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烨
摘要: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空前的学习压力下,不少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已刻不容缓。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仅靠家庭或学校都是不够的,只有两者合力,教育才会有针对性和连贯性。学校不仅要关注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而且更应该关注他们的家长,对其进行专業的方法指导。
关键词:心理问题 原生教育家庭 尊重与理解 心理咨询和疏导 仪式感
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空前的学习压力下,不少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尤其在疫情期间,确实带来很多不利因素。比如:由于长期宅家而缺少了与同伴的快乐相处,体育锻炼减少,孩子每天跟家长争吵甚至发生激烈冲突;后期网课,“逼疯”了很多家长和孩子,孩子沉迷于电脑手机游戏,进一步恶化了原来已经不良的家庭关系;复课后,紧张的学校生活与自由的宅家生活的巨大反差,进一步加剧了孩子适应的难度,亲子关系急转直下。因此,关注他们的心理问题已刻不容缓。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仅靠家庭或学校都是不够的,只有两者合力,教育才会有针对性和连贯性。那么,当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时,老师应该怎样与家长进行沟通以取得家长的全力配合呢?
一、了解原生家庭教育环境
首先从家庭源头找起。了解原生家庭的基本情况,了解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教育模式和成长环境,有助于我们分析孩子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以便对症下药。这样,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大部分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其家庭都存在单亲、父母关系不和、管教过严、隔代抚养、留守儿童等情况。孩子的行为就像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角色缺位以及教养方式不当,都会造成孩子心理与行为上的偏差。孩子之所以会有心理问题,跟原生家庭环境也是密不可分的,基本上都可以从家庭找到原因。孩子承担了家庭关系不正常的“责任”,一个在斥责中成长的孩子必然没有自信,单亲家庭的孩子缺少安全感,经常挨打的孩子大多有暴力倾向。
我们班的小王同学是个接受能力很强的孩子。妈妈是高知,性格强势,天生的完美主义者,严格按照优生优育的培养体系来教育孩子。她从小对孩子的要求很严,从来不会表扬孩子。孩子得了95分,妈妈说怎么没得到100分;孩子得了100分,妈妈说又不是你一个满分,干吗那么开心。一年级刚刚学习写汉字时,妈妈就坐在书桌旁指手画脚,不停地干预孩子。孩子写一个字,妈妈说不好看,直接用橡皮擦掉。孩子写一个,妈妈擦一个。这样日积月累的打击,践踏了孩子的自信。孩子告诉我:“妈妈从来没有表扬过我,无论我怎么做也达不到她的要求,我太累了。”三年级上学期,孩子的厌学情绪已非常严重,一到考试就眼前一片漆黑,什么答案都想不起来,还曾经住院一个月进行治疗。疫情期间,孩子的心理问题达到顶峰,不愿意上课和写作业,出现了严重的厌学和逆反心理。
二、提供家长心理的支持
(一)尊重和理解家长
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父母非常焦虑,承受很多压力,家庭环境会处在一个紧绷的状态下,通常亲子关系会出现很多矛盾,导致家长也会出现心理问题,经常情绪崩溃。这时,老师就要站在家长的角度去思考,设身处地地为家长着想,而不是居高临下地指责。要和家长“共情”,而不是“同情”,让家长感受到你与他(她)的“共情”,拉近心与心的距离,对家长的困难处境表示理解,并提出愿意和他(她)一同承担照顾、引导孩子积极健康发展的意愿,提供为孩子量身打造的系列计划,做家长坚强的后盾。用事实说话,让家长看到老师对家长的理解、对孩子的关爱与帮扶、孩子的点滴变化及进步等。
以上案例中提到的小王妈妈,疫情期间给我通电话经常是一小时起步,她需要的是一个倾诉的对象。我对她承诺,她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时可以随时给我打电话,我约她一起爬山、喝咖啡来缓解心理压力。在沟通中我了解到,孩子的心理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全家人的生活,亲子关系异常紧张,孩子已经视妈妈为仇人。我告诉她:要改变孩子,你必须先改变观念和行为,不能看到孩子的身上有毛病,就劈头盖脸批评一顿。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绝对无法改变孩子的缺点和毛病,不但无济于事,反而使情况更糟。以前我说这些时,她只当耳旁风。现在我成为她信任的朋友后,她也会尝试着改变。我时刻与家长保持联系,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与学生家长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
(二)提供家长必要的心理咨询
在和小王妈妈沟通中我了解到,孩子的外公从小对妈妈要求也非常苛刻,动辄训斥打骂。妈妈长大后,她就把自己接受的教育模式一模一样复制到自己孩子身上,而她却不自知,认为自己的教育方法没有问题。她哭着说:“我小时候也讨厌我的成长环境,可是我也坚持到最后,照样考上大学,找到很好的工作。为什么我的孩子就不行呢?”其实,改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原生家庭的烙印已经深深地刻进了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为人父母之后,我们总会不自觉地轮回着自己父母的养育方式。心理健康的父母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父母的情绪、行为是否符合理性,直接影响儿童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要引导家长学习心理学知识,参加读书沙龙、家长学校、论坛交流、心理咨询等,提升家长的教育理论。
家里有个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如果家长不会自我疏导,家长自身也会出现心理问题。即使孩子来做心理咨询,家长没有改变,也很难看到孩子的改变。最好的方法不是把孩子直接拉过来让孩子单独接受心理咨询,而是父母和孩子一起来做心理咨询。当孩子有心理问题的时候,需要家长不停地自我学习、自我成长和自我反思。当父母能用新的眼光看待和理解孩子时,就不觉得之前的“问题”是问题了,或者觉得即使还是个问题,但会和孩子一起尝试改变。只有家长解决了自己的心理问题之后,才能去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若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感到痛苦、困难,难以自拔,可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一起找到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心智会变得更加成熟。
三、提供家长方法的支持
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孩子,需要学校心理老师甚至心理医生出面进行心理疏导,并对家长进行更专业的方法指导。但最重要的一点是——父母要首先改变自己。
(一)父母改变1%,孩子成长99%
有很多家长非常困惑:为什么我看了那么多育儿书籍,却还是教育不好孩子?我和别的家长同样的教育甚至我付出得更多,为什么偏偏我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我送给他们一句话: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当“复印件”出了问题时,作为“原件”的父母应该首先反思,而不是一味指责“复印件”。
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对成年人尤其是父母缺少信任,总觉得父母跟自己过不去,也因此形成强烈的逆反心理。家长抱怨孩子不听话,孩子怨恨父母管得太多。做父母的,往往一味追求成绩而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态度简单粗暴或一味奉行自我的统治意愿,忽略了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需求,因而亲子关系很容易恶化,冲突在所难免。这时候家长一定要先改变自己,改善和孩子的关系。只有与孩子的关系正常时,你才有可能对他们进行指导;也只有这样,你才能和孩子无话不说。要放下父母的架子,学会和孩子交朋友,敞开自己的胸怀,尊重孩子的观点,和孩子平等地交谈。就在前几天,小王妈妈高兴地给我打电话:“今天孩子作业错误比较多,我没有像以前那样严厉地批评他,我们一起改正了错题,最后我拥抱孩子并且鼓励他,没关系,我们继续努力。孩子第一次对我说,‘妈妈我爱你!”
(二)建立良好的夫妻关系
心理学家曾奇峰形容说,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家庭是传递爱的载体,从父母传给孩子,再由孩子向下传递。家庭中居第一位的,不应是亲子关系,而应是夫妻关系。很多家长在全心全意做父母的同时,却忽略了另一半。妈妈把孩子看成生命的全部,对孩子有极强的控制欲,恨不得24小时陪伴孩子,操控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她经常对孩子说“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以“爱”的名义,干扰孩子的正常成长;再加上爸爸在教育中的缺失,夫妻关系不和,很多妈妈有焦虑症倾向,一旦孩子出现偏差,达不到自己的要求,就觉得人生没有意义,进而夫妻关系进一步恶化。
父母自身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熏陶和教育,要远远重于说教。父母过什么样的生活,构建了什么样的家庭关系,其实就是给了孩子什么样的教育。一个父亲能为孩子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好好爱他的妈妈;同样,一个母亲能为孩子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好好爱他的爸爸。这样的家庭关系,是和谐融洽的。孩子也会从家长相处时的语言、表情、肢体动作感受到爱,这个爱足够滋养孩子,对他以后的人生有很大的影响。一个充分被爱过、见证过父母恩爱的孩子,一定是个心理健康的孩子。所以,无论再怎么爱孩子,都不应该让孩子的家庭地位高于夫妻关系的地位。
(三)培养家庭生活中的仪式感
仪式感是一种非常强大的能量,它是一种强烈的暗示,能让孩子迅速地进入某种状态。比如,让孩子迅速进入到坚强、愉快,甚至是认真吃饭、好好睡眠等状态。从小就生活在充满仪式感的家庭里的孩子,性格会很活泼,也会很自信,待人接物会非常得体,也会更乐于跟其他孩子接触。反之,不注重仪式感的家庭,培养出的孩子往往性格内向,有的还会产生自卑感。如果孩子过生日的时候,父母从来不去庆祝,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是不被爱的。慢慢地,孩子就只会按部就班地生活,没有朝气,没有活力,从而渐渐失去对事物的向往,失去对生活的热情,从而产生心理问题。
家长希望孩子看到家庭的温馨和良善,希望孩子对美好生活抱有尊重和向往,那么就让自己的家庭充满“仪式感”。它可以是每天睡醒后的一个亲吻,让孩子得到温暖;可以是临睡前的一句“晚安”,让孩子有安全感;可以是每一次告别时的拥抱,让孩子充满自信。同时,家长要积极出席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活动,如每一次家长会、亲子运动会、学校演出。此外,把所有的节日和纪念日都认真地过,让孩子学会认真对待每一个珍贵的时刻,并为这个时刻付出一些心思去准备,之后认真地记录和回忆。在爱和陪伴中长大的孩子,怎么可能出现心理问题呢?
结语
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各地针对中小学生的“减负令”纷纷出台。2020年10月,合肥市教育局發布了《中小学办学行为“十不得”》,教育主管部门希望以此缓解学习压力,减轻学业负担。但我们也遗憾地看到课外辅导班的火爆,很多家长担心孩子的成绩,给孩子报了无数的辅导班,把校内的学习压力转嫁到校外。如何理性看待压力与焦虑,看待孩子由于学业压力造成的心理问题,是当前家长必须学会的一课。这需要教育系统、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配合,需要课程改革、教师培训、家长教育、社会引导等各个环节的通力合作,各个方面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