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自治区课题(XJ2020G294)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视域下的苏童小说研究。
摘 要:苏童的《妇女生活》是以祖孙三代女性故事为小说线索,揭示出即使时代改变、环境改变、身份改变但不变的是她们的悲剧命运。本论文从悲剧的结果出发推导出祖孙三代悲剧命运下掩盖的是异化的日常生活这样一个内核,祖孙三代相似的日常生活觀和生存观指导下的日常生活的相似性,使得悲剧命运成为祖孙三代的必然结局。揭示出异化存在在日常生活的角角落落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关键词:悲剧;异化;日常生活
作者简介:朱丽林(1992-),女,汉族,安徽安庆市人,喀什大学在读硕士,主要从事文艺美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6-00-05
都说最了解女人的并非是女人自己,相反而是男人。相比女性作家书写的女性作品,她们带有一种生硬的女性主义,强行给女性人物一种大女主、大女人定位,使其作品中的女性结局并不符合她的身份和心理,造成一种皮肉分离的状态。而苏童作为男性作家相反却能更加深入到女性的身份之中,让读者看到女性在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不同地位时的真正的状态,并没有给女性添加神话色彩,呈现的是女性的原貌。但很多人对于苏童的良苦用心视而不见,都简单地从“命运”的角度去分析。这是因为很多人将出现在不同人身上的相同事件并且解释不清时,都会将其归纳为命运的指使,却不曾静下心来思考所谓“命运”背后的真正的面目,其实在笔者看来所谓的“命运”的发生其实还是出在事物本身,还是我们生活的世界出现了问题,出现了异化的表征,而“命运”只是异化施的障眼法。
而对于异化的解释哲学家与社会学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曾做出不同的理解,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论证着自己的命题,但对于异化的核心本质却是一致的:人类在异己力量的作用下,丧失了与生俱来的自我属性,成为泯灭内在本质的物质和社会的附属品。而侯维瑞更是根据文学作品概括出了文学当中的异化主题:“现代派文学中的异化一般说来是指在高度物化的世界里人的孤独感与被遗弃感、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冷漠疏远与隔绝以及人在社会上孤立无依、失去归宿。”[1]虽说苏童的小说并不属于现代派文学,但是它却流露出现代派小说中的异化痕迹。
一、异化的表象——悲剧命运
黑格尔认为,“艺术创造最杰出的本领就是想象,想象是创造性的”,而“属于这种创造活动的首先是掌握现实及形象的资禀和敏感,要熟悉心灵内在生活”。[2]苏童童年的病痛让他小小年纪便尝到了死亡的滋味,也让觉得生命的脆弱和不确定性,为了表达这样的主题,他喜欢采用悲剧性的结构来讲述故事,而且他喜欢用女性形象作为故事的主角,可能女性生来的柔美和脆弱让他觉得这类人物形象更好地能表现出悲剧的效果。苏童曾这样说自己为什么喜欢用女性作为自己小说的主角:“我喜欢以女性形象结构小说,比如《妻妾成群》中的颂莲,《红粉》中的小萼,也许是因为女性更令人关注,也许我觉得女性身上凝聚着更多的小说因素。”[3]
《妇女生活》讲述的是祖孙三代女性的悲剧故事。这一家三代生活在封闭狭小的阁楼上,这狭小的空间上演着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女人的故事。这三个故事独立成篇,但是却用时间将她们链接起来,给众人一种悲剧的延伸感觉,命运的诅咒。在笔者看来这并非是悲剧命运的诅咒,而只是作家用悲剧的外衣来吸引众人的目光的手段,并且作家采用了不同类型的悲剧来掩盖异化事实这样的内核。
(一)社会悲剧
在娴看来她的一生都是冥冥之中注定好的。娴的家经营着一家照相馆,照相馆里都存留的是人们最风光最美丽的形象,记录的也是人们的愉悦的时刻,单从照片上看,人们无法知晓这个人真实的状态,这个人是否真的如照片上那样笑得那么开心。娴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她看到的人都是面带微笑的,这也造成了她不知人间艰苦的性格,她爱看电影,因为在电影给人一种脱离现实生活的感觉,让她产生梦幻感,可以说她喜欢和向往电影里的人物,希望成为电影中的人,所有她从小就有一个明星梦。这样的爱好和生活环境让她成为一种脱离现实生活的人,而成为一个生活在自己编制的美梦之中,从未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疼痛。这样的生活在父亲去世,家里的经济状况一落千丈,需要娴自己开票已减免不必要的开支的时候改变了。生活逼迫她开始慢慢地将脚踏在现实的土地上,她开始尝到生活的艰辛,这样的艰辛让她对之后的生活产生害怕,她害怕吃苦,所有娴内心还是怀着梦,希望有一天能有人带她脱离这样的艰辛。坐在柜台前的娴并不为客人稀少而着急,她每天坐在柜台上看电影明星的画报打发时间。“因为白天离不开柜台,而晚上出门又受母亲的种种限制,娴只能在画报寻求一种飘渺的慰藉”,“现在当娴手握《明星》画报,枯想往事时心情不由烦躁忧郁起来。娴是个不安分的女孩”,苏童用简短的话就将娴此时的想法和性格勾画出来,也将她对现时的生活的不满意直接表现出来,这样的生活和娴的性格以及娴自己内心的生活发生冲突,这也为之后娴的悲剧铺下了性格和心理基础。“有一个人推开了玻璃门,摘下了头上的礼帽,他手中的银质司的克的光泽异常强烈。正是这种光亮让娴猛地从画报上抬起头来……娴后来回忆当时的情景总说她有一种眩晕的感觉,她似乎预知孟老板的出现会改变她之后一生的命运”。娴将孟老板当作是改变自己命运,也是让她实现自己理想中生活的人,所以对于初次出现在自己眼前和生命中的人,就像抓住救命稻草一般紧紧不放,这是娴内心理想的指引。而天生生活在梦中的娴,没有尝到人生艰苦的娴,让她对孟老板毫无戒备之心,这是性格的助力。即使没有发生娴认为她命运悲剧的打胎失败事件,娴最后还是会发现孟老板所带给她的世界并非想象中那样,终究会发现在自己还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并非能像电影中那样梦幻。
可以说娴的经历代表着当时那一代女性的缩影,在战火纷飞、朝不保夕的年代,很多年轻女孩在一夜之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巨大的变化来得太过于凶猛,没有给与充足的时间让女孩们接受,年轻、未曾吃苦的女孩们只希望出现一个“白马王子”样的人物带她们摆脱困境,却未曾想到“天上掉馅饼”的事情并不是那么容易。
(二)性格悲剧
芝认为自己的悲剧是家庭深处添加给自己的,殊不知却是自己性格的使然。首先在芝看来娴将自己生下来,只是为了让她替自己承担悲剧命运,是她以后悔恨咒骂时的发泄对象,也是她年轻时当作孟老板回来的最后筹码,无论时出自哪一点,都没有是出自对自己的爱,所以芝认为自己的出生就是一个悲剧的开始,她的性格开始变得偏執,偏执的认为母亲对自己没有一丝一毫的感情,只是利用自己。其次长期的父亲的缺位,再加上无爱冰冷的家庭环境,使得芝生性就缺乏安全感,所以她一直在找寻一种稳定感,最后邹杰的党员身份和篮球队长的身份吸引了她,因为在芝那个年代,她认为这就是带来稳定的因素,在芝看来稳定感安全感可以让她忽略经济、生活习惯等因素。所以在母亲娴不同意她和邹杰之间的事情将她赶出家之时,“芝想她只能找邹杰了。邹杰是她惟一依赖的人了。”在芝和邹杰结婚之后,芝发现生活习惯和生活观念的差异使“芝的婚姻生活从一开始的插曲”,但是芝认为这些不顺是自己的原生家庭带给她的。最终芝忍受不了邹家人的气跑回自家,在和母亲同住的日子里,芝每天都不开心,她发现母亲偷窥自己的性生活,而且经常做一些有关母亲和邹杰亲密的梦,但是也知道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因为“即使她不相信母亲,她也应该相信邹杰,邹杰与母亲是格格不入的两种人。”“她只能把这一切归咎于她内心根深蒂固的不安全感”。这样的生活让她更加害怕失去邹杰,她希望用一个孩子来更好的拴住邹杰,但是命运就是这样无情,自己因输卵管堵塞无法生育,她认为这是她悲剧命运使然,她希望结束自己悲剧的命运,但是邹杰还是将其救了回来,并从福利院领养了一个孩子,希望能帮助芝缓解抑郁症。但是邹杰并不知道到芝的真正的病因,并在无形中加重了芝的病症,最终导致了自己选择卧轨自杀来解脱这样压抑的生活,而芝一直以来依靠的世界也毁灭了,导致芝的世界也瞬间崩塌,在芝看来她还是没有逃脱出悲剧命运。
(三)时代悲剧
作为从福利院抱回来的孩子,萧觉得自己的悲剧命运是母亲导致的。萧从小就觉得自己命运悲苦,她在日记里这样写道:“我生长在一个资产阶级家庭里,我的童年是不幸福的。我的母亲患有精神病,她从来不关心我。我的外婆一把年纪还要打扮得妖里妖气,她每天让我吃泡饭,我没有办法,我只好天天吃泡饭。”除此之外,萧还回避自己养父邹杰的存在,因为养父曾有一次想要对自己实施性侵被养母发现了,这件事也直接导致了养父的自杀,养母更加的神神叨叨,这给年仅十四的萧留下了深深的阴影,萧“一心想离开芝和娴,还有红旗照相馆楼上的阴暗潮湿的家”,她认为这是她逃脱命运的最有效的办法,这样的方法和之前自己的养母芝一样,作者这也是在预兆着萧的命运和芝一样,都将以一次失败的逃脱为结局。果不其然,在农场的生活让萧极度不适应,她想回家,“她想着红旗照相馆楼上的家,想着芝和娴的脸,竟然什么也想不起来。萧感到一种真正的孤单和恐惧”,多么的可悲,对于自己的外婆和母亲,娴竟忘了她们的长相,也由此看出,她们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的淡薄。萧觉得只有讲求实际,才能获得安稳的生活。正如箫认为“女人不一定非要结婚,可她们离不开男人”。最后萧通过特殊方法回到了家,并得到卖猪肉的工作,并和在农场认识的小杜结婚。结婚后的萧一心只想着怎样改善自家的生活条件,喜欢讲求实际,不仅喜欢吃腌肉,断了外祖母的牛奶,还让小杜戒烟节省开支,这样的生活让小杜觉得婚姻的某些前景是暗淡的,这样的观念的差异和摩擦使得他们在婚后一年以提出离婚收场。在小杜提出离婚时,萧怀孕四个月了,即使小杜都搬出去住,和女朋友住在一起,萧还是不愿意签字离婚,她不愿接受自己婚姻的失败。她为了报复小杜决定在约小杜回家的时候将他杀死,但因为早产,使得萧的计划破产,最后只得签字离婚。在萧看来她的悲剧并不在于她的婚姻观念和小杜观念有着天然之别,而在于她是一个女人,而且是一个家庭背景不怎么好的女人。就像萧说的“我为什么不是男人?我不喜欢女人的生活。你们做男人的不知道做女人有多苦,有多难……我瞧不起女人”。
其实萧讲求实际的性格是时代的赋予的,社会飞速发展,物价飞涨,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迅速地发生着改变,“离婚”成为新的风尚。在这个世界了“金钱”才是最稳定的伙伴,只有这样才能生活幸福,事业顺畅。这样的时代逼迫她思考能用怎样的方式才能生活得更好,在这样目的性指使下的生活造成了萧务实性的性格特征
二、异化的内核——日常生活异化
苏童用延续的时间线条来讲述了一个用三种不同类型的悲剧组成故事。在这其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事中的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性格都有所变化,但结局类似。按照常理来说,当亲眼看到一个人的悲剧过程是,人们都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解读悲剧的原因,得出属于自己的理由然后用于自己的日后的生活中避免类型结局在自己身上发生。
作为常人的苏童自然也知晓这样的常理,所以在悲剧类型上给与不同的区分,可是即使这样苏童小说中的人物仍然没有摆脱相似的悲剧命运,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的改变和规避对于“悲剧”这个病因来说,他们开出的药方只是起到了“隔靴搔痒”和“扬汤止沸”的效果,并没有达到“釜底抽薪”和“对症下药”的目的,想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要找准病因。苏童用《妇女生活》的故事告诉众人,悲剧命运的发生并不是源自时代、性格和社会,而是源自人们身处其中的日常生活,人们深陷其中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异化的苗条,所以在异化生活中生长的人们只能尝到人生的苦果,这才是苏童想要告诉众人的真正道理。
(一)寄生虫式的生活习惯
列斐伏尔曾这样准确却残忍的揭示着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无论经济和政治怎么发展变化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都没有发生本质性的改变,人们并不会因为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而抛弃了最本质的生活方式,总而言之,在列斐伏尔看来经济政治的发展建立都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上的,它并不是经济政治的附加品,对待它我们应该要将它放在和经济政治同一水平线上来对待。列斐伏尔认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所以发生异化是因为人们将日常生活当作是附属物,而日常生活中的主体——人也成为附加物,这样的生活使得人丢掉人的类本质——自由自觉。
苏童的《妇女生活》重点祖孙三代的生活就是对列斐伏尔日常生活异化的现实的对照。她们的生活有点类似寄生虫,她们的生活并不由自己所决定,而是将自己生活建立在他人身上。
作为祖母的娴在少女时期一直都靠着父母生活,她的日常就是看电影,长此以往她开始有点混淆现实和虚拟世界,她认为自己可以和电影中的女主一样,享受着甜蜜的爱情、优渥的生活。但是父亲的离世让她种种的摔了一跤,她知道单靠自己想要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是困难的,但突然闯入她的生活的孟老板似乎给了她实现自己想要美好生活的希望,所以她开始将自己的生活重心放在讨好孟老板身上,顺应她的要求,作为回报孟老板给他想要的生活。但是人毕竟是感情动物,有血有肉,面对疼痛会有本能的害怕和畏惧,娴也是一样,面对流产手术她害怕,她违背的孟老板的要求,忤逆了孟老板,作为惩罚孟老板抛弃了她。但是被抛弃的娴仍然没有意识到过错方是孟老板,相反她将责任都放在自己害怕疼痛上,而之后的日子里她也靠着之前孟老板曾给她拍过的唯一封面作为时常怀念的信物,娴的人生生活都在讨好孟老板、想念孟老板,生活的余光未曾给到其他人和事物。第二代的芝也是一样的,她将自己生活的全部都放在丈夫邹杰身上,为他离家出走,为他发疯,完全失去了自己的生活,第三代的萧也是同样的状况,她将改变生活现状,脱离苦海的唯一途径就是丈夫小杜研究生毕业之后回来改善经济状况,在这等待中她忘记了作为独立个体的自己也需要生活空间,也需要继续进步跟上时代的步伐。但是萧却完全沉浸在为之后的美好生活的期待中,她生活的价值只是为了为之后和小杜有着更好的生活,忘记了现实真实状况,没有给自己留有余地和个人生活空间,最后只能得到小杜的离婚通知,在被通知离婚之后的萧感觉失去了全世界,她只想要和小杜同归于尽,为了小杜,萧甚至可以抛弃自己生命。
类似于娴、芝、萧这样寄生虫式的生活方式最终等待她们的只有悲剧这条路,因为作为被寄存的人总有一天会感觉到累、会感觉到厌倦、甚至最终会死亡,那么作为寄生物一旦失去了长期以来的营养供给站,突然独自面对生活,那么给她们的只有一连串的不适应和困难,然后再怀疑绝望中走向悲剧。
(二)自相矛盾的生活方式
列斐伏尔认为日常生活的具体内容——生活方式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即总体而言生活方式会随着地位、阶级、财富、心理等要数呈现出一定的变化性,但一般来说同一阶级和同一身份人的生活方式都是固定的,因为阶级和地位的确定着某些固定需求,不同阶级和身份的人会有着不同的需求,列斐伏尔认为这是随着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必然结果,是一种正常的日常生活的必然状态。但总有一些人选择不符合自己真实状况的生活方式,幻想和梦想着不属于自己状况的生活方式,实施着一些不符合现况的生活方式,这样的生活方式导致的就是生活的错乱和生活的悲剧,也就是这样的生活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异化生活的悲惨结局。
苏童的《妇女生活》中的祖孙三代的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着异化生活的产生。因为这三人的生活方式可以称得上是一种自相矛盾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异化的生活方式。娴在这三人之中可以算得上是家庭环境最好的,毕竟父母经营着一家照相馆和拥有者一栋房子,但是这样条件并不能算得上富余的家庭,并不能支持娴每天看电影这样昂贵的高消费,更何况在父亲去世之后,失去家庭收入之柱之后,家庭状况一落千丈,但是娴仍然幻想着每天能看一场电影,不用干活,不用待在柜台上开票,这样的生活方式根本不能支撑这样的生活,到最后娴的母亲甚至将楼下出租出去来维持家庭开支,但是娴却仍很难感觉到她的改变,她之后依旧沉浸在自己的美梦之中,整日待在家中怨天尤人,自怨自艾,就是不愿出去工作,拿出实际行动改变这样的生活现状,依旧保持大小姐般的生活方式——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芝的生活条件显然没有娴那么好,但是她却有着类似母亲——娴一般的生活方式,从小的耳濡目染使得芝从小就娇生惯养,在嫁邹杰之时虽说自己做好了改变生活习惯的思想,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突然的生活状况的改变让她无法接受,但是她也没有能力改变这样状况,她却想到要逃回自己原来的家,来继续之前的生活,回来之后的芝却整日担心乱七八糟的事情,但也只是抱怨,却从未做出改变过,因为她没有勇气再次出走——这样意味着她要改变之前的生活方式,但显然芝知道自己做不到,同时她也没有能力和底气来改变这样——自己之时寄住在这里,自己也没闲钱支撑她们搬出去,搬出去住意味着她们要节衣缩食,省吃俭用,但显然芝不能忍受这样的生活方式,所以种种方法都在芝那里走不通,究其原因是因为芝不愿意改变与自己真实现状不符的生活方式。而萧虽然是最后一代,但是时代在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家家户户都能解决温饱问题,但是作为曾下过乡的知青知道生活的艰苦,所以回到城里的萧仍都在担心一些完全没有不要的事情,再加上萧想要逃离外婆的家,开始新的生活,所以整日省吃俭用,这样的生活方式使得变得吝啬和蛮不讲理,为了达到自己的愿望,萧不仅长期吃腌制的咸鱼,而且还断了娴的每日的牛奶而变成豆奶,也让小杜戒烟,这样的生活方式导致娴的间接性死亡,也间接导致了和小杜的离婚。因为小杜觉得这样的生活方式让自己生活压抑没有丝毫的喜悦心情,也觉得自己和萧的生活方式观念有着巨大的差别,而且小杜总觉得和萧之间隔着一层膜,他感觉不到萧对自己的爱意。确实因为过分的节俭,使得萧变成了整日只顾节省,而忽视对小杜的关心照顾,也忽视了对家庭的生活照顾。
无论是娇生惯养的生活方式还是过分的勤俭节约生活方式都是不可取的,正确的生活方式的选择是根据自身现实状况而做出的相应的选择,不应该升格处理和降格处理,这样两种处理方式都是异化的生活方式。
(三)原子孤立的生活状态
列斐伏尔认为要将“日常生活”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因为日常生活是所有活动交汇的地方,日常生活是所有活动在那里衔接起来,日常生活是所有活動的共同基础,正是在日常生活中,产生人类和每个人的关系总和有了整体的形状和形式,在这个整体的形状和形式中,产生现实整体性的这些关系得到了表达,成为现实。”简言之列斐伏尔认为日常生活应该是人与整个世界和情感的交汇地,正常的日常生活当中应该会有着各种感情的链接和交流,反之异化的生活就没有,异化的日常生活是一种一个个原子状态,呈现出孤立的气息,这样的生活的人们在她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很难看到人际交往、感情交流的场景,也难以感受到那种欢声笑语、温馨甜蜜的氛围,更多地时候是冷冰冰、阴沉沉的气息,生活中的人们更多的是一种形影单只、独来独往的生活状态。
苏童小说《妇女生活》中的祖孙三代生活状态有一种默契式的延续——原子孤立的生活状态。一方面从整体来看《妇女生活》,苏童将人物中的人物关系采取了极简化的处理方式,除了祖孙三代和她们的恋人之外,几乎看不到其他人物的存在,这样的人物关系设置其实是有违日常生活逻辑的,也是不符合真实世界的。但是苏童这样独特的人物关系设置是出自想要强化祖孙三人的独特鲜明的人物性格的目的。另一方面从单个个体来看,祖孙三代人的生活状态确实不需要其他人物的参与,对于她们来说其他人物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可有可无的存在,因为她们一直保持着一种“独身主义”和“神秘主义”的生活状态,让其他人很难进入她们的日常生活世界,有幸进入之后却发现那是一片黑暗或者一片白,没有色彩,个人寒冷的感觉,让人害怕。
娴、芝和萧的日常生活状态简直就像是漂泊在众生世界中的一个个原子,她们不与其他人产生反应、也不和其他人接触。娴一生的生活就是年轻时候只关注怎么过上自己理想的生活,但是从不付出实际行动,主动参与到现实世界中与世界交流,而是都在自己狭小的生活世界中整日空想,中年之时对孩子不管不问,任其哭泣,而只沉浸在后悔之中,对于现实世界的苦难视而不见,不愿和周围的人交流,感觉他人都无法理解自己,老年之后生活整日怀念年轻的生活、看年轻时拍过的唯一海报,对于后代的生活从未给与关系和建议。芝也是一样她的日常生活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以丈夫邹杰为半径画圆,年轻时候在学校时无论做什么都是独来独往的,给人一种高傲冷僻的感觉,成婚之后和婆家相处总带着疏远感觉,最终还是和邹杰离开婆家回到自己家,也就是说芝直接切断了人际交往的场地,再次回归到独立个体的世界,之后的日子里芝不仅控制着自己的人际交往,而且还控制着邹杰的日常生活交往,她要求邹杰和她一样都保持着原子化的生活状态,但也是这样的要求让邹杰最终走向了绝路,也让芝的原子化进化得更加彻底——患有精神疾病,整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之中。而最后的萧不管是在和小杜恋爱还是结婚时,萧都是典型的利己主义者,她的生活世界中只有一点那就是改变自己原有的家庭状况,而对于小杜,她并没有多少爱意,对她来说,小杜是她达到目的的最佳跳板,所以最真实的萧从未呈现在小杜面前过,小杜觉得她离他很近又很远,他感觉自己从未真正的认识过萧。萧的日常就是为自己的小日子算计节省,为了这样的目标,她减免了一切在她看来不必要的开支。纵观三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可以看出在日常生活中冷漠、孤僻、自私自利,她们因为各种原因将自己包裹成一个个独立的原子,在日常生活中以孤立、冷僻对待着众人。
日常生活世界是一个交流的世界,在其中生活的人们需要通过各种交流才能获得更好的生活,相反将其包裹完整,拒绝交流的人们等待的将是一次次的困境和最终的悲剧。
三、结语
马克思曾用异化概念揭示了人的生存困境:“一种人被原本属于人的东西或人的创造物所控制的非人的状态。”[4]简而言之就是本来最开始有人创造出来目的是为人自己服务的,但是现在反过来,它不仅是“对象化”的,还具有“异己性”和“控制性”,人类在它面前只能畏惧和顺从,而且还不自知,甚至乐在其中。人们之所以会在不知不觉之中陷入到异化的泥潭之中,那是因为异化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采用“润物无声”方式让整日沉浸在异化之中,让人们坦然的接受着这慢性毒药,所以对待日常生活我们需要采取批判的态度才能更好地看到社会生活的本质和人生活的本质。
苏童用《妇女生活》中很多日常化的描写,他用这样延续的悲剧具有冲突性的故事告诉众人,异化并非是专业术语,离普通的日常生活很遥远,而是切切实实的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对待日常生活需要采取对待经济政治、精神文化的一样的认真态度,需要将其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需要对其采取批判的眼光看待,这样才能更好地迎接未来的生活。
注释:
[1]侯维瑞: 《现代英国小说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 19 頁
[2]黑格尔.美学(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52.
[3]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前言》,第一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6 页 。
[4]吴宁.日常生活批判——列斐伏尔哲学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P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