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欣
(华东师范大学 国际汉语文化学院,上海 200062)
近年来,汉语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呈现有增无减的趋势,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学习的外国人也越来越多。课堂教学是学习汉语的一部分,也是获取汉语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近年来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研究逐渐受人关注。通过查找资料发现,这些文献时间跨度较长,所涉及主题广泛,引证论文间存在联系,厘清该主题论文的发表特点对于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有关汉语教学评价的研究,在教育评价学、教师发展策略等视角下有着丰富的理论成果,且基于教师视角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研究也较多。这些文献兼有自下而上以及自上而下两个角度,涉及主题较为广泛。从理论上看,本文的研究运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对前人的论文进行梳理,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与支持;从实践角度而言,研究结论对汉语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以及学者均有启发意义。
在前人对于教学评价的研究论文当中,对“教学评价”这一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就本文而言,“教学评价”主要是指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暂且不谈教学效果及学生学习成绩。
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可分为以下三个部分:任课教师、学生与观察者。其中,观察者包括但不仅限于领导、指导人员、研究人员、同行教师以及家长。从评价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来看,又可以分为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内部评价具体指的是该任课教师的自我评价、任课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和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评价。外部评价指的是观察者对任课教师的评价和观察者对学生的评价。本文所研究的汉语教师教学评价同时涉及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两个方面,具体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教师自评、教师之间的互评以及观察者对教师的评价。
本文研究的主题是对汉语课堂教学的评价,主要关注点是汉语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过程。本文以“中国知网”作为数据搜索源,检索并整理“中国知网”上刊登的有关汉语教师教学评价的研究文献,并充分运用“中国知网”可视化分析功能与CiteSpace数据可视化软件,从发文量总体趋势、引证文献、文献被引、主题词分布以及关键词共现等角度出发,通过分析,梳理当前国内对汉语教师教学评价的研究热点和研究问题。同时,利用可视化软件生成文献发表时间线图,分析文献的阶段特点并试图揭示其中的原因。
1. 研究文献选择
对于汉语教师教学评价的研究起步较早,虽然论文总量并不庞大,但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论文主题庞杂。所选择文献的质量直接影响数据分析质量与分析结果,因此,选取恰当的关键词进行检索,以及对检索出的文献进行筛选和定位选择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研究的第一步是在“中国知网”中设置关键词查询全部学术期刊来源的论文。我们以“汉语教学评价”为主题,且设置所有字段不包含“古代汉语”,“篇关摘”不包含“学生评价”,语言选择“中文”,主要主题选择“汉语教学评价”,统计时间截至2021年1月26日,共搜索到86篇相关文献。为了找到更多的文献来支持数据分析,又以“汉语教师教学评价”为主题进行搜索,共得到13篇文献,但其中有5篇文献的主要内容与本文的研究主题的关联性较小,因此在分析的时候删去这些文章。共得到94篇文章。
2. 研究文献总体趋势分析
我们将以上检索所得的文献输入“中国知网”,运用计量可视化分析功能,得出“汉语教学评价研究”的可视化知识图谱,如图1所示。
图1 汉语教学评价研究发表论文总体趋势分析知识图谱
由此可知,首先,“汉语教学评价研究”起步较早,论文发表数量呈现先上升后波动下降的趋势,这一趋势从2011年的10篇发文量到2020年的2篇发文量可以窥见。其次,以“汉语教学评价”为主题发表的研究论文最早出现于1991年,发文一篇,题为“关于课堂教学评估的实践与认识”。该文献的下载量为446次,被引14次。该文章回顾了1988年以来对外汉语教学中评估工作的优点以及问题,并设计了针对不同群体教师的评价表格,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研究意义,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最后,有关“汉语教学评价”的引证文献第一次出现是在2004年。
以上研究数据表明,从1991年起,国内“汉语教学评价”研究受到关注,所选文献的数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总体来看,发表年趋势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996年之前持续走低,1996年至2006年这十年间有上升趋势,2006年至2014年加速上升,2014年至今波动下滑。引证文献的数量从2004年至2020年一直呈上升趋势,体现了所选文献的被引量不断增加,可以看出所选文献的权威性。
图2为汉语教学评价研究核心期刊及CSSCI期刊论文发文量总体趋势知识图谱。自1997年核心论文发表至今,共有21篇核心论文,论文年发表量波动不大,平均每年1.5篇至2篇,总体保持较低水平。从该领域论文发表总量来看,核心期刊的高质量论文数量有限。
图2 汉语教学评价研究核心期刊及CSSCI期刊论文发文量总体趋势知识图谱
综合以上两幅图谱的分析发现,“汉语教学评价”研究开始时间早,持续时间较长,发文量呈波动上升趋势,高质量论文数量较少。这充分说明对该领域的研究虽然受到学者关注但关注度总体不高,呈现阶段性特点,并且研究的学术性和权威性水平较低。
3. 高被引文献分析
为了对“汉语教学评价”这一主题进行深入研究,我们选取被引量最高的前5篇引证论文进行分析,从中查询被引率较高的原始文献。
所选被引率较高的前5篇论文分别为王学松的《来华美国留学生对汉语教师的评价标准——以PiB“教学评价”为例》,被引45次;杨翼的《对外汉语教学测试与评估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被引38次;刘德联与李海燕的《对外汉语教学评估偏差分析及纠偏对策》,被引32次;黄启庆与刘薇的《国际汉语教师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展望》,被引31次;方晓华的《构建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评价体系》,被引19次。
《来华美国留学生对汉语教师的评价标准——以PiB“教学评价”为例》一文分析了来华留学生对汉语教师评价的影响因素,指出参与PiB汉语项目的美国学生对汉语教师的评价标准集中在跨文化的意识和沟通能力、教师的个性魅力、丰富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与职业精神和基本功等四个方面。[1]该文对汉语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提供了借鉴,也为研究其他国家学生对汉语教师的评价打下了基础。《对外汉语教学测试与评估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一文回顾和总结了对外汉语教学测试与评估的历史演化过程,分析和评价了测试与评估的现状与不足,指出了它的发展趋势。[2]该文涵盖了对教师的评价以及对学生的评价,并对今后的评估与测试提出了建议。《对外汉语教学评估偏差分析及纠偏对策》一文运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的方法,从影响评估的客观与主观因素分析连续四个学期学生对汉语课教学评估的材料和有关问卷,试图找出对外汉语教学评估当中的偏差并提出建议。[3]《国际汉语教师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展望》一文把20世纪以来,尤其是1985年以来的汉语教师研究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全面的回顾与梳理,揭示国际汉语教师研究的两大趋势。[4]《构建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评价体系》一文提出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评价体系的内容包括课程评价、教材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教学管理评价等部分,并强调构建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评价体系是当前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研究的大事。[5]该文献共被引19次。
4. 汉语教学评价研究热点
本文作者再次在“中国知网”中输入主题“汉语教学评价”,对得到的91篇文章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得到大约40个主题,其中后20个主题出现频率较低,对整个研究的影响不大,可忽略不计。经过删减后,得到主题分布图,如图3所示。
图3 主题分布图
由图3可知,排在前五的主题分别是“教学评估”“汉语教师”“对外汉语教学”“教学评价”“国际汉语教师”。观察可得,在教学评价领域,学者主要关心的是对教师的评价。此外,这些文献涉及的评价主体有“学习者”“留学生”“汉语教师”“国际汉语教师”;而且,“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教学目标”等主体也受到关注。由此可见,关于“汉语教学评价”,学者们的关注点较为广泛,基本涉及教学评价的各个方面。但数据同样也反映出一些问题:首先是文献总量较少,即使是总量最多的主题也仅有6篇,这足以说明该主题的总体研究热度不够;其次是研究不够深入,除了前8个主题,其余每个主题只有一篇相关文献,可见这些主题研究的深度不够。
1. 关键词共现图谱
该部分研究运用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进行。
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的具体操作如下:把上文查找出的91篇文献导出为Ref works格式,导入CiteSpace软件后进行格式转换,文献时间跨度选择1991—2021,分类节点类型选择关键词,点击开始分析。将分析出来的图谱进行一定的调整以便于观察,得到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4所示。
图4 CiteSpace关键词共现图谱
图4所示是用CiteSpace软件分析绘制的文献关键词共现图谱,图中每一个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通过分析以“汉语教学评价”为主题的91篇文章,共产生251个关键词。图中圆圈大小代表关键词在所选文献中出现的频次,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出现频次最多的词是“对外汉语教学”,其次是“教学评估”,接着是“评价体系”“形成性评价”“汉语教师”。总体来看,这些有关汉语教学评价的论文多关注评价体系、教学模式、形成性评价、课堂教学、任课教师、教学效果、评价内容、评价原则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在对论文进行分析时可以划分成不同的研究主题,分别从评价内容、评价者以及评价效果等方面来述评。
此外,图中的线条代表关键词之间的联系,线条越粗,代表这两个词在一篇文章中出现的频率越高。观察图谱,从“汉语教学”节点引出的线条最粗,单独拉出后发现不少文献是将汉语教学同其他语言教学进行对比分析,也有文章分析汉语教学的一些方法。由“评价”这一节点引出的连接线主要指向评价要素,比如方法、内容、手段、作用、效能等,可见前人对教学评价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对于“汉语教师”这一关键词,前人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评估,还有不同地区汉语教师的教学特点等方面。
2. 文献阶段性特点分析
该软件支持把所选文章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并把分析出来的聚类放在时间轴当中,以便观察聚类中不同子项出现的时间特点以及聚类之间的具体联系。利用CiteSpace软件做出的时间线图,如图5所示。
由图5可知,以“汉语教学评价”为主题词的91篇文章中,按照关键词可以分为7个聚类,由于本篇文章主要研究评价,所以只观察分析图中有关汉语教学评价部分,即“对外汉语教学”“汉语教学”“教学评价”“监控与评价”。“教学评价”这一聚类文章最早出现于2004年,与多层次课堂教学和形成性评价有关;2010年以后主要分析不同目的的汉语教学,如预科汉语教学和商务汉语教学的评价;2016年以后则把研究对象确定为不同国家,尤其是东南亚的汉语教学评价。
图5 CiteSpace时间线图
从横向来看,“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关键词出现时间最早,最早出现于1991年,且在2004年之后,与该关键词相联系的论文出现较多,文章主要涉及教学方法与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评估”一词也于1991年的论文中出现,但总体来看文献较少,共6篇。2003年是发表的顶峰,达到2篇。与该关键词相联系的论文主要是对教学模式、汉语教师以及教学偏差进行评价分析。除此之外,有关“学生评教”的文献于1995年首次出现,该关键词研究跨度较长,2019年又再次出现该主题,但热度持续性不高,2019年之前处于搁置状态。
从纵向来看,有关“汉语教学评价”的文献从1991年开始出现,该阶段主要集中在对外汉语学习以及对语言学校的分析。2004年至2007年,该主题的研究频率猛增,研究方向大幅扩展,出现许多新关键词,并且这些关键词的研究热度与跨度均较宽,与之后的文献联系密切。从2010年前后一直到2019年,对教学评价的研究层出不穷,虽然没有明显的新研究领域和关键词出现,但仍发表了不少文章。2019年之后该研究被搁置。
这些论文发表趋势与对外汉语发展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1991年是对外汉语教学界学术交流活跃、学科理论建设深化的一年。中国各个地区召开了对外汉语教学研讨会,对外汉语教学的三个学术刊物也开辟了“第二语言汉语教学”专栏,这些都大大激发了学者研究汉语教学理论的热情。2004年,潘文国教授在《世界汉语教学》上发表的《论“对外汉语”的学科性》引起学术界的轰动,引发学者对于汉语教学的属性以及内容的讨论。同年,教育部启动“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计划”,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任对外汉语教师。因此,从2004年开始对汉语教学的研究如火如荼地展开。但从发展来看,“汉语教学评价”这一主题的研究并未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汉语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研究一直是学者们较为关注的一个研究主题。杨翼在著作中研究了美国汉语教学界的有关内容,介绍了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以及明德学院中文暑期学校对汉语教师和汉语课堂的评价方式与标准。[6]雷莉介绍了边远藏区汉语教学的评价体系。[7]此外,国内对外汉语领域已开展多年,也有不少学者对评价体系进行研究。陈光磊设计出了一套新的汉语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内容包括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内容的传授、方法的运用等方面。祁林艳研究了学生和教师对汉语教师评价项目重要程度的排序问题,并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一套针对所有学生都共同认定的项目评价表,但该表并未经过实践检验。[8]
祁林艳研究发现,学生是否处于汉字文化圈会影响他们在评教时的表现,比如汉字文化圈的学生喜欢教师亲切的教态,而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更多关注教师的教学态度。解佳龙、张婵的研究也发现欧美学生对教师工作态度方面的期待要高于东南亚和东亚的学生。陆野在对对外汉语教师和外国留学生对教师教学效能感进行调查分析时发现,性别和年龄也会在学生评教时影响其判断与选择。[9]
在教师方面,杨斯喻对来华留学生评教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研究时发现,教师的身份(是否班主任、是否教研或行政人员)对学生的评教分数有一定的影响,但教师的性别和职称对学生评教分数的影响不大。[10]
在课程方面,杨斯喻的研究还发现班级规模和课程类型都对学生评教产生一定的影响:规模大的班级评教的平均分数小于规模小的班级;专业课和综合课的评教分数较高,而听力课、写作课等技能课的评教分数较低。
近年来,不少高校都重视学生在汉语课堂当中的地位,并采用一定的量表对汉语课堂进行评价。但杨翼在研究中发现,大部分高校的教学评价以教学管理为目的,在促进教学改善和教师专业发展方面作用微弱,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汉语课堂教学评价的体系性不强,评价工作缺乏纲领性的顶层设计与相关的政策支持;学生课堂教学评价针对性欠缺,多数评价标准多关注课堂教学过程而忽略课堂教学目标;评价体系程式化严重,没有针对教学科目以及学生和学校特点设计差异化的评价标准。
通过以上三个主题分析可以发现,关注“汉语教学评价体系”的学者较多,研究结果也相对丰富,其余两个主题多作为文章的一个部分出现,尤其是“非教学因素对汉语教学评价的影响”研究,除杨斯喻外,其余四个学者只是把该研究作为论证观点的辅助部分。有关“汉语教学评价的不足”研究,杨翼在其著作中作为一个章节来写,但据统计,至今并没有学者以论文的形式对这一主题进行独立研究。因此可以看出,有关“汉语课堂教学评价”的各主题研究不够丰富,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也未达到理想状态。
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以及汉语影响力的扩大,有关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逐步得到发展。本文所研究的“基于教师视角的汉语课堂教学评价”作为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三十年来获得了部分学者的关注。通过可视化分析发现,“汉语课堂教学评价”研究起步较早,论文年发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近三年来热度有所下降。从横向来看,研究历程受到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发展的影响,呈现一定的阶段性与时代性;从论文质量来看,发表在核心期刊的论文数量不多,论文质量有待提升。研究主题广泛,但多集中于汉语教学的内容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的要素,针对性不强,对于全面分析汉语教师教学以及从各方面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的文献并不多,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当前,基于汉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多集中于汉语教学的内容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的要素。笔者认为,从整体上看,学者需制定一套统一的评价标准与实施准则以规范评价过程,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与适用性。具体来看,针对不同的地区与学校,评价标准也应该具有特色与地区特点,需要学者与具体的教学单位联手,以求评价结果能够更好地惠及课堂以及教师的自我发展。另外,学者也可以把眼光聚焦于汉语教师的自我评价方面,关注教师对自我提升的需求,以为其提供针对性的帮助。近年来社会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关注度逐步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学者应从教师的自评论述当中分析当代汉语教师的心理特点,以求推进汉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化解职业倦怠,提升其心理素质与精神面貌。最后,针对研究对象,学者不仅可以针对在中国境内教授留学生汉语知识的教师,也应该聚焦孔子学院或其他国外教学单位中的汉语老师,为其职业发展及教学设计等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