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小莹 王美辉
摘 要:文章紧扣当前社会发展形势对青少年品德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围绕如何担当语文教学思想性、社会性、人文性的多元责任,根据课堂教学实践和学生成长规律,着重探讨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品德教育的方式、途径和渠道,提出一些可操作的意见建议,共同为培育有理想、有责任、有担当、有情怀的一代新人贡献力量。
关键词:语文教学;责任教育;实践探索与操作建议
一、 引言
“乔木亭亭倚盖苍,栉风沐雨自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育要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简而言之,就是要培养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与积极向上的品德,形成正確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真正做一个对人民和社会有益的人,做一个弘扬主旋律、倡导正能量的人。由于语文学科自身的教育职能与优势,品德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应当在熏陶感染,润物无声中言传身教,以我们的付出,将每个孩子都塑造成大写的人。
二、 不忘赤子之心,传承家国情怀
爱国主义精神是一个人的思想内核中最基本也是最需要巩固的元素。当前的青少年学生成长于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岁月静好,时代安康,对国破家亡、颠沛流离没有切身体会和情感共鸣,对于爱国主义的理解也不够深刻,特别是自己应该怎么做往往缺乏思考,甚至“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眼前书”,这种成长中的缺位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个人认为,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和各类文本,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反复强调对爱国主义精神和家国意识的认同,把爱国爱乡的种子深深植根于孩子们心中,萌发出坚定的信念和不改的初心。具体实践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一是文本引导。用好文本的教育功能,适当拓展延伸,启发情感。例如在讲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可以在引导孩子们理解周恩来同志少年立志、为国家强盛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的同时,问一下孩子们:“你们今天是为了什么而读书?”鼓励他们说真心话,然后和周恩来同志的远大志向作对比,反思一下差距,引导他们志存高远,长大后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国家作贡献。二是专题教育。可以适当选取当地有意义的教育题材,开展专题学习,引导学生追思先贤英烈,培育爱国情操。例如抗战时期,泉州有部分华侨参与了南侨机工抗战服务团,南侨机工的故事就是非常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当年回国服务的南侨机工共有三千多人,有一千多人因战火、车祸和疾病为国捐躯。原在马来西亚槟城任教的女教师白雪娇,瞒过父母和家庭回国参加抗战,她给父母亲写了一封告别信:“家是我所恋的,双亲和弟妹是我所爱的,但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我希望我能在救亡的洪流中,竭我一滴之微力。”讲述这类催人泪下的故事,语文教育不应该缺席。我们应该在大课堂中培育大格局,展现爱国主义的人间大爱,使语文课更有高度和深度。三是巧设情境。在精巧设计的教学小贴士中传导爱国主义精神也是个很好的办法。例如布置一项家庭作业,就叫“我与爷爷比童年”,让孩子们回家列个表,对比一下自己和爷爷童年的经历,让他们更为直观地体会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国家的强大和安宁来之不易。
三、 不忘生命至上,强化挫折教育
这一代青少年学生,因其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属性、生活经历较为简单的社会属性、个性自由自我的自身属性,总体来说心理较为脆弱,抗挫折能力较弱,对生命的意义与人生的责任缺乏理解,部分孩子一言不合就离家出走甚至轻生,酿成了很多人间悲剧。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作为培育健全的人格素养的群体,应该坚定地走在前面,让孩子始终对生命充满热爱、敬畏和责任。可以从古代圣贤身上找榜样。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奔走于战乱纷纷的列国之间,多次受到暴力威胁,生活也非常困顿,“惶惶然如丧家之犬”,但他拒绝低头与放弃,坚持自己的主张、德行与使命,坚定地为之奋斗。我们可以启发学生:和孔子相比,我们遇到的挫折算什么呢?有什么理由自我放弃,当生命的逃兵呢?可以从当代名人中找力量。例如可以讲述史铁生的故事,专题学习他的名作《我与地坛》,感受一位突然残疾的人从绝望到责任的坚守,对生命的细致观照与体悟,特别要让同学们在笔记本上摘录下史铁生写他母亲的内心情感的这一段:“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然后只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的生命是不是只属于你自己?你的生死,能否用草率的自私的冲动来决定?”可以从自身感悟中找答案。例如针对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先让同学们体会一下疫情当前国家的重视、各方驰援武汉的感人事迹、与死神抢跑的医护工作者的伟大与担当,以及那些方舱医院中的人们的乐观与感恩,让孩子们思考,生命来之不易,但人情温暖,人间值得,可以欣赏并拥抱这个美好的世界,是多么难得的机缘。
四、 不忘众志成城,倡导集体主义
总体来说,现在的小学生自幼在小家庭中成长,与家庭成员之外的人员缺乏交流,个体的意识较强,集体的意识薄弱。很多孩子自幼从“我要……”“我想……”的语境中长大,而较少“我必须……”“我应该……”的思考与行动,较少考虑个人行为对集体和团队形象的影响,为此,大局观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也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从语文课堂教育的角度来说,正确引导学生树立集体主义精神,纠正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倾向,是语文教学“文道统一”的题中应有之义,必须一以贯之地执行下去。例如教授《将相和》一文时,就要向孩子们认真讲讲道理:蔺相如多次在危急关头以超人的智慧和胆识立了大功,保全了国家利益和尊严,也获得了应得的荣誉,但他却不计较廉颇对他的态度,这就是为了国家利益而不考虑个人得失的大局观,是集体利益至上的典范。与此同时,廉颇最后也放下大将的尊严,主动上门负荆请罪,这是多么难得,多么高风亮节。这时候,可以让同学们思考,平时有没有和哪个同学因为班集体的事务而有了不快?事后有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或者写一篇主题日记,让他们自我剖析,自我纠偏。又如,在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可以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支撑邱少云烈士在大火中纹丝不动直至牺牲的精神动力是什么?除了爱国,还有什么?或者设置一下情境:“如果邱少云翻身扑灭了火焰,会有什么后果?”“我们应该从邱少云身上学习什么?请举个例子,让大家看看你的想法和决心。”我想,通过这样举一反三、代入角色的讨论,集体主义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就不是一句空洞的说教,同学们在理解了英雄的伟大的同时,也一定会被感染,被感动,直到有所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