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卓
在山东省菏泽市-城县的就业扶贫车间里,郭凤云正熟练地操作着手里的缝纫机。工作时间灵活、离家近、不耽误照顾瘫痪在床的婆婆,建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满足了郭凤云的就业需求,让她在这里工作得很安心。
2015年底,扶贫车间在-城县诞生,这种新型的扶贫模式不仅有效破解了农村扶贫的众多难题,也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山东经验。
2015年,-城县扶贫干部在调研时发现,这里约65%的贫困人口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但大部分苦于没文化、没技术,找不到活儿干;有的上了年纪,或是身体有残疾,还有的上有老、下有小,不方便外出打工。一个偶然的发现,让这一系列问题得以解决。
“我们走访贫困户时,在董口镇代堂村发现了五六个小窝棚,每个小窝棚里面有七八个老太太,围坐在一块,边听着收音机,边整理加工头发,中间还有个炉子,有说有笑的,非常热闹。”菏泽市扶贫办工作人员介绍说。
受此启发,-城县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利用村小学旧址、村集体活动场所旧址和闲置民宅等,在村里设置就业扶贫点,让贫困群众就近就业。短短的一个月内,就吸引了大量村民。
试点成功后,-城县在每个行政村改造或新建1個300平方米左右的扶贫车间,将一些对劳动技能要求不高的生产环节转移到村里,明确要求扶贫车间内贫困人口用工比例不低于30%,并在用电、租金方面给予安置贫困人口较多的企业一定优惠。
到2017年,仅-城县就有545个扶贫车间,每个村至少保证一个,由政府投资建设,直接安置和辐射带动了6.7万多人在村中就业,其中贫困人口有2.7万多人,约占全县贫困人口的1/3。国务院扶贫办总结了-城县“扶贫车间就地就近就业”这一创新做法并上报中央,2017年2月21日,“扶贫车间”被纳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39次集体学习的精准扶贫案例之一。2018年,山东发布《精准扶贫 扶贫车间》地方标准,成为全国第一个精准扶贫领域的省级地方标准。
在沂蒙这片红色热土上,有这样一个沂蒙扶贫“六姐妹”模范群体。她们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以扶贫救困为己任,主动投身到扶贫工作中来,曹淑云便是其中之一。
2016年,临沂市沂水县召开扶贫大会,动员企业积极助力扶贫,当时曹淑云作为企业代表发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帮助贫困户脱贫,就不能让他们有等、靠的想法。”那时,曹淑云的服装厂正办得红红火火,为响应党中央脱贫攻坚号召,考虑再三后,曹淑云试着把车间搬到夏蔚镇的云头峪村里。“现在的这个厂房原来是个废旧的学校,学校拆了之后建成了这么一个车间。这样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我们也能够充分利用村里的闲置劳动力。”曹淑云介绍说。
没想到扶贫车间一设立,就有50多名村民前来报名,曹淑云二话没说将他们全部留下。为了保证服装制作质量,曹淑云调派技术人员到村里手把手对村民进行指导,让村民带薪学技术。而今,走进云头峪村扶贫车间,几十名工人全部身着工作服,在各自工作岗位上井然有序地忙碌着,车间里机器轰鸣,一派繁忙的生产场景。
第一个扶贫车间受到大家认可后,曹淑云又在夏蔚镇双山村、诸葛镇大诸葛村开设了两个扶贫车间,吸纳了60多名当地妇女就业。从2016年开始,曹淑云每年都会对贫困户的情况进行了解,开展相应的帮扶措施,在扶贫车间打工的贫困户每月都会领到全勤奖。曹淑云本人还常年固定帮扶6个贫困户,逢年过节就带上礼品等走访慰问,并先后救助11名失学儿童。在曹淑云心里,扶贫不仅要让贫困户在生活上脱贫,还要在精神上脱贫,扶贫要扶心。
曹淑云在大学进修时,曾听一位教授说“人的需要赋予了你生命的价值,需要你的人越多,你生命的价值越大”,这句话令她印象深刻。“我觉得偏远山区的乡亲需要我们,于是我们来到这里,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可以靠自己劳动奋斗脱贫的机会。接下来,根据周边村落的具体情况,我计划多设几个扶贫车间,让已经脱贫的村民努力致富。”曹淑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