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成 吕若曦
[摘 要]文章结合党中央最新文件和教育部新课标,探究了新时代高中模拟法庭教学的价值与创新举措。高中模拟法庭教学具有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作用。要创新高中模拟法庭教学,其活动形式应由单一变为多元、案例设计应由课外回归教材、质证辩论应由戏剧转向交锋、组织程序应由简陋变为逐步完善。
[关键词]新时代;高中政治;模拟法庭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10-0045-02
2019年8月,党中央出台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高中政治课教学改革指明了新方向。《意见》以贯彻立德树人目标、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为出发点,对高中政治资源供给、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出了细致规定。2019学年,全国多个省市高中使用新版政治教科书。此教科书新增的选择性必修教材法律与生活,被纳入新高考范围,而此前绝大多数高中政治教师未有法律知识的执教经验。在党中央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背景下,如何培育学生学科素养成为政治教学的时代性课题。
一、高中模拟法庭教学的价值
1.革新传统教学方式,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必须服从教师,这种“单一灌输”模式,极易使学生丧失政治学习热情。而在高中模拟法庭活动中,学生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只是辅助者,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实质上是为活动服务的。案例选定后,学生要厘清案件脉络,科学引证法律依据,完成起诉书、答辯状、辩护词等文书,充分做好前期理论准备。在庭审模拟前,学生要确定质证方案,与本组成员进行战术沟通。开庭审理时,学生激烈争论、唇枪舌剑,沉浸在庭审氛围之中。
角色对立是模拟法庭教学的精髓,即学生通过模拟原被告诉讼角色,合理分工又相互对抗,确保活动有序进行。原被告双方举证辩论,努力完成角色职责:原告提出诉讼主张,诉讼代理人支持当事人合法需求;被告自我辩护,辩护人为其提供法律援助;法官把控庭审秩序、中立审判,化解双方矛盾。模拟法庭突破传统教学理念,让学生演绎具体角色和模拟司法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从而有力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政治教学的立体感和生动性。
2.理论实践有机契合,切实提高教学效能
法律与生活教材中的知识抽象难懂,单靠课堂讲授很难让学生理解和接受,必须将法律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模拟法庭就是学生不断巩固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学生在活动中查阅法律文件资料,为实现正当诉求竭尽所能,从而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模拟法庭应参照真实的司法流程,严格按照庭审标准布置审判环境,在活动道具、法律礼仪等方面都应达到较高水准。通过参与模拟法庭活动,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了诉讼程序,进而体验到法律的价值。
模拟法庭教学不仅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且实现了教材与生活的结合。高中政治课是形式丰富的活动型课程,教师在教学该课程时要以公民生活为对象,根据教材逻辑设计具体议题,架起联系社会的桥梁。在模拟法庭活动中,教师应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围绕利益纠纷层层解析,逐步掌握教材知识。这种方式优化了高中政治课教学设计思路,使教材观点系统化、生活化,能够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3.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服务学生能力成长
高中政治学科四大核心素养相互促进、彼此影响,是教育教学的构成要素,而模拟法庭应落实这些要素。(1)政治认同。在高中模拟法庭教学中让学生运用法律武器捍卫利益,有利于增强他们对新时代我国司法制度的认可。《意见》论述了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的必要性,模拟法庭教学与《意见》精神高度一致,在培育政治认同素养上效果显著。(2)科学精神。学生要整合教材知识与相关法律,分析对象、主体、客体三方面内容,收集充足证据澄清事实,在潜移默化中锻炼思辨能力。(3)公共参与。在模拟法庭活动中,学生通过充分阐述观点行使了表达权,通过对我国司法实践的发展建言献策行使了监督权,通过扮演代理律师、检察官等角色追求社会正义行使了参与权。(4)法治意识。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规范,开展模拟法庭教学活动可以深化学生对法律常识的理解,使学生在活动中自觉践行法律要求。
新时代产生新需要,新活动孕育新价值。模拟法庭教学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多种技能,包括资源收集处理技能、小组合作交流技能、逻辑思维论证技能、文书草拟与语言运用技能等。
二、高中模拟法庭教学的创新
1.活动形式由单一变为多元
目前高中模拟法庭一般是由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安排教学内容,利用课堂时间来开展的。显然,想要最大限度调动师生参与度,就不能仅停留于课堂层面,应构建多元的模式,从根本上解决教学时间有限的问题。其一,可以组建模拟法庭兴趣社团,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开展模拟庭审,且由政治教师全程指导。有条件的学校可邀请法院、检察院的工作人员,与学生分享庭审故事、观摩学生模拟法庭活动,形成校内外教学合力。其二,可以组织模拟法庭竞赛,营造学法用法的校园风气。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可以联合举办模拟法庭赛事,加强经验交流、促进共同发展。其三,可以开展模拟法庭社会实践,让学生在法院“开放期”或寒暑假走进法院,近距离感受真实庭审环境。其四,在选修课教学中开展高中模拟法庭活动。《意见》鼓励各高中开发选修课程,丰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资源供给。近年来全国多个省市陆续设置校内选修课,模拟法庭可借此拓宽开展途径。
2.案例设计由课外回归课内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可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案例信息。例如,新闻媒体跟踪报道的时事热点,司法机关、律师事务所、仲裁机构发布的案件公告等。高中模拟法庭所采用的案例应具备以下条件:一要贴近时代,法律与生活教材根植于社会实践,案例只有取材于社会典型事例,符合时代与生活,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二要操作科学,一方面案例难度适合高中阶段的学生,能推动学生进步;另一方面案例存在矛盾分歧,原被告可从自身角度找到抗辩理由。三要回归教材,依据教学内容和目标,挖掘纠纷与教材间的逻辑联系,加深学生对法律常识的理解。
3.质证辩论由戏剧转向交锋
学生在模拟庭审中的表现是衡量活动成效的关键指标。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表现,教师必须转变戏剧化的庭审场景,加剧角色间的矛盾冲突。高中模拟法庭教学有其客观规律,教师不能包办一切,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赋予学生自主权。教师设计案例后,切忌将裁判书资料直接交给学生,而只需向学生交代案情基本信息。证据整理、法律适用、陈述发言、质证辩论等准备任務均可由学生协作完成,教师只在学生遇到问题时予以指导。西方教育哲学大师柯尔伯格曾说,“教育有的时候像走钢丝,苛求完美就会产生不完美,乃至适得其反”,这启示我们要摒弃只顾形式完美而牺牲实际成效的做法。诉讼双方和法官在庭审前,不得就案件内容进行交流,甚至可以大胆取消集体预演,仅安排各小组分开操练,由此产生的“神秘感”有助于推动学生的辩论交锋。
角色分组至关重要,教师要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科学分组,倡导学生自我推荐。“赢官司就是赢证据”,在庭审质证辩论时,原被告要分析对方证据与诉讼主张的关系,发现法律援引的错误,找出推理过程的漏洞,注意灵活应变。审判方在必要时向原被告发问,全面总结证据事实和争论分歧,提高断案效率,维护司法公正。
4.组织程序由简陋变为逐步完善
高中模拟法庭教学不可能包含现实诉讼的所有程序,当然也不能只关注庭审展示,应做到取舍有度、逐步完善。庭审前的原被告证据搜寻、当事人与代理人或辩护人沟通案情等环节不必展示,重点突出起诉、应诉和法院立案环节。开庭审理由准备、陈述、质证、辩论、合议、宣判等环节构成。模拟法庭应集中展示质证、辩论和宣判等环节,省略身份核查、纪律宣读、义务提醒等程序。
在庭审结束后,要对学生参与整场活动的表现给出过程性评价。可发挥旁观学生的监督功能,让他们对庭审发表意见,这样既能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又能多维度评价参与庭审的学生的表现。指导教师要分析模拟庭审的优点,总结活动技巧和理论知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最后在综合评价学生时,要将评价因子细化为庭审前小组合作(10分)、文案写作(20分),庭审秩序(10分)、角色仪态(10分)、表达应变(20分)、法理引用(20分)、逻辑推理(10分)等。
[ 参 考 文 献 ]
[1] 曾子成,刘颖.推力、模式、困境与目标:阿普特政治现代化理论的解构[J].学习月刊,2015(8):21-22.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