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模式创建浅析

2021-04-28 12:54李学忠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洋流研究性创设

李学忠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主动开展的探究活动,它以实际的地理问题为载体,通过创建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收集资料,分析处理信息,进而建构地理知识系统,发展个人的学习和探究能力,促使学生在多元动态的课堂上,获得全面发展。

接下来,笔者将对在高中地理课堂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和步骤进行具体阐述。

一、在高中地理课堂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推进高中地理课改步伐。

长期以来,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激发,积极性难以调动。这样的课堂对于学生的发展起到了制约作用。采用研究性学习模式,能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程规划和设计、实施和评价的积极性,有利于推动学生应对学习和生活的变化和发展,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灵活度。

2.提升高中地理教师素养。

研究性学习和传统教学的思路不同,传统教学更加关注教学的结果,通过灌输的方式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研究性学习则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着眼于学生思路的启迪、智慧的萌发,分析学生的实际研究过程。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可以适时施以援手。

另外,开展研究性学习还可以帮助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平等互助,实现教学相长,师生共同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

二、在高中地理课堂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步骤

1.创设问题情境。

在新课开始时,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把學生带入生动的情境中。创设地理问题情境的方式有很多,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如可以结合日常生活现象,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推动学生产生认识世界的动力。

例如,在教学《常见天气系统》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片段,引导学生思考:对于天气变化,你们有什么想知道的信息吗?随后,师生共同整理出各种关于气象的问题,如:什么是冷锋?什么是暖锋?什么是气旋和反气旋?什么是寒潮?台风的形成原因是什么?这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

2.思维深入探索。

提出问题后,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他们想经历知识建构和巩固的过程,于是,便开始展开深入探索。此时,学生会通过教师提供的多样化学习工具,如多媒体平台、教材,或其他资料等,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研究。在交流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会对收集、整理的材料进行汇总,形成文字、表格,或者图形等结论性材料,甚至还可以通过小论文的形式呈现出来。

例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节的课标要求是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在给学生出示了《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冬季)》图、《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图之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海水运动的规律,感受地理知识的灵活生动。

3.成果交流评价。

当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有了初步的结果之后,教师就要组织他们进行成果汇报,探索结论是否科学、严谨,以及是否以全面的眼光去审视地理问题。如果自己小组有不成熟或者不完善的地方,小组成员均可以直接进行补充或完善。这样一来,因为知识是学生自我探究而习得,自我经历了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记忆起来便印象深刻了许多。

教师还要对学习过程进行及时总结和表彰,引导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主动反思,获得更加理性的认知。

例如,在研究“海水是流动的”这个主题时,教师组织学生收集了许多关于表层洋流流动的资料,鼓励学生运用案例进行佐证说明。在汇报交流阶段,笔者给学生提供平台,让学生自己上台汇报。学生分别演示了“绚烂的洋流”“洋流下的红珊瑚”等成果,成为成果汇报的亮点。

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学习模式的一次有力冲击,也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全新挑战,教师需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体现学生的学习价值,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学生一起投身到这场教与学的革命中,收获别样的精彩和美丽。

猜你喜欢
洋流研究性创设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你认识洋流吗
跟踪导练(五)6
一类洋流运动方程的显示行波解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