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伟 闫靓 敖霖
养老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脱贫攻坚的重点。为有效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日照市五莲县创新实施了互助式养老扶贫,同时解决了“贫”和“困”两大难题,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梦想照进了现实。
一切要从4年前说起。五莲县洪凝街道红泥崖村是日照市定贫困村,村里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8户54人,其中失能、半失能贫困人口多达19人。贫困户的衣食起居,一直牵动着村干部们的心。
八旬老人郭公正一直与患有智力障碍的儿子相依为命,爷俩儿基本都已失去自理能力,连一日三餐都成了难题。知晓这一情况后,县里的爱心企业家牟宗莉捐出2400元,打算帮扶这对父子。这时,村党支部书记张守英支了个妙招:与其单独捐助一户,不如让善款“转个弯”,作为爱心工资聘用同村的贫困户陈淑芳帮助照料郭公正一家。就这样,一份钱解决了两家的困境。郭公正一家吃上了热乎饭,而陈淑芳不必外出就能多赚一份工资补贴家用。
在张守英的倡导下,扶助老人的方式由最初的捐款捐物转变为“一对一”照料,后来又升级成“一对多”服务。这种自发探索形成的邻里结对帮扶模式在五莲县得到了推广。但是,“一对多”互助养老扶贫模式有个缺点:护理员需要挨家挨户照料贫困老人,特别是一家一户烧菜做饭,既浪费食料,也耽误时间。
为此,五莲县的村镇干部们又想出一个妙招。他们以村级幸福院为依托,设立互助养老工作站,统一配备厨具、洗衣机、床铺、电视机、棋牌等各类设施设备,给老人送去集体的温暖。正如一名村干部所说,“这样的集中养老,可谓‘一举多得,既便捷了老人的日常集中照料和交流娱乐,也有助于社会组织、慈善机构等集中开展关爱活动。”
互助養老工作站的设立,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为贫困失能老人构筑起一个相亲相爱的大家庭。在这里,老人们共同生活、互相交流,感受到来自集体的关爱,心灵也不再孤单。
送医进村常见,但以“第一村医”形式把医生送进百姓家门,你是否见过?2017年11月,淄博市在全国首推“第一村医”健康扶贫帮扶模式,从全市二级以上医疗卫生单位中,选派优秀年轻医生组建“第一村医”团队,建立了贯通市、区县、镇、村的健康扶贫帮扶模式。
“看病难”的焦点对象是谁?是最基层的民众,尤其是大山里的贫困乡亲。2019年4月26日,淄矿集团中心医院的张伟作为第五批“第一村医”,来到地处山区的淄川区太河镇。为更快地融入村民中,张伟从进驻第一天开始,就戴上黄草帽,成为地地道道的“农民”。他挨家挨户上门为老人查体,了解他们的健康状况,建立健康档案,叮嘱按时吃药。农忙时节,他与村民一起转移工作“阵地”,村里的田间地头、街头巷尾,都成了他的“移动诊所”。
前不久,在淄川区西河镇田庄大集上,一处与众不同的“摊位”前围满了人。一张方桌,几个马扎,简单的诊疗设备,后方挂着的横幅告诉大家,这里是“第一村医”的健康讲堂。“第一村医”张德梁,正在他的“移动诊所”向来赶集的村民宣讲健康卫生知识。
作为淄川区医院下派的“第一村医”,张德梁从2018年开始到农村开展帮扶,负责西河镇田庄村、东庄村、罗圈峪村等几个村的医疗服务。帮扶过程中,张德梁发现大部分村民缺乏健康意识。因此,为乡亲们日常看病之余,他还积极投身于为村民宣讲健康知识。“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了百姓健康生活,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健康扶贫。”张德梁如是说。
清早、午后,田间地头、十字街上、小广场上,到处都是淄博“第一村医”的工作站,他们身穿蓝马甲,站着、坐着、蹲着,为村民们量血压、测血糖,提供健康咨询,讲解卫生健康政策,倡导健康生活理念,俨然百姓健康的“守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