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语专业学生学习和运用中国文化能力的现状调查与研究
——以长江大学为例

2021-04-29 10:47李秀芝殷慧娴任丽茹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外语问卷语言

罗 楠 李秀芝 殷慧娴 任丽茹

(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北·荆州 434020)

1 研究背景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人们历来对语言的定义无甚争议,大体上众多学者都认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一种语言的语言结构是一个完整的语音符号系统和书写符号系统,这是一种语言区别另一种语言的根本所在。而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流传媒介,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一种民族文化必然蕴含着形态万千的抽象语言系统,在文化的发展进步过程中,与之相对应的语言又会得到不同发展,语言和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语言学家Claire Kramasch曾说过“语言陈述着,承载着,也象征着文化的现实,两者密不可分”,并且语言教授Edward Sapir也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从广义上说,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说,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风俗习惯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组织机构。余秋雨说:“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中国人形成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如儒家理论,诗词歌赋属于精神价值;八大菜系,中药中医,属于生活方式,加在一起就成了中国文化的最佳组合。”

余秋雨对中国文化的定义简洁明了,把握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为了解外语专业学生对本国文化了解和运用的情况,基于余秋雨对中国文化的定义,本篇论文围绕外语学生学习和运用中国文化能力的问卷调查,做了以下论述。本次调查创新点在于,国内已有调查大多数仅针对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和运用中国文化能力进行调查,而本次调查包含了英语专业和日语专业学生,有利于数据的横向比较。并且,多数此类调查针对的是职业英语教育或是超一流名校,本次调查以长江大学为例,具有普遍性,更能反映多数学生的认知现状。

2 问卷分析

本次问卷以长江大学外语专业大二大三学生为调查对象,共计300人。其中大二年级回收问卷100份,有效问卷85份;大三年级回收问卷120份,有效问卷101份。问卷分为三部分:学习态度、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程度和对运用中国文化的信心。

2.1 学习态度

调查发现,59.81%认为学好中国文化对外语专业学生很重要,只有5.61%认为不重要。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表示学好本国文化有意义。但是,只有24.3%的学生表示在其学习和工作中会经常关注中国文化,51.4%的学生表示会偶尔关注中国文化(如节日习俗,方言,诗词歌赋等),还有24.3%的学生表示完全不会去关注。不难发现,学生能够意识到中国文化的重要性,但是却缺乏主动去了解中国文化的积极性。

2.2 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程度

本次问卷从中国传统道德典故,衣食住行,历史地理等方面提出了五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题项内容 正确频率百分比唐装是唐朝的服装吗 28.04%紫禁城的“紫”的含义 38.32%万里长城是明长城还是秦长城 42.99%科举制度起源于哪一个朝代 47.66%哪些朝代以左为尊 37.38%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匮乏。以其是否能区分行书、草书等书法字体为例,有近半的学生不能进行基本区分。当问到“唐装是否是指唐朝服装”时,有54%的学生认为唐装仅指的是唐朝的服装,实际上,现在流行的唐装指的是清末的中式着装。问及其对“紫禁城”中“紫”的理解时,只有不到40%的人了解“紫”象征着“紫微星”。此外,还有近半的学生还不了解长城有明、秦之分。由此可见,学生对于生活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知识的理解仅仅停留于表面,不够深入对于这些极具中国特色的象征甚至只是一种只知其名,不知其意。这一现象,令人堪忧。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无处不在。作为一名外语专业的学生,诚然不能穷文化之无尽海,也要有“一览众山小”的阅历和底气。有这样的积淀,再加上扎实的学问,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3 对运用中国文化的信心

题项比例京杭大运河、作揖、汉服、灯笼、生肖、莲的正确翻译 9.68%对外交流中有信心表达清楚特定文化词汇 17.76%用外文讲好中国故事的看法是外语学习者的使命与担当 42.99%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重点是掌握好本国的文化 38.32%

调查显示,学生对于京杭大运河、作揖、汉服等词汇翻译的正确率不足10%,在与外国人的交流中对特定文化词汇有信心表达清楚的学生只占17.76%。在问及2019年9月习主席写给外文局祝词表示用外文讲好中国故事的看法,只有42.99%的学生认为这是外语学习者的使命与担当。

综上所述,问卷分析总结如下:第一,我校外语专业学生能够认识到掌握本国文化的重要性,在态度上很积极。第二,我校外语专业学生对本国文化的掌握很不足,对于传统文化常识了解很少,对本国文化缺乏深层次的认识。第三,我校外语专业学生用外语表达输出中国文化的能力薄弱,主要体现在对文化常识词的翻译和与外国人讨论交流本国文化这两方面。

3 调查结论

调查表明外语专业学生有学好本国文化的意愿,然而学习成果却不尽如人意。我们得出以下原因:首先,缺乏学习的途径。作为外语专业学习者,所接触的学习材料都是西方的语言,西方的文学,对于那些想要更好学习本国文化的学生来说存在“走投无路”的困境。其次缺乏学习母语文化的氛围。调查显示很多学生都把时间放在了考证考学上,学习本国文化似乎是有空闲时间才做的事。在这样氛围的带动下,本国文化的学习形同鸡肋。并且,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学习资源日益丰富,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获取学习资源,也可以积极参与文化实践活动,主动与他人交流切磋,但实际情况是很多学生都处于“守株待兔”的状态,缺乏积极性。

为此,有以下建议:第一,改进课程设置。将本国文化学习纳入必修。这一举措在于通过课堂为学生提供学习本国文化的平台。一些学校开设的大学语文课就很值得借鉴,学生们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或演示的方式学习本国的风土人情,感受本国文化的魅力。通过课后练习提高翻译能力,通过自评互评发现不足。第二,创造母语学习环境。教师可以在专业课的讲授中应当适当穿插本国文化内容,用比较的眼光看待中西文化,使学生在外语学习中不忘提升母语学习,发挥母语的正向迁移作用,学院社团也应当多开展有趣的翻译活动,比如诗词翻译你我他,当汤显祖遇到了莎士比亚等,为学生提供一个处处看得见文化足迹,听得见文化声音的环境,潜移默化的将兴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能力。第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通过网络、书籍、音乐等方式认真学习体现本国文化的优秀作品。

4 结束语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整体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也不断提高,中国文化在世界上所发挥的作用也日益增大,高等院校的外语专业教学发展也应达到更高的水平。外语专业学生不仅要储备丰富的语言知识,熟悉外国文化背景和具备良好的语言应用能力,同时还要能用外语对中国文化进行正确的表达,从而在世界舞台上为发扬中国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然而,我们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文化,这就有点像苏东坡所说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于养育我们的文化母体,我们多数人知之甚少,或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某些时候,对于一些传统文化,我们甚至还不如西方学者了解得多。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坦普尔曾在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慧的指导下,在《中国:发现与发明的国度》一书中,通俗并简明地介绍了中国的一百个“世界第一”,并且在该书序言中指出,“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可能有一半以上来自中国,而中国人自己都对这些知之甚少。对于这样的历史变化,以及面对中国文化的未来走向,我们作为中国人应当感到自豪,应当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历史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

本次研究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但受客观因素影响,本次调查还有改进空间。如果条件允许,会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期更准确地检测学生的认知现状,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猜你喜欢
外语问卷语言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问卷网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