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盛洪 程全国 刘景琦 郭俊峰
(沈阳大学区域污染环境生态修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沈阳:110044)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把传统制造业重心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大量工业建筑被遗弃,工业污染用地被闲置,导致经济衰落、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1]。1996年巴塞罗那国际建协(UIA)第19届大会提出对工业、码头等废弃地段保护、管理和再生的倡议[2];2003年,被视为世界工业遗产保护的里程碑的《关于工业遗产保护的下塔吉尔宪章》由国际工业遗产保护联合会(TICCIH)制定并公布[3],明确了工业遗产在城市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将位于城市中心的传统工业企业外迁,以满足城市发展需要。由于当时对工业遗产的保护意识相对薄弱,采取的开发利用模式主要是“推倒重来”,损失了很多有价值的工业遗产。随着2006年《无锡建议》和《关于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通知》的相继提出[4],我国工业遗产的保护工作迎来了曙光。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工业遗产进行研究,李辉和周武忠对国内工业遗产研究进行总结,主要从城市发展战略与城市规划、工业遗产的建筑保护与利用、景观规划设计、旅游四个角度分析[5];徐拥军和王露露针对国内外工业遗产研究的焦点主要在工业遗产的概念、类型、保护和开发四个方面,并指出国内研究工业遗产存在的问题[6]。
对于城市工业区现有遗产资源再开发,如何合理利用是首先需要考虑的。对城市老旧工业区而言,大部分建筑物都是具有历史价值的,合理规划工业区和选择合适的工业遗产再利用模式是城市转型成功与否的重要手段。
近20年来国内有关工业遗产改造的研究一直在进行,中国知网中检索关键词“工业遗产改造”出现了2277篇中文相关文献(统计止2019年),文献数量从2002-2019年分布情况见图1,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全社会对工业遗产的价值都有了深刻的认识,对于工业遗产的保护和改造研究越来越受关注。
图1 2002-2019年文献数量
工业遗产改造再利用往往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因素决定了工业遗产再利用的方向和用途。
不同国家和地域由于政策、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程度等的不同,对于工业遗产的改造再利用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东西方国家在文化方面的差异决定了改造方式的不同,如美国纽约的曼哈顿高线公园(High Line Park),是当地居民成立的非营利组织呼吁建设的,被认为是工业遗产公益性开发的成功典范。另外,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工业遗产改造方式也存在不同,如南方重庆的嘉陵厂挂榜山公园和重钢崖线公园,将工业遗产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形成独特遗产保护方式;北方长春的长影旧址博物馆,完整复原旧厂址的样貌,保留了工业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遗产的改造也与所在区域发展政策有关,如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推进了废旧工业园区大量厂房和历史建筑改造实践。
遗产本身可分为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有形工业遗产主要是指真实存在的厂房、烟囱、员工宿舍等构筑物等以及生产的机器,工具等。无形工业遗产指的是人文精神、科学技术、厂史、档案、口述史料等。因此在考虑对工业遗产进行改造时,要通过相应的改造加强遗产保护的意识。目前国内外对工业遗产的改造主要集中在有形遗产改造方面,因其真实存在,具有感官性和一定的实用性,能够通过修复和改造的方式保护并发挥其遗产价值。武汉的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沈阳的中国工业博物馆以及大部分博物馆都蕴含了一部分无形工业遗产,无形遗产的保护很容易被忽视,亟需寻求有效的方式对有价值的无形遗产进行发扬与传承。
根据改造过程的不同,可分为直接改造和间接改造两种途径。直接改造是指基本保持工业遗产的原貌,只进行部分的修缮,不破坏工业遗产原本的样貌。间接改造指的是保留工业遗产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其余部分进行相应的改造改建,这种改造方式既能保留出工业遗产的价值,又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相比之下,间接改造比直接改造要复杂的多,难度也比较大,但是实用性比较高。
根据工业遗产的改造规模的不同,可分为工业区改造、工业厂区改造以及工业物品改造。工业区域改造一般指的是对大型工业区整体进行改造再利用,工业区一般拥有丰富的产业链以及配套设施,一般依靠政府进行规划与执行。工业厂区改造则是指规模相对较小但在工业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旧工厂的改造,一般由当地政府或厂区所有者进行规划改造。工业物品的改造相对来说种类繁多,包括单个的烟囱,独立的厂房,生产设备,工业零部件,过时的生产工具等等,通过设计加工改造形成极具特色的建筑,雕塑和工艺品等。工业物品改造在直观上更容易让人印象深刻,加入整体改造中能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工业遗产的改造再利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时代发展背景,满足社会需求,兼顾生态环境安全等方面。目前,对于工业遗产改造再利用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活动空间改造模式是在原有厂区遗存下来的基础设施中,引入新的元素进行设计与规划。这种改造模式不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整改,只对部分建筑进行修缮,对标志性的建筑可以原封不动的保留,同时种植适宜的花草树木,增添适宜的设施就能完成改造。工业厂区经活动空间改造模式改造后,可以变身为休闲放松、文化教育、健身锻炼等综合的城市公共活动场所,满足了都市人群对休闲娱乐的向往。
这种改造模式能有效促进工业废弃地的革新,促使生态环境恢复,营造出工业文明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画面,可以解决因社会发展带来的城市空间拥挤、自然休闲娱乐场所欠缺的问题。活动空间改造模式适合处于城市及周边的工业遗产。美国的西雅图煤气厂工业景观公园、德国鲁尔区的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由原粤中造船厂改造而成的中山岐江公园等都是采用了这种改造模式。
展览场馆改造模式是把某些意义重大、极具影响力的工业遗产进行改建,形成展览馆、博物馆、纪念馆,在改造中对原来的工业遗迹进行适当的修复和还原,完整地呈现工业遗产的原貌,揭示各个时间段工业发展历程,让人们了解到某个工业时期发展的兴衰。这类改造模式可以增强人们对工业遗产的保护意识。就目前情况来看,由政府发起投资修建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等比较多,企业以及民间团体组织涉及相对较少。
此种改造模式适用于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工业遗产。英国铁桥峡谷的博物馆群、德国鲁尔区的亨利钢铁厂博物馆、沈阳铁西区的铸造厂博物馆等都属于此类改造模式。
商业改造模式是把规模相对完整的工业遗产,合理地进行改造开发,使其能够满足购物、游玩等商业功能。此模式通过政府主导企业投资进行开发,能够为政府解决资金压力,打造出的商业模式能带来经济效益,并且商业区能够提供多种就业岗位。
此种改造模式适用于处在城市繁华的地段且规模比较大的工业遗产群,通过工业与商业相结合的方式吸引顾客群体,带动消费。商业改造模式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很大,既能带动消费,又能带动再就业。奥地利维也纳的煤气厂、德国奥伯豪森中心的购物区、青岛四方区的改造都是此类改造模式。
艺术园区开发模式是对原有的厂房、车间、宿舍等相关工业建筑,围绕特定的艺术主题进行改造开发,形成一个适合艺术家创作、艺术品展览交易等活动的创意产业园。这种开发模式可以优化城市布局、改善城市面貌、促进城市发展。艺术园区的艺术品交易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园区独具特色的旧工业建筑,能够极大地激发艺术创作者的创作灵感,同时可以吸引大量的游客参观游览,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及服务业的发展
此种改造模式适用于地处都市中心地带的工业遗产。英国伦敦国立泰特的现代艺术馆、美国纽约的苏荷区、北京的798艺术区都是此类改造模式。
除了以上四种常见的主要改造模式外,还有特色教育改造模式,特色住宅改造模式,新型产业再建模式等改造模式。这些改造模式目前应用比较局限,一般都依附于大型工业区完成改造的中后期,因为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而增加的改建。如英国伦敦政府对道克兰(Docklands)码头工业区整体再利用[7],将狗岛(Island of Dogs)开发成伦敦新的CBD,新建了2所大学、12所小学等公共服务设施,对一些历史建筑进行了保护性再利用。沈阳铁西老工业区改造后,工厂大多已经搬迁,只保留具有工业印迹的特色路名和小区名,老旧的工人村被现代化的住宅社区取而代之形成特色住宅。
工业遗产的改造再利用往往要考虑多种因素,不同的改造模式也存在不同的优缺点(见表1),因此在规划决策中一定要根据需求选择最合适的开发利用模式。
表1 工业遗产改造模式优缺点对比
工业遗产再利用相当于用“旧瓶”去装“新酒”,在这个实施过程中要找到“新酒”与“旧瓶”之间微妙的联系,既能让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又能通过改造让其发挥出价值,满足社会相应的需求。对于不同的工业遗产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再利用改造模式,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要考虑工业遗产的位置、影响力、当地的政策、生态与环境等多重因素。在工业遗产的改造再利用中,直接改造方式要少于间接改造方式。间接改造能够满足城市发展规划,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为社会提供发展的空间。在工业遗产再利用过程中,大型工业区的遗产可能存在多种模式并存的情况,因为很多有价值的工业建筑群及构筑物不适宜改建成相同的模式,对于一个城市发展而言,综合发展才能增强整体实力,使城市焕发出新的风采。随着社会与科学技术的深入研究与发展,工业遗产再利用的模式将不断创新发展,多种形式的开发再利用模式也会逐渐被提出与实践,以打造人与自然生态和谐统一的城市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