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中学语文教材中现当代作品选编分析及教学启示

2021-04-28 08:02戴珏莹
文教资料 2021年28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散文鲁迅

戴珏莹 马 炜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是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但由于现当代文学作品大多与外在的社会变革、政治形势等背景紧密相连,文本内涵和艺术风格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特征,这给中学阶段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和挑战。本文以统编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现当代作品选编情况的分析为切入点,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大学生对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现当代作家作品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教材之外的现当代作家作品的涉猎范围和兴趣所在,总结中学阶段语文课堂现当代作品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并据此提出改进的措施。

一、统编版中学语文教材中现当代作品选编统计

本文选用的六本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除了篇幅有变化之外,在文章的选取上也有改变,某些课文已被淘汰,而另一些新加入的文章将更加符合当代的教学理念以及社会思想”[1]。高中教材是两本必修教材以及三本选择性必修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每一个独立的单元都有着特定的教学主题,为教师提供了充分的研究课题,为学生提供了多元的学习任务。”[2]

(一)统编版中学语文教材中现当代作品数量统计

本文关于教材选编作品的数量统计,不以教材课数为标准,而是以具体篇目为标准。如《诗两首》记为两篇,另外百分比计算中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根据统计结果来看,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现当代作品数量明显要多于高中教材。这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教材编写的建议:“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理解能力相对较弱,现当代作品在语言上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在内容上更贴近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高中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阅读理解能力,古代文学和外国文学在教材中的比重也明显增加,但现当代作品依旧是高中学习的重点。具体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统编版中学语文教材中现当代作品数量统计情况

此外,根据统计结果,我们不难发现在统编版中学语文教材中,现代文学作品的数量稍多于当代文学作品数量。由此看来,统编版中学语文教材与之前教材相比,在注重选文的现实性和当下性的同时,更加强调选文的经典性,一些现代作家的经典作品在不同阶段反复出现。以鲁迅为例,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有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有散文《阿长与山海经》;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有散文《藤野先生》;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有小说《社戏》;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小说《孔乙己》;高中必修上册第六单元有杂文《拿来主义》;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有两篇杂文《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有小说《阿Q正传》(节选)。从散文到小说再到杂文,思想性逐渐增加,理解难度也逐渐增加,可以说对经典作家作品的学习几乎贯穿了学生整个中学阶段。其他作者,如茅盾、老舍、巴金等的作品也是反复出现。但整体来看,统编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选文数量趋于平衡,这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对教材经典性和时代性的要求。

(二)统编版中学语文教材中现当代作品体裁分析

根据目前普遍认可的文体划分法,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的现当代文学作品可大致划分为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四类。与旧版教材以散文为主不同,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增加了诗歌的比重,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小说的数量显著增加,统编版语文教材中选文的体裁越来越丰富。具体统计结果见表2。

表2 统编版中学语文教材中现当代作品体裁情况

从作品体裁来看,散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结构精巧、风格多变,是培养学生文字感受能力的重要载体。统编版教材中涉及不同类型的散文,如记事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人散文《回忆鲁迅先生》、抒情散文《白杨礼赞》、议论散文《拿来主义》等,并且不同散文又融入多种表现手法,各具特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突出散文的文体特征,还要根据每篇散文的特点调整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中感受文字背后的真情,培养语感,提高写作水平。

小说和戏剧的故事性更强,塑造人物形象更加饱满,表达主题更加丰富,更加具有吸引力。但受篇幅所限,教材中的小说和戏剧大多是短篇小说或是长篇小说和戏剧经典段落节选,学生虽然能通过对短篇小说的学习初步认识到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点,但对于一些经典的长篇作品却只能管中窥豹。如果只是就片段而教片段,经典作品的完整性无疑会遭到破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关注教材内容,还要强调学生的课外阅读。

诗歌篇幅短小精悍、意蕴丰富、情感充沛,有利于培养学生挖掘文字背后深层含义的能力。虽然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解读诗歌的方法,但由于现当代诗歌大多数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在学生不了解作者和诗歌创作时代背景的情况下,现当代诗歌的鉴赏分析相对来说有点难度,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可以根据诗歌的特色,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既可以通过对诗歌意象、意境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内涵;也可以通过反复朗诵带领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体悟作品的情感内蕴。

二、中学阶段语文现当代作品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为了解学生在中学阶段对教材中现当代作家作品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教材之外现当代作家作品的涉猎范围和兴趣所在,我们针对尚未系统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课程的大学一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以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2019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学生为调研对象,采用网络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6份。通过调研分析总结当前中学语文现当代作品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以便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一)教材课文内容的学习:重文本、轻背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规定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第一条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是当前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主要导向”[3],实现的重要途径在于夯实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中,阅读能力又是其他能力的基础,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根据调查,学生在中学学习课文时,大部分教师通常会采用细读课文的方法,从文章结构、重点字词句的分析、文章艺术特色以及文章主旨等几个方面进行教学,从而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相比之下,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只会在学习课文之前作为补充性的知识被提及,这就导致学生很难进一步了解作品的深层意蕴,甚至出现读不懂的情况。鲁迅作为现代文学经典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思想内涵丰富、艺术表现独特,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据重要比重,几乎贯穿了学生整个中学阶段的学习。但是,在调查学生对鲁迅作品的整体阅读感受时,有77.6%的学生表示鲁迅的作品“阅读有难度,但大致能掌握”,有10.3%的学生表示鲁迅的作品“晦涩难懂”。当被问到“教材中印象最深的鲁迅作品”时,大部分学生都倾向于选择相对易懂的、情节性较强的小说和闲话体散文,而选择更具思想性的散文诗和杂文的学生则很少。大部分学生难以准确把握鲁迅作品丰富的思想内蕴。因此,在教学中只重视文本本身而忽略背景性知识的介绍会导致碎片化、肤浅化、模式化等问题,甚至导致学生的误读。

(二)必读书目阅读:重细节、轻体验

毋庸置疑,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大量阅读为基础。近年来,无论是日常的教学活动还是升学考试都显示出增加学生阅读量的要求和倾向。中考卷和高考卷中对现当代名作阅读的考察占有不少分值。题目形式以多选、填空、简答为主,内容多与具体的人物、情节细节、主旨相关联。许多经典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也被收入教材或被列入中学生必读书目中,如《朝花夕拾》《子夜》《边城》《家》《雷雨》等。根据调查,大部分学生在中学期间都完整地阅读过这些经典作品,并对主要内容有较清晰的理解。比如调查学生对茅盾小说《子夜》中人物性格认识这一问题时,46.0%的学生都能准确辨别出错误选项“杜竹斋——大胆固执”。在调查学生对老舍《茶馆》中“三个时代”这一问题时,55.2%的学生都能判断出“抗战爆发后日本人的奴役”并不在其中,如表3所示。

表3 下列选项中哪个不是《茶馆》所描写的“三个时代”(单选)

但当调查学生对经典作品的阅读感受时发现,学生很难准确把握经典作品的艺术特色,并与经典作品中反映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比如,在调查“‘五四’时期,以强烈的反抗、叛逆和创造精神为鲜明特色的诗集”这一问题时,只有35.3%的学生选择了正确答案“郭沫若的《女神》”,有62.9%的学生选择了“闻一多的《死水》”。两者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情感有很大差异,但因学生对作品所处的时代有隔膜,难以有切身的阅读体会,也就难以把握不同作家之间的创作风格,如表4所示。

表4 20世纪20年代,以强烈的反抗、叛逆与创造精神为鲜明特色的诗集是(单选)

(三)课外阅读书目:重流行、轻经典

根据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结果分析,大部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集中在当代作品,对现代文学史上经典作家作品的阅读很少。余华、莫言、苏童、迟子建、王小波等当代作家深受学生喜欢,尤其是余华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被提到的次数最多。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现代文学作品有特定的历史语境,语言表达与现在的语言习惯有一定的差异,造成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其次,当代文学作品在图书文化市场上更受关注,如陈忠实的《白鹿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阿来的《尘埃落定》、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等。当代随笔散文如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杨绛的《我们仨》、林清玄的散文集等销售量也是常年居高不下。

调查学生对当代作家作品的了解情况时,有60.3%的学生能够准确判断出《透明的红萝卜》不属于余华的作品。但是当进一步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了解程度时,发现大部分学生只听说过书名却没阅读过内容。以莫言及其代表作为例,只有41.0%的学生判断出正确选项,即“《蛙》以姑姑的人生经历为线索,展现了新中国六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而对于《丰乳肥臀》《檀香刑》《红高粱》等其他代表作的具体内容和主题理解都存在偏差,如表5所示。

表5 下列对莫言作品内容认识正确的是(单选)

三、统编版中学语文教材中现当代作品教学启示

根据统计可以发现在统编版中学语文教材中现当代作品数量占课文总数的比重较大,现当代作品的学习是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部分。因此,有效地进行现当代作品的教学对于学生习得语文基础知识、全面提升文学水平有着关键作用。针对上述提出的“重文本、轻背景”“重细节、轻体验”“重流行、轻经典”三大问题,笔者将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四个方面入手,尝试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一)重视文章背景性知识介绍,力避作品误读

以鲁迅为例,根据统计,统编版中学语文教材共选入9篇鲁迅作品,这些作品分别来自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等不同文集,每篇作品有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这些背景性知识是准确理解鲁迅作品深层内涵的前提,如果忽视了背景性知识的介绍,就很容易导致“读不懂”的情况。以教材中选入的《记念刘和珍君》为例,这篇散文发表于1926年,是鲁迅在参加刘和珍的追悼会后所作。那么,刘和珍是谁,她为什么遇害,鲁迅对她的遇害为何感到如此哀痛?这些问题都是学生进一步解读文章时必然会遇到的,这就需要老师对“三·一八惨案”和刘和珍的生平经历等背景知识进行补充。此外,文章中反复提到的“说”与“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与“实在无话可说”的矛盾是解读文章的重点所在。为帮助学生准确把握鲁迅的思想情感,教师应补充一些鲁迅的个人经历和心路历程等知识。而为了进一步增加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鲁迅同时期创作的其他作品,或其他作家关于“三·一八惨案”这一历史事件的记录,引导学生思考作家们是如何将历史事件写进文学作品的。

(二)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倡导个性化阅读

中学教师和学生毫无疑问要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教师“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无疑是最直接快速的方法。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种教学方法不可避免地会导致阅读的刻板化、模式化,极大地消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课堂氛围也比较拘谨、沉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很显然,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已经完全不符合当下的中学语文教学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提供必要的帮助,努力营造自由开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对文章进行个性化解读。“作为中学语文教师,除了要有一定的教学能力之外,还要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能力,对于每一部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鉴赏力,在教学中要通过作品的内涵来教育学生,带学生学习其中的语文知识,学会欣赏作品。”[4]教师可以在布置课前预习时,设置开放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鼓励学生提出基于文本细读的个性化和创新性观点。

(三)深挖经典作品的教学价值,多角度多层次组织教学

所谓的教学价值,是指“原本在内容上没有相互联系的这些文章,一旦进入了语文教材,它们的价值就发生了增值和变化,它们保留了原本所有的传播信息的价值,同时增加了一种新的价值,即‘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5],即语文教材在编写时所预设的价值。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将文章放到教材的编排体系中,深入挖掘文章独特的价值。现代文学史上经典的作家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以及沈从文、萧红等人的作品,都经过时间的沉淀与检验,值得反复阅读推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跳出教学参考书上所谓标准答案的藩篱,结合单元导言的提示,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挖掘文章的价值。如在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鲁迅的《祝福》被安排在必修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还有施耐庵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蒲松龄的《促织》和卡夫卡的《变形记》(节选),可以看出本单元以小说教学为主,教学重难点在于通过把握小说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感受人物形象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通过把握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的不同特点,体会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进而理解不同作者的创作风格。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祝福》的反封建主题时,可以改变从小说情节的发展入手的传统分析方法,引导学生观察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前后变化,通过把握人物和环境的关系来理解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同时,引导学生思考鲁迅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并进一步将鲁迅塑造人物的方法运用到写作实践中。

(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代文学价值,提高作品鉴赏能力

通过调研可以发现,学生在选择课外阅读的书目时,更愿意读当代作品而非一些现代经典。这主要是因为现代文学距今较为久远,学生很难与作品中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而当代文学更加贴近当下生活,更能体现当代精神。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对语文教材的编写也有“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的建议。但要注意的是,当代作品中有许多仍是尚未被经典化的作品,再加上市场运营、商业炒作,作品质量更是良莠不齐。中学生审美标准和价值判断标准并未完全固定,很容易受到负面影响。因此,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代文学作品的价值,区分文学作品的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教师应该开拓自己的阅读视野,时刻关注当代文坛的动态,并不断阅读思考,提升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其次,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给予学生阅读建议,引导学生对当代文学作品进行理性阅读。最后,教师可以组织一些类似读书会的活动,和学生交流阅读方法和阅读体会。总之,经典性和时代性是相互矛盾、相互依存的辩证统一体。随着电子化、碎片化阅读时代的到来,教师们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更要重点突出当代文学作品的经典性和时代价值,全面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分析能力。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散文鲁迅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鲁迅《自嘲》句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