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接续即将挥就的百年史詩,一头开启第二个百年的恢宏篇章。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谋划长远,为中国擘画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新图景。全会明确了中国的“新坐标”,必将指引亿万中国人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披荆斩棘、阔步前行。近期,山东各界回首“十三五”、展望“十四五”,在全省掀起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热潮。
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12项重要举措之一。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中共山东省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张成杰表示,“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包括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数据等在内的各类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扩大要素市场化配置的范围,为建立现代经济体系提供制度保障。下一步我们要研究谋划好未来5年山东改革事项、改革任务、改革举措,持续推进改革攻坚,让全省人民充分享受改革带来的制度红利。”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其核心问题在于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全会提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研究生院院长丁兆庆表示,“我们要抓住政府跟市场关系这个关键环节,处理好两只手的关系,使两只手形成合力。该放给市场的权,一定要放足、放到位。该政府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对于山东来说,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推进‘一次办好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全面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全会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十四五”时期,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山东省商务发展研究院负责人夏运彬认为,山东拥有完备的工业体系,山东还拥有超过1亿人口的市场潜力,山东有条件成为推动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区域循环体,从而在国际产业新一轮分工中形成强大吸引力。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顺应亿万群众的期盼,对增进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出了一些重要要求和重大举措。全会将“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进而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民生方面的远景目标,即“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十四五”的“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再到远景目标的确立,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外化为具体奋斗目标,并安排了进度表、设定了路线图,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推进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经济学部主任杨珍认为,“无论是高质量发展的主题,还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还是改革创新的根本动力,目的都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个远景目标当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测算的话也就是相当于人均GDP3万美元左右,现在从发展的逻辑上来看,实现这样一个目标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全会提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十四五”时期,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梅建华表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加高质量的就业,加快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全会提出,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是由一个一个阶段性目标逐步积累而成的。山东将以鲜明的问题导向、细致的制度安排、务实的具体措施,坚决贯彻落实全会部署,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这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来,党中央首次明确了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建议》专门用一个部分对文化建设进行了部署,提出今后5年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部署了三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二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三是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中国文联副主席、山东省文联主席潘鲁生表示,“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高度,来认识和开展文化工作和文化事业。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全面提升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持续发挥文化的带动和提升作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从实际出发,从基层着手、从服务着眼,做好落实。”
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全会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伟表示,“党中央对文化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可以说文化的作用进一步凸显,首先要盘活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文化的传承创新,注入强大动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文化的发展注入活力。”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十四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山东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姜慧表示,“这就对如何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成果共享,如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更高要求。在这方面,当前一个有力的抓手,就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创建工作,尤其是在文艺领域,要加强文艺志愿服务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有效融合,加强与公共文化服務体系相衔接,实施精准服务。”
(本文综合《大众日报》等报道)
刁艳杰
A New Journey at a New Starting Point
Recently, looking back to the “13th Five-Year Plan” while expecting the“14th Five-Year Plan”,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in Shandong have set off an explosion in earnestly studying and implementing the spirit of 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9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To meet the expectations of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people, the Proposal for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uts forward some important requirements and major initiatives for improving peoples wellbeing and quality of life. Taking “boosting the wellbeing of people” as one of the maj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argets during the “14th Five-Year Plan”period, the plenary session put forward the long-range objective for basically achieving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by 2035 in terms of peoples wellbeing, i.e.“People will lead a better life, and more notable and substantial progress will be achieved in promoting well-rounded human development and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for everyone.”
From letting some people and some regions prosper before others at the initial stage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to “solidly advancing common prosperity” and finally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long-range objectives, the CPC externalized the nature of socialism—common prosperity for everyone into a specific objective for the first time, arranged a schedule and set a route map. These are of great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the all-round promo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