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渊 卢义平
(湖北科技职业学院 湖北 武汉:43007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高校的教学活动造成极大的影响。为了减少肺炎疫情对正常教学的影响,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顺利完成学业,2020年2月初,教育部出台《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教高厅[2020]2号),各高职学校也纷纷出台本校实施方案,开展在线教学,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目标。
笔者通过对参与在线教学的5695名高职学生和168位高职教师进行在线问卷调查,并对部分师生进行访谈,发现疫情期间在线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高职院校在线教学模式的优化进行探讨,以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的教学需求。
就调研和访谈的情况来看,在线教学已经全面铺开,开课情况见图1。图1显示,绝大部分的教师已经按照要求开展线上教学,教学的课程也覆盖了本学期计划开设的大部分课程。同时,也有部分教师尚有计划内课程未开展教学,原因主要是条件限制无法开展,未开展的课程中实训类课程占绝大多数。实训类课程需要必要的实训条件和教师的示范指导,在准备不够充分的情况之下,难以通过在线教学的形式开展。
图1 教师在线教学开课情况
教师利用各种教学平台和软件组织教学,如智慧职教、中国大学MOOC、超星学习通等教学平台,教学软件使用最多的是腾讯会议和QQ直播。运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此项调查结果见图2。教学过程中互动最常采用的是线上讨论、答疑和语音交流等传统方式,也有教师采用弹幕、投票互评等互动新形式,但所占比例较低。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学生认为46.83%的任课老师完全满足熟练掌握教学平台和线上教学工具进行教学活动的要求,40.84%的任课教师完全能够做到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备课充份,教学有序并富有启发性。
图2 在线教学中教师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
线上教学对网络条件的支持要求较高,但现有网络条件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求,大部分学生认为现有的线上教学需要改进的最大问题是网络速度,教师则普遍认为网络的延迟卡顿是使用平台和软件的过程中遇到过最大的障碍。教学资源与课程匹配调研结果见图3。图3显示教师为线上教学准备的教学资源还不够充足,仅有36.89%的学生认为老师提供的线上资源完全可以满足课程学习。
图3 教学资源与课程的匹配度
线上教学满意度结果见图4。图4显示14.88%的教师对线上教学非常满意,60.12%的教师认为比较满意,23.56%的学生认为非常满意,61.97%的学生认为比较满意,师生评价趋于一致。在线上教学形式方面,直播的形式获得了教师和学生的普遍认可。同时,很多教师认为混合式线上教学效果最佳。对于录播的形式,教师和学生都认为效果较差。在线上教学活动的参与度方面,有73.81%的教师认为自己所授课程的各项在线教学活动学生平均参与度达到90%以上,而学生方面,仅有60.81%的学生每次在线活动都做到了按时参加。
图4 师生对在线教学效果的满意度
由于疫情发生突然,许多教师是在既没有线上授课经验又没有相关资源的情况下开展线上教学,调研显示66.67%的教师从来没有过线上教学的经验。因此,大部分教师在线上教学的过程中都处于边实践边探索的状态。图5显示,目前开设的课程中,如果继续开展线上教学,20.24%的教师表示很有压力,53.57%的教师表示有压力。网络课程和面授课程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资源、信息技术的运用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在短时间内进行转型具有很大难度,这导致了许多教师还不能迅速适应转变,自我效能感明显不足,教学的开展不能完全满足线上教学的要求。此外,学生短时间内也难以进入线上学习状态,这一方面源于大部分学生信息技术水平还不够高,对于线上学习存在着较强的技术焦虑感;另一方面,高职的学生对合作性更强的教学模式较为适应,学生一时间难以适应独立性较强的线上教学。
图5 教师对于继续开展线上教学的压力感知度
由现实课堂到线上课堂的转变过程,同时也是一场师生的关系的消解与重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障碍:一是缺乏教师的现场引导,教学互动中学生的参与度不足。师生互动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在线下课堂,有教师的现场引导和气氛的营造,学生课堂参与度较高,能发挥很好的效果,而线上教学难以实现这种形式互动(见图6),很多学生参与度也就明显不足;二是由于缺乏教师的督促,由于学生的学习效能不足。线上教学更多依靠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由于缺乏现实的约束,学生在学习中容易产生惰性,教师在实体课堂中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方式无法运用于线上,很难抑制学生在学习中的消极性甚至破坏性行为。三是学生对师生间松散式的学习与交流方式适应性不足。线上教学与实体教学相比,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主导作用转变为指导和支持作用,教师发布任务和学习指引,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对这种松散式的学习方式适应性不足,容易产生孤独感和迷茫感。四是缺乏学生的反馈,教师无法及时准确掌握学习情况。在实体课堂上,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互动、表情神态等各种反馈了解学生学生学习情况,从而调节教学进度。在线教学的反馈十分受限,直播课师生还可以进行有限的互动,录播课则完全没有互动,教师无法对学生的状态做出准确判断,也无法照顾学生多层次的学习需求。
图6 线上教学师生互动程度
教学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Knowledge&skills);过程与方法(Process&steps)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emotional attitude&values)。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尚能在线上教学中进行传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传达则受到阻碍。实体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进行情感传达和价值引领,能够更好的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而线上教学受限于师生互动不足、氛围营造不便、表达形式有限等因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不能很好的达成。图7结果显示,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完全做到了注重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学生不到50%。
图7 线上教学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契合度
信息技术平台的有效运用是在线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但调研显示目前信息技术平台的运用存在着障碍,障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网络条件障碍。开始在线教学后,全国师生纷纷涌入各大教学平台开展教学,大规模线上同步授课给网络的承载能力带来巨大的考验。此外,用户量的突增也超越了大多数在线教学平台系统所在公司为平台设计的同时最大承载用户量,导致平台系统难以承受。网络的拥堵卡顿,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虽然针对这一情况,网络运营环境迅速进行了优化,各大教学平台也紧急进行了技术升级,但根据调研显示,网络的卡顿和网络信号不稳定仍然是影响信息技术平台运用的一大障碍。二是教学平台功能障碍。部分教学平台主要是针对在线开放课的教学模式开发的,并不具备线上同步授课所需的签到、即时反馈等功能,还有部分平台在学习痕迹管理方面存在缺陷,这些极大的影响了在线教学效能的发挥。三是师生信息技术运用障碍。图8结果显示,对大部分师生而言,在线教学模式是一项全新的体验,师生对教学平台的运用需要经历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在完全掌握平台各项功能之前,难免遇到各种问题,这些问题也给在线教学的顺利开展带来障碍。
图8 教师对线上教学平台运用的熟练度
疫情之前,高职在线教学一直处于辅助教学的阶段,学校和教师对线上教学的探索有限,且线上教学缺乏与线下教学深层次的融合,教学组织形式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所有师生都经历了一次在线教学的洗礼,疫情的考验对于在线教学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不但能使得学习更加个性化、更有效率,同时具有推动现代教育变革的价值。[1]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的需要,高职院校在线教学需一边实践,一边探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在线教学模式的优化。
要优化在线教学模式,重新进行课程设计是需首要完成的任务。首先,需重新编制教学文件。课程标准和教案需重新修订,修订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线上教学的需求,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其次,需选取实用的教学平台。教学平台的选取需简洁实用,便于师生迅速掌握使用方法,降低线上教学难度,提升教学效率。再次,需选取适宜的教学资源。要提升线上教学的教学效果,教学资源的使用至关重要。教学资源要适合线上教学的需要,资源的数量、质量、与课程的契合度都要能充分满足课程线上教学的需求。再次,需重新安排教学进程。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任务需根据线上教学的特殊性重新进行安排。课前的资源选取与预习,课中的师生互动,课后的拓展都需重新进行设计。还应充分考虑到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差异性,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部分实践课仅靠线上教学不能完全实现教学目标的,还需安排线下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有序衔接。
线上教学打破了实体教学在时间、空间和方法手段上的既有限定,创造了一个具有泛在性、虚拟性、独立性的全新教学环境,在线学习环境下更加强调和尊重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线学习的特征使得学习者与教师面对面的交流减少[2],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和学生都需要重新进行角色定位,传统的师生关系将会消解,从而建构起新的师生关系。
3.2.1 教师需成为知识的引领者和建构者
实体课堂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在教学中具有相对权威的地位。在线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转变为引导者和支持者,除了传授知识外,还应当充分利用线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向学生提供获取信息的帮助,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资源和获取知识。此外,线上资源虽然丰富但存在着良莠不齐和相对零散的现象,教师需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在海量的资源当中进行筛选,并进行系统化的构建,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能。
3.2.2 教师需成为学习行为的观察者和帮助者
在线教学平台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记录,有的还可以进行绩效分析,甚至可以用学习者画像的形式来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行为表现和学习路径等。在线教学有利于成为学习行为的观察者,教师可以借助平台的数据分析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随时调整教学策略。此外,在线教学使教师更多地成为学习行为的帮助者。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水平有现有水平可达和可能发展水平两种。在线教学中,教师除讲授知识外,需更多地承担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的任务,搭建起学习支架,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转移给学生,引导和帮助学生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由现有水平到达可能发展水平。
3.2.3 学生需成为个性化的独立学习者
学生做为个体学习者,需更加注重自我管理、信息检索、归纳分析等能力的提升,这些都有助于线上独立学习任务的完成。在网络学习中,知识间的联结不再是线性的,而是网状的、发散性的、非线性的,可以有多种组合和检索方式[3]。它是一个因人而异的学习系统,能够实现个性化学习目标。因此,线上学习相对于线下学习而言,学生在学习进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选取等方面自由度更高,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2.4 学生需成为自我管理的主动求学者
线上学习对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要求更高,但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做到的,家庭和学校应参与其中,帮助学生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线上学习效果的影响非常大。影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因素很多,包括学习兴趣、学习环境、教学评价、教学水平等。教师教学策略的选择和教学评价的设计都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升具有影响力。教师需针对线上教学的特点,合理进行教学设计与安排,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调研显示,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中,理论课程基本可以如期开课,而实践类课程或理论加实践课程中的实践部分则开设不多。一方面是囿于实践条件、实践场地的限制,另一方面是线上教学能进行教师的演示,而学生的实践情况教师无法完全准确了解,教师也无法有针对性进行指导。此外,线上教学中存在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传达不足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在线下教学中予以解决,因此,有序进行线上线下教学的衔接至关重要。
3.3.1 充分进行学情调研
教师在线下教学开始前,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学情调研,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学情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线下教学的安排与设计。如利用线上教学平台的数据采集与分析功能,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习惯、兴趣偏好等情况进行了解,同时,通过作业、测试等形式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个别交流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和障碍等。
3.3.2 合理进行教学设计
教师需对课程进行整体教学设计,为复学后的课堂教学做好准备。一是要重新序化教学内容。合理安排线上教学内容和线下教学内容,并进行规划和设计,使前期线上教学内容和线下实体课堂有机衔接;二是要整合教学资源。整合线上和线下教学资源,线上资源更新快速,数量庞杂,呈碎片化,线下资源相对系统,但数量少,范围窄,做好线上线下资源的整合是复课后的线下教学要与线上教学有机衔接的重要前提。三是要实施分层教学。在做好学情分析,充分了解学生线上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在线下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让不同学习进度的学生都能够顺利达成学习目标。
3.3.3 有效进行价值引领
正确的价值引领是教学的重要目标,线上教学受教学空间的限制,师生缺乏面对面的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难以与老师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传达存在着障碍,课程思政的落实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此,后续的线下教学中需合理进行教学设计,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将隐性的价值引领蕴含于显性的知识和技能传授之中,及时弥补线上教学价值观传达不足的问题,让教育的价值元素真正落实到课堂之中。
完善的技术支持与服务是在线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要素。强化在线教学的技术支持与服务可以从三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学校主干网的升级改造。基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需要,考虑到学生返校后可能开展大规模在线教学,各高职院校需对现有校园网进行升级改造,扩大带宽,解决网络卡顿问题,让全校师生在校园的任何地方都能顺利进行在校教学。二是教学平台的功能强化。各教学平台应改变以往主要服务在线开放课学习功能设计,充分考虑到在线同步授课的需求,增加签到、分组、及时反馈等功能,对同步授课的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记录更为科学合理,满足线上教学评价的需求。三是教师与学生信息技术培训的加强。需强化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及教学平台使用的培训。可建设专门的在线教学支持专题网,整合常用的在线教学平台,发布使用指南,收集平台使用中的常见问题并进行解答,制作并发布线上培训视频。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全国高职院校师生经受了一次在线教学的考验,在线教学的全面推行,保证了教学计划的执行,落实了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要求,但在线教学在教学模式的转变、师生关系的重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传达、信息技术的运用等方面也存在着问题。为应对疫情防控常态化的需要,高职院校可采取重新进行课程设计、重构师生关系、有序衔接线上线下教学、完善在线教学的技术支持与服务等措施优化在线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