了年老的孤独,还不耽误每天四五十元的收入,乡亲们奔小康的幸福感如桔梗花开。
为了给年老体弱的贫困人口一个家门口就业增收的机会,沂源县立足山区地形复杂、土地资源紧缺的实际,从传统产业基础出发,积极打造农产品初加工、手工艺品制作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分类建设了桔梗加工、腰果去壳、玻璃贴花、冷藏包装等带动贫困人口就近就业的小微扶贫站点。
按照运行特点,小微扶贫站点可分为扶贫小院、村级站点和企业扶贫车间三类模式。扶贫小院,即利用农户闲置房屋、庭院闲场等发展来料加工项目,就近吸纳邻里乡亲务工,如桔梗加工、玻璃贴花等项目,目前发展了514个扶贫小院。村级站点,即利用村里闲置的校舍或房屋,吸引加工企业入驻,配套加工设备,安置贫困人口就近就业,如腰果去壳、樱桃去核等项目,目前发展了74个村级站点。企业扶贫车间,即鼓励加工企业吸纳贫困人口就业,让贫困人口从事技能要求低、简单易操作的工作,如果品包装、手提袋穿绳等,目前发展了98个企业扶贫车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