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雨超
(1.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北京 100074;2.彩虹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北京 100074)
当前我国发展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降成本”是“十三五”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之一,如今正值“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开局之年,成本管理的能力左右着企业的发展,降本增效的水平决定了企业的成败。预算成本管理是成本管理中的重要部分,科学合理的预算成本管理体系能够通过预先建立的成本目标,帮助企业采取一系列预防控制措施和更加系统化的管理手段,为提升整体经济效益提供更大空间。近年来财政部大力推进会计信息系统建设,企业的预算成本管理工作应该紧跟国家战略步伐,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预算成本是企业根据自身特定预算期的生产和经营情况编制的一种预计(未来)成本,即是以企业预算期内的销售和生产预算为基础来编制直接材料预算、直接人工预算和制造费用预算等各项所需要的成本。预算成本管理是企业对未来期间的作业量与资源需求量进行预测,并依此对资源消耗的全过程实施追踪控制的管理,它强调对于预算成本的管理,其实质是将预算管理的思想与企业成本控制相结合,是一种资源消耗的管理,其管理过程从成本预算编制到执行,再到控制、调整和考评,构成一个全面的预算成本管理体系。
(1)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企业预算成本管理将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作为重要目标,以编制科学合理的成本预算为基础,在成本管理过程中力图寻找可能且高效的成本节约点。通过强化定额和对标管理,明确制订成本费用控制标准,落实成本费用管控责任,积极推动全单位、各部门通过改进生产流程、开展技术创新等措施压缩可控费用,降低企业成本,从而优化自身运营模式,提升经济效益,增强盈利能力。
(2)以最优成本实现企业的最大价值
优质的成本管理体系以提供合适的成本信息为宗旨,力图创造有利于控制和削减成本的环境,这意味着盲目追求成本降低并非一定能带来最优结果,大多数情况下成本最小化不能带来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预算成本管理的关键在于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体系,帮助企业为防止偏离成本预算而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实现控制成本与实现增长的有机的动态平衡,即以最优成本实现企业最大价值,高效完成成本管理目标,大力提升企业整体经济效益。
(1)构建企业预算信息系统的子系统:企业预算成本管理系统
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企业能够充分利用专业化分工和信息技术优势,建立预算成果共享中心,使预算管理相关信息的准确性、全面性、及时性得到提高,加快企业预算工作职能从帮助简单编制预算表到协助管理决策的转变,提升预算管理的价值,真正实现对企业战略的有效支撑。将预算成本管理信息化需求列入企业整体信息化发展规划,在企业现有预算信息系统中构建预算成本管理子系统(见图1),该子模块以预算成本量为管理基点,旨在满足企业预算成本管理庞大的数据需求,促进企业发展战略的分解,协助企业合理确定、适时调整、逐步完善成本预算的编制、执行、控制、考核等一系列工作。
图1 预算成本管理子系统整体架构
(2)设计预算成本管理模型
在建立预算成本管理系统的过程中,设计开发相关多维预算成本管理模型,为深层次数据挖掘提供基础,使得预算内容更加细致,分析角度更加丰富,涵盖范围更加宽广。将现行通用计算机语言与预算成本管理模型相结合,迅速收集并分析各业务部门的成本费用状况,提供业务预测功能,自动生成预算财务报表,利用内置财务功能,支持自定义财务模型,尽可能减少预算公式设置。
(1)以成本定额为基础
定额成本是产品生产成本的现行定额,反映着当期应达到的成本水平。预算成本的编制需要融入定额管理思想,以先进合理的成本定额为重要基础,将预算成本要素与定额相衔接。在编制成本预算时,预算成本管理子系统根据企业历史标准数据和行业、国际对标数据综合分析的结果制定出成本管理定额,规范制定成本费用开支标准、范围和规模,落实成本费用管控责任。
(2)将预算成本编制与作业成本法相结合
传统预算成本管理可能存在编制不够准确、覆盖部门不够全面、执行不力等情况,预算成本管理子系统创造性地将作业成本法的思想引入编制成本预算过程中以克服上述不足,落实岗位责任。作业成本法以“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为指导思想,以作业为成本动因,通过对成本的合理划分、动态追踪来确认最终成本归属对象。企业将作业成本信息作为编制预算的基础(见图2),能减少或改进不增值作业或低效率作业,积极发展高效作业,更加合理配置资源,落实各预算责任主体权责,将成本控制落到实处,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业务流程,为每一项流程制定绩效目标及其衡量体系,为企业预算成本管理的执行以及控制提供决策依据。
图2 作业成本系统与预算成本控制
预算成本的执行是对预算目标的具体实施过程,其完成质量直接决定了预算目标能否实现。预算成本管理子系统的存在能够让“全员参与”这一预算成本管理的口号真正落到实处,为各项目人员真正参与到企业预算成本管理体系提供可能。在预算成本执行过程中,以责任分工为基础,实行全员参与模式,各岗位、各部门分工明确、责任清晰、相互协同、高效配合的工作机制,将成本费用管控责任予以落实,以业务流程为导向,确保资源分配在各流程中保持最优状态,促进企业各相关职能部门间的预算工作的协调配合以及各管理层级密切联动,建立合作共赢的氛围,为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提供高水平的组织保障。
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的预算成本管理更加强化执行监控,使得成本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各项目数据得到实时监督,一旦某预算执行中实际成本超过预算成本,系统会产生警告立即停止,而不是靠人为的判断来控制,大大提高控制的效率,保证预算成本管理的完成质量。另外,信息系统的动态监测过程中能够按照企业管理者的意愿定时对于成本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反馈,从业务前端入手,加大管控力度,确保成本预算对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效控制,为管理者对于各产品、业务单位成本的预算申报进行审批提供依据,为及时发现与纠正错误、进行预算调整提供准确契机。
(1)在线追踪预算执行,追溯重大差异原因
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任何与业务相关的数据均会在系统中留有痕迹,增加信息对于预算成本管理工作的利用价值。此外,信息化系统的存在使得相关业务责任人有权限查询所需要的数据,掌握各项成本预算执行的进展。
数据汇总完成后,信息系统迅速将预算执行过程中预算成本与实际成本进行差异分析(见图3),追溯责任至相关主体,发挥预算成本管理的管控功能和作为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作用。预算成本管理信息系统为建立重大事项应急分析制度提供可能,对于重大预算执行差异的在线追踪分析能力更为突出,帮助企业展开审慎的分析调查,尽快查明差异根源,为重大经营决策提供有效支撑。
图3 预算成本控制偏差分析流程图
(2)完善预算调整功能,预防编制与执行的脱节
预算成本数据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的及时性与精确性得到提升,各责任主体能够根据预算实际执行情况,掌握科学合理的理由,客观分析预算执行差异与原因,对于预算调整提出申请,并且能够使得预算调整工作在坚持注重程序的同时,简化繁杂的调查举证工作,更加以人为本、简单易行。这种调整实质上是对预算执行差异的修正,它根据实际情况在合理范围内对于预算进行调整使之更加符合企业现实发展要求,防止预算编制与执行的脱节。
(1)评估预算编制的准确性,追溯分析兑现奖惩
预算执行结果考核是落实各预算责任主体权责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全面预算闭环管理和价值创造功能的关键环节。预算成本与实际发生成本基本吻合,意味着企业一系列预算工作高效准确,相反则意味着存在预算编制失误的可能,需要在今后预算编制过程中更加注重对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根据预算执行和差异分析结果确认各责任主体预算工作业绩,兑现相应的奖惩行为,充分调动企业各级员工对于预算成本管理参与的积极性,促进企业整体效益的提高。
(2)发现降本增效切入点,持续优化预算成本管理工作
预算成本与实际成本相差较大又分为两种情况:若实际成本高于预算成本,意味着企业没能很好控制资源的使用,存在较为严重的浪费情况,必须分析造成成本超支的根源,追溯到相关责任部门及个人,要求反思问题,积极整改;若实际成本远远低于预算成本,尽管企业预算编制有不够准确的可能,但这其中形成的成本降低额是为企业真正节省的资源,追溯原因后为企业降本增效实施提供更多可能,为今后更有效的预算成本管理乃至全面预算闭环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在企业管理工作信息化要求不断提高的大环境下,预算成本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也要提升至新的高度,预算管理信息系统需要不断升级完善以适应经济环境的发展和企业自身的需求,建立健全涵盖各环节、各部门、各项目的全数据体系,全面集成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在战略规划与会计指标之间实现平稳过渡,保证预算目标真正能够反映企业的战略。让会计信息化更好地服务于预算成本管理工作,将经营信息及时在信息化平台反映,为信息的汇总、对比、分析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增强企业变化意识,使得各项决策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确保成本预算手段成为企业“降成本、避损失、增效益”的优质途径,为企业科研生产任务顺利完成、整体经济运行平稳有序、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