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儿女英雄传》与鼓词《绘图十三妹三刺年羹尧》对比研究

2021-04-28 10:51马珍珍
青年文学家 2021年6期
关键词:形象主题

摘  要:《儿女英雄传》所塑造的十三妹形象影响深远,被后世诸多文艺作品所改编。《绘图十三妹三刺年羹尧》鼓词则是其中的一种,本文通过原著与鼓词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三方面对比分析二者异同,进一步了解清末民初普通市民的审美趣味和审美需求。

关键词:十三妹;形象;主题

作者简介:马珍珍(1994.3-),女,汉,陕西榆林人,延安大学2018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6-0-02

《儿女英雄传》是清朝道光年间人称“文铁仙”文康所著的一部长篇武侠言情小说,原著所塑造的侠女十三妹形象为后世曲艺改编提供了无限可能性。鼓词在清末至民国初年开始兴盛,石印本鼓词《绘图十三妹三刺年羹尧》就是根据小说《儿女英雄传》所改编和再创作的,本文则通过小说和鼓词对比研究,从人物形象、主题等方面进行论析。

一、《绘图十三妹三刺年羹尧》版本介绍

根据李豫、李雪梅、孙英芳等编《中国鼓词总目》著录,由《儿女英雄传》所衍生的鼓词有四种:

1、清,唐在田撰。上海校经山房民国六年(1917)石印本,袖珍本,线装,6册,6卷(正集4卷,二集2卷)。上海图藏。又名《绘图新编儿女英雄传说唱鼓词》。[1]83

2、上海大成书局民国二十年(1931)石印本,袖珍本,线装,6册。据山西大学文学院藏民国二十年(1931)《大成书局图书总目录》著录。又名《正续儿女英雄传鼓词》。[1]83

3、《十三妹大破能仁寺鼓词》:上海江东茂记书局民国十八年(1929)石印本,袖珍本,线装,有函套。据山西大学文学院藏民国十八年(1929)《江东茂记书局图书目录》著录。[1]350

4、《十三妹三刺年羹尧鼓词》:王尘影编。上海求石斋书局民国十三年(1924)石印本,袖珍本,线装,4册,4卷,19回,有函套。又名《十三妹鼓词》、《绘图十三妹三刺年羹尧》。[1]350

以上四种,上海校经山房与上海大成书局出版的两种鼓词内容文字相同,仅版式大小不同。民国时期,上海大成书局和校经山房曾联名新编鼓词,二书局鼓词书目多有重合,所以二者鼓词内容一致。茂记书局与求石斋所编鼓词内容各有侧重,不过故事题材均取自小说《儿女英雄传》,本文着重对鼓词《绘图十三妹三刺年羹尧》进行分析。

二、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在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指出:“(《儿女英雄传》)人物描写也有相当的功力,安学海忠厚善良而不免迂腐,张金凤内刚外柔而深心周密,邓九公豪爽拙直,张老夫妻又怯又土,各具风神。”[5]465原著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形象,十三妹这个形象最能体现儿女英雄这一特点,鼓词则着重这一特点塑造的十三妹豪气仗义,与安公子的软弱无能形成鲜明的对比。本文则选择十三妹和安公子两个主角,逐一分析人物形象。

(一)十三妹

《儿女英雄传》对于十三妹这一形象的塑造是非常成功的,影响深远。林薇指出:“小说比较成功地塑造了英风侠气的十三妹的形象,于明清以来大量才子佳人小说中花娇月媚、翠香红软的女性形象之外,别开生面,独标一格。”[6]104继文康之后,十三妹的故事被迅速改编戏曲和各种文艺样式,如《绣像年大将军平西传》、《清代三百年艳史》(又名《清宫秘史》)、《绘图十三妹三刺年羹尧》等各种新的十三妹故事。

十三妹是侠女中的佼佼者,如鼓词序言就给予极高的赞美“有清一代以女侠称者吕四娘外,十三妹一人而已。传其事者,说部中固数见不鲜。惟三刺年羹尧一段事,客京津大鼓词中有歌之者,韵人韵事,奇女奇闻记之殊,足为女界争光,且足可振起女界尚武之气。比之红玉之助夫击鼓、木兰之代父从军,有为过之。其大破能仁寺一事,以一女子之身,深夜杀尽众盗,虽属救一安公子,实为社会院大患。一身行事,有义侠风,而为父报仇,百折不回。”[3]鼓词侧重表现十三妹的侠肝义胆,为父复仇而苦学武艺,安公子遇难敢于斗杀众盗贼。鼓词第十二回详细叙述了十三妹的勇猛果断,翩然一个卓越的女侠形象。后三次刺杀年羹尧时,从预谋到刺杀,每一步安排的详细得当,这让原本的侠女多了几分智谋,使得形象生动。

原著中的十三妹形象得分阶段而论,婚前是一个完全的侠女形象,而婚后则是封建社会标准的贤妇形象。这种形象得转变引起诸多争议,鲁迅认为:“十三妹未详,当纯出作者意造,缘欲使英雄儿女之概,备于一身,遂至性格失常,言动绝异,矫揉之态,触目皆是。”[7]172而鼓词为塑造十三妹侠女风范,截取婚前的形象,删去婚后故事,给读者呈现一个完整的侠女。在原著中十三妹侠盗特点突出,劫富济贫,而鼓词则没有描述这一特点,使得形象略逊色于原著。对于十三妹高超武艺的描述,鼓词因其篇幅限制,没有逐一展开细述,但是从飞弹击杀恶僧,刺杀年羹尧等情节侧面展示了十三妹的武艺。原著则对其动作、武器一一进行描述,使得打斗场面活灵活现,故词所塑造的十三妹较于原著的血肉饱满形象略显得单薄,而改编的三次刺杀情节惊心动魄,曲折离奇,丰富了这种单调复仇形象;突显了一种执着,侧面反应十三妹内心世界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二)安公子

安公子在原著名“安骥”,是安家的独子,自幼饱读诗书,是典型的八旗子弟青年一代优秀的代表,是文康为八旗子弟树立的一个标杆。鼓词里的安公子名为“安敏世”,没有过多的外貌描写,直接塑造了一个文弱书生的形象,同原著一样安公子前后性格发生了很大转变,都是历经波折后逐渐在成长,由文弱转向机智强大。

前期的安公子,原著与鼓词所描述的安公子都非常孝顺,原著第三回“三千里孝子走风尘,一封书义仆托幼主”[2]39对应鼓词“降职定罪充军塞外,孝思寻亲千里跋涉”共同描述了安公子不畏艰难险苦,千里寻亲,孝心感人。除了孝顺之外,爱哭也是共同特点,在能仁寺时,将要被恶僧杀害时,“公子一見,吓得一身鸡皮疙瘩,顶门上轰的一声,只有两眼流泪气喘嘶的份儿,也不知道怎样哀求才好。”[2]78鼓词中对安公子被强盗洗劫一空时“安公子吓到地上不敢动。眼看见强人十数如虎畏,心中是虽然不免痛恨切。又安敢上前相劝与阻拦,正可比哑巴吃苦说不出。直等那强盗已去立起身,不由是放声大哭上天叫。”[3](第十回)原著与小鼓词塑造的安公子前期都是胆小、懦弱,有几分呆书生的形象,这一形象很好的衬托了十三妹的侠骨英风,男与女、强与弱,形成强烈的戏剧张力。

后期的安公子形象的转变原著与鼓词有很大的差异,原著中安公子在娶了十三妹后开始骄傲,沉迷享乐,后被张金凤与十三妹激发斗志,考取功名。在博得功名之后的安公子开始走向成熟、稳重,从谈吐到处事都体现着一个稳健。鼓词中对于安公子具体成长细节没有多提,着重在第十五回讲述安公子入翰林,皆大欢喜。后在第十八回着重体现安公子的机智干练,巧审被擒的十三妹,最终夫妻团聚。鼓词中的安公子是为了映衬十三妹而存在,没有原著前后转变的那么明显。

三、主题探析

原著的主题是非常明确的,在“缘起回首”开篇八句提纲就点明主题,“侠烈英雄本色,温柔儿女家风;两般若说不相同,除是痴人说梦。儿女无非天性,英雄不外人情;最怜儿女最英雄,才是人中龙凤。”[2]1儿女情与英雄气的结合就是文康理想中的“儿女英雄”。鼓词则承接这一主题,着重突显十三妹的女侠风范,最后一回以天子赐匾“忠节贤孝”四字点题。

原著在开篇“缘起回首”中对“忠孝节义”进行了详细描述:

譬如世上的人,立志要做个忠臣,这就是个英雄心,忠臣斷无不爱君的,爱君这便是个女儿心;立志要做个孝子,这就是个英雄心,孝子断无不爱亲的,爱亲这便是个女儿心。至于‘节义两个字从君亲推到兄弟、夫妇、朋友的相处,同此一心,理无二致。[2]5

这段话将“儿女英雄”的内涵意义进行详尽的解释,即只要符合“忠、孝、节、义”就是儿女英雄的基本特征。原著十三妹与安骥前后两种性情的转变,说明儿女英雄只有两者融合,才能刚柔并济。鼓词虽也围绕“忠孝节义”而展开,但是侧重点不同。鼓词对于十三妹的英雄气概进行详细描写,能仁寺大战赤面鼠尽显勇猛;只身一人三次刺杀年羹尧,不为所惧,誓报杀父之仇。鼓词中塑造的安公子着重突出其孝顺,长途跋涉千里觅亲人,只为在父亲身边尽孝侍奉。孝的体现,除了安公子、十三妹之外,鼓词新增人物纪家姐妹纪灵花、纪赛花一线也展示了儿女英雄气概,父亲为年羹尧所杀,二人便开始复仇之路,与十三妹形象相同,只是开辟西番一条线来讲述,都是对忠孝节义的体现。

对于原著“忠、孝、节、义”这个主题思想,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书中的主要人物安骥、张、何等都是些忠孝节义的化身。他们被作者描写成既有‘儿女之情,又有‘英雄至性的‘人中龙凤,因而他们都能得到一个好结果,结局是作善降祥,二妻一妾,探花及第,富贵荣华,集中地反映了作者庸俗的封建思想。”对于原著和鼓词所宣扬的“忠孝节义”思想,在今天看来它有一定的封建社腐朽落后的一面,但是其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渊源,根深蒂固在社会文化之中,因而在封建社会会被人们广泛地接受,原著作者借此来感发读者,鼓词改编者则是为了博众人广泛阅读,更加迎合民众阅读需求而创作,因而“忠、孝、节、义”这一主题在特定时期是具有其价值和意义的。

《绘图十三妹三刺年羹尧》鼓词在改编原著《儿女英雄传》的基础上增加新的故事线,将原著改编为说唱结合的鼓词小说,是小说文本的再创作。客观说,《绘图十三妹三刺年羹尧》鼓词无法跟原著相提并论,但我们可以从鼓词的改编创作中了解到清末民初普通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和审美需求,同时也使得十三妹的故事得到广泛的传播,丰富了鼓词体小说的题材内容。

参考文献:

[1]李豫.李雪梅等编.中国鼓词总目[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

[2][清]文康.儿女英雄传[M].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3]王尘影.绘图十三妹三刺年羹尧鼓词(4卷)[M].上海:求石斋书局,1924.

[4]张小山.绣像年大将军平西传(4卷)[M].上海:开文书局.

[5]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林薇.文化启示与艺术灵犀[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7]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形象主题
铁骨柔情——论《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形象
开创硬汉派侦探小说先河
浅谈中国侠文化背景下的武侠电影
论导演创作的指挥棒
《水浒传》宋江形象探析
简述中国戏剧语言
《风雨哈佛路》的主题评析与文化解读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中日十二生肖之亥猪形象比较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