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小龙,成彦萱,仇江燕
(南通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每个行业的就业市场都遭受巨大冲击,而终身学习成为应对冲击的重要工具。尽管终身学习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但当前的形势却使得终身学习的重要程度和存在形态完全不同往日,尤其是高等教育开始成为贯彻落实终身学习的主要依托。正如丽贝卡·巴克肯(Rebecca Bakken)所言,高等教育之路正在成为一种自己选择的冒险方式,新经济的需求将导致成年人出于多种原因回到教室[1]。如今,高等教育机构正在重新评估传统的教育模式,并不断发展新的教学形态以满足当今学习者的需求,特别是以技术作为支撑的在线教育平台。高等教育机构一直都面临着资源短缺、财政紧缩和成本控制的压力,处理经济问题的能力受到一定的考验。技术的进步似乎可以改变高等教育机构的固有形象,不仅有助于推进高等教育教学变革,更有助于遏制成本增加、提高教学绩效和学生保留率,从而以经济有效的方式提高高等教育的产出[2]。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慕课与传统高等教育产业不同,有成为真正的公共服务产品的潜力,表现出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是公共服务产品的固有属性:个人对于某些产品或服务的“消费”并不会减少其他个体对于同一类产品或服务“消费”的可能性,而非排他性则意味着不会排除他人消费相关商品的能力。不过,从技术角度来看,慕课与传统高等教育产业的差异最为明显:慕课依靠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其平台是以虚拟学习环境的形态平等地面向所有学习者,是非竞争性的,否则也无法突破传统高等教育产业的壁垒。因此,慕课平台能实现一门课程吸引数万的学生,而对额外学生进行教学的边际成本接近于零[3]。当然,从社会角度来看,非排他性这一性质有利有弊。有利的是,增加课程获得的机会可以积极扩大整个社会教育的外部效应;不利的是,由于非支付者不能被排除在外,那么就无法从商品的销售中获得收益,因而非排他性的私人服务通常是有问题的。尽管困难重重,但大多数慕课目前依旧是由私人平台提供,他们有的根本没有公共资金,有的拥有非常有限的公共资金。那么,他们的慕课项目到底是如何运行的?这种组织机构是暂时的,还是能长期运行的?这些问题都需要明确回答。为此,有必要深入研究慕课的商业特征,了解各利益群体扮演的角色,掌握如何基于多边市场的组织形式来运行其商业模式。
多边市场(Multisided Markets),又称为多边平台(Multisided Platforms),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提供收益的独立组织或群体所形成的经济网络。多边市场实际上是允许多个利益组织或群体进行交易的平台,通过向各方收取费用使多边利益组织或群体保留在平台上,各方也通过平台获取收益。同时,加入平台的一方所获得的收益取决于另一方平台参与者的数量,而参与者数量增加的边际成本趋向于零[4]。慕课可以视为一种崭新的多边市场,参与者的数量和规模意味着具备了巨大的商业价值,但其介于公益性与营利性之间不确定身份又使得很难掌握其商业特征。尽管取得了许多令人鼓舞的成功,慕课还远未发展到类似于传统课程的地步,在课程连贯性方面也比较欠缺,现实环境中的有效互动也面临诸多难题。随着应用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机制的成熟,这种状况会迅速改善,而作为新兴力量,最需要关注的是慕课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多边市场存活。因此,有必要分析慕课的商业特征。
在供给方面,与传统的高等教育机构相比,慕课可谓特立独行。其成本结构主要由固定成本构成,相关开销甚至在开课前就需支付[5]。固定成本主要来自于平台的开发、高速网络通道的建设以及课程的线上适应性调整。根据所使用材料的差异性(包括自拍自制、现场录制、编导制作等课程)和所获得外部支持的多元性(包括智能代理、教学助理、技术人员等),不同类型慕课的固定成本存在很大差别[6]。同时,由于原有的课程内容需要适应新的在线呈现格式,慕课开发比普通课堂教学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成本,而教学助理的管理和外部的技术指导也需要较大的协调成本。当然,慕课的成本结构中还包括可变成本,但其所占比例要小得多。由于师生之间的互动现在被学生与平台之间的互动(相关的在线自动测试与评价)和同伴之间的互动(包括课程论坛的创设、互助互评机制的运用)所代替,所以如果平台能够组织得当,并且系统运行没有因为拥挤造成阻塞,那么慕课的可变成本接近于零。此外,传统课程存在诸多的限制(例如教室不能扩展、设备无法增加等),而慕课平台没有课程的容量限制,除非部分内容贬值,否则将以零成本被平台重复使用。因此,慕课在使用中是非竞争性的,在规模经济方面有不可否认的优势[7]。
在需求方面,慕课提高了高等教育的可及性: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学习,不存在交通费用。学生可以决定学习的课程而不拘泥于特定的顺序。拥有这种需求的用户规模庞大,真正满足需求的慕课平台却是有限的,毕竟慕课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耗资巨大而投资回报不确定,这就导致用户集中于少数具备雄厚实力的慕课平台。此外,慕课平台在提供课程内容的教师和参与课程学习的学生之间产生了一种间接的网络效应(Network Effect)。所谓网络效应是指若一种产品或服务使用人数增加,其本身价值也会随之增加,而价值的上升又吸引到更多的用户,间接网络效应则说明用户增加导致价值增加的方式是间接的,主要来源于互补产品增多、质量提升为用户带来的价值等。教师们倾向于在一个能吸引更多学生的慕课平台上开展教学,而学生们则更喜欢加入一个能够提供更多课程的平台[8]。由于规模经济和网络效应是两种增强力量,它们的共同存在可能会导致慕课平台的市场集中化。一些观察人士预测,就像亚马逊、谷歌或eBay 在各自的市场上一样,一个单一平台也将主导慕课市场[9]。相对于市场集中化趋势,也存在着一种反作用力,这种反作用力来自于平台之间的差异。例如,可以从教学法、语言学或技术角度来分,也可以从平台所追求的目标来看。不过,从目前的慕课的发展情势来看,相关资源主要集中在世界三大慕课平台,体现出典型的需求集中效益,这有助于避免过多的慕课市场参与者所导致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甚至出现某种形式的过剩[10]。
在慕课市场活跃着各种不同组织形式的平台。Udemy、Coursera 等为营利性机构,而edX组织为非营利机构。两种慕课组织之间的主要区别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不向其所有者分配他们的利润,并且任何的预算盈余都必须重新投入到机构中去[11]。在慕课市场迅速扩展的背景下,人们对这两种组织模式的赞成与反对之声并存,但非营利运作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方面,由于分配利润的不可能性,非营利性机构可能很难获得额外的资金,因为他们无法进入股票市场。在起步阶段,由于缺乏抵押品,慕课难以通过债务融资筹集资金。没有来自客户的大量资本,且又缺乏灵活的资本结构,使得它难以获得利用间接网络效应和规模经济所需的临界质量。当然,这个问题可以部分地通过增加来自捐赠的资金来规避,但捐款的形式可能难以大规模实行,并且捐助者会对如何使用资金施加一些限制。另一方面,由于提供高质量在线教育的成本越来越高,其非营利性的性质对慕课平台的日常运作产生直接影响。不过,非营利性教育仍然是一种很好的信用保证,对捐赠者也具有刺激作用,捐赠者更愿意钱被投资在机构所追求的事业上,而不是重新分配给营利性公司的所有者[12]。慕课平台的非营利性运作所需要的资源是足够的技术积累和充足的经常性收入(至少可以弥补成本),这也是确保慕课平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为此,需在多边市场中明确各利益群体的角色,探索各种获得持续收益的路径。
作为一种崭新的多边市场,慕课的主要功能是提升几个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交互。若无平台的中介作用,交互将变得困难,甚至不会发生。此外,作为平台一方的利益群体,在平台上提供的服务对于另一方参与的重要性有着间接的网络效应[13]。对于不对称的定价结构,其中一个利益群体获得补贴(导致免费获得,甚至是负价格),而其他群体被收取更高的价格,这种现象很常见。一般,平台可以向对其他利益群体施加交叉网络效应(Cross Network Effect)的代理商收取较低费用,这远比通过增加利益群体的参与度来弥补的效果好。同理,补贴参与可以让多边市场解决所谓的“鸡与蛋”问题。由于每个组织的参与都以另一个组织的参与为条件,平台在战略上选择让团队免费使用这个平台,从而促成一个积极的反馈循环。这一逻辑解释了即使在没有政府补贴的情况下,慕课是如何持续性地提供公共福利的。作为多边市场的慕课平台,学生、教师,高等教育机构和私人组织这四组利益群体可能会被吸引。为理解慕课执行的功能和发挥的作用,需确定每个利益群体扮演的角色。
学生可以在慕课平台上参与教师讲授的课程,如果他们唯一的动机是获得新知识,互动就会在这里停止。若学习动机受到提高其可雇佣性能力的激发,那么学生就会重视大学(以非正式的形式保证课程的质量)、雇主(有向雇主展示他们的能力的机会)和广告商(他们的存在能够允许平台免费提供课程)的存在。同伴效应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观察同伴的行为,学生可能会受影响,因此学生的学习成果将取决于与同伴之间的互动。在传统高等教育背景下这个问题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根据同伴效应的性质差异,可采取不同互动策略[14]。对于在线学习环境下的同伴效应,通过分析营利性在线大学的数据观察到同伴效应在相关学习论坛上确实存在,它们不仅影响课程学习效果和完成率,而且这种效应在后续课程学习中会持续存在,并直接对在线学习的营利状态产生作用。慕课作为在线学习的一种独特形态同样会产生类似的同伴效应,并对各群体之间的利益交换产生正面或负面的作用。学生与教师之间也存在间接的网络效应,学生往往选择名师的慕课,教师也选择学生多的平台,随着人数的增多,慕课质量也随之提高;对大学而言,参加慕课的学生成为大学教学改革的实施对象,并从学生了解实际教学需求以动态调整教学,使得大学开发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慕课,而学生则通过课程获取学分、证书以及满足其他学习需求;对私人组织而言,学生为私人组织提供了大量行为数据,私人组织为学生提供免费课程的机会。
教师们试图传播他们的教学材料,并尝试新教学方法。参与慕课开发与应用可以让他们达到两个目标。如果传播是主要目标,教师更喜欢能够吸引大量学生的慕课平台。同时,教师们也重视大学与慕课平台互动的情况。虽然教师们可以自己的名义提供课程,但要实现可持续性仍然需要依靠各自的大学。教师与大学通常会有一种直接的联系,即大学向教师们支付费用以支持慕课开发,并将其纳入教师的学术任务。当然,他们之间也会有一些间接的联系,一方面,教师们所开发慕课的受欢迎程度与大学的学术声誉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慕课开发也有助于推动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和取得相关教学成果,进而增加他们在大学里获得晋升的机会。此外,一个成功的慕课可能增加互补性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如课本、书籍,特邀研讨会,讲座),而教师们也可以在经济上得到补贴。对于参与慕课平台运作的利益群体,如果他们有能力吸引更多的学生,教师们则会间接地重视他们的存在。
作为全球性慕课运动的主导力量,大学机构有着充足的理由在慕课的建设与应用上投入资金和时间。第一,大学机构将慕课视为一种宣传平台。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宣传平台,慕课能够摆脱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最大范围和最大程度地展示大学机构的实力,有助于扩大社会影响力,进而吸引更多潜在的学生入学,而学生规模的增加意味着更多的收入。第二,大学机构将慕课视为一种教学平台。从推进教学革新的角度来看,慕课有助于大学拓展教学活动实施的范围和改善教学效果。为实现这一目标,大学愿意支付一定费用给教师,并通过其他非货币形式的奖励(社会宣传、工作褒奖、职业晋升等)以鼓励他们将慕课应用于课堂教学和开展教学法的革新研究。第三,大学机构将慕课视为一种服务平台。慕课作为崭新的教学形态,能满足不同类型用户对于优质教学资源的需求。鉴于此,大学机构倾向于以创新机构的定位来宣传自身,通过那些能够吸引数量庞大和类型多样学生的慕课平台提供教学服务。这种基于慕课平台的教学服务不仅可以建立和维持强大的学校品牌,而且还能获得大量额外的收入。不过,不同层级和水平的大学机构所能发挥的作用存在显著差异,一些大学机构有能力扮演供应商角色,但更多的大学机构则扮演消费者角色,或者同时扮演两种角色。
许多广告商会将慕课作为重要的宣传平台。慕课具有一般宣传平台所不具备的优势,尤其是所面对的用户整体水平较高,带来的潜在价值巨大。因而,各种企业都愿意为慕课平台的用户访问站点和发布广告信息支付费用,这些广告信息允许广告商来对用户细分,并为他们定制相应的宣传内容和传播策略,以便为这些广告获得更多的点击率,从而提高销售量。对学生而言,大多数私人组织基于逐利的本性都愿意与平台和学生进行互动。一方面,雇主通过慕课平台可以直接面对大规模的学生群体,获得有关他们技能的详细数据;学生人数越多,所获得的数据质量越高,雇主找到有价值资料的机会就越高;另一方面,通过类似的定向服务,雇主们也可以将慕课作为一种灵活而廉价的员工培训工具,扮演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角色,而所付出的成本相比而言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这一领域,大学和著名教授的价值是受高度重视的,因为这跟慕课的品质和培训的质量息息相关;对教师而言,私人机构负责慕课的运行管理与后期维护,教师负责慕课的设计与应用,两者分工配合,按照具体工作情况收取或支付费用;对大学而言,私人组织都愿意与大学机构合作。私人组织为大学机构开发独立的课程并按照利润分得费用,大学机构可以根据校外需求购买课程使用,也可支付一定费用购买私人组织的技术服务以开发慕课课程。
综上所述,基于多边市场的慕课中各角色的定位及相互关系如图1 所示。以慕课的边际成本作为定价标准,随着人数增加,市场越是广阔,且所有愿意接受高等教育的、具备终身学习理念的学生均是慕课的受众,需求庞大,而广阔的市场与需求激励这几个群体人数不断增加与合作,通过他们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共同促进慕课良性发展。
图1 慕课各角色的定位
作为多边市场的慕课包含多个不同利益群体,每一利益群体扮演独特的角色,并通过与其他利益群体的互动来创造价值。不过,要创造价值还需完成货币化的过程。目前,风险投资家、高等教育机构和基金会合作建立慕课以寻求某种形式的投资回报(风险投资家或大学,可能是寻求货币形式的投资回报;对基金会而言,是实现某些特定目标)。然而,只有在平台产生足够的收入以支付成本时,回报才可能实现。正如互联网创业初期的情况一样,业务的货币化是他们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这涉及到慕课平台采用的商业模式问题。从当前慕课平台的商业运作实践来看,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模式。
认证模式(Certification Model)是传统高等教育机构一直遵循的模式,通过向学生颁发学位来认证一个教育项目的成功完成,并向就业市场传达一个信息,即学生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已经达到培养目标[15]。只要雇主重视这样的信息,学生们也会很重视,愿意付钱去购买它。慕课平台试图模仿这种模式,但两者之间有两个主要的区别。其一,慕课平台比起传统高等教育机构仍然存在声誉不足的问题。他们提供的证书没有得到权威外部质量保证机构的认证,唯一的认证来源于教师和大学的声誉。其二,慕课平台的收费方式与传统高等教育机构存在差异。高等教育机构是对学生预先收取课程的费用,在学生顺利完成课程时免费授予学位。慕课恰恰相反:免费获得课程,但是若学生想获得证明其成功学习经历的证书,则需付费。显然,这种方法的主要缺点是收入不依赖于注册人数,而取决于完成率和证书的附加值。这个弊端是很明显的,因为相对于令人印象深刻的注册人数,慕课的完成率低至7%以下[16]。面对这个问题,慕课平台可能会试图降低认证所需的最低标准,通过增加用户数量以扩大收入来源。不过这种策略可能会适得其反,因为它也会破坏证书的权威性。若雇主质疑证书所传递的信息,学生就会怀疑获取证书的性价比[17]。间接的网络效应也会起反作用,学生对慕课平台的参与、雇主的参与程度减少等等。总而言之,认证模式似乎很难在慕课平台上广泛使用,根源在于慕课本质上是开放和免费的。慕课平台的收入取决于完成情况,而不是注册人数。要扭转这一趋势,就必须建立严格的认证体系监控慕课的质量,一些用于巩固慕课平台声誉和提高课程完成率的努力也会起一定作用。
免费增值模式(Freemium Model)是免费(free)和额外费用(premiun)这两个词的缩写,前者表明了该模式的本质特征,而后者描述了一种特权服务。由于慕课平台具有一些排他性的特征,那么基于这个事实可以采用免费增值模式[18]。于是,就提出一个想法,即通过基于不同价格提出不同版本的服务来制定菜单式的定价,这如同传统教育机构中第二学位的价格差异。通常情况下,一个具备慕课平台基本访问权限的免费版本会伴随着许多付费版本,付费版本会包含各种具有捆绑性质的可排他性服务,例如个性化辅导、与教师的特殊交互、随时无限制的课程访问,更多的使用平台的灵活性等。免费增值模式超越了它的菜单定价,免费版本不仅仅是为了识别那些支付意愿低的用户,更重要的是吸引他们“转换”到付费版本,在此之前,付费版本的价值将通过免费版本的使用而体现[19]。尽管这种模式已经被证明在许多基于互联网的服务上取得了成功,最典型的有微信、QQ 等社交软件,但慕课研究领域的一些专业人士对其可复制性表示怀疑。由于当前慕课平台无论是从水平上或是垂直上并没有真正实现差异化发展,因而不同慕课平台之间的竞争相当激烈,用户转换平台的成本也很低。同时,与付费服务相关的成本也降低了慕课平台的可扩展性,这是由于付费服务通常都需要雇用更多的指导教师或管理人员。这两股力量不可避免地降低了这种商业模式的利润空间。此外,教师们可能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付费服务中,一旦教师离开特定的慕课平台,学生们也会随之而去,这会对慕课平台产生更多的负面反馈效应。
工作-个体匹配模式(Job-person Fit Model)是一种雇主基于慕课平台寻找适合工作岗位雇员的模式,这种模式充分利用了慕课平台周围广泛存在的私人参与者(如雇主)和由慕课平台创建的副产品(如关于用户的学习信息)[20]。由于劳动力市场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雇主缺乏关于潜在雇员的可靠信息,因此难以实现市场双方高效配对。认证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这种不对称,但相对于认证模式的总结性考察,工作匹配模式则倾向于过程性的考察。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才评价机制的创新,雇主越来越多地使用新的工具,让潜在雇员能够以更加连贯和有效的方式展示他们的能力和技能[21]。在这种背景下,慕课平台可以发挥创造性的作用。通过不断监控学生的行为,慕课平台积累了大量可用于改善就业市场匹配问题的数据。这样的服务可以在市场的两边同时进行,通过对学生进行精确多维的分析,慕课平台可以帮助雇主进行招聘。同时,平台也可以挖掘和分析他们的数据,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就业建议,并以更有说服力的方式帮助他们展示自我和促进就业。当然,即使这个模式在理论上很有吸引力的,但它在实际应用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慕课平台似乎不像传统的高等教育机构那样,能够提供满足雇主不断变化需求的培训项目。即使慕课平台可能更擅长识别学生的技能,但这些技能可能并不是雇主重点寻找的。指导学生寻找工作似乎也远离他们的核心业务,慕课平台的要务应该是教育。此外,工作匹配服务也可能损害慕课平台的可扩展性。
业务外包模式(Outsourcing Model),又称为资源外包模式和资源外置模式,是指慕课平台充分发挥各个利益相关者的作用,明确各自的分工,整合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从而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增强市场竞争力的目标[22]。工业革命以来,大多数制造活动中劳动节约型生产的规模空前扩大,即使生产者的薪水仍保持增长,商品生产成本还是降低了。不过,在教育、医疗、艺术表演等服务业领域,自动化并不能完全替代人力,单位成本增长速度会远超过市场的通胀率。从行业划分角度,慕课是新型教育形态,属于服务业,相比于制造业,具有难以提高生产率的缺陷。如果由大学机构独立担负慕课生产的职责,有利于全面掌控教育内容的开发和学生数据的保护,但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是非常昂贵且有风险。其一,大学机构很难吸引和留住专业化程度高、需求量大的劳动力队伍,且缺乏灵活性和财务手段。其二,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只有足够大的机构才能支撑相关的日常运营和经费投入。此外,在瞬息万变的高科技环境下,大学机构决策过程却比较缓慢,采取积极主动的立场和策略会变得非常复杂。为此,有必要鼓励大学机构明智地对慕课生产进行分工,引导更多的利益相关者群体凭借自己的优势参与进来,进而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例如,通过投标安排专业影视公司制作慕课视频,安排技术公司设计慕课系统等。需注意的是,业务外包模式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是大学机构要接受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理念,愿意将一部分改革行动委托给外部承包商[23]。当然,大学机构也会担心外部承包商最终会控制重要生产要素,获得强有力的谈判地位。不过,只要大学机构愿意支付足够的经费使这种模式变得有利可图,那么外部承包商没有理由打破这种平衡状态。
此外,通过在慕课平台中嵌入广告也是比较流行的货币化方式之一。慕课平台不再直接地向用户出售内容,而是通过内容吸引用户,进而将用户对于内容的注意力出售给广告商。这种方式初看似乎具备较强的可行性,但需要科学评估广告在多大程度上会干扰学习过程,甚至会阻碍学生的发展。用多边市场理论的语言来说,可以说是广告对学生群体产生了负面的间接网络效应。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模式的采用也可能阻止教师和大学免费向平台提供内容。为了他们的继续参与,慕课平台将不得不增加他们服务的补偿,这不可避免地提高慕课的生产成本,从而导致一种恶性循环。
早在2015年,教育部就出台文件指出以“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为方针,从政府层面制定了立足自主建设、注重应用共享和加强规范管理的基本原则[24]。尽管五年来中国慕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慕课数量已稳居世界第一,但市场化程度不够,利用效率偏低,还未探索出有效的商业模式。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也特别指出要 “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基于慕课的在线教育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能在复杂环境下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因而构建成熟的市场运作机制迫在眉睫[25]。考虑到慕课多边市场的非营利性和巨大的社会价值,政府部门必须采取行动推进慕课商业化运作之路,并在经费投入、教育教学改革和完善学习认证体系时着力处理好一些反复出现的棘手问题。
第一,政府部门应为慕课多边市场投入一定的发展资金,但需要谨慎处理投资的方向和方式。与高等教育机构一样,政府部门理应关注新平台的创建,解决好一些非常规性的资金投入问题。不同的是,由于潜在的用户数量较高,政府部门可以投入更多的资金,并可以利用规模经济的效应。然而,由于缺乏教学和技术标准,也缺乏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对市场的灵敏反应,使得这种类型的投资非常危险。主要表现为:政府部门的投资有可能与慕课平台中的私人投资混淆,进而导致资金的误用或滥用;政府部门的投资有可能更关注硬件方面的建设,而忽视课程理念、课程内容和课程方法等软件方面的革新;政府部门的投资有可能缺乏严格的评价机制,导致搭便车的现象和不理想的投资效果等。
第二,政府部门应关注慕课多边市场的实践应用问题,发挥慕课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积极作用。为了促进慕课多边市场的健康发展和慕课的实践应用,采取鼓励的而非强制授权的、基于慕课的教学改革措施至关重要。所有政府层面都需要考虑如何资助和管理新教学法的创造和传播。在创新方面,设立专门用于这一目标的科研基金是非常必要的。在传播方面,应建立一个框架以促进最佳实践和新教学标准的出现,可以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实现,机构的目标是把这些新方法带到创新者的小圈子之外。理想的做法是,在超国家层面采取这些举措,以便协调更多参与者,从而产生更大的规模经济效益。
第三,政府部门应发挥在慕课多边市场中的引领作用,建立科学完善的慕课学习认证机制。传统意义上,在处理高等教育相关事务时,相对于大学机构,政府部门的决策和措施更具权威性,也更具引领作用。目前,由于缺乏教学一致性和教学标准,使得慕课平台所提供的课程很难获得认证,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用户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政府部门应联合相关教育科研机构和专业人士,参照国际统一标准,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建立一整套基于慕课的学习认证机制,并设置专门的机构来进行统一的质量管理和评价。在实际运作中要尽量避免采用过于程序化的方法,根据不同慕课类型、用户需求和学习层级来设置差异化的认证规则,致力于通过认证机制鼓励大学机构积极参与基于慕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