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展现优秀共产党人的银幕魅力
——党史题材故事片创作的美学探析

2021-04-29 06:33
电影新作 2021年2期
关键词:故事片共产党人党史

周 斌

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一百周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的确,在新时代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一百周年之际,我们只有深入学习好党史,才能更好地弘扬党的优良传统,更坚定地开启新的革命征程,更努力地创造新的伟大事业。

众所周知,电影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体现;既是传播思想文化的一种媒介,也是满足广大观众审美娱乐需求的一种艺术样式。同时,国产影片创作还担负着塑造国家形象、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显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任。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国产故事片创作中,都有不少党史题材的好作品,它们较成功地概括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生动地叙述了许多优秀共产党人如何为了实现革命信仰和崇高理想而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埋头苦干、勇敢献身的精彩故事,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生动、感人的典型形象,并通过这些典型形象的银幕魅力,使这些影片不仅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而且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在全党广泛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之时,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要鼓励创作党史题材的文艺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为此,认真总结探讨党史题材故事片创作的主要经验和基本规律,努力拍摄出更多高质量的党史题材故事片,塑造更多优秀共产党人的银幕形象,乃是国产故事片创作的当务之急。

一、大力彰显信仰之美

无疑,人物塑造永远是故事片创作的核心,对于党史题材故事片创作来说,也同样如此。新中国电影史上那些成功的党史题材故事片,给广大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乃至永存在记忆深处的都是一些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特魅力的优秀共产党人银幕形象。例如,无论是根据一些真实的革命先烈、革命领袖和著名党史人物生平事迹拍摄的传记片《赵一曼》(1950)、《刘胡兰》(1950)、《董存瑞》(1955)、《聂耳》(1959)、《雷锋》(1964)、《刑场上的婚礼》(1980)、《陈毅市长》(1981)、《贺龙军长》(1983)、《夏明翰》(1985)、《彭大将军》(1988)、《焦裕禄》(1990)、《周恩来》(1991)、《毛泽东的故事》(1992)、《杨开慧》(1995)、《孔繁森》(1995)、《青年刘伯承》(1996)、《邓小平》(2003)、《张思德》(2004)、《我的法兰西岁月》(2004)、《任长霞》(2005)、《铁人》(2008)、《邓稼先》(2009)、《吴运铎》(2011)、《钱学森》(2011)等所刻画的各类优秀共产党人银幕形象;还是根据革命斗争的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发展由电影工作者创造出来的一批优秀共产党人银幕形象,如《平原游击队》(1955)里的李向阳、《上甘岭》(1956)里的张忠发、《党的女儿》(1958)里的李玉梅、《红色娘子军》(1961)里的洪常青和吴琼花、《英雄儿女》(1964)里的王成、《咱们的牛百岁》(1983)里的牛百岁、《高山下的花环》(1984)里的梁三喜、《生死抉择》(2000)里的李高成、《金刚川》(2020)里的张飞等;抑或是根据党史和革命史上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创作拍摄的故事片,如《南昌起义》(1981)、《百色起义》(1989)、《开国大典》(1989)、《开天辟地》(1991)、《大决战》(1991)、《秋收起义》(1993)、《重庆谈判》(1993)、《长征》(1996)、《走出西柏坡》(2001)、《八月一日》(2008)、《建国大业》(2009)、《建党伟业》(2011)、《建军大业》(2017)、《血战湘江》(2017)、《1921》(2021)等,这些故事片除了真实生动地再现了纷繁复杂的重大历史事件之外,同时也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优秀共产党人银幕形象,从而让广大观众在历史的回叙与展现中更形象、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了这些优秀共产党人的历史作用和显著贡献。

真正的共产党人都是有信仰、有理想、有追求的革命者,由于他们坚信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所以自入党之日起,他们就确定了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作为自己坚定不移的革命信仰,并决心为实现革命信仰和崇高理想而奋斗终生,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我们从百年党史中不难看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注重使之与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一系列具体问题。显然,百年党史就是一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推进思想理论创新,并进行思想理论创造的历史。中国革命的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为此,中国革命的先驱者、广大共产党员和人民大众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救国之道、强国之本是完全正确的;同时,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策略与方法也是完全正确的。

因此,上述故事片在塑造各类优秀共产党人银幕形象时,首先注重大力彰显其信仰之美,显示出革命信仰的力量。创作者或注重表现他们为探寻救国救民之路,在学习、比较和探索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以此作为自己的革命信仰;或着力描写他们在白色恐怖中面对敌人的屠刀,宁肯壮烈牺牲也不放弃和背叛革命信仰;或凸显他们在艰难困苦的斗争环境中,把实现革命信仰和崇高理想作为支撑自己的巨大精神力量;或刻画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为实现革命信仰和崇高理想而无私奉献。在这些优秀共产党人身上,首先体现了革命信仰的力量,展现了革命信仰之美,从而让广大观众在这些典型的银幕形象身上真切地感受到革命信仰和崇高理想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是何等重要。

例如,《开天辟地》(1991)和《建党伟业》(2011)运用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相结合的手法,描写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期间,以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一批中国进步知识分子为寻找救国救民之路,与封建复古主义进行斗争,与反动的北洋军阀政府进行抗争,在各种复杂的社会思潮和政治学说中不断比较、思考和探索,并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中获得了有益的启迪,他们最终抛弃了无政府主义等政治学说,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信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纲领,并团结了全国各地的共产主义者,终于完成了建立中国共产党这一开天辟地的历史大事件,从此中国革命的发展和人民大众的斗争有了坚强的核心与有力的领导,由此开辟出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又如,《我的法兰西岁月》(2004)真实、生动地再现了青年邓小平(邓希贤)如何满怀救国济民的热忱,于1920年至1925年赴法国勤工俭学的一段人生经历;影片既表现了他在学习、比较和思考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在经历了艰辛坎坷的磨炼后成为一名职业革命家;又描写了他与周恩来、聂荣臻、陈延年、赵世炎、李富春、蔡畅等一批留法同学的真挚情谊和远大抱负。这批具有马克思主义学识修养和坚定革命信仰的留法青年革命者回国以后,都相继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领导者和重要骨干。

可以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没有革命的信仰也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共产党人。那些确立了革命信仰和崇高理想的共产党人,无论身处艰难的困境,还是面对敌人的屠刀,都会坚持斗争、决不妥协,甚至坦然面对牺牲,绝不苟且偷生。在他们身上,信仰之美是最能打动人心的闪光点,故而以此为题材的党史故事片,只有着重凸显和放大这种闪光点,才能强化银幕形象的艺术魅力,使之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刑场上的婚礼》(1980)以共产党人周文雍和陈铁军的革命经历和爱情故事为题材,描述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周文雍和陈铁军按照党组织的安排,以假夫妻的身份开始了筹备广州起义的各项工作。他们一方面掩护党的机关开展秘密工作,另一方面则积极投身于准备起义的各项活动。在共同的生活和斗争中,两人萌生了真挚的爱情。广州起义后,由于叛徒告密,担任广州起义工人赤卫队总指挥的周文雍和担任中共两广区委妇女委员的陈铁军不幸被捕,他们经受住了敌人的威胁利诱和严刑拷打,最后被敌人宣判了死刑。1928年2月6日,在广州红花岗畔的刑场上英勇就义之前,面对敌人的枪口,他们当众庄严宣布举行婚礼:“我们要举行婚礼了,让反动派的枪声作为结婚的礼炮吧!”两人态度从容,昂首挺胸,高唱《国际歌》,慷慨就义。周文雍还在监狱墙上写下了这样的诗篇:“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这些铿锵有力的诗句充分表露了他坚定的革命信仰和为党的事业英勇献身的决心。

又如,《夏明翰》(1985)也成功地塑造了2009年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的革命先烈夏明翰的银幕形象,描述了这位具有坚定革命信仰、顽强革命斗志和不屈革命精神的优秀共产党员短暂而辉煌的人生。“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首夏明翰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之前写的气壮山河的就义诗,一直被各个历史阶段的广大民众所传颂,该诗真切地体现了具有坚定革命信仰和崇高革命理想的夏明翰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勇敢献身精神。

显然,正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共产主义的革命信仰给予了他们英勇斗争、为国捐躯的献身精神和非凡力量,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信仰之美,也让广大观众深刻感悟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并由此认识到确立革命信仰和崇高理想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党史中的无数具体事例都证明了这一点,故而,党史故事片的创作也要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银幕形象来突出这一点,以此充分发挥革命信仰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二、着力凸显精神之美

百年党史既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全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振兴中华、治国安邦的奋斗史和创造史,也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发展史。“毛泽东同志曾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就是由这里头出来的。’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光辉历程中,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铸就了具有丰富时代内涵和民族特征的革命精神,形成了独特的精神谱系,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宝贵财富。”

在中国革命史和百年党史上,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为标志的革命精神;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为标志的革命精神;抑或是从改革开放新时期到21世纪新时代以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为标志的革命精神,都是应该珍惜的宝贵财富,都是需要大力弘扬的革命精神。

对于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邓小平同志曾作过具体阐述,他说:“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我们在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导下,从分析实际情况出发,发扬革命和拼命的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搞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大大发扬这些精神。如果一个共产党员没有这些精神,就决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不但如此,我们还要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这些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为世界上一切要求革命、要求进步的人们所向往,也为世界上许多精神空虚、思想苦闷的人们所羡慕。”无疑,邓小平同志所概括的这5种革命精神,既是共产党人精神之美的具体体现,也是党史题材故事片创作在塑造优秀共产党人银幕形象时应该重点描绘之处。

在此前党史题材故事片的创作中,也曾有一些着重表现优秀共产党人精神之美的好作品,这些影片曾产生过较大影响,创作者在这方面所进行的探索是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的,其创作经验也值得后来者学习借鉴。

例如,《创业》(1974)和《铁人》(2008)都是以大庆石油会战时,被誉为“铁人”的钻井队长王进喜的真实事迹创作改编的,这两部影片均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活的银幕形象,具体表现和诠释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铁人”精神;而“铁人”精神也就是大庆精神的代表,无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这种革命精神都具有不朽的价值和永恒的生命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在大庆油田开发建设的艰苦环境和激情岁月里形成的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主要内涵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集中体现了我国工人阶级的崇高品质和精神风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各级党组织要结合新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大力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使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持久地发挥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作用。”

再如,《焦裕禄》(1990)取材于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的感人事迹,成功地刻画了一个“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党的好干部银幕形象。焦裕禄于1962年底调任兰考县委书记后,面对危害老百姓生产生活的三大灾害——内涝、风沙和盐碱,他带领全县人民全身心地投入治理三大灾害的斗争实践之中。他处处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在风沙最大的时候,他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在大雨瓢泼的时候,他带头踏着齐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势;在风雪铺天盖地的时候,他率领干部访贫问苦,登门为群众送救济粮款。他一直忍着肝病的折磨,经常与普通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并靠着自行车和步行先后跋涉5000余里,他走访了全县149个生产大队中的120多个,把所有的风口、沙丘、河渠逐个丈量,还编号、绘图,制定了治理“三害”的科学规划。有时候肝区疼痛得使他直不起腰、骑不了车、拿不住笔,但他仍然以顽强的毅力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他总是在群众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在群众面前。他心里装着全县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1964年5月,焦裕禄不幸病逝,年仅42岁。影片从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出发,从伦理/道德的角度,通过一系列具体生动的事例,强化了焦裕禄心系人民、时刻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的性格特征。他病逝以后,数万兰考县民众自发为其送葬,场面宏大悲壮,十分感人,充分显示了民心所向。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影片以朴素的电影语言,通过叙事情节和细节描绘,生动地演绎和表现了焦裕禄精神,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同样,“人民的卫士,罪犯的克星,敬业的楷模,爱民的标兵。”这是广大干部群众对前河南省登封市公安局局长任长霞的高度赞扬和评价,而依据其真实事迹改编拍摄的《任长霞》(2005)也是一部注重用纪实手法创作拍摄的传记片。任长霞于1983年加入公安队伍,曾协助破获大案要案1072起,追捕犯罪嫌疑人950人。1998年,被任命为郑州市公安局技侦支队长后,她多次化装侦察、深入虎穴,先后打掉了7个涉黑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370多名,被誉为“警界女神警”。2001年,调任登封市公安局局长,她成为河南省公安系统有史以来第一位女公安局长。她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疾苦和安危放在心上,上任后解决了10多年来的控申积案,共查结控申案件230多起。她带领全局干警破获各种刑事案件2870多起,有力地维护了登封市的社会治安。2004年4月14日晚,因侦破案件在高速公路上发生车祸而不幸因公殉职,年仅40岁。同年6月,她被公安部追授为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并全票当选为“200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委会的颁奖词为:“她是中原大地上的又一个女英雄。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她铁面无私;嘘寒问暖,扶危济困,她柔肠百转。十里长街,白花胜雪,挽幛如云,那是流动在百姓心中的丰碑!一个弱女子能赢得百姓的爱戴,是因为在她的心里有对百姓最虔诚的尊重。”影片着重描写了任长霞调任登封市公安局局长以后,如何在工作中爱岗敬业、克服困难,真正实现了“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她一边从“从严治警”入手,整顿干警队伍,严肃警风,从而令干警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一边又集中力量侦破大案和积案,将为非作歹的罪犯绳之以法。同时,她又亲自接待上访群众,深入基层,处处为老百姓解决困难和问题,故而深受老百姓拥戴。

焦裕禄、任长霞之所以深受广大民众的尊敬和爱戴,就在于他们身上充分体现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鞠躬尽瘁的优秀共产党人所具有的那种崇高的精神之美,正是这种精神之美直抵人心,深深感染了广大民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要教育引导全党深刻认识党的性质宗旨,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而上述两部党史故事片的成功,也正在于创作者从焦裕禄、任长霞如何把民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如何为民解困、如何为民办实事的角度,通过生动具体的情节和细节描写,充分展现了他们“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可贵精神品质。

因此,党史题材故事片的创作就是要通过鲜明的优秀共产党人的银幕形象塑造,大力弘扬优秀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赓续优秀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从而激发更多的共产党员和广大民众,以这样的革命精神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三、深入描绘人格之美

人格之美乃是指人的品格、品德之美,它标志着人在道德的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方面所达到的高度,以及由此所呈现的思想境界。中国共产党历来要求党员要加强党性修养,在革命实践中自觉改造自己,不断提高自己革命的品质和能力。刘少奇的著作《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党员政治觉悟和党性修养的重要文献,该书一方面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高度上认识党性修养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另一方面又通过党性修养来解决党员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问题,在创造性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优秀共产党人在各个方面都能注重严于律己,模范执行党的各项纪律和规定;生活上不贪图享乐,不搞特殊化;一事当前,不是首先替自己打算,而是心里时刻装着人民大众。同时,还注重加强自我修养,追求道德完善,力求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而具有这种人格之美的共产党人,也往往会受到人民大众的尊敬和爱戴。

在党史题材故事片的创作实践中,部分影片也着力把故事内容和银幕形象塑造的重点放在凸显主人公的人格之美上,通过深入开掘和细致描绘,力求在细微之处见精神,平凡之处见伟大,使优秀共产党人的银幕形象生动感人。

例如,《毛泽东和他的儿子》(1991)注重从一个新颖独特的角度,既描写了毛泽东和毛岸英之间深厚的父子感情,也表现了毛泽东严于律己、身先士卒的人格之美。在影片里,毛泽东作为党和国家的主席,对毛岸英要求严格——他对儿子的疼爱方式,是让他接受艰苦的锻炼和严峻的考验——不允许他享受任何特殊化的照顾。他替儿子向彭德怀说情,为的是让刚结婚的毛岸英第一批参加志愿军赴朝作战;当儿子在朝鲜战场上牺牲后,他则强忍悲痛,不同意把其遗体运回国内安葬,而是要求安葬在朝鲜的国土上。因为他在承担做父亲的责任之同时,也没有忘记对于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应尽的责任,认为这样做有利于中朝两国人民友谊的长远发展。显然,通过这些情节和细节对于毛泽东人格之美的深入描绘,使其银幕形象独具艺术感染力。

又如,《周恩来——伟大的朋友》(1997)注重从日常平凡的小事入手,真实生动地叙述了周恩来生前许多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作为国家总理,他在日理万机、呕心沥血为党和国家大事辛勤操劳的同时,又与普通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交朋友,彼此推心置腹、真诚相待,建立了亲密无间的友谊。特别是在和齐白石、盖叫天以及张权等一些著名的艺术家交往中,他尊敬、爱护、体贴、关心他们,从而成为他们的挚友和诤友,由此显示出了周恩来总理谦虚谨慎、平易近人、真诚相待的人格之美,从而使其银幕形象更具感人的艺术魅力。

如果说上述两部影片着重表现的是革命领袖的人格之美,那么故事片《党员吴显才》(2007)则注重描绘了一个普通农村党员吴显才的朴素人格和高尚品德。该片是根据“中华十大孝亲敬老模范”“2006年感动重庆十大人物”之一的重庆巫溪县乌龙乡大坡村共产党员吴显才的事迹改编拍摄的,也是国内首部关注农村老人生存状况及养老问题的影片。该片主要讲述了吴显才为了帮助村里贫困的孤寡老人安度晚年,在乡政府的支持下,他倾其所有家产,并贷款10万元,在乡里创办了一所养老院,为几十名老人营造了一个快乐安康的家。其妻最初不理解他的这种做法,为此赌气搬回了娘家;后来则被他的真情实意所打动,其妻子也回家来参与了养老院的工作。他们夫妻俩承担起为老人们烧饭、日常照料等各项工作。吴显才15年如一日,耗资30多万元赡养了45位孤寡老人。他的所作所为既表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道德情操,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影片正是凸显了吴显才这种人格之美,使之成为该片最大的亮点,同时也由此产生了打动广大观众的艺术感染力。

再如,《邓稼先》(2009)是以“两弹元勋”之一邓稼先的先进事迹创作改编的传记片,该片也很好地描绘了邓稼先的人格之美:他在美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工作,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虽然功勋卓著,却始终鲜为人知,一辈子甘当无名英雄。直到1986年国内才公开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而此时这位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特殊贡献的科技功臣却因为在科学实验中受到核辐射而致病,并于同年7月29日不幸病逝。1999年,他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9年9月,他被评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正如张爱萍将军在邓稼先追悼会上所说:“邓稼先的名字虽然鲜为人知,但他对祖国的贡献将永载史册。他不愧是中华民族的好儿子,不愧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不愧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影片拍摄时为了确保场景的真实性,“剧组先后深入北京、青海、四川等邓稼先先生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每一个场景我们都是按照原貌去还原的,为了拍好《邓稼先》,我们认为这样‘较真’是值得的。”同时,影片中原子弹爆破的镜头则采用了先进的数码修复技术,把60年代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原子弹爆破的珍贵镜头进行了修复,使老胶片整旧如新,跟影片的整体风格融为一体,从而获得了真实的艺术效果。正因为摄制组在创作拍摄中非常“较真”,所以影片的纪实美学风格得以很好呈现,从而使观众在银幕上看到了邓稼先生前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工作和生活的,他的精神和品格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影片场景的真实感不仅有效地还原了历史,而且也很好地增强了邓稼先银幕形象的艺术魅力。

综上所述,党史故事片塑造的优秀共产党人的银幕形象所彰显的信仰之美、所凸显的精神之美、所描绘的人格之美已成为共产党员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艺术符号,其产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图1.电影《血战湘江》剧照

四、正确处理好几方面的关系

党史题材故事片创作除了要大力彰显信仰之美、着力凸显精神之美和深入描绘人格之美外,创作者在影片创作拍摄中还需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一)正确处理好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

由于党史题材故事片所塑造的优秀共产党人的银幕形象,基本上都是革命先驱者、革命元勋、革命领袖、革命烈士,以及各个历史阶段各条战线和各个领域里的优秀党员干部和先进党员的代表人物,为此,无论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拍摄的影片,还是根据历史和现实创造的银幕形象,都要坚持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统一的创作原则。

首先,历史真实是影片的基础,如果不尊重历史真实,那么党史题材故事片的创作就失去了坚实的基础。为此,“尊重历史”和“表现真实”则是创作拍摄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规范;也就是说,在影片的历史背景、时代氛围、主要故事情节、人物命运和人物性格的描写上,都要充分尊重历史事实,不能随意虚构,更不能胡编乱造。总之,“写人也好,写事也好,一定要实事求是,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来写。”那些违背历史真实的影片既得不到广大观众认同,更无法产生打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其次,艺术真实是创作的重要原则。由于党史题材故事片的创作拍摄是一种体现了创作者主观审美活动的艺术创造,所以在创作拍摄时必然要遵循故事片创作的基本规律,要对各种素材和历史资料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艺术提炼和艺术虚构。显然,如果没有创作者的艺术创造,无论是拍摄出来的影片,还是塑造的银幕形象,都会黯淡失色,缺乏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和独具特色的美学风格。

因此,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统一则是影片艺术质量的基本保证。凡是在两者有机统一方面做得较好的影片,其艺术质量就较高,银幕形象也较真实感人;反之,艺术质量就得不到很好保证,银幕形象的塑造也会出现各种缺陷和问题。当然,在这两者的关系中,“历史真实是艺术真实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基础。剧作家对历史真实的尊重、认识和把握愈充分,愈深刻,艺术真实便愈有深厚的基础,剧作家在创作实践的天地里也愈享有驰骋艺术想象力的广阔自由。”在这方面,不少党史题材故事片的创作拍摄提供了较成功的经验。

例如,《血战湘江》(2017)依据革命历史事件真实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战役——湘江之战,成功表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红军领导人在长征中发挥的重要历史作用,并揭露了极左错误路线给红军带来的惨痛损失,生动展现了红军34师官兵前赴后继、勇敢牺牲,全力掩护中央红军渡过湘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谱写了一曲红军将士信仰之美、精神之美的悲壮颂歌。影片既真实生动地塑造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王稼祥、彭德怀等红军将领的银幕形象,又遵循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通过艺术虚构描写了以林大哥和他的几个儿子为代表的基层红军战士和普通百姓的银幕形象,从而较好地表现了“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之思想内涵。显然,这样的艺术虚构并没有影响和损害历史真实,而是进一步完善了影片的故事内容,丰富了影片的故事情节,并深化了影片的思想内涵。该片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有机统一方面的成功经验,无疑是应该肯定和推广的。

(二)正确处理好主要银幕形象与次要银幕形象的关系

在党史题材故事片创作中,优秀共产党人的银幕形象当然是作为主要人物形象来进行浓墨重彩描绘的,但是,“红花”再鲜艳,还是需要“绿叶”来映衬和烘托,为此,要正确处理好主要银幕形象与次要银幕形象的关系,即主角与配角的关系;既要突出“红花”,又要描绘好“绿叶”,这样才能既使主要银幕形象更加凸显出艺术光彩和银幕魅力,又能使其他银幕形象也各具特色,在相辅相成中增强影片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部分成功的党史题材故事片除了主要银幕形象个性鲜明之外,有些次要银幕形象也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并很好地烘托了主要银幕形象,使之思想脉络更加清晰,内心情感也更加丰富。

例如,《董存瑞》(1955)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在革命队伍里成长和成熟起来的优秀共产党员董存瑞的银幕形象,而他的成长和成熟与赵连长对他的帮助与引导是分不开的;编导选择了几个关键性的生活片段来展现董存瑞的成长过程,而在此过程中赵连长的形象也得到了较好刻画,使之很好地烘托了董存瑞的银幕形象。同样,《红色娘子军》(1961)里吴琼花从一个奴隶到最终接替英勇牺牲的洪常青成为红色娘子军连党代表的成长过程,每一步都离不开洪常青对她的帮助、教育和引导。吴琼花对洪常青除了崇拜、尊敬和信任之外,还有一种朦胧的爱慕之情,这种丰富复杂的内心情感使吴琼花的银幕形象更加丰满传神。因此,在这部故事片中,吴琼花和洪常青实际上是影片的“双主角”,两个人的银幕形象都很突出、很感人,这也是该片导演谢晋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过人之处。至于《开国大典》(1989)等一些影片塑造的是革命领袖人物的“群像”,为此,编导在充分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较清楚地梳理了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情节发展和细节描写凸显出了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使其银幕形象有较鲜明的个性。

(三)正确处理好英雄人物形象与反面人物形象的关系

由于不少党史题材故事片表现的内容是革命战争历史和对敌斗争历史,这就需要切实处理好英雄人物银幕形象与反面人物银幕形象的关系。虽然“美”与“丑”的鲜明对比可以使美的人物和事物更加美,并使丑的人物和事物更加丑;但是,艺术创作还是需要遵循其基本规律,注重从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出发,切实把握好艺术描写的情理与分寸。为此,在塑造英雄人物银幕形象时,要避免人为地“拔高”和“神化”的倾向;在刻画反面人物银幕形象时,则要避免人为地“丑化”和“脸谱化”的倾向;只有正确处理好了英雄人物银幕形象与反面人物银幕形象的关系,才能使党史题材故事片所表现的内容和塑造的优秀共产党人的银幕形象更加真实可信,具有较强的艺术魅力。

例如,在《渡江侦察记》(1954)里,解放军某部侦察连李连长奉命率一个侦察班先行渡江去侦察敌情,他们与各类敌人进行了巧妙周旋与坚决斗争,表现出了灵活多样的斗争策略与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而其主要对手敌情报处处长的角色塑造就摒弃了概念化的窠臼,演员陈述在塑造这一银幕形象时,注重“从自己旧社会的经历中、从卷帙浩繁的资料中、从与当时在押的原国民党军官广泛接触甚至促膝谈心中取得感受,然后花功夫理清人物脉络,设计人物动作,获得了成功”。他的表演不仅生动地揭示了人物阴险狡诈、凶狠毒辣的反动本质,而且其言谈举止都显示出较独特的个性,可以说“他以自己独特的形体、精湛的演技,赋予他所扮演的反面角色以生命”。从而使这一人物形象独具特色,真实可信。陈述也因为这一银幕形象的塑造而获得了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奖个人一等奖。而解放军李连长等人与这样的对手进行反复较量并最终取得了胜利,更显示出了共产党人的智慧、勇敢和坚毅的品格。

同样,如《平原游击队》(1955)里的日寇中队长松井、《红色娘子军》(1961)里的“南霸天”等,都是刻画得较成功的反面人物银幕形象,创作者在表现他们的凶残、狡猾、顽固等性格特点时并没有简单的予以“脸谱化”或“符号化”的艺术处理,而是在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中,依据人物自身的性格发展逻辑来表现其个性特点,从而均给观众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至于《重庆谈判》(1993)等影片对蒋介石等国民党高层人物的塑造,也注重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力求真实地再现历史场景和历史人物,使之摆脱了公式化、概念化的老套,从而强化了影片的故事内容和银幕形象的历史真实感。

(四)正确处理好优秀共产党人银幕形象的共性特征与个性色彩的关系

在百年党史中,优秀共产党人的共性特征是很明显的,他们一般都具有坚定的革命信仰和崇高的革命理想,都能做到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革命事业,都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能敬业爱岗、踏实肯干;其作风朴实,关心群众疾苦,能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能严于律己,模范遵守党的纪律和法规等。

因此,在党史题材故事片创作拍摄中,注重表现优秀共产党人的这些共性特征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优秀共产党人的银幕形象区别于其他系列的银幕形象,显示出该系列形象的基本特征,并使其银幕形象凸显出共产党人的理想追求、高尚情操和可贵品格,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但是,艺术创作和银幕形象塑造不能没有个性,如果失去了个性色彩,那么艺术创作和形象塑造往往会落入概念化和公式化的窠臼,而概念化和公式化的优秀共产党人银幕形象就会没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长久的美学生命力。这里所说的“个性”包含着两层意思:其一是指银幕形象应该有鲜明的个性,能够令观众过目不忘,印象深刻。其二是指影片应该体现出创作者独特的个性,在艺术构思、叙事表达和银幕形象塑造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这两者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就前者而言,突出优秀共产党人银幕形象个性色彩的一种较好的艺术手法,就是根据影片内容的需要和人物自身的情况,在其各种优秀品质中主要凸显其中一种,通过情节叙述和细节描绘予以强调。正如高尔基所说:“从这些品质中选取了任何一种之后,有权把它加深和扩大,使它变得更加尖锐而鲜明,使它成为决定某一剧中人物的性格的主要的东西。这就是创造性格的工作。”在这方面,丁荫楠导演创作拍摄传记片《周恩来》(1991)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他此前曾创作拍摄了传记片《孙中山》(1986),影片的成功使他积累了很好的经验。但在创作拍摄《周恩来》(1991)时,他的总体艺术构思有了明显不同,力求有新意。虽然他在拍摄时仍然采用了写意的叙事风格,但却将对人物心灵的描绘与历史事件、历史场景的真实再现有机融合在一起。为了强化影片的文献史料性,他拍摄时将周恩来生前工作、生活过的环境和场所等完全复原成当年的原样,最大程度地体现出历史的真实性,从而使影片呈现出一种将悲壮的抒情性与历史的纪实性相融合的叙事形态,实现了他要塑造“人民心中的总理”之艺术构想。对此,丁荫楠曾说:“《孙中山》是我心中的历史,我心里怎样理解这段历史,我就怎样表现,并非完全按照真实的历史去创作;而《周恩来》有所不同,我不但自己要去理解周恩来,还要去研究他为什么会成为中国人民心中想念的人物,我在影片中表现的应该是广大人民心中共同怀念的周恩来。”显然,不同的艺术追求使这两部传记片呈现出不同的美学风貌,表现出不同的艺术个性。我们从这一具体事例不难看出,创作者的艺术创新意识和独特的艺术追求是影片能否具有新意和个性、能否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说,没有个性就没有风格,就会使创作陷入平庸之中,而平庸的影片是无法产生感人的艺术魅力的。

众所周知,银幕形象的艺术魅力是巨大的,也是永存的。在中国电影的银幕画廊里,那些鲜活、生动、独具个性的优秀共产党人的典型形象已经感染、教育了几代人,他们的典型形象仍将引导和激励更多的后来者。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当下,为了建设更加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以便更好地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就需要在深入学习党史的过程中,在银幕上塑造更多鲜活、生动、感人的优秀共产党人的银幕形象,充分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以此感染、引导和激励广大共产党员和人民大众,使之成为他们的学习榜样和人生楷模,这也是电影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所在。

【注释】

①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N].解放日报,2021.2.21.

② 同1.

③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EB/OL].共产党员网.http://news.12371.cn/2012/11/19/ARTI1353259493498557.shtml.

④ 张东明.“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读“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系列读本”[N].光明日报,2019.9.11.

⑤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8.

⑥ 《解放日报》,2012年3月19日。

⑦《解放日报》,2021年3月26日。

⑧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N].解放日报,2021.2.21.

⑨ 徐缨等.真正大师的故事总是动人的[J].大众电影,2009(7).

⑩李维汉.关于写革命人物的几个问题[J].编创之友,1983(2).

⑪边善基.壮丽、灿烂的历史画卷[A].中国电影年鉴》(1982)[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359.

⑫《上影集团著名演员陈述昨日去世,终年86岁[EB/OL].https://yule.sohu.com/20061018/n245863237.shtml.

⑬高尔基.论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63.

猜你喜欢
故事片共产党人党史
今天是您的生日,我想对您说
初心如磐
发挥地方志作用抓好党史学习教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党史篇
党史上的今天
从“两学一做”谈共产党人的信仰
习近平的共产党人政治自觉观
小勺子的故事片段
小勺子的故事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