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想,曾绍伦
(1.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 兴义 562400;2.贵州商学院 经济与金融学院,贵阳 550014)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与区域城镇化进程和乡村发展实际紧密结合[1]。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重点。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要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2-3]。其中,乡村和城镇(村镇)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空间载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在以产兴村镇,实现产业融合[4]。由于长期以来村镇农业粗放生产方式,导致“村镇”和“产业”的“两张皮”问题突出,村镇与产业两者的协调发展成为村镇发展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的实施需要“村镇化”的驱动,村镇与产业的融合发展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和意义。因此,本文在梳理乡村振兴和产业融合的理论的基础上,对村镇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和目标要求进行辨析,探索符合村镇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提出相应的发展路径策略,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路径支撑。
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的讨论,最早源于数字技术的出现而导致的产业之间的交叉[5]。国内较早使用“产业融合”这一术语是1997年于刃刚对三次产业分类和产业融合趋势的阐释[6],后来有学者开始提出基于传统产业的产业融合式经济发展模式[7]。随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关于产业融合的理论研究并未形成体系,而对村镇产业融合的研究鲜有见之。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央一号文件)[8]中,强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政策措施,并从此开启了对于村镇产业融合的关注和研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9]提出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要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工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展开;在这一阶段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首批127 个中国特色小镇,特色小镇作为村镇产业融合的典型案例成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热点。以特色小镇为引领的村镇建设逐渐从无序向有序过渡,产业结构从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主打产业逐渐转变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多元发展。从村镇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上来看,产业融合发展是对传统生产力布局的优化,是在村镇这一有限空间集聚各类产业要素的创新平台。村镇产业融合发展实际上是通过将村镇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寻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道路。我国村镇产业融合在发展初期,存在诸如融合程度低、先进技术要素扩散渗透力不强、涉农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10],导致村镇和产业发展“两张皮”的现象。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11]等政策的发布和实施,村镇产业融合发展逐渐迈入新的发展阶段,村镇与产业开始从磨合发展过渡到统筹协调发展阶段。
村镇产业关系实际上是城乡关系的一个缩影。我国城乡关系的演变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城乡分离发展时期(1949—1977)、城乡关系改善时期(1978—2001)和城乡协调发展时期(2002—至今)[12-13]。通过对已有村镇产业发展阶段的总结与归纳,可以初步判断村镇产业融合程度,部分村镇尤其是第一批第二批国家试点特色小镇,逐步实现村镇产业融合;大部分村镇仍处于第二阶段,尤其是西部地区村镇的发展基础较薄弱,存在产业基础差、建设资金不足等问题,村镇、产业处于磨合阶段,矛盾较为突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村强县”要求的提出,村镇产业发展需打破发展困境,探讨“城镇—村镇—产业融合发展”和“产镇融合—产村融合—村镇(城乡)融合”的新路径。
1.片面强调城镇产业发展,忽视乡村产业发展
为推动乡村城镇化,政府从发展规划、法规建设、制度变革等方面加快推进乡村城镇化[14-15],但由于对城镇化规律认识不够,片面地倾斜于城镇产业发展而忽视了乡村产业发展[14],使得乡村城镇化长期滞后于工业化[16-18]。(1)村镇化滞后于城镇化。地方政府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把重点放在城镇建设上,将城镇建设的重心放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上,这种片面的城镇化政策,导致城镇建设与村镇建设差距拉大,形成虚高的城镇化,使乡村产业和基础设施不断弱化。(2)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不等同于工业化,是一二三产业关联度不断提高的过程,部分地方政府片面重视现代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忽略了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且由于产业培育、产业引入、招商引资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导致大量建设工业园区而无实质性的工业和服务业快速发展,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联不断弱化,城镇二三产业融合度不高,村与镇一二三产业融合亟待加强。
2.城镇与乡村产业关联度低,难以形成产业链
(1)城镇产业与乡村产业要素和产业链不完善[19]。(2)城镇产业与乡村产业之间的产业链要素关联性较弱。(3)农村各产业之间融合水平低,农村产业融合链条短,附加值偏低,利益联动松散,合作方式单一[20]。(4)城镇与乡村的政策制定之间缺乏协调,导致城镇体系与乡村体系定位不清,两者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分工协作关系,难以提高区域体系的综合效益[7]。(5)产业集聚困难。(6)产业链不完整。
3.产业发展资源配置失调
(1)农业生产要素流通体系不健全,企业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绝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存在长期资金与流动资金,科技含量与组织化水平总体偏低,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缺乏必要的技术装备和创新意识[21]。(2)农业规模化发展的土地制度不完善,传统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和分散的小农经营模式导致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现行农村土地制度与农业规模化经营、农民增收、市场化运营不相适应问题愈加凸显,加大了农村土地资源管理的难度[22]。(3)劳动力资源大量向城镇转移,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分流转化困难,降低了科技成果在农村大量推广的程度,如何合理安置剩余劳动力是解决农村人才流失的核心问题。(4)城乡资源公平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条件并未完全形成,城乡市场分割制约了劳动力、资本、土地等优质资源流向乡村,户籍制度上的城乡利益差别政策没有根本改变,城乡产业链缺乏联系也造成了乡村产业资源配置的失调。
4.产业规划、产业结构不合理
(1)村镇工业化水平低,主导产业不明显,产业规模小、层次低、产业支撑不足,产业融合主体多而不强,创新能力弱,无法形成产业集群,且产业发展方式粗放,产业融合内容创新不足,区域性辐射带动作用不够明显,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23]。(2)产业规划不到位,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空间规划“重城市,轻村镇”,使得村镇规划与上位规划缺乏一致性,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乡村产业获取优质资源的机会,同时还造成产业无序发展,区域产业发展极不平衡,阻碍了村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3)大部分村镇由于自然条件落后、经济水平不高,第二产业整体质量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发展形式单一等问题,整体上二三产业产业发展与农业关联度较低,造成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发展滞后,从而制约了村镇的健康发展。
5.问题核心:村镇产业失调
通过发展历程和现实困境的梳理,可以认为,村镇产业发展之所以陷入困境,是源于小城镇发展过程中片面追求城镇产业经济而忽视乡村产业发展,问题的核心在于村镇产业失调,即村镇一二三产业发展出现错位现象。
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面对村镇产业失调的问题,需要将乡村振兴的要素与村镇产业融合的需求与结构相结合,探寻村镇产业融合发展内在逻辑,结合新型城镇化及乡村振兴的要求与村镇产业融合的目标,提出村镇产业融合的目标定位,建构村镇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及路径。
为更有效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涵包括: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体制,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4-25];其中,产业兴旺是经济发展建设的重要基础,不能仅局限于第一产业的发展,而应着眼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1]。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需要激活农村要素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带动农民就业致富,推动村镇产业融合发展就是要做到统筹、包容、共赢,即统筹农民联合联接产供销环节,产业间包容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经营主体间的利益共赢,最终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6]。村镇产业融合是农业产业化的升级版,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表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以农业为第一产业,加工业为第二产业,包括旅游、电商服务等为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其主要内容包括:以农业为基本依托,以新型经营主体为引领,以利益联结为纽带,通过产业联动、要素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以及其他服务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得农村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紧密相连、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和农民增收[27-28]。
乡村振兴的目标是实现乡村的全面发展,为此,需要对农业农村发展的“人”“地”“钱”三要素进行重新审视。笔者认为,“生态”与“文化”是乡村振兴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也就是说,乡村振兴需要实现“人、地、钱、文化、生态”五大要素的整合和优化配置。因而,基于乡村振兴的目标导向,村镇产业融合的内在逻辑包括:充分整合“人”要素,以农业为依托,农民为主体,打造人居幸福生活;充分用活“地”要素,使产业发展与美丽乡村相融合,合理布局产业发展空间格局;充分活跃“钱”要素,构建产业利益共同体,共享产业发展成果;充分构筑“文化”支撑,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创新驱动,促进产业文化多元发展;充分保护“生态”要素,打造生态产业链,促进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29],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30]。进入新时代,乡村发展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因此,村镇产业融合必须以乡村振兴为目标,着眼于建立现代农业的三大体系,即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注重现代农业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突出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
新型城镇化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和融合剂。一方面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振兴,其关键是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新型城镇化可以将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城带乡,引导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态势,实现大中小城市和乡村产业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新型城镇化的具体要求包括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城市生活和谐宜人、城镇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最根本的作用是促进城乡产业融合,直接结果就是实现城乡产业要素自由流动。
基于新型城镇化及乡村振兴的要求,笔者认为,村镇产业融合的目标要求是: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构建产业融合的经营主体,实现生活富裕;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构建产业融合的生产体系,实现治理有效;优化村镇产业布局,构建产业融合的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推动产业科技创新,构建产业融合的文化体系,实现乡风文明;提高村镇化质量与绿色发展水平,构建产业融合的生态体系,实现生态宜居[31]。
村镇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基本路径[32],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产业融合进行了明确的政策引领,通过农村三大产业融合式发展,实现农村资源有效配置,促进传统农业升级换代,实现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基本目标。当前,我国村镇产业融合融合度较低,各地区也在积极探索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态势[33-34]。总结村镇产业发展的实践并梳理相关文献,本文认为,从村镇产业融合发展的目的和方式的角度,村镇产业发展的模式可以归纳为三种:城乡空间融合模式、要素资源融合模式以及产业生态融合模式[35-36]。
村镇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过程,是城乡差距不断缩小的过程,是城乡社会、经济、生态等空间动态均衡的过程[37-38]。村镇作为乡村要素集聚的综合体和空间组织的重要载体[39],可以通过城乡空间融合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激发乡村发展的活力,推动乡村经济和环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村镇产业融合发展。在此基础之上,可以确立“以城带乡、以产兴村镇、城乡产业互动”的村镇产业融合发展内涵,构建“城乡产业、城乡市场、城乡经济”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第一是城乡产业互动。城市工业向村镇延伸,有效带动村镇产业的发展;村镇农业依靠先进现代技术进行标准化生产,促使传统农业升级,加快形成农业品牌化,打造现代化农业体系;城乡第三产业的互动发展使得城乡经济互补,构建统一的现代服务、商贸、物流体系,改善村镇农民的生活水平。第二是城乡市场互动。打造城乡市场统一体,促使各种商品要素在全域范围内自由流通。在城市产业与乡村产业的双向关系中,非均衡、非对等的市场化程度是影响城乡互动的障碍,城乡市场互动主要包括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的互动,需要加快完善城乡的商品市场体系、积极发展城乡统一的各类要素市场、大力维护农村市场运行环境[40]。第三是城乡资本互动。村镇经济发展离不开产业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的支持,城乡资本互动有利于村镇企业在获取产业发展急需的投资、资本、人力等方面得到有力保障[41]。
总之,城乡空间融合模式的关键在于“城乡产业”“城乡市场”“城乡资本”的融合,从现代城乡一体化产业体系、现代城乡一体化市场体系、现代城乡一体化投融资体系三个方面,构建“城乡互动”的产业融合动态网络体系,最终实现“以城带乡、以产兴村镇、城乡产业互动”的村镇产业互动融合发展。
以要素资源为核心的村镇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涉及到新型城镇化的三要素即民生(“人”)、城镇(“地”)、产业(“钱”)的融合以及乡村振兴五大要素,即“人”“地”“钱”“文化”“生态”为核心的要素资源的融合。基于此,笔者认为,要素资源融合模式要求对各要素进行集约优化,在产业与村镇上融合,在乡村与城镇空间上整合,达到“以镇促产、以镇带村、以产兴镇、产村融合”的目的。构建以“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城镇建设、人居生活、文化挖掘、生态建设”为核心内涵的发展模式,打造新型宜居宜业、具有人文特色、可持续发展的美丽村镇。
村镇产业融合发展以培育新动能为目标,完成一二三产业融合,统筹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围绕主导产业,形成产业集群,保证各生产要素的有效流动,城市产业辐射城镇,城镇产业带动乡村。城镇建设以引导和谐“三农”建设为目标,创新城乡关系,平衡各项资源,积极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提高城镇服务水平,吸引广大投资者入驻,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构建新型产镇关系。人居生活强调让广大农民有机会享受城镇居民的社会福利,从发展机会共享到发展成果共享,使农民市民融合,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文化挖掘强调村镇文化建设的良性循环,协同实现城乡文化的融合互补,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结合,在植入城镇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乡村独有的特色文化氛围。生态文明建设强调村镇发展的绿色生态基础的构建,注重村镇环境塑造,合理布置休闲游憩空间,提高绿化覆盖率,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全面改善村镇的环境景观,深度挖掘生态资源的潜力与价值,打造可持续发展的高品质生态村镇。
从产业融合的历程来看,村镇产业融合是以村镇为载体,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实现产业集聚、产业延伸和产业交叉,最终实现一二三产业互相交叉渗透延伸的过程。从产业融合的方式来看,由于传统村镇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能源资源消耗过大、人居环境破坏严重等生态环境问题。基于此,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需要构建村镇产业生态系统,进而推进村镇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
产业生态融合是指以村镇为载体,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以农业为融合主体或某一产业为核心,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下,重点培育产业链上的优势产业,强化村镇产业的要素集聚,推动涉农产业和经营主体的分工合作、集聚发展,不断模糊农村一二三产业边界,通过先进要素的回流及新业态、新模式的形成,实现三次产业联动发展,形成农村一二三产业网络链接的业态[26,33],构建以传统农业发展为核心,融合生产加工、科技研发、物流储藏、商务会展、信息咨询、金融服务、生态旅游、养生休闲等为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复合型农业综合体[42-43]。农业生态链通过畜禽类粪便综合利用技术、秸秆综合利用、农用薄膜综合利用技术等,把种植业、畜牧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实施农业清洁生产,有效减少污染,改善种植业生态环境;工业生态链通过工业废水综合利用技术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将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的物质、能量、废水和信息集成交换的生态网络结构,实现企业间的经济有效循环,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污染物的低排放;服务业生态链通过农业生产模块与服务业模块的链接和循环带动作用,结合服务产品与基础设施实际,对资源进行清洁开发利用,整个开发过程以节能减排为原则降低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服务绿色化,各村镇可以生态旅游业、旅店业、餐饮业为主打造服务业产业生态链[44]。
总之,产业生态融合发展模式是以村镇为载体,在村镇内形成产业要素的集聚,使产业要素之间进行渗透交叉发展,完善和延伸产业链,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系统,最终实现产业与村镇的融合发展,打造村镇产业发展综合体。
根据村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各产业的发展形态和实现方式,村镇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可划分为空间融合、要素融合和产业生态融合。村镇产业空间融合实际上是将产业链延伸、交叉、渗透按照产业链延伸方向进一步划分的结果;要素融合路径是村镇一二三产业要素在地域空间上高度集聚发展的产物,主要构建“人”“地”“钱”“文化”“生态”五大要素互动的发展格局;产业生态融合路径是农业产业功能转型和一二三产业生态共生而产生的新业态。
1.城乡产业空间优化布局
(1)充分发挥城乡产业特色优势。促进村镇特色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高速流动,加快培育农村优势产业,充分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实施质量兴农战略,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实现城乡产业的有效互补,形成城市先进技术带动农村发展,农村优势资源促进城市发展的优势互补模式。(2)构建城乡协同发展产业链。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培育农产品,引导农产品向村镇区域内集聚,打造区域性产业集群,强化产业集聚,推动农民就地村镇化;通过城市产业的成熟带动乡村产业的发展,并借助乡村的生态资源优势加强和城市之间的产业关联度,促进城乡产业之间通过产业链实现信息、资源和能量合理流动,形成城乡之间分工合理、资源共享的一体化价值链。(3)引进高新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主导产业核心技术创新。借助城市提供的先进技术和平台,创新农业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型工业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提升第三产业层次,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城乡市场一体发展
(1)城乡产品市场融合是关键。村镇的农副产品在统一市场机制下可以自由流通进入城市市场,城市市民可以买到新鲜的农产品,城市的工业品也可以自由进入村镇市场,村镇农民可以买到丰富的生活用品甚至高科技用品,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更好地满足新时代农民的物质文化需求。(2)城乡要素市场融合是核心。建立统一的城乡土地、劳动力、金融等资源的自由流动,完善土地资源配置机制,建立城市对村镇地区的长效金融支持机制,统筹城乡物流网络化市场,充分体现市场价值。
3.城乡资本市场有效融合
(1)在相关政策的指引下,城市产业及产业资本向村镇的转移可以快速形成农业与第二产业的融合,打造若干龙头企业和地理标志品牌,进而推进农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的融合,不仅可以降低城市产业发展的成本,还可以推进村镇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2)针对村镇薄弱的金融体系和投融资体系,金融资本进入村镇,不仅使金融企业开拓形成新的增长点,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也使村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了资金支持,并进一步为村镇产业、村镇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提供了通道,也符合金融资本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要求。(3)技术和人才是村镇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村镇产业融合发展急需大量的人力资本支持,城市二三产业的人才、技术服务于乡村振兴,形成人力资本、技术资源的合理配置,进一步推进村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融合。
要推进村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关键在于突破要素瓶颈制约,激活“人”“地”“钱”“文化”“生态”五大要素,培育村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动能。
1.健康产业发展:以多产联动带动多元化发展
(1)夯实产业基础能力,促进生产要素高速流动,加快培育农村优势产业,充分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实施质量兴农战略,提升农业发展质量。(2)完善产业链,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供需链联动发展,提升产业链水平,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培育农产品,引导农产品向村镇区域内集聚,打造区域性产业集群,强化产业集聚,推动农民就地村镇化。(3)改善村镇产业融资环境,积极推动涉农企业对接资本市场,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增大对产业融合主体的信贷力度,丰富贷款抵押方式,促进内外联动发展,坚持独立自主和开放合作相促进,在开放合作中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28]。(4)借助多种平台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强产业化、市场化的联动,建立共性技术平台,促进成果转化应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体现现代农业的多重效益[45-46]。
2.美丽村镇发展:打造宜居宜业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综合体
(1)通过政府政策支持引导,科学谋划村镇发展规划,优化村镇空间布局,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激发乡村多元和乡村文明复兴。(2)深化村镇管理体制改革,提升行政管理效率,同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多方协同参与机制,利用政府政策扶持村镇建设因地制宜的发展。(3)保障村镇新型经营主体的土地供给,完善新增建设用地的保障和供给机制,保证一定比例的土地用来发展休闲旅游等经营活动,同时加快土地流转,创新新型土地流转方式,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和土地流转机制。
3.宜居生活发展:构建安居乐业的和谐新村镇
(1)加强村镇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打造村镇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提高村镇地区的信息资源标准共享程度,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统筹推进村镇基础设施布局建设与互联互通,提高人居生活水平。(2)创新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构建新型村镇和谐人居生活。(3)建立健全社会基础保障体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管理体制,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4)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稳农民定收入来源。
4.特色文化发展:实现村镇产业文化融合互补
(1)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培育村镇文明内涵美,提升村镇综合价值软实力。(2)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现代文明与特色传统文化相结合,弘扬传统文化和移风易俗共同推进,提高农民文化素养,营造乡风文明的美丽村镇。(3)大力培养农业专业人才,加强农民对农业技术以及现代化的管理知识,提高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农民与相关行业的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为三大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5.绿色生态发展:打造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村镇
(1)充分挖掘村镇生态资源潜力,彰显村镇生态带来的综合效益。(2)保护原始生态资源环境,合理开发生态产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3)对现存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综合整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4)改善人居生活环境,构建一二三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产业发展格局,实现美丽村镇绿色发展。
生态融合是村镇产业融合发展的绿色基础,也是村镇产业生态系统构建的起点。应当从人居生活环境、产业生态发展、生态可持续观念的培育方面入手,强化产业生态链构建,推行绿色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方式,不断完善村镇生态体系,打造村镇一二三产业生态链网,建设经济循环发展的美丽村镇。
1.构建以秸秆沼气为中心、三产内部功能组合的纵向产业生态链
构建以秸秆和沼气为中心链网结构,充分利用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以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为主,将农作物的秸秆粉当做有机饲料喂养牲畜,牲畜的粪便在一定条件下形成沼气,沼气反过来用于种植业施肥,生产出绿色农产品,形成“种植-牲畜-种植”和“牲畜-种植-牲畜”的产业生态链,进行无公害、有机农产品生产,减少化肥、农药等使用量,降低土壤、水体污染程度,改善种植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的生产质量,推动农业绿色化、清洁化、节约化、标准化发展,实现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最终实现一二三产业在企业内部形成完备的功能组合,通过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实现物质从源带汇的纵向闭合,实现资源的永续循环利用。
2.建立不同生产环节、资源共享的横向产业生态链
强调不同工艺、生产环节和生产部门之间的横向耦合关系和资源共享,不同生产环节和部门之间进行资源共享,以资源为纽带,建立产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种植业和养殖业互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其产生的粪便等废弃物被以秸秆和沼气为中心的“分解者”进行分解,将一部分废弃物处理到环境中去,另一部分可回收利用资源重新循环到生产加工环节中,使其作为有效资源再利用,从而保持产业生态链的良性循环。充分利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共伴生资源,通过立体种植、立体养殖、立体种养结合等模式,实现物质的再生循环,提高网链中产业间的耦合程度,深化农业产业结构层次,有效实现资源能源利用多元化。
3.打造企业内自循环、企业之间互循环的内外大循环系统
充分利用企业内与企业外的物质资源流动,在各环节实现有害污染物在系统内的回收利用和向外零排放,企业内进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排放物经过资源转换处理,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下一轮生产中去,实现资源利用多元化,实现村镇产业生态链与区域经济的有机统一,从空间上形成“企业内自循环、企业之间互循环、企业区域内外大循环”的一体化产业生态复合体,逐步实现系统内和系统外的污染零排放,构建高效、经济、环保的一体化有机产业生态复合体,最终达到资源利用减量化、循环化和综合化的目标。
通过对目前村镇产业发展历程的回顾,当前村镇产业存在产业结构失调,城乡产业要素流动失调、产业发展配置失调等问题,制约着村镇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未来村镇的发展重点在于村镇产业融合发展,这是解决村镇产业失调的关键手段,也是推进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因素。本文将乡村振兴五大要素与村镇产业融合的需求与结构相结合,按照新型城镇化及乡村振兴的要求,提出村镇产业融合发展内在逻辑和目标要求。村镇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必然要求,从村镇产业融合的发展的目的和方式来看,目前我国村镇产业融合发展主要有三种模式:城乡空间融合模式、要素资源融合模式以及产业生态融合模式。在深入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村镇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从城乡空间融合、要素资源融合、产业生态融合三方面提出村镇产业融合发展路径,认为只有实现村镇一二三产业的“人”“地”“钱”“文化”“生态”五大要素在地域空间上高度集聚发展,进行产业之间的延伸、交叉、渗透发展,构建产业的生态共生的新业态,最终才能实现村镇产业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