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真谛和追求”课例

2021-04-28 12:54石中华胡邦霞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真谛小林议题

石中华 胡邦霞

【教学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自由的注解是:保障个性,尊重理性。笔者对统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自由平等的真谛”的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和梳理,形成以“自由的真谛和追求”为主议题,以宪法和法律为视角,重点剖析自由的核心价值要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由的真谛,在实际生活中敬法畏法,严于律己,做自由快乐之人。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畅谈自由,感知自由的表面特性,明确自由的价值。

2.在“讲述身边的规则”“以案说法”等活动中,提高学生对“自由是有限制的、相对的”的辩证认识能力,使学生学会从法律视角认识自由的真谛,明确法治和自由的关系,增强依法行使权利的意识。

3.在法治视频欣赏、讨论分享等活动中,有效纠正个人狭隘经验,让学生形成法治素养。

【教学过程】

一、诵读元曲,激趣导入

教师:元曲是盛行于元朝的一种文艺形式,请同学们齐诵元代散曲——《水仙子·喻纸鸢》

教师:这首元曲咏写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继续追问:断线的风筝自由了吗?这样的自由好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自由是什么?我们渴望的真正自由又是什么?我们如何追求自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自由的真谛和追求”。

设计意图 齐诵元曲,使学生在人文气息的渲染中进入探究学习的情境中。

二、感知自由,明确价值

议题一 自由是洪水猛兽还是“生人必由公理”?

情境设置:按照活动要求完成句子。(图片展示略)

自由是搏击的翅膀,在广阔的天地里翱翔。

自由意味着摆脱不合理束缚,自由地施展才能。

自由是(意味着)。

教师总结 自由不是洪水猛兽。自由有其价值所在:对个人,不仅能增强个人的幸福感,而且能激发每个人的活力;对社会,能让每个人的创造力和生命的潜能竞相迸发,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畅谈自由,在欣赏图片的同时,很自然地进行有创意的表述,明确自由对个人、对社会终究是极具价值的。

三、认识自由,明晰内涵

严复将自由作了二分法:“国群自由”与“小己自由”。“小己自由”说的是个人的自由权;“国群自由”其实就是国家主权。

议题二 “小己自由”是否以他人自由为界?

情境活动:让学生动口说——讲述身边的规则。

任务设计:“我叙说”。

1.生活在校园、社会中,你认为有哪些规则约束了自由?

2.如果只要自由,没有约束会怎样?

教师:交通规则、学校制度、道德甚至法律都约束着我们的行为。

学生1: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

学生2:若自由不受限制,那么他的所说所做会伤害到他人的利益和权利。

教师总结 正如严复反复强调:自由要分清其“权界”,是包含个人自由不得侵犯其他个人与群体自由的意蕴。自由是有限制的、相对的。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行使自由不得违背规则、纪律、公序良俗和法律,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他人的合法权益。

议题三 國家公权力以公民私权利为界。

教师 严复所谓的“群己权界”的另一更为重要的界限,即权利与权力的分界。他认为,公民的自由与安全仰赖于良好的法律。但是,部分学生却没有这样的“自由观”。

情境陈述:让学生动脑想——培育理性严谨的法治素养。

以案说法:八年级学生小林经常上学迟到,不按时完成作业。老师督促他,他却说:“什么时间上学、做不做作业是我的自由。”

小林有时抽烟喝酒,强行索要财物。老师批评教育他,他振振有词:“这是我在校外的活动,是我的自由。”

小林有时在QQ空间里传播一些谣言。老师劝诫他,他却说:“这是网络言论自由,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任务设计:“我思考”。

(1)小林的这些行为真的是他的自由吗?请就其中一种行为谈谈你的理解。

(2)若小林一意孤行,不及时改正,可能会造成什么影响?将会承担怎样的后果?

(学生回答略)

教师:如果小林一意孤行,会怎样呢?

学生1:小林学习、生活一团糟,会沾染上很多恶习。

学生2:小林荒废学业,影响学习成绩。

学生3:小林若一意孤行,会滑向犯罪的深渊。

教师:我们绝不能像小林一样,否则,就享受不到自由带给我们的美好和幸福。

教师总结:“法无禁止即自由”已经成为法治国家通行的法律原则。自由主要指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己的意志活动的权利。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法治既标定了自由的界限,又是自由的保障。

设计意图 根据严复的自由观设置了“小己自由是否以他人自由为界”和“国家公权力以公民私权利为界”两个议题,通过情境设置“我叙说”“我思考”帮助学生解惑。通过讲述身边的规则和对案例的分析说明,培养学生的辩证认知能力,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自由观,提升法律素养。

四、珍视自由,追求自由

教师:在社会生活中,有边界才有秩序,守底线才享自由,可是,有一些人无视法律赋予他们的自由和权利,甚至无视法律的尊严,结果可想而知。

情境陈述:让学生用眼看——领会自由的法治价值。

播放有人利用朋友圈、群聊等侮辱凉山救火英雄的视频。

任务设计:“我探究”。

1.视频中网民的言行侵犯了救火英雄的什么权利?

2.公安机关对他们依法拘留说明了什么?

3.请你评价视频中网民的言行。

小组1:视频中网民的言行侵犯了救火英雄的名誉权和人格尊严。

教师问:恶意中伤、侮辱、诋毁英雄对民族、国家有影响吗?

小组2:视频中网民的言行侵犯了救火英雄的名誉权,更是伤害了国民感情,引起公众的强烈愤慨,是不尊重英雄、不尊重国家的表现。

教师追问:公安机关该不该对这些人进行惩处?

小组3:发表侮辱性言论必将受到法律制裁,无论在现实世界还是网络空间。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等,对于这些真实而广泛的自由权,我们应倍加珍惜,不断增强对自由的价值认同,积极行使和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

教师总结:按照严复的自由观,用今天的话来说,即法律规定的自由。因为法治,每一个人都能自由地追求人生幸福;因为法治,合法的行为得以保护,违法的行为受到惩罚;因为法治,我们的自由和权利才得以维护。所以,我们珍视自由,就要知晓自己的权利,珍惜自己的权利,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

设计意图 在视频的铺垫下,教师引导学生明白法律禁止公民滥用权利,因为滥用权利就是滥用自由,就是不珍爱自由的表现,启发学生在生活中珍视自由。

五、梳理归纳,建构知识(略)

六、拓展延伸,素养提升

运用你今天所学,结合生活经验,请大家完成一项倡议书。

活动要求:为了增强同学们珍视自由的意识,领会自由的真谛所在,督促同学们正确行使自由权利,做合格的好公民,学校政教处决定向同学们发出以下倡议:

A.在集会时,遵守纪律,不喧哗。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找准了法治教育的落脚点,将课堂有限的教学延伸到生活无限的实践中去,体现认知导行结合的目的,促进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与法治实践能力的提升。

【专家点评】(胡邦霞,三门峡市实验中学,中学正高级教师)

石中华老师设计的“自由的真谛和追求”一课,具有以下特点。

1.议题选设恰当。石老师设置的主议题和分议题贯穿教学活动全过程,围绕“感知自由”“认识自由”“珍视自由”的逻辑结构,给我们呈现了一堂思路清晰、结构合理、层次有序的优质课。

2.情境创设有效。一首元曲入境,凸显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出示优美图片“感知自由”,让学生体验自由的美好;从小林故事入手分析,真正理解自由的真谛;网络热议“凉山救火英雄”,促进学生法治素养和道德品质的提升。情境创设有深度、有温度,让人耳目一新。

3.活动安排新颖。通过任务设计,让学生或独立思考,或合作探究,在议中学,在议中思,在议中悟,增强学生珍视自由的意识,树立正確的自由观。

4.素养养成实效。在本节课,石老师立足学生,合理设计议题,精心创设情境,关照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认知的深化,从而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

猜你喜欢
真谛小林议题
爱的真谛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别来无恙
API China & PHARMPACK & SINOPHEX关注制药企业环保议题
一花一草见真谛
例谈群文阅读教学的议题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