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怡 杨敏
摘要: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习作教学,教师利用多种媒介的辅助,进行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方式的创新性研究,尝试融媒体视域下提升“超文本”传情力度的习作实践,力求开启学生的内心世界,有效促进学生“我手写我口”的文字创作。
关键词:融媒体视域 多元化媒介辅助 不同学段 习作教学
随着5G网络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如何提升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值得中小学教师深入思考。通过不同学段的习作教学实践思考,笔者感受到融媒体视域下不断提升“超文本”传情力度的习作教学会开启学生的内心世界,有效促进他们“我手写我口”的文字创作。
一、高段学生习作教学:生活中积累感悟,表达上样式多元
习作教学需要进行前延式思考。写作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但写作的源泉是对以往生活的积累感悟,也是对已知世界的资源整合。教师要以现有的学生认知为圆心,以可实操的网络媒介为半径,在扩大化的教学实践范围中多走一段探索之路。
怀特海说,“教育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借助于树木来认识树林”,“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让孩子爱上阅读,爱上写作,进而爱上这个世界和自己的人生,是语文教学实践的初衷,也是习作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一种方式。为此,笔者创立班级社团“意江文社”,用以“意境高远,情意悠长,明慎意业,正心诚意”为精神要旨的意江文化浸润班级,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学生手脑并用,主动参与徽章标志、社歌词曲、活动宗旨、网页制作等筹备,图文并茂地阐述他们的理念;学生自创《意江之歌》的曲谱歌词,实唱也依时而备、应情而生;借助于多种网络媒介辅助的教学活动、报道宣传及展示的成果均得到学生的喜爱。班级“意江文化”在日常教学、师生交流、读书思考、活动展演中悄然浸润师生德行,成为习作教学中源源不断地给学生提供灵感的素材宝库。
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种种感悟,促使其表达上的样式多元。比如在共读活动中,班级意江文化的精神和气质就在师生共读的每一本书中流转不息。无论是识字蒙学《声律启蒙》,还是情感丰沛的《寄小读者》;无论是文采飞扬、情节曲折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是严谨思辨的科学论著《时间简史》……孩童们在人生之初和古今中外的名著相遇后,自然“腹有诗书气自华”。共读《三国演义》后,针对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思考,我执教了“人物语言话人物”的主题公开课,师生在课堂上就人物形象进行个性化的交流,深刻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真实的生活感触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课后学生们自发写作了《我眼中的语文课》《三国小话》《我最喜欢的一本书》等多元化主题的作文,言语流畅,情感动人,使习作教学不再囿于课堂上的理论讲授,而成为学生心中之情自然流露笔端之举。
学生在阅读积累中边读边悟,创作了手绘人物简介、剧本、诗歌、评论、相声、视频配音等。学生原创的《三国演义之我要进剧组》的相声被选拔参与瑶海区东城广场相声比赛活动,朗诵作品获得瑶海区第七届、第八届德育文化艺术节“诵经典”展演特等奖及合肥市广玉兰杯中小学经典诵读展评活动二等奖。学生的《风趣小顽童》《我心中的彩虹》等多篇作文获得安徽省“精勤杯”中小学师生作文大赛二等奖,《春日使者》《瑶海区第七届文化艺术节之“阳光森林模拟法庭”开赛》等多篇作文被《名师面对面掌上作文书》收录,学生制作的“意江文社”网页参加全国中小学生信息化比赛并获得全国二等奖、安徽省一等奖。
让人更欣慰的是,随着阅读视野的扩大和生活经验的丰富,学生对作品的思考也不断拓宽深度和广度。以阅读《列那狐传奇》为例,学生眼中会呈现出各不相同的列那狐形象,他们渐渐学会不再片面看待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当学生不再“单一突进式”地成长前行时,当他们既能按图索骥又敢踏出自我意识的那一步时,认识世界的天地就悄无声息地扩大了疆土,习作教学的土壤就会越发的蓬松且富有营养。
二、低段学生习作教学:融新生活之情,创多媒介之境
高年级的学生方便组织开展社团活动,他们有着较为丰富的生活体验,感知能力比低年级学生更强,写作教学可以直接从生活中汲取材料。那么,对于生活经验匮乏,对外界感知能力较弱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通过多种媒介的辅助,可以促进他们的有效表达。众所周知,我们难以下咽5克盐,但会喝溶入5克盐的美味浓汤。余学森教授认为,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把情激发出来,激发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再把境创设出来,带领学生进入那种情境”正是融媒体视域下语文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以一年级学生为例,为了让他们体验“春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氛围并达成写话训练的目的,可以分层考虑这两点: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去感知长辈口中的传统佳节与新时代生活里的节日的异同;另一方面,教师使用多元化媒介创设情境,避免学生因感受过于单一性和简约化而制约写话思维的拓展。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和大人一起读”板块里有《春节童谣》这篇文章,学生们以往过春节时也有相关的吃年夜饭、放鞭炮、守岁等体验,但是孩子年纪小,对事物的感知能力不够强,认识模糊而零散。于是,我通过和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谈话,建立起学生对春节的初步认知,然后再利用网络搜集展示相关图片、动画、绘本故事,激发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解说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含义。此时,对传统佳节的探讨之“情”已经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了他们的求知欲。从“我会做”“我能做”的语句表述,再到“还可以”“还会有”的拓展总结表述,学生打开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思维,开始用较形象化的言语表述自己的理解。
但如此,还只是停留在表征层面。为了把低段学生的初步理解转化为更为深刻的高效表达,需要教师“用一种直观的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其相关的背景”,而这就是一种境的创设。我再次和学生交流沟通,和他们一起搜集许多能体现春节气氛的装饰品,我们用各种各样的窗花、福字贴纸、春联、鞭炮挂件装饰教室,并在黑板上画上活泼可爱的新年生肖,在学生弹奏《新年好》的钢琴伴奏下,我们在一片欢愉喜悦的氛围中完成了关于春节的写话训练。有的学生写到自己听了年兽故事的感受,有的联系生活谈到安徽的特产和家乡年夜饭的特色,有的写到爷爷教自己写春联的趣事……我们不仅是进行写话练习,还在此基础上录制了含义丰富、趣味盎然的“意江民俗知识小讲堂”视频,学生作为主讲人,在讲台上声情并茂地讲述关于“年”的风俗趣事。正值《语文报》开展“我的春节”原创作品征集活动,学生创作的“关于‘年的那些事儿”系列作品《被吓跑的年兽》《除夕夜的味道》《春联里的祝福》均被《语文报》“语文新视听”栏目展出,相关内容还上传合肥市教育云平台工作室名师讲坛,获得老师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宝库,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有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教师依据学情,以多种网络媒介为载体,整合线上线下开放的教学资源,串联学生的已知和未知,可以增强学生作文本身的传情力度,帮助学生感受多姿多彩的生活,通过积累知识、锻炼能力,达到寓教于学、学有所得的目的,将促使学生继续踏实地开始下一段学习之旅。
参考文献:
[1]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
[2]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佐藤学.教师的挑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