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传统体育文化的校园传承研究
——以康巴地区为例

2021-04-30 01:12张晓林罗杰勋
关键词:康巴体育项目传统

张晓林,罗杰勋,陈 波

(1.成都体育学院 研究生院,成都 610041;2.四川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成都 610101;3.成都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成都 611130)

一、问题提出

费孝通先生指出,多元一体格局中,56 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形成多元一体格局是从分散的多元结合成一体的过程,各民族是不同层次的民族共同体辩证统一的民族结构[1]。党和国家多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3]。同时,还要求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国民教育体系之中,重点突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地位[4]。康巴作为区域文化概念时,其涵盖的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资源宝库,具有鲜明的区位特征。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新时期学界关注的研究热点。从1987 到2007年,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历史上民族融合的研究[5]。2008年后,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价值、作用开始出现在一些学者的研究视野中,如谢俊春从心理特征和心理基础的角度对中华民族认同感在民族团结和保持国家统一中的作用进行分析[6]。2014年在中央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后,学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再次增长。刘永刚认为中华民族既是一个文化共同体,更是一个利益共同体[7],进一步来讲,实现各民族大团结的最根本途径就是增强文化认同感[8]。党的十九大之后,研究视角开始纵向深入和横向展开,如郝时远从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层面研究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9];李曦辉从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研究了少数民族经济发展[10]。关于康巴地区传统体育研究主要分为项目起源与作用研究、项目分类标准研究、项目现状研究等。曾伟等通过田野调查发现,川西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共有65 项,将其分为击打类、角力类、益智类等8 种存在类型,并对其分布情况及生存困境进行梳理和分析[11]。孙亮亮等对传统文化、意象身体等方面产生的异向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导致异化的主要原因有技术、全球化及文化消费的影响[12]。在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传承方面,研究主要分为机制、作用以及路径研究等。夏琼华认为教育与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相辅相成,教育作为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对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传承会塑造并影响着一代新人[13]。

总体而言,学术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康巴地区传统体育、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传承都有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有些研究缺乏跨学科探讨,目前鲜有针对传统体育文化与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基于此,为进一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层次多元融合研究,以“传统体育落地校园”为目标,对康巴地区传统体育文化校园传承现状与主要问题等进行研究,并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要求提出相关发展路径。

二、传统体育文化的校园传承现状

全面了解传统体育文化的校园传承现状是研究其校园传承路径的前提。进入新时代,传统体育文化的核心理念开始进入到学校体育体系之中,实现了传承与发展的有机结合。基于文献资料和实证调查,以康巴地区为例,综合考察其传统体育项目特点、教育特性、运行实施现状等,以达到对传统体育文化校园传统工作的整体认识和深度梳理。

(一)传统体育项目分布

康巴亦称康区或康巴地区,是古卫、藏、康三部之一[14],主要包括横断山区的四川甘孜州、阿坝州部分和凉山州木里县,西藏昌都地区、青海玉树州和云南迪庆州等地区[15]。根据康巴地区传统体育项目的性质与特点,其代表项目主要分为:一是竞技比赛类。主要包括赛马节、射击比赛、藏式摔跤、格吞、赛牦牛、抱石头等等[16]。康巴地区竞技类体育项目中的玉树赛马会、锅哇(玉树武士舞)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是健身娱乐类。主要包括棋类(密芒)、气功、转山、转经轮、倒立牛鞍舔糌粑、爬杆、马球、赶“喽喽”、赛跑、跳高、跳远等民间体育活动。康巴地区的健身娱乐体育项目中棋牌、玉树抱石、久治赛牦牛、骰子游戏等项目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是节庆歌舞类。主要包括嘎儿、巴塘弦子、羌姆、锅庄、宣舞、卓舞、锅哇、鱼通锅庄、丹巴锅庄舞等等,其中巴塘弦子舞、丹巴锅庄、玉树依舞等众多地区舞蹈已被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传统体育教育价值

康巴地区传统体育本身具有教育、休闲、娱乐、健身的功能,是一种参与、体验的隐性素质教育。《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指出,体育总局、教育部共同制定学校体育标准,共同组织青少年体育赛事,形成教育合力,促进青少年“四位一体”全面发展[17]。其中,首条意见便突出学校体育育人的关键性与基础性,而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也是当前文化工作的要点,因为作为中华文化重要构成的传统体育具有显著的教育价值。一是独特的个性教育性。康巴传统体育的抱石头、高原登山等项目对培养学生坚韧刚强的心理特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与自我情感意识具有很好的效果,特别是培养学生人文特征与社会适应力具有明显的作用。二是有效的身体教育性。身体教育性体现在康巴地区传统体育文化的体育本质上,一方面,其衍生出摔跤、赛马等较大运动强度的康巴传统体育项目,能够满足身体锻炼、提升体质的需求;另一方面,传统体育舞蹈呈现规模大、人群覆盖广、参与人数多等特点,达到了全民参与、全民健身、全民健康的锻炼效果。三是丰富的情感教育性。情感教育性表现在对民族认同与民族情感的培育,通过切身的身体参与和情感体验,达到情感上交流与共鸣,提升民族认知与自信,增强凝聚力与归属感。四是厚重的品德教育性。康巴地区传统体育文化是地区伦理观、道德观的集合,而传统体育项目承载着行为与礼仪规范的理念,是族群思想、族群素养的直接展示,其射箭礼仪、摔跤礼仪以及棋牌雅艺是有力证明。五是多元的审美教育性。康巴地区传统体育文化的美育元素体现在其穿着服饰、身体特征等特性之中,一方面,康巴人豪放勇敢、淳朴善良的品德蕴含着美育的心理美与性格美,其传统体育项目展示出的彪悍和英姿蕴藏着身体美与运动美;另一方面,五彩斑斓的传统运动服饰也彰显着多元的美学元素。

(三)传统体育传承主体实施现状

为全面了解校园传承的具体情况,在借鉴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的校园传承等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课题组从文化认知、传承主体、传承内容、传承困境等方面设计了“康巴地区传统体育文化校园传承现状调查问卷”。问卷经过两轮咨询与修订后,最后请9 名专家判定主题是否合理进行效度检验,专家认定率达90.4%;信度检验采取对一所学校的重测法进行,信度系数r=0.91,说明问卷具有可靠性。在对10 个地区的18 所学校进行调查时,采用网络发放与现场填写相结合的方式,共计发放问卷1100 份,回收1050 份,有效问卷1041 份,有效率99.1%。调查结果发现,如图1 所示,绝大部分教师对学校开展传统体育活动都有正确的价值认识,53.51%的人认为非常重要,31.8%的人认为重要,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的价值认同比例呈递增趋势。康巴地区各中小学校传承传统体育文化的主体主要集中在20岁到40 岁之间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中青年教师,传承主体较为单一。通过表1 可以看出,作为中小学校传承主体的教师在进行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主要分布在几个时间节点,大课间成为传承传统体育文化的主要时段,其次是课外体育锻炼期间,最后才是体育课堂上进行传统体育教学,同时还有一部分学校建立了体育运动队,这也成为进行传统体育教育的途径之一。

图1 不同年龄教师对学校开展传统体育传承民族文化作用的认知

表1 康巴地区中小学校开展传统体育项目的途径(n=1041)

(四)传统体育传承内容与方式现状

传承内容与传承方式是文化传承的核心内容,直接影响着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效果。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内容不只是运动项目本身,还包括与之相关的概念、规则、所使用的器械及其发展历史等组成的文化体系。调查发现,在20 岁以下的学生学习传统体育中,有31.58%是通过长辈传授的,40.94%是通过学校学习的。锅庄弦子舞是学生最喜欢参与的传统体育锻炼项目,占比达50.29%,其次是赛马,占比41.06%。有接近半数的学校已经开设传统体育项目课程,课程内容主要还是以体育项目的运动技巧、运动规则教学为主,并没有对体育项目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学生对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刻。另外,康巴地区的各中小学校,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主要是以传统的纵向传承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的单向传承方式,没有从学生的视角、学生的语言和理解力将传统体育文化融入课堂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大部分学校并不能给予学生们相互学习与交流的横向传承方式。

(五)传统体育传承载体与运行现状

通过调查发现(见表2),“在校学习”“观看活动”是开展康巴传统体育活动的主要渠道,而户外广告、媒体传播的力度较小,进而分析得出传统体育文化的载体主要依托学校教育和节庆、祭祀等活动,这与康巴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息息相关。从当前运行情况来看,观看康巴传统体育活动依然成为传播的主渠道,主要依靠与康巴地区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相结合,进行市场化运作。学校教育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在运行上民族部门、教育部门以及体育部门的协同运行不足,出现学校传承传统体育文化能力分散、资源调配不力,低效率的传承管理运行,加之文化部门更注重非遗视角下的传承发展,与学校教育传承联动不够。

表2 康巴地区群众了解传统体育文化的渠道 (%)

三、传统体育文化校园传承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有效推进传统体育文化进校园工作,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都采取了多种鼓励措施,并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就康巴地区而言,康巴地区传统体育文化的校园传承展示出传统体育独特的健身价值和教育特性,已经受到了各界的广泛重视,但在传承中实施校本课程建设、教育价值的挖掘、传承主体的呈现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校本课程建设不力

校本课程建设是传统体育文化扎根校园的必然举措,也是传统体育走向教育化的实践前提。康巴地区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建设呈现“四少”趋势,目前开展的项目仅有锅庄弦子舞、摔跤、赛马,且学生喜欢的占比分别为50.29%、15.85%、10.53%。第一,传统体育项目授课内容少,康巴地区校园传统体育校本课程以锅庄、弦子舞等常见舞蹈为主,针对生活娱乐类的康巴传统体育项目较少,难以全面发挥传统体育原有价值属性。第二,传统体育群体覆盖面窄,校本课程实践对象主要集中在低年龄阶段,而初中、高中是传统体育校本化的主要阵地,在该学段的校本体育课程建设较少。另外,校本化课程内容单一,课程内容主要以拔河、锅庄、蹬棍等项目为主,多数项目竞技性不强,以展演为主,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运动兴趣爱好。第三,传统体育校本化教材建设水平低,从已收集的资料来看,康巴地区中小学已有的校本化体育课程只是简单的项目陈列,还未对项目的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及评价指标等进行系统构建。第四,传统体育项目开展时间短,体育课、大课间、课外体育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三大主阵地,但实际情况为,传统体育项目主要集中在大课间活动,而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中有关康巴传统体育的内容较少,导致校园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地位弱化。

(二)教育价值挖掘不足

当前国家和地方政府发布多项政策支持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如《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9+3”免费教育计划》等,但在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价值挖掘方面还存在不足。调查显示,49.38%的学校开展了藏族传统体育活动,27.49%的学校认为可以在体育教学内容中加入传统体育活动,16.96%的学校不清楚在哪些环节可以开展传统体育活动。第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传承集中在非遗保护视角,诸多未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项目未得到开发,在校园教育的传承方式上还缺乏运行机制和深度研究,尤其是保障性规范措施。第二,传统体育项目的教育缺乏人文精神,康巴地区学校开展的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是锅庄舞、射箭、摔跤等项目,虽能一定程度上体现地区文化特点,但过于强调现代体育的竞技性,教学中过度重视技术,忽略了历史文化教育。第三,教育手段比较单一,传统体育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但在现代化传承中,势必需要创新与融合,需要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与传播工具,拓宽传播路径,提升传播效率,达到培育“时代新人”与“文化活体”的统一。

(三)传承主体呈现不够

长期以来,体育学科地位低,加上康巴地方经济不够发达,多数中小学将主要精力用于建设文化课程,学校体育教育发展受到局限,无法短时间内发挥学校传承传统体育文化的主体性。从调查结果来看(如图2),当前康巴地区师资建设依然是影响校园传承传统体育文化严峻的问题。首先,教师教育观念落后。康巴地区体育教师学历以本科为主,且多数毕业于体育相关专业,受现代体育发展思想影响较大,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更倾向于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其次,年轻教师的传统体育文化认知与老龄教师的创新水平之间存在较大的缺陷,从而出现年轻教师不能教、教不好;老龄教师不愿教、不好教的现象,加剧体育教师在教学项目选择上对传统体育的边缘化趋势。此外,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培训次数较少,培训渠道较窄,加上对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分析不够透彻,导致了校园传承实施主体不足。另外,学生兴趣问题尤为突出,康巴地区学生对现代体育有更高的体育兴趣,加剧现代体育与传统体育的矛盾,造成传承关键主体的缺失。

图2 影响学校开展传统体育活动的因素

(四)传承内容与方式不全

调查发现,康巴地区各地均有明确的文件要求挖掘和传承康巴地区传统体育项目,并支持开展“传统体育进校园”相关文化活动,但在传承内容与运行方式的丰富性方面还比较缺乏。首先,现行传承内容以运动技术技巧为主,尽管“传统体育落地校园”早已成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主题,但实际政策影响力无法覆盖基层地区,加之,校领导的文化认识缺位,导致校园传承传统体育目标模糊、机制混乱,在教育层面深挖项目的传承内容仍显不足。其次,缺乏科学的传统体育课程评价机制,针对康巴地区传统体育课程及教学评价主要采用质性评价的方法,随着教育事业发展,这种描述性评价缺点日益凸显,学习效果较为模糊,无法真正反映实际情况。再者,缺乏制度化的学校继承传统体育方式考核,且针对学校、教师的制度指标未细化,难以激励学校、教师创造性传承传统体育文化,最后导致传承人、业余爱好者、教师等传承共同体未能真正建立,传承方式陷入单一化模式。

(五)传承载体的建构不强

完备的保障体系对传统体育校园活动的开展起到规范、引导的作用,能够强化校园传承实施载体与运行效率,具体体现在法规制度、竞赛体系等方面。目前,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践深化,康巴传统体育价值表现出健身性、娱乐性、生活性、节日性等多样性特点,但在传统体育传承载体的建设上仍然不足。第一,学校传承传统体育组织制度弱化,自发性举办跨地区、跨学校的传统体育赛事少,加之康巴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活力疲软,开展活动时间少,活动频率低,使得学校传统体育的社团组织建设滞后。第二,缺乏科学规划,校园体育场地主要以现代竞技体育为主,现代体育运动与传统体育运动在场地设置上的矛盾比较突出,传统体育专用训练、竞赛场地少。第三,针对康巴地区传统体育文化中小学传承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尚未建立完善的学校传承制度,尤其是管理条例、课程开发、师资培训、资源开发、资金管理、文化建设等,这导致学校无法常态化开展传统体育活动,加之学校体育专项资金的来源少、总量小,致使学校传承传统体育效果不佳。

四、传统体育文化的校园传承路径

(一)深化体教融合,创编传统体育文化的校本课程内容

传统体育涵养并生成着区域文化空间,彰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族群彼此相亲相爱,形成个人与民族、国家未来的高度关联。传统体育文化是先民在祭祀、防御、娱乐等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是各族人民生产与生活的记录。一方面,传统体育文化也是一种中层制度文化,涵盖了社会组织形式、组织体制以及民族习俗等方面,是民族内部规范化理念的集成体。横向来看,传统体育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高度重视礼仪教化,蕴含着“敬畏生命”“人神共生”的伦理理念,如古代射礼,重视考察对手礼仪表现是否端庄和谐[18];另一方面,传统体育文化是民族认同与民族融合的精神象征。摔跤、骑射等传统体育项目,逐渐成为勇猛、强壮、豪爽的民族象征,而雪地走、歌舞表演、打弹弓等传统体育项目,表现出勤于思考、善于动手的民族象征。传统体育文化承载着厚重的民族记忆,所蕴含的“即凡而圣”“天人合一”等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哲学智慧,是人们共同追求的精神价值。基于此,传统体育进校园是实现以体育人、传承文化强体魄的重要途径,具体手段覆盖了体育教学、课余活动、文体竞赛等方面,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建立起校本课程教学体系。

在深入落实《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基础上,应结合民族特色全方位整理传统体育内容,挖掘其多元文化价值功能特点,为创编传统体育校本课程提供充足教育资源与文化学理。首先,要设置传统体育校本化课程理念与目标。确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校本课程的指导思想,以推动民族团结全面育人为教学理念,进一步完善课程理念与理论框架,融合体育课程理念与民族课程理念,遵循健康第一理念,突出中华民族认同;形成“民族自信”“立德树人”的校本课程总体目标,采用层次分明的多维度目标,着力弘扬体育文化人文魅力的同时,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健康素养。其次,完善课程内容、教学实施、评价体系,多元化评价课程教学效果。在创编校本课程教材时,联合一线教师、传承人、科研学者共同编制适合地区学校实际的传统体育校本教材,全面分析传统体育可用资源,调动全员参与性。在课程实施有效方略上,传统体育校本课程需要落实“选项走班制”组织形式的可操作性方略,达到“顶级不定项”运动能力等级的评价方略,重视“学、练、赛”的整合形式,把握“乐、动、会”的课程教学质量指标,强化“内外联动”的校内外联合培养模式[19]。

(二)强化立德树人,深入挖掘传统体育文化的多元教育价值

生活实践教育常常伴随着游戏、竞技等活动,进而产生并发展成传统体育项目,其本身是一种对后代进行伦理、技能、生活的教育。传统体育文化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情感和道德空间,并形成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两大体系。传统体育家庭教育主要围绕青少年“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家庭伦理纲常,以父母的言行举止为教育手段,培养“家国”意识。而传统体育社会教育主要围绕节庆活动、学校教育等社会活动,以组织者、教师为核心,对青少年进行社会文化、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经验的教育。另外,传统体育虽与现代体育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依然是较为规范的竞技运动项目,有利于培养孩子社会道德行为基本准则,树立遵纪守法的规则意识。同时,体育活动本身存在的竞技性促使孩子在运动中不断突破自我,培养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传统体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存在一定的逻辑联系,在和谐理念、爱国主义价值理念以及人本理念上高度相关,并在教育、品德和文化传承上高度统一[20]。

体育品德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之一,当前学校体育工作过度重视竞技性与技术性,弱化了本土项目的文化性和教育性,为此,要重视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融入,挖掘区域性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价值。要增强传统体育保护意识,以动态化的理念进行活态保护,提高当地居民的认知与自信,使群众成为保护和弘扬传统体育文化的主体。深入挖掘传统体育德育教育的新方法、新载体,传统体育文化是社会团结教育、家国情怀培育、人格修养熏陶的重要载体,但这些德育功能的准确呈现必须通过学校、教师创造性地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创新出更加本土化与实用性的课程。应提升体育教师德育认知水平与德育教育能力,增加教师技能培训与文化进修,尤其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传统体育竞赛活动[21]。体育竞赛可以创设出真实的品德教育情境,使学生在体验中培养规则意识、自尊自信、相互合作、顽强拼搏等体育精神,进而健全人格品行。传统体育竞赛在校园的开展要注重可操作性、安全性、趣味性,分层覆盖,注重大中小学各个学段之间的有效衔接与全程贯通。

(三)统一传承主体思想,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的传统体育教育发展观

做好传承主体的认知教育与技能习得是传统体育文化校园传承的关键,这需要统一教育思想,丰富传承主体文化认知。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多元化的社会价值,对促进群众认知、情感发展,增强社会和谐程度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第一,提供休闲娱乐形式。多数经济落后的地区,传统体育成为群众日常宣泄情感、缓解压力的主要载体,同时,广大群众参与并聚集到一起,彼此交流沟通,极大地缓解了社会情感矛盾。第二,促进社会分层,形成民族特质。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民族内部等级和秩序的形成,如:武术的投师制度、传袭制度、宗派制度等,体现出较为明显的社会伦理制度,使得不同项目之间存在较为浓厚的身份认同与信仰归属,能够凝聚起民族文化精神特质,进而维系中华各民族的共同体脉络。另外,传统体育具有整合不同民族的价值与信仰,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继承与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维持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的社会功能[22]。传统体育文化有利于统一思想,巩固社会关系网络,消除内外矛盾,提升内部向心聚合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制度保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之基在于“内生”民族认同与民族自信,契合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民族思想。因此,需要注重传承主体的教育引导,构建深层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形成国家理念下传统体育教育发展观。合理统筹规划,保障学校的参与主体地位。针对学校、社会传承的主体不同,构建协调共生的传统体育传承法规制度,加快传统体育进校园的立法工作,突出学校教育传承传统体育的多元主体地位。铸牢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的传统体育教育观,辩证看待现代体育与传统体育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互补二者差异,明晰传统体育在教育上理念输出、技能输出、价值输出的功能,保持传统体育原有的生活性与非竞技性。理清人才培养的价值定位,形成启蒙、启智、强体的传统体育教育目标,培养大、中、小学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充实传承内容,构建传统体育赛事体系促进对外交流传播

现阶段,随着文化复兴与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传统体育开始走向产业化与品牌化发展,产业发展聚焦以赛事、表演为核心,观光旅游、歌舞欣赏、项目体验为一体的“体育+”发展模式。以歌舞产业为例,如《云南印象》《格萨尔王》《康定情歌》等众多大型歌舞晚会,舞台歌舞、伴餐宴舞、景区伴舞、民间歌舞都具有巨大的产业经济效能。同样,武术产业更是集竞技体育产业发展模式于一体,形成了校内外、省市州、国内外的多级、多层赛事产业链。传统体育走向产业化发展道路为乡村地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也是在创新、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提升生活幸福指数的必然选择。

产业化是传统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赛事支撑是传统体育发展的核心要素,要将传统体育文化融合进现代体育赛事,既保持传统体育项目的游戏性,又凝练现代体育的竞技性,促进传统体育的现代化发展。充分借助体育赛事审批制度改革,依靠社会与政府共同举办赛事,深化中小学传统体育赛事开放化和社会化,形成社会主导、政府扶持的方式,推动政企互动、合作共赢的校园体育赛事体系建立。在赛事内容上要构建多级赛事体系,形成传统体育教学竞赛、传统体育技能竞赛、传统体育文化展演赛、跨学段与跨区域交流赛等,体育部门、教育部门以及文化部门等联合构建起多样性的传统体育竞赛内容,加大对外传播与文化输出。要借助“一带一路”战略,将传统体育文化赛事纳入到地方政府对外交流与传播的品牌活动,逐渐让传统体育文化赛事走向国际舞台,对传统体育文化的巡演、培训与竞赛活动进行推广,进一步将传统体育融入政府对外交往、地区产业发展、教育人才培养与特色文化振兴之中,提升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五)创新运行载体,充分发挥政府、学校和社会的联动传承合力

传统体育反映并承载着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是该族群所传承和享用的一种特殊的传统体育文化与身体活动[23]。传统体育依托民族精神,是培育爱国主义情怀的直接载体,在社会发展中具有统筹协调、社会联动的作用。一方面,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开展充分展示我国各地方突破区位与文化壁垒,汇聚一堂同台竞技,使得民族之间的文化不断碰撞与交融,进一步缩短彼此距离感;另一方面,也是区域内部产业协调融合的见证,促进了旅游、体育、教育等行业的深度交流与协同。此外,维护共同体意识,促进交往合作是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体现。不同区域间的同质性传统体育项目,能够在同一项目的多民族展示中加深彼此情感交流,巩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同时,通过感受并体验传统体育文化能够提升自我认知,在促进身心协调的前提下,实现民族内部的价值认同与和谐共生。

在校园传承中,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涉及到校内、校外多个参与主体,势必需要发挥本身具有的多元主体性,建立政府、学校和社会的联动传承合力。要发挥政府引领的主导作用,转变对传统体育文化的观念,构建有效的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传承制度,认清地区资源与财政情况,循序渐进地深化传统体育进校园工作。要夯实学校教育的基础作用,加强对传统体育中小学传承的教研工作,建立起完善、规范、合理的中小学传统体育教学体系。同时,应凸显传统体育的文化主体地位,实行分区保护与传承机制[24]。要加大传统体育项目的师资培养工作,建立起以体育教师为主体,传统体育传承人参与的体育教育师资培养与教育培训基地,以此平台搭建起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训练营,加强青少年的传统体育文化熏陶与项目体验。要进一步发挥社会的保障作用,强化传统体育文化的社会再生长能力,加大传统体育与节庆活动、区域旅游以及影视表演等载体的充分融合,构建运动休闲小镇,实现产业传承与教育传承协同保护[25]。此外,要广泛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实现传统体育“科技化、信息化、数字化”传承,改进传统体育技术动作与场地器械,提升教育传承的综合效益。

五、结 语

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滋养着中华民族砥砺前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提供着更基础、更深厚的民族情感与文化记忆,各民族是不同层次的民族共同体,是辩证统一的民族结构,其核心内涵在于中华民族共同体。传统体育具有教育、休闲、娱乐、健身等功能,在各民族共同发展融合过程中顺应和满足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的既定规则,也体现了道德教育、民族认同、经济发展等社会价值。新时代,面对国际新形势与社会新矛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刻不容缓,如何精准转化制度优势,切实提升治理效能成为关键问题,而将民族意识、文化认同融入中小学教育事业成为必然路径。传统体育校园传承是将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凝练与升华,不断引领青少年的强体魄、尚文化,有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民族心与民族魂。

猜你喜欢
康巴体育项目传统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康巴学人
——林俊华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康巴》:时代大裂变中的人性思考
立足康巴,面向世界——康巴文学“走出去”的翻译话语再释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康巴雄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