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发展格局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1-04-28 10:16赵越强
全国流通经济 2021年5期
关键词:格局供给高质量

赵越强

(河南大学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河南 开封 475000)

随着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和单边主义的抬头,世界经济形势呈现新的态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局更加明显,如何增强内生动力、调整内外经济关系,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再次面对的新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1.新发展格局的历史表述和重要内涵

2020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指出:“国内循环越顺畅,越能形成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越有利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越有利于形成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新优势。”[1]这是新发展格局概念第一次公开正式提出。

2020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指出:“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此次讲话明确了新发展格局以内需为基点、形成新的增长点和打通经济循环主要环节等主要内涵。

2020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指出:“面向未来,我们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主要考虑是: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以前,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外部环境下,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对我国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带动世界经济复苏。”这次讲话基本阐述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外在客观形势的紧迫性和应对形势变化的主动性。

2020年9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我们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是关起门来搞建设,而是要继续扩大开放。”这就明确了新发展格局的开放属性,而不是闭关锁国。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这是对新发展格局总要求的权威论述,其包含三点内涵:扩大内需要建设内需体系;需求侧与供给侧结合发力,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纳入其中;以创新驱动为动力引擎。

综合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新发展格局的权威阐述,进一步明确新发展格局内涵的“四梁八柱”。

第一,新发展格局的属性是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双重属性的统一,不是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互相否定,是内外改革联动的有机协调。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带动国际循环,以内促外,以外补内,达到内外协调。

第二,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是扩大内需,重点是完善国内经济体系建设,增强发展的内在动力,挖掘国内的发展潜力。

第三,新发展格局的根本立足点在于自主创新,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促进经济产业创新、结构创新、动力创新,进一步促进生产方式、分配体系、消费模式的创新。

第四,新发展格局的目的是通过完善自身建设优化国内、国际经济关系,顺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整个经济活动的循环。

2.新发展格局符合我国经济改革发展的历史实践逻辑

(1)1978年~1992年,经济改革起步与探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确立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就是要实现从以前的计划经济体制向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体制进行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萌芽率先从农村破土,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本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如火燎原,赋予农民自主土地经营权,提高了农民农业生产和农副业经营的积极性,使得城乡集贸市场得到较快繁荣。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展开,国家逐步放开对工业消费品、小商品价格的计划管制,实行由浮动价格到全面放开的过渡方针,对钢铁、粮食等重要工业资料和农产品采取价格“双轨制”改革。赋予国有流通企业的销售自主权,建立商品批发交易市场、生产资料贸易中心等,为市场中生产、流通的商品建立销售、交易的渠道与场所。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进行,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大力兴起,市场生产、经营主体多元化,农村劳动力逐渐转移到城市、工厂中去,城镇化起步发展,城乡二元体制有了互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通过培育多元的市场主体和释放主体活力、改革计划分配体制和流通体系的对内改革上实现稳步发展的,国内的初步改革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安全度过了开创初期的风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打下了基础。

对外开放是伴随着对内改革开始的,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突破点是从建立经济特区开始的。从1980年党中央、国务院设立了深圳、厦门、汕头、珠海四个经济特区,到1984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包括天津、上海等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再到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对5个长江沿岸城市,东北、西南和西北地区13个边境市、县,11个内陆地区省会城市实行对外开放,直到党的十四大提出要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格局。这都体现出对外开放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创起步的重要作用。我国从改革开放开始,逐步确立了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这是由我国的资源禀赋和当时形势需要所决定的,对内改革刚刚起步,国内循环薄弱,内需动力不足,要完成资本积累必须借助外力,而我国具有劳动力资源、生产资料资源的比较优势,吸引外资、引进技术、降低汇率,以成本、价格、资源等比较优势赚取外汇、拉动经济增长,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开辟国际空间和提供外在动力。

从经济改革开始,国内国际双向互动的格局就已经形成,而且是必然的选择。

(2)1992年~2012年,经济改革全面展开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国家基本取消了计划性分配和价格管制,市场成为商品和资源配置和流通的基本途径,市场形成价格的局面形成。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由此,商品市场体系逐步全面放开,要素市场逐步有序开放。1992年起,国内的批发零售市场逐步全面开放,一大批综合性超市、大型商场、专卖店、连锁店等多种业态兴起,生产资料市场也形成了大量的专业批发市场、批发企业等,在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除特殊零售业外,逐步取消了全部投资准入限制,2004年零售行业基本全面对外开放,商品市场活跃空前。进入21世纪后,电子商务等新型商业模式为商品市场体系建设带来了飞速发展,各类市场主体的经营方式、管理方式、生产方式都引了极大的创新变化。国企的股份制改革和民营企业的壮大发展,使得资本、技术、土地、管理、信息等要素市场全面发展,专业银行实现了商业银行的转变,资本市场得到快速发展,证券市场推出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拓展企业的融资渠道和增加证券投资品种,为投资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体系、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逐步建立。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实行货币化分配,建立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2001年的城镇国有土地制度改革,实现经营性土地转向市场化,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带动上百种相关产业,对扩大内需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隐患。对内改革,主要是更大程度地释放微观主体活力,完善国内市场体系和产业体系,增加市场吸收就业能力,以增强国内经济的畅通循环。

对外开放全面开放:从开放地域来看,逐步由经济特区—沿海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开放实现由点到面的开放战略;从开放行业来看,除了金融、军工等特殊行业外,农业、制造业、服务业都逐步走向全面开放。综合到对外贸易来看,进出口额一直在逐年增加,且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见表1、图1)。

表1 1992年~2012年主要年份对外贸易进出口额(单位:亿元人民币)

图1 1992年~2012年主要年份对外贸易进出口额(单位:亿元人民币)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9)和作者整理。

在此期间,国内与国外的经济联动走向融合,改革同时兼顾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融入经济全球化,实现全产业、各地区、各要素、各领域的全面发展。

(3)2012年至今,经济改革深入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深刻复杂。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入推进价格领域“放管服”改革,市场决定价格机制基本建立;商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由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从以往的“重审批轻监管”转变为“轻审批重监管”,极大地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单之外的行业、领域、业务等,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自主选择是否进入,促进构建开放公平、规范有序的市场。2014年党中央作出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论断,指出我国要适应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一论断既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前发展结果的总结性分析,也是对以后深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基础上提出来的。2015年党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三去一降一补”,调整产能结构、化解金融风险、优化产业升级,使得我国经济由高速度发展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扩大开放走向更高质量、更深层次。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2013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到目前共建12个自贸区,主办G20杭州峰会、“一带一路”合作高峰论坛、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向世界释放了扩大开放的强烈信号,多项经济改革措施和主张赢得国际广泛认同与共识。我国外贸由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变,朝着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迈进。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改革得到深入发展与调整,内外改革浑然一体。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更强的动力加以推动。

3.小结

我国经济改革的历史,就是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相统一的历史,是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的历史,是发展格局与时俱进的历史。历史实践表明,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改革措施,就会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进发展。“从根本上说,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发展阶段新要求、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2]新发展格局立足自主创新、扩大内需,增强内在发展动力,优化对外关系,内外统筹,充分反映当前实际、符合客观规律,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新发展格局破解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困局

由于我们前期以效率为先,走资源禀赋优势道路,部分产业、部分地区发展较为迅速,为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但经过一段时期,各行业、各产业、各地区逐步拉开了差距,出现了失衡现象,加之国际形势的复杂变化,经济面临了新的困局。新发展格局是针对破解这些发展困局而提出来的,能够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解决之道。

1.新发展格局破解产业体系发展不协同的困局

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这从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在要求而提出来的。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三大结构性失衡:一是经济实体结构性供需失衡,实体经济供给体系产能过剩,但满足人民消费需求的层次低、质量低,造成低效供给和无效供给;二是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失衡,金融与实体经济融合度不高,存在着资金向虚拟经济涌进的现象,以致实体经济资金保障不足;三是房地产和实体经济的失衡,房价居高,对居民消费产生“挤出效应”,实体经济的消费后劲受到威胁。“从产业链角度看,我国高技术产业链和高附加值产业环节占有不足,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亟待提升,在‘工业四基’上存在着大量‘卡脖子’问题,极大影响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稳定性。”[3]经济失衡的根本原因是产业体系不协同,如何破解产业体系发展不协同的困局成为新发展格局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任务。

畅通经济循环必须以生产作为起点,生产要强大的产业体系作为支撑,现代产业体系的主体是以实体经济为主体的,没有强大的实体经济,就没有强有力的经济循环基础。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的支持,四者相互支撑,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新发展格局为产业发展不协同的困局提供了破解之道。第一,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将主要精力与资源用以解决国内自身问题上,为产业协同提供了集中的资源优势。根据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我们将进一步明确实体经济对于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将集中优势金融资源、科技资源和人力资源向实体经济倾斜,壮大实体经济的发展力量。第二,新发展格局的内涵要求是推进科技创新,是对科技创新产业的直接推动,科技创新是动力产业,为实体经济、现代金融等提供动力引擎,提升产业链水平,解决科技等“卡脖子”问题。第三,新发展格局的提高供给质量要求是对产业体系特别是实体经济的要求,供给侧改革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结构以提高供给质量。

2.新发展格局破解需求外溢的困局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催生了强大的国民需求,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党的十九大明确我国社会的主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国民需求呈现出了多样化、个性化、高质量化。

据统计,我国出境旅游人数和境外旅游支出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出境旅游人数稳居世界第一位,1995年~2017年,我国出境旅游人数由0.05亿人次增至1.43亿人次,年均增长17%。我国出境旅游人数居世界位次不断提升,1995年居世界第十七位,2013年首次跃居世界第一位,2014年~2017年稳居世界第一位,是全球最大的出境游市场。我国出境旅游支出跃居世界第一位,1995年我国出境旅游支出居世界第二十五位,2013年居世界第二位,2014年~2016年稳居世界第一位。2017年,我国出境旅游支出额为2577亿美元,比1995年的37亿美元增加了2540亿美元,增长68.6倍,居世界第一位,比1995年提高了24位。[4]大量的国民出境消费,造成了“需求外溢”,侵蚀国内消费。造成“需求外溢”的主要原因还得从供给端进行研究,国内产品供给质量不高,产业链处于中低端,无法形成新的产业集群,没有形成新的国际竞争优势。

“需求外溢”长期持续,必然对国内消费市场造成巨大冲击,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消费动力。新发展格局破解“需求外溢”困局主要表现在:第一,国内大循环要打通国内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个环节,从生产端入手,对其他环节形成改革连锁效应,打通每个阻碍循环的关节,形成畅通循循环局面,使居民消费内收回流;第二,新发展格局要求引领创新新需求,是对需求侧管理的加强,通过创新供给带动创新需求,主动引导国民消费方向,改变消费意识,促进消费内需化。

3.新发展格局破解微观主体活力不足的困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必须依靠微观主体的活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步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成为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5]然而,民营企业当前有遇到了“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导致民营企业转型困难、发展困难,从而导致市场活力低迷。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主体的绝大多数,其经济活力直接影响着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民营经济将发挥重要作用、肩负重要使命。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在推动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创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6]微观主体活力不足:从经济体制方面分析,主要是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规则等方面,由于制度机制存在障碍,无法形成正向激励机制;从民营经济方面分析,主要是粗放发展的方式有惯性,转型创新的动力不足。

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增强微观主体活力的主要方面,新发展格局破解其困局主要表现在:第一,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为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供了广阔平台和难得机遇,国家会进一步规范市场规则,建立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生产要素平等使用,为民营经济发展扫清机制障碍;第二,新发展格局立足自主创新促进供给侧改革,为民营经济改革催发内在动力和倒逼机制,国内循环是高质量的循环,是优胜劣汰的过程,通过大循环、双循环的洗礼,势必会淘汰粗放型发展模式企业,造就集约高效型发展模式企业,各微观主体必须抓住机遇、创新转型,增强创新发展能力。

4.新发展格局破解我国遭遇逆全球化的困局

经济改革是伴随着对外开放逐步发展的,不断融进全球经济化浪潮,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利用外部资源、外部市场弥补自身不足,同时开辟海外市场。引进外资,解决自身资金不足的问题;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管理、人才,提升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加强与国际的人才交流,为国内输送高素质人才,改善劳动力供给结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没有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就没有了外在支撑和借鉴优势,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我们可以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对外依存度的数据窥见到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的重要作用(见表2、图2)。

表2 1980年~2018年主要年份的对外依存度分析

图2 1980年~2018年主要年份的对外依存度分析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9)和作者整理。

由此可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GDP的不断增长,对外贸易的比重也逐年增长,对外依存度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1世纪前十年达到峰值状态,进入新时代后,由于我们调整经济战略,对外依存度有所降低。我国市场经济在前期发展中,是得益于比较顺利的对外贸易和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的。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愈演愈烈,尤其是2018年美国对中国发起贸易争端以来,形成了以技术壁垒为中心的新贸易壁垒,全球割裂趋势严重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是新的挑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世界,闭关锁国的路子是行不通的,如何破解逆全球化的新困局,是新发展格局的应有之义。新发展格局破解逆全球化困局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新发展格局内涵要求继续扩大开放,以加大开放程度、提升开放水平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是化被动为主动的应对之策。搞好国内大循环,是主导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前提,形成国内大循环,就掌握了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主动权,为应对单边保护主义提供有效应对手段。第二,国内国际双循环能够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资源,利用“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倡议与平台,吸引国外投资与消费,形成内外一体化的市场体系,形成更加紧密的产业链,促进国内国外经济融合,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更加开阔的贸易空间和外在动力。

三、新发展格局塑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

新发展格局之所以注入新内涵,能够适应新阶段、破解新困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源在于其能够塑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

1.新发展格局塑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新优势

党的十九大明确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明确了创新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战略支撑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7]发展动力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源泉,决定着发展效率、速度、质量、持续性。我国经济改革起步时,由于我们在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原材料加工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从而选择了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初级产品加工、调低利率促出口的道路,以形成产业集聚和资本积累。发挥资源禀赋优势,走粗放规模型的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历史意义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人口红利逐渐消退,自然资源逐渐枯竭,劳动力成本和生态保护成本逐渐提高,人口素质不断提升,粗放型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必然要求发展模式转型升级,寻求更强、更可持续的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走向创新驱动,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发展格局以自主创新为根本立足点,推动科技创新等各方面创新,从而塑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要求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提升企业和人才的创新能力,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构建创新驱动格局,形成国家创新战略引领、市场主体创新参与的良好局面,进而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能力和激发微观主体创新竞争的活力,塑发展新优势,增添新动力。

2.新发展格局塑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供给新优势

我国经济发展长期以来重视需求侧的管理,每当遇到经济增长不足时,就会扩大总需求,内需动力不够拉外需,导致国内投资结构不合理、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现象严重、对外依存度较高等一系列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从经济进入新常态,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以来,供给侧管理成为经济改革的一条主线,为增强实体经济发展、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注入强大动力。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需求外溢的扭转都与供给侧改革密不可分。没有高质量的供给,就不会吸引有效需求。新发展格局实现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格局,就是要形成国内强大完整的供给体系和需求体系,以供给侧引领需求侧、需求侧牵引供给侧,供给与需求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和自主创新的立足点,其基本依托是增强国内高质量供给,基本指向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驱动提高国内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扩大中高端产品占比,提升供给对需求的适配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写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要求中来,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新发展格局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供给结构,解决了供给结构不平衡的问题;改善供给质量,解决了供给水平不高、质量不好的问题;提升供给对需求的适配性,解决了供给对需求引领性不强的问题,进而解决供给与需求的总量不平衡的问题,解决经济结构失衡的总根源问题,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塑造供给新优势。

3.新发展格局塑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新优势

以拉动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我国经济也不例外。没有强有力的需求作为牵引,会导致需求对供给的激励不足、驱动不足。因而,我们不但不应忽视需求侧管理,更应该加强需求侧的改革,塑造需求新优势。新发展格局具有塑造新需求优势功能。首先,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培育国内完整的内需体系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要义。实现国内大循环,内需是主体,加强国内投资和消费,优化投资和消费结构,拓展投资空间和释放消费潜力,是新发展格局的主体内容。要建立政府和民间双方相互协调的投资机制,进一步理清政府和市场主体投资的边界,加强政府在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等公共产品上的投资力度和投资引领,鼓励民间参与和激发民间投资主体在创新产业、实体经济上的投资动力,支撑创新驱动战略,为国内大循环提供基础设施硬件保障。消费是经济循环的终端,制约着生产、投资的发展,对循环是否顺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消费对于需求起着基础性作用,当前我国消费不足有总量上的,但更多是结构性的,否则不会形成需求外溢的困局。要增强消费需求的能力,提升消费品质,引导消费向新兴领域拓展,调整消费结构,使消费实现从房地产向实体经济转变、从低端消费向中高端消费转变、从单一消费模式向多元化模式转变,扩大消费总量,优化消费结构。其次,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重视外需格局的构建。新发展格局是要扩大开放,而不是缩小开放或者停止开放,是走向高水平的开放。新发展格局是以我为主,以内引外,增强我们对国际资源运用的主导性和选择性,通过建设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使内外贸标准统一化,同时促进国外对我国的投资与消费,以增强双循环的能力。新发展格局一方面构建内需体系,增强内在需求动力,另一方面改善外需的引进和利用,促进外在需求动力,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塑造了内外需求动力格局,塑造了需求的新优势。

四、结论

党的十九大强调,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光明,挑战严峻。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经济改革推向纵深,面对机遇和挑战,需要深化改革、调整发展格局,突破内外困局,塑造新的发展优势。新发展格局内外一体统筹的战略属性、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自主创新的战略驱动、畅通经济循环的战略目的,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强的动力。

猜你喜欢
格局供给高质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打造“121”平台 构建“大宣传”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